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0 05: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士儀
研究生(外文):Shih-Yi Yang
論文名稱:青少年暴力犯罪台北地區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ase Study of Adolescent Violence Crime in Taipei District
指導教授:簡後聰簡後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avid Ch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7
中文關鍵詞:暴力犯罪青少年台北地區
外文關鍵詞:AdolescentViolence Crim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27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8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暴力犯罪青少年的成長,從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三個面向去了解暴力犯罪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並討論其發生原因及所受的處遇,以描述出暴力犯罪青少年的形成過程。

本研究係以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且曾經犯下暴力犯罪之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並以文獻分析及深入訪談為工具進行研究,主要研究結果:
一、暴力犯罪青少年的家庭與成長背景
1.個案青少年的家庭結構多屬不完整
2.家庭教養功能方面普遍呈現失能、不足的現象
3.遭受家庭暴力的經驗影響個案日後的暴力行為發生
4.與家庭的依附關係薄弱
5.接觸司法紀錄早
二、影響個案青少年從事暴力犯罪的學校層面因素
1.教育程度低、學習意願弱、學習成就差
2.偏差行為多,令師長頭疼與放棄
3.藉參與、從事偏差行為,挑戰學校主流權威
三、影響個案青少年從事暴力犯罪的社會層面因素
1.偏差同儕,物以類聚,相互學習不良行為與增強犯罪動機
2.形成暴力次文化,以暴力共同解決問題
3.流連娛樂場所,增加犯罪動機
4. 普遍具有「好逸惡勞」、「及時享樂」的偏差價值觀與態度
四、主觀認知
1.為了當下的一時衝動
2.藉由暴力犯罪獲得成就感
3.對法律認知不足,誤認本身法律責任
4.輕忽被捕風險的理性考量
五、犯罪模式
1.犯案時空通常是晚上或凌晨
2.犯案多會攜帶武器
3.犯案常以落單的人為目標

最後並提出有助於防治青少年暴力犯罪相關建議。
Abstract

In order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growth of adolescent violence, this research paper depart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so as to recognize how it happened.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attempts to look into the results of adolescent violence. It describes the adolescent process in an understandable way.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adolescent who are twelve years old above and under eighteen years old and also have been criminals. The research also cites some thesis from other papers and analyzes them. Some records were collected by interview in person. Below is the summary:

I. The family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violent adolescent grow up
i In these cases, most violent adolescent’s families are incomplete.
ii Their family educations are malfunction and insufficient.
iii They have miserable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abuse from their family members.
iv They do not have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family.
v They have early criminal records
II. The causes of adolescent violent criminal from school
i They have low performance in school lessons, no willing to learn, and no good academic achievement.
ii They have many rude manners, so their teachers are disappointed and give them up.
iii They try to against the school system by making troubles.
III. The causes of adolescent violent criminal from society
i They attract to each other and get together, so they can learn crime skills from their friends and this will reinforce their crime ability.
ii They used to solve their problems by violence.
iii Staying within money-consuming area increases the opportunities to against criminal law.
iv They have bad attitudes toward making easy money and enjoy their life but they do not want to work for life.
IV. Violent adolescent’s subjective recognition
i Take action by their emotion
ii Make fun by using violence against law
iii Unfamiliar with law and misunderstand legal duty
iv They ignore their risk of crime.
V. Their criminal Behavior
i Their crime scenes are usually at night or in the early morning.
ii They usually have weapons implementing their crime.
iii Their victim usually walks alone.

Finally, the autho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event from adolescent violence crime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青少年暴力犯罪之定義 5
第二節 青少年犯罪理論 7
第三節 青少年犯罪相關因素 11
第四節 台灣地區近年青少年暴力犯罪 16
第五節 台灣地區青少年暴力犯罪之現況 18
第六節 台北地區青少年暴力犯罪成因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2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4
第四節 實施程序 2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9
第一節 個案分析結果 29
第二節 跨個案分析結果 42
第五章 討論 61
第一節 家庭因素對個案青少年的影響 61
第二節 個案的學校經驗及其影響 64
第三節 社會相關因素及對個案青少年的影響 67
第四節 個案青少年犯罪時的動機及主觀認知 70
第五節 犯罪模式 7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0
第三節 後續研究之建議 82
第四節 研究者省思 84
參考書目 86
附錄一 同意書 90
附錄二 暴力犯罪青少年訪談大綱 91
附錄三 暴力犯罪青少年訪談紀錄表 93
附錄四 個案訪談記錄與逐字稿 97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政府出版品及委託研究報告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1997)。台灣刑案統計。
吳嫦娥、江淑如(1989)。在「少年恐嚇被害之研究」,「生活方法──暴露」理論之驗證。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
吳齊殷(1996) 。教養實施與青少年併發性偏差行為,解構青春少年時:一九九六年台灣青少年犯罪與矯治問題研討會。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與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
法務部、教育部、嘉義榮譽觀護人協進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1998)。青少年暴力犯罪刑事政策之探討,當前青少年犯罪問題與對策研討會發表論文。
法務部(1997)。中華民國八十五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
周震歐、趙碧華(1996)。少年逃家、逃家行為推力與拉力之實證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林瑞欽(1994)。嘉南地區13-15歲青少年自我意向調查研究---正常與犯罪青少年之研究。台北:教育部委託研究。
許春金(1997)。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許春金(1997)。收容少年犯罪成因及其防治對策之調查研究。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
詹志禹(1996)。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之整合分析。青輔會。

