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9 08: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晏綜
研究生(外文):Yan-Tsung Liu
論文名稱:台灣物流運籌平台運用之研究-以P公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aiwan Logistics Service Hub Applications–A Case Study of P Company
指導教授:黃明達黃明達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2
中文關鍵詞: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運籌平台個案研究
外文關鍵詞:LogisticsThird Party Logisticshubcase stud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由於台灣的物流業專業分工細、資訊化程度低,為了使物流產業提高資訊交換效率、提高貨物能見度、降低企業營運成本等因素,與上下游業者進行訊息交換及資訊分享,來強化服務效率與水準,因此物流運籌平台就在此環境中因應需求而產生。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物流運籌平台的運用及做綜合性整理及分析,採個案研究配合問卷調查的方式,透過P公司的物流運籌平台,以個案的分析進行相關文件及資料收集,期能透過問卷的分析與詮釋,深入描述所研究之個案,進行歸納及分析。
最後研究發現,1.透過物流運籌平台的導入,有提高工作績效等優點,2.多樣化的複合查詢是使用最多的功能;工作流程異常狀態通知的功能上則還有改善的空間3.在整個物流大環境及政府的相關政策上,還有需要來政府改善經營的環境與條件4.承攬3C產品為主的業者,透過物流平台處理的業務比例較高。
Taiwan’s logistics industry is characteristized by its professionalism, detailed distribution, limited size but the information-based degree is low. In order to make that can improve some factors , such as the information exchange efficiency, the visibility of the goods, and reducing operating cost of enterprises ,etc. and then do som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message exchange between the supplier and retailer. Therefore the logistics service hub is produced with demand in this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mainly dissuss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logistics service hub and to make synthetic analyses of its contents and achievements. Through case study and questionnaire by the logistics service hub in p company and to collect related documents and data of this study, we hope to describe these cases in depth, at the same time to generalize and summarize them .
Finally the research has some conclusions , 1.It has such advantages as enhance the working performances through the logistics service hub .2.The function used most is the multiple query; in the work flow abnormal state notice still has some improvement space.3.In the entire logistics environment and in government’s related policy, still nee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 managed by the government.4.The company who contracts the 3C product primarily has higher proportion to deal with its business through the logistics service hub.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2
第四節 研究架構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物流 4
一、 物流定義 4
二、 物流的演進 8
三、 物流的主要範疇及活動 10
四、 物流管理的十大趨勢 11
第二節 運籌管理 12
一、 運籌管理的意義 12
二、 全球運籌模式 16
三、 運籌管理的成本與競爭優勢 17
第三節 國際物流 18
一、 國際物流的興起 18
二、 國際物流之意義 19
三、 國際物流參與成員 20
第四節 第三方物流 21
一、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21
二、 第三方物流的定義 22
三、 第三方物流的優點 23
第五節 資訊共享 24
一、資訊分享的效果 24
二、資訊分享之分享方式 28
第六節 國內外電子化貿易與運籌服務平台 31
第七節 國內外相關文獻 33
第參章 研究設計 36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6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37
第肆章 個案研究 (Case Study) 38
第一節 傳統物流運籌作業流程 38
第二節 P公司簡介 39
第三節 物流運籌平台的功能-以P公司為例 40
第四節 log file的統計分析 42
第五節 問卷信度與效度分析 42
第六節 問卷分析 43
一、 基本資料 43
二、 P公司物流運籌平台滿意度調查 45
三、 全球運籌及貴公司未來發展 50
第七節 交叉分析 5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58
第一節 結論 58
第二節 建議 58
參考文獻 59
附錄A 問卷 65
附錄B 平台統計數據 69
表目錄
表 2 1 國內物流定義 6
表 2 2 國外物流定義 7
表 2 3 全球運籌管理的演進 15
表 2 4 第三者物流服務的活動 23
表 2 5 資訊共享可帶來的利益 28
表 2 6 國家/組織間電子化貿易與運籌服務平台 31
表 2 7 台灣物流運籌平台 32
表 2 8 國內物流相關研究 33
表 2 9 國外物流相關研究 35
表 4 1 P公司物流運籌平台,2005年訊息總筆數統計 42
表 4 2 公司主要產業類別 (可複選) 43
