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6: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博揚
研究生(外文):Po-Yang Chen
論文名稱:醫學大學學生使用社群導向數位學習平台之行為模式及互動性指標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of Medical University Students’ Usage Behavior of Community-based e-Learning platform and Interaction Index.
指導教授:李友專李友專引用關係蔣以仁蔣以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Chuan LiI-Jen Ch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醫學大學
系所名稱:醫學資訊研究所
學門:醫藥衛生學門
學類:醫學技術及檢驗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社群導向數位學習行為模式互動性指數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based e-Learningusage behaviorinteraction index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6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結合了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和數位學習(e-Learning)的優點,臺北醫學大學成功的建置了社群導向式數位學習平台(MyTMU, http://my.tmu.edu.tw)以及推動問題導向數位學習(Problem-based e-Learning)及社群導向數位學習(Community-based e-Learning)。以往要評估PBL或PBeL這類教學模式的成效,大多是在課程結束後利用問卷調查統計的方式進行。本論文嘗試轉換MyTMU系統記錄成為具體的使用者行為記錄,分析學生進行數位線上學習的行為模式,建立可評估使用者互動關係之互動性指數計算公式。並針對MyTMU的使用者進行抽樣問卷調查,驗證互動性指數計算公式的結果。非教學一般討論區的互動性比教學一般討論區高,而教學一般討論區的互動性也比教學討論區的互動性高。
Incorporating the advantage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with e-Learning,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has successfully built a community-based e-learning platform (MyTMU, http://my.tmu.edu.tw) and promoted problem based e-learning and community-based e-learning.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mode like PBL or PBeL, it uses mostly a questionnaire after the programs. This thesis tries to transform the system logs of MyTMU into users’ behavior records, analyze the students' usage behavior while they were processing community-based e-learning, and to establish the interaction index which can evaluate the interactivity between users. And we carried on a sampl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MyTMU users to confirm the interaction index formula results. The non-interactivity of teaching normal discussion boards is higher than the teaching normal discussion boards, and the interactivity of teaching discussion boards is higher than the teaching discussion boards.
目 錄

頁數
上網授權書 iii
誌 謝 iv
目 錄 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中文摘要 x
Abstract xii
第一章 1
緒 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3
文獻探討 3
2.1 數位學習的互動類型 3
2.2 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 6
2.3 學習歷程觀察指標 7
2.4 學習行為類型 8
2.5 網路合作式學習及網路社群 9
第三章 10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10
3.1 研究架構 10
3.2 研究假設 11
3.3 研究對象及材料 11
3.4 研究工具 11
3.5 資料分析方法 12
3.6 研究步驟 12
第四章 14
社群導向數位學習平台之建置 14
4.1 社群導向數位學習平台建置歷程 14
4.2 社群導向數位學習平台之架構 14
4.3 系統統計數據 17
第五章 23
研究結果 23
5.1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23
5.1.1 一般討論區使用情形 23
5.1.2 教學討論區(OurLesson)使用情形 25
5.1.3 互動關係 27
5.2 討論看版統計數據結果分析 29
5.2.1 討論看版分類 29
5.2.2 討論看版類別發表人數、文章篇數及點閱次數 30
5.3 互動性指數 31
第六章 36
討論與結論 36
6.1 討論 36
6.1.1 系統統計數據 36
6.1.2 行為模式 36
6.1.3 互動性 37
6.2 結論 38
6.2.1 研究貢獻 39
6.2.2 研究限制 40
6.2.3 未來發展 40
參考文獻 42
附錄 44
附錄1 線上問卷 44




表目錄

頁數
表1 學習歷程觀察指標 7
表2 學生學習行為類型 9
表3 社群導向數位學習平台系統架構表 14
表4 每月上站人次統計表(2002年1月~2005年12月) 18
表5 每週上站人次統計表(2002年1月~2005年12月) 19
表6 每小時上站人次統計表(2002年1月~2005年12月) 20
表7 瀏覽文章頻率分佈情形 23
表8 發表文章頻率分佈情形 24
表9 回應文章頻率分佈情形 24
表10 互動關係分佈情形 25
表11 是否使用過OurLesson功能分佈情形 25
表12 瀏覽OurLesson文章頻率分佈情形 25
表13 發表OurLesson文章頻率分佈情形 26
表14 回應文章頻率分佈情形 27
表15 OurLesson互動關係分佈情形 27
表16 沒有使用過OurLesson的互動關係 28
表17 有使用過OurLesson的互動關係 29
表18 討論看版分類 30
表19 討論看版類別相關人數、文章篇數及點閱次數統計 31
表20 討論看版類別相關人數、文章篇數及點閱次數變異數 33


圖目錄

頁數
圖1 MyTMU使用者層級功能主畫面 15
圖2 MyTMU討論看版層級功能主畫面 16
圖3 MyTMU OurLesson功能主畫面 16
圖4 MyTMU OurLesson 學生互動討論功能主畫面 17
圖5 每月上站人次統計圖(2002年1月~2005年12月) 18
圖6 每週上站人次統計圖(2002年1月~2005年12月) 20
圖7 每小時上站人次統計圖(2002年1月~2005年12月) 21
中文文獻:
1. 陳榮邦,問題導向數位學習在影像診斷學課程之應用。醫學教育,第八卷,第二期,2004;135-146。
2. 王思峰、李昌雄,探索互動、認同與典範適應對線上學習成效的影響:線上社群的浮現觀點。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2003。
3. 蔡崇元,網路教學者教學互動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4. 洪明洲,網路教學課程設計對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遠距教學系統化教材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9。
5. 劉惠如,整合式網路教學之教學設計與評量。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1999。
6. 陳年興、林甘敏,網路學習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分析。第十二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2001。
7. 黃履發、邱貴發,學習歷程檢視器:Web 學習環境中學習管理工具。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第八屆,1996。
8. 劉惠如,整合式網路教學之教學設計與評量。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1999。
9. 蔡旻芳、陳年興,網路學習之學習歷程分析系統。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0. 廖聖傑,從學習歷程檔案建構決策樹以支援網路教學。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1. 郝德慧,運用合作學習理論探討以網路社群方式進行非同步數位學習之護理在職教育。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英文文獻:
1. Joanne YP, Gary WN, René JLM. Problem-Based Learning Using Web-Based Group Discussions: A Posi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roceedings of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1;1149-1154.
2. Arif NN, Patricia G, James JQ. Evaluation of an Interactive Case-based Online Network (ICON) in a Problem 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2005;10:215-230.
3. Bannan-Ritland B.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e-learning, and interactivity. Quarterly Review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02;3(2):161-179.
4. Moore MG..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A presentation of the NUCEA Forum: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Interactivity, National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s 1989.
5. Hillman DCA, Willis DJ, Gunawardena CN. Learner-Interface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An Extension of Contemporary 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Practitione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994;8(2):30-42.
6. Wagner ED. Interactivity: From Agents to Outcomes.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1997;71:19-26.
7. Anderson TD, Garrison DR. Learning in a networked world: New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C. C. Gibson (Ed.) Distance Learners in Higher Education Madison Wis : Atwood Pub 1998.
8. Gilbert L, Moore DR. Building Interactivity into Web Courses: Tools for Social and Instructional Intera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8;38(3):29-3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