中文書籍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1990)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台北:濤石。
邱珍琬(2003)。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周愫嫻(1997)。變遷中的犯罪問題與社會控制-台灣經驗。台北市:五南。
侯崇文、侯友宜(2000)青少年幫派問題與防治對策。收錄在蔡德輝、楊士隆主編的青少年暴力行為。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張華葆(1991)。少年犯罪預防及矯治。台北:三民。
黃迺毓(1991)。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富源、鄧煌發(2002) 。少年暴力犯罪相關因素之研究:家庭結構、動力與社會學習觀點以論。收錄於瞿海源、蕭代基、楊國樞主編之台灣社會問題研究,頁377-404。
麥留芳﹙1991﹚。個體與集體犯罪。台北:巨流圖書。
蔡德輝、楊士隆、王淑女、吳建昌、吳芝儀、林瑞欽、高金桂、侯崇文、侯友宜、陳麗欣、鄭瑞隆、鄧煌發等人(2000) 。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嘉義: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
蔡德輝、楊士隆(2002)。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台北市:五南。
賴保禎(1982)。少年犯罪類型與家庭因素之研究。文崇一、李亦園、楊國樞主編;社會變遷中的犯罪問題及其對策,頁15-130。台北:中國社會學社。

中文期刊
林世英(1993)。學校教育的病理現象和少年偏差行為。觀護簡訊。
高金桂(1995)。暴力行為之法律上的意義及其違法性。學生輔導雙月刊,第37期,頁20-27。
許春金、周文勇、蔡田木(1996)。男性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成因差異之實證研究。犯罪學期刊,第2期,頁1-14。
許春金、謝文彥、周文勇(1996)。校園暴力行為學生個案輔導。教師天地,第80期,頁29-37。
陳玉書(2000)。女性犯罪之現況與研究發展。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6期,頁255-276。
陳沐全譯﹙1985﹚。暴力犯罪的偵查要領。警學叢刊。桃園中央警官學校刊行。
張保光(1996)。從校園暴力談家庭教育。桃縣文教,第2期,頁2-4。
黃拓榮(1991)。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教育資料文摘,第41期,第3卷,頁114-134。
游福生(1995)。校園暴力事件之成因與輔導。教師之友,第36期,第1卷,頁23-25。
楊瑞珠(1996)。學生同儕衝突與師生衝突之解決策略。輔導通訊,第47期,頁5-10。
楊麗芬(1992)。今日的校園倫理-校園暴力事件省思。高市譯聲,第2期,第2卷,頁66-69。
楊國樞(1993)。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研究。法務通訊,第1816、1619期。

學位論文
吳文琪(2000)。台北市國中生暴力行為與溝通技巧關係。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修養(2002)。街頭搶奪案件犯罪被害情境與預防對策之實證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坤松(2000)。青少年校園暴力盛行率及危險因子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醫學行為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夏以玲(1998)。家庭暴力對少年暴力犯罪之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曹育瑞(2001)。【家是起點,也是終點】-少年逃家歷程之探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玉書(1998)。社會連結與女性少年偏差—社會控制理論實證研究。中央警官學校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福榮(1982)。少年竊盜犯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相關因素及預防對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雅婷(2002)。桃園市國中生校園暴力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怡芳(2002)。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秀芝。(1988)。一般青少年與非行少年休閒生活之比較─以西門町休閒活動為主的少年研究。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蒼柏(1986)。暴力犯罪偵查因素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桃園。
皺立宇(1995)。國中校園暴力之探討與對策:桃園縣立國中實證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行五(2002)。青少年搶奪犯罪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魏麗香(2002) 。青少年沈迷網咖之經驗及其影響之研究:一位學校老師對學生網咖經驗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蕭祥仁(2001)。國中生校園暴力特質之評量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蕭世璋﹙1983﹚。少年暴力犯與一般少年心理特質之比較。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蕭富聰(2000)。初犯經驗、父母失功能、非行朋友對再犯少年的影響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二、英文部分
Agnew, R. (1992). Foundation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Criminology, 30, 47-87.
Akers, R. (1985). Deviant Behavior: A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3rd ed.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Bandura, A.(1973). Aggression : A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ew York: N. 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83).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aggression. In R.G., Geen, & E. I.,Donnerstein, ( Eds. ) , Aggressio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s, 1 :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1-40). NY: Academic Press.
Borduin, C. M. & Schaeffer, C. M. (1998). Violent offending in asolescence :
Cornish, D. & R.V. Clarke (1986). The Reasoning Criminal. New YorkSpringer-Verlag
Epidemiology, correlates, outcomes, and treatment. Thousand Oaks, CA: Sage.
Fischetti, B. A. (2001). Use of play therapy for anger management in the school setting. In A. A., Drewes, L. T., Carey, & C. E. Schaefer, (Eds). School-based play therapy.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Goldstein, A. P.(1995). New directions in aggression red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Counseling and Guidance in Taiwan and U. S. A., Kaohsiung, R. O.C
Hill, Susan C.; Drolet, Judy, C.(1999). School-related violence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3-1995.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9,(7), 264-284.
Hirschi, T., (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Hirschi, T. & Gottfredson, M. (1990).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rice, J. H. & Everett, S. A.(1997). A national assessment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les’ perception of violence in school. Heaith Education&Behavior, 24, 218-299.
Rodney, H. E., Tachia, H. R., & Rondney, L. W.(1997). The effect of family and social support on felings and past acts of violence among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man, 46, 103-108.
Shapiro, J. P., Dorman, R. L., Welker, C. J., Clough, J. B.(1998). Youth attitudes toward guns and violence : Relations with sex, age, ethnic group, and firearm exposure.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Psychology, 27, 98-108.
St. Geroge, Diane Marie M.;Thomas, Stephen B.(1997). Perceived risk of fighting and actual fighting behavior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7, 178-18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