表 4 3 主要服務範圍 43
表 4 4 主要承攬航線 44
表 4 5 國內據點 44
表 4 6 國外據點 44
表 4 7 承攬的貨品 44
表 4 8 主要承攬的貨品,佔所有業務的百分比 45
表 4 9 目前提供最主要的服務(可複選) 45
表 4 10透過物流運籌平台處理的業務量,佔總業務量的百分比 45
表 4 11物流運籌平台提供的功能中,哪一項對業務發揮最大效用及需要加強 46
表 4 12 P公司部份 47
表 4 13 物流運籌平台部分 48
表 4 14 全球運籌及貴公司未來發展 50
表 4 15 問卷填寫者所屬部門 53
表 4 16 問卷填寫者的職稱類別 53
表 4 17 公司人數與資本額交叉表 53
表 4 18 資本額與近三年平均營業額交叉表 54
表 4 19 承攬貨品與公司人數交叉表 54
表 4 20 承攬貨品與資本額交叉表 55
表 4 21 承攬貨品與近三年平均營業額交叉表 55
表 4 22 承攬貨品與主要承攬航線交叉表 55
表 4 23 承攬貨品與透過平台處理的業務量交叉表 55
表 4 24 承攬貨品與平台的導入,提升了業務競爭能力和客戶滿意度交叉表 56
表 4 25 產業類別和對業務最有用的功能交叉表 57
表 B 1 2005年1-12月訊息統計總筆數 69
表 B 2 物流運籌平台訊息內容描述 71
圖目錄
圖 2 1 物流定義 5
圖 2 2 物流的演進 9
圖 2 3 物流管理之發展 10
圖 2 4 物流領域範圍 11
圖 2 5 整合性運籌之營運功能 16
圖 2 6 資訊分享的模式-資訊傳遞模式 29
圖 2 7 資訊分享的模式-第三服務提供者 29
圖 2 8 資訊分享的模式-資訊中心模式 30
圖 3 1 研究流程 37
圖 4 1 傳統物流運籌作業流程 38
圖 4 2 物流運籌平台的體系作業模式 40
圖 B 1 2005年,物流運籌平台各訊息百分比 70
[1]中華民國物流管理協會,Available At :http://www.talm.org.tw存取時間2005/8/1
[2]王信博,專業物流在企業全球運籌管理之定位與影響之探討,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2002年。
[3]池惠婷,”物流在電子商務發展下的成功契機”,物流新世紀2002特輯,PP.96-102,2002年。
[4]美國物流管理協會,Available At : http://www.cscmp.org存取時間2005/7/1
[5]吳明隆,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知城數位科技份有限公司,2003年10 月。
[6]吳進榮,電子化運籌管理平台之資料交換研究-以物訊網平台解決物流資訊交換問題,國立臺灣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0年。
[7]吳琮璠,資訊管理個案研究法,資訊管理學報,第四卷,第一期,7-17頁,1997年。
[8]林以章,發展一企業間的電子商務系統模式-以物料需求計畫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99年。
[9]林良枝,以資源共享方式建構中小企業配銷流程模式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0]林煌基,資訊共享以強化時間競爭力之研究:台灣半導體產業供應鏈資訊整合之實例分析,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1]邱皓政,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3月。
[12]姜鉦峰,電子商務環境下專業物流公司發展之探討,東吳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13]施穎偉,電子商務環境供應鏈供需互動模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14]徐健評,企業導入供應鏈管理系統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5]張有恆,物流管理,華泰書局, 1998年9月。
[16]張坤元,我國個人電腦廠商運籌管理施行績效關係之探討,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17]許有賢,第三方物流中心資訊分享績效評估之研究-以國內第三方物流業者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2002年。
[18]陳思喬,應用EIQ分析法提升物流中心效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2001年。
[19]梁定澎,資訊管理研究方法總論,資訊管理學報,第四卷,第一期,1-6頁,1997年。
[20]曾莉茹,台灣D計畫及其KPI之研究,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2003年。
[21]游欣怡,3C產品特性與通路業經營關鍵,Available At http://www.ectimes.org.tw/readpaper.asp?id=6585,2004年12月,存取時間2006/2/1。
[22]經濟部,2003台灣物流年鑑,經濟部商業司,2003年。
[23]經濟部,物流e化營運模式研究報告,經濟部商業司,2004年。
[24]經濟部,2004台灣物流年鑑,經濟部商業司,2004年。
[25]經濟部,經濟部專案報告—推動資訊業電子化(ABCDE)計畫,2002年。
[26]經濟部技術處—ITAP示範性資訊應用開發計畫,2003/12,Available At http://itap.tdp.org.tw/group/application/tdp_itap/index.php,存取時間2006/2/1。
[27]經濟部技術處ITIS計畫,2001年12月。
[28]經濟部商業司,全球商業鏈整合及物流運籌e計畫,Available At http://www.elogistics.org.tw/93/index.php,存取時間2005/12/15。
[29]詹政峰,全球運籌管理對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國際競爭力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1999年。
[30]劉祖華,全球運籌管理趨勢分析–掌控企業契機的全球運籌管理,綠效155 期,PP.13-17,2001年11月。
[31]鄭智遠,從第三方物流的觀點來探討國際物流中心資訊的協同作業模式,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32]鍾榮欽,由物流及運籌意義的解析與概念演變看物流的行業定位,物流技術與戰略,2000年。
[33]謝旼穎,策略成本管理-以提供全球運籌服務之新創事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1999年。
[34]澳洲物流管理促進協會,Available At :http://www.talm.org.tw存取時間2005/7/1
[35]譚商,全球運籌管理系統之探索,中衛簡訊145 期,2000年。
[36]蘇雄義,”物流整合架構與管理趨勢”,東吳經濟商學學報,第33期,1-18頁。2001年6月。
[37]蘇雄義,物流與運籌管理,華泰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9月。
[38]Boone, L. E. and David, L. K., Contemporary marketing, 1983, 4th ed., Chicago: Dryden Press.
