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00: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思琪
研究生(外文):Chen, Ssu-Chi
論文名稱:日據時期臺北地區初等教育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Taipei Regio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指導教授:秦照芬秦照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 Chao-F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1
中文關鍵詞:日據時期初等教育
外文關鍵詞:Primary Education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15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2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旨在分析日據時期臺北地區初等教育之發展、狀況、特色及影響,研究對象為日據時期位於現今臺北市境內之初等教育機構,研究方法採歷史研究法,並輔以耆老之口頭訪談內容,綜合分析與歸納比較相關資料。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全臺的日本學童位於臺北市之比例甚高,因此,小學校的設置,臺北地區比其它區域的需求更為急切。
二、日本殖民政府先設立中心學校,再成立分教場或分班,等分教場逐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再獨立成為一個學校。而國語學校與臺北國語傳習所,乃臺北地區初等教育之兩大起源教育機構。
三、臺北地區小學校與公學校設立的密集度相當高(尤其是大稻埕和艋舺地區),且臺北地區之學童就學率亦相當高。
四、臺北地區小學校的合格教師比例略高於公學校,而臺北地區公學校的合格教師比例則高於全臺灣公學校。
五、教師對學生體罰的現象普遍存在,但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好,耆老們對教師的印象是有愛心、重責任、很認真、極嚴格,對學生視如己出。
六、不論是班級人數、幹部選舉,或是升學管道,小學校皆較公學校具優勢,且在公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乃日人為「同化臺人」所施予之教育方式。
綜言之,日本帝國主義下的教育制度自小學時期就開始實施意識灌輸,許多在校學習的片段,皆充斥日本式的愛國精神,潛移默化地將「忠誠」植入「臺灣臣民」的心中。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實施具差別待遇之初等教育,雖是一種新式教育制度,但最終目的在於灌輸「日本精神」,「同化」臺灣人成為良順之日本臣民,與歐美民主教育制度相比,無異是制式化與奴化教育,已背離「教育」教化人心、傳道授業的本意,後人關切教育制度者,不可不引以為鑒。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actual conditions, features and influence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Taipei regio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main focus of this study is on the primar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which were located in current Taipei city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method of this study is historical research. In addition to interviews with elders at the time, serves as the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to help systematically analysis, to compare and to summarize the related data.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population of Japanese students in Taipei was high. 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was more urgent than other regions.
2.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established central schools first, and then set up some branches. When those branches had developed to a certain level, then they would be made independent institutions. The National Language School and Taipei’s National Language School were the two originators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Taipei region.
3. There was high density of elementary and public schools in Taipei region (especially in Dar Dau Chen and Mon Chia districts). The school enrolment in Taipei city was high as well.
4. The percentage of qualified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ublic schools in Taipei region. Additionally, the percentage of qualified teachers in Taipei region was also higher than that in Taiwan.
5. It wa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teachers imposed corporal punishment for the sake of students' own good. The impressions held by the elders towards the teachers were that they were affectionate, responsible, dedicated, and strict and treated students as their own children.
6. The elementary schools are more advantaged than the public ones regardless of the student number of classes, the election of class leaders or channels of entering higher education. Additionally, curriculums in the public schools were all designed by Japanese for the purpose of gradually naturalizing Taiwanese.
In conclusion,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implemented ideological instil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students were imbued with Japanese patriotism. Under the educational system ruled by Japanese imperialism, Taiwan people were cultivated with Japanese loyalty.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e discriminative preliminary education in Taiwan, which was a new educational system at the time but its ultimate purpose was to develop Japanese spirit and naturalize Taiwanese to become their liegeme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democratic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West, the practice of the education institution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in Taiwan was obviously an institutional and slavish system. Moreover, the aim of education under such institutions is far-fetched from the original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cultivating humanity and enlightening students. The later generations who care about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keep this in mind.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回顧
第二章 日據時期臺灣地區初等教育之演變
第一節 初等教育系統之發端(1895-1919)
第二節 初等教育系統之確立(1919-1937)
第三節 皇民化運動下之初等教育(1937-1945)
第四節 日據時期書房之發展
第三章 臺北地區初等教育之發展
第一節 臺北地區新式教育之建立(1895-1898)
第二節 臺北地區學校系統之發展(1898-1937)
第三節 戰時臺北地區之初等教育(1937-1945)
第四章 日據時期臺北地區初等教育狀況
第一節 學校之經營
第二節 教師之素質分析
第三節 學生之學習狀況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一、日據時期創校臺北地區國民小學所藏之資料
附錄二、耆老訪談紀錄表
附錄三、日據時期創校之臺北地區國民小學所藏史料分析表
一、文獻史料與檔案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民報》。
《臺灣總督府學事年報》。
中越榮三,《臺灣の社會教育》,臺北,臺灣の社會教育刊行所,1936年。
日據時期創校之臺北市國民小學所藏之資料(見附錄一)。
田中一二著,李朝熙譯,《臺北市史:昭和六年》,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年。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臺湾》,臺北,南天書局,1934年。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臺北,南天書局,1927年。