[39]Bowersox, D.J., and Closs, D.J., Logistics Management-Th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rocess, McGraw –Hill, New York.
[40]Bowersox, D.J., Logistics Management, New York: Macmillan,pp. 18, 1978.
[41]Cooke, J. A., “Logistics exchanges and ASPs: On the evolutionary path,”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Distribution Report, Vol. 39, pp. 3-8, 2000.
[42]Cooper, D.R., and Emory, C.W.,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Richard D, Irwin, Inc.
[43]Coyle, J.J., Bardi, E.J. and Langley, C.J. , The Management of Bussiness Logistics, Sixth Edition, 1996.
[44]Frazelle, H.E., Material Handling Engineering, 53 SCF4-SCF5, 1998.
[45]Frazelle, H.E., “Suggested techniques enable multi-criteriaevaluation of material handling alternatives,” IE, Vol.2, PP. 42-71, 2002.
[46]Ferdows, Kaska, Managing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Mapping International Factory Networks, North-Holland:Elser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 1989.
[47]Gudmundsson, S. V.,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arkets in logis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Vol.10, No. 2, pp. 19-55. 1999.
[48]Hale, B. J., ”Logistics perspective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20, No.1, pp. 4-5, 1999.
[49]Hartley, R. 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ends In Logistics,”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Vol. 8, No. 6, pp. 32-37, 1995.
[50]Kent N. Gourdin, "Global Logistics Management," P.4, 2001.
[51]Konrad, B. P., and Mentzer, J. T., “An Efficiency/Effectiveness Approach to Logistics Perform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Vol.12, No. 1, pp. 33-62, 1991.
[52]Kotler, P.,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6th ed.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1988.
[53]La Lode, B.J., “Evolution of the Integrated Logistics Concept,” The Logistics Handbook, The Green Press, pp.3-12, 1994.
[54]Lau, J.S.K., Huang, G.Q., and Mak, K.L., “Web-based simulation portal for investigating impacts of sharing production information on supply chain dynamics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inventory allocation,”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Vol. 13, pp. 345-358, 2002.
[55]Lee, H.L., and Whang, S.,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supply ch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Vol.20, pp.373-387, 2000.
[56]Loebbecke, C. and Powell, P.,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om IT in Logistics: The Integrated Transport Tracking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Vol.18, No. 1, pp. 17-27, 1998.
[57]Martin, C.,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16. Dalton, Gregory, Information Week, p.18, 1998.
[58]McGinnis, K., “Logistics Strategy,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ime Competitiveness,”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 14, pp. 1-23, 1995.
[59]Mentzer, J.T., "Managing Channel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 14, No.1, pp.27-42, 1993.
[60]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21st Century Logistics: Making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 Reality, USA: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9.
[61]Prasad, S. and Tata, J., “Information investment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Vol. 13, pp. 33-38, 2000.
[62]Simchi-Levi, D., Kaminsky P., and Simchi-Levi, E., “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concepts, strategies, and case studies,” McGraw-Hill Publication, 2001.
[63]Wilson, T.,” Shippers Repackaged As E-Providers, InformationWeek,” Vol.758, pp. 112-127, 200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