佐藤源治,《臺灣教育の進展》,東京,株式會社大空社,1998年。
佐藤源治,《臺灣教育的進展》,1943年。
胡清正,陳存良,林彩紋譯,《臺北廳誌》,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1926年。
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1906年。
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1913年。
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總督府職員錄》,1919年。
臺北市役所,《臺北市社會教育概要》,臺北,臺北市役所,1937-1943年(缺1940年)。
臺北市役所,《臺北市教育一覽》,臺北,臺北市役所,1941年。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南天書局,1939年。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會雜誌》。
臺灣總督府,《臺灣教育志稿》,東京,株式會社大空社,1998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1940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1944年。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臺灣の學校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42年。

二、專書
ReginaldKann著,鄭順德譯,《福爾摩莎考察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又吉盛清,《臺灣不久之前的旅》,東京,凱風社,1997年。
王世慶,《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王則文等撰稿,《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四冊.社會教育篇.日治時期臺灣公立學校一覽表》,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年。
王國璠總纂,《臺北市耆老會談專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0年。
王啟宗,《臺灣的書院》,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
伊藤潔著,江萬哲譯,《臺灣四百年的歷史與展望》,臺北,新遠東出版社,1994年。
仲崇親,《臺灣史略》,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仲摩照久,《北臺灣文史踏查》,臺北,原民文化出版社,2002年。
吉田莊人著,彤雲譯,《從人物看臺灣百年史》,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何清欽,《光復初期之臺灣教育》,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0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臺北,該所,1983年。
吳密察,《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李汝和,《臺灣文教史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
李海績、鄭新蓉主編,《臺灣教育概覽》,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李欽賢,《臺灣的古地圖—日治時期》,臺北,遠足文化事業,2002年。
李園會,《日治時期之臺灣初等教育》,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3年。
李園會,《日治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制度》,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初等教育制度》,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李園會,《臺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臺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年。
李園會,《臺灣師範教育史》,臺北,南天書局,2001年。
李筱峰,《六十分鐘快讀臺灣史》,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出版:吳氏圖書總經銷,2002年。
李穗嘉,《日據時期臺灣音樂教育及教科書之剖析》,臺北,私立文化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杜聰明,《回憶錄之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上)》,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年。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臺北,臺灣書店,1959年。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林文龍撰稿,《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三冊.制服篇.『修學』旅行篇.『內地進學』篇》,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年。
林正芳,《日治時期宜蘭地區初等教育之研究(1895-1945)》,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林玉體,《臺灣教育史》,臺北,文景書局,2003年。
林玉體,《臺灣教育面貌40年》,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87年。
林其泉,《臺灣札記》,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7年。
林茂生,《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歷史分析與探討》,臺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2000年。
林振永,《我的一生-人生紀行》,臺北,林振永,1998年。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姚浙生撰稿,《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一冊.總論篇.課程篇》,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年。
施淑宜,《開臺尋跡》,臺北,立虹出版社,1997年。
洪伯溫,《臺北史蹟探源》,臺北,龍文出版社,1994年。
洪德俊主編,《北投地方史.教育篇》,臺北,財團法人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2001年。
派翠西亞.鶴見(E.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譯自: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1895-1945,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
島嶼柿子文化館,《臺灣小學世紀風華:第一本臺灣孩子的百年校園記事》,臺北,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島嶼柿子文化館,《臺灣百年小學故事》,臺北,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徐南號,《臺灣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出版社,1993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推廣組,《慶祝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建館七十八週年暨改隸中央二十週年紀念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推廣組,1994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認識臺灣歷史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96年。
張明雄、單兆榮、郭亭,《躍昇的城市:臺北》,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吳氏圖書總經銷,1995年。
張建隆,《看見老臺灣》,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1999年。
張深切,《里程碑》,臺北,文經社,1998年。
張勝彥等,《臺灣開發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張壽山,《日治時期臺灣國民教育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59年。
曹永和,《日據前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警治篇政治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年。
笠原政治、植野弘子編,汪平譯,《臺灣讀本》,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莊金德,《清代臺灣教育史料彙編》,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年。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許佩賢,《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連雅堂,《臺灣通史》,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5年。
陳三井,《臺北市發展史(二)》,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2年。
陳光輝,《臺北市學校教育的演進》,臺北,1967年。
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
陳聰民等撰稿,《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二冊.學校建築篇.校歌校旗篇》,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年。
喜安幸夫,《日本統治臺灣秘史》,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曾迺碩,《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封域篇》,臺北,臺北市政府,1988年。
曾迺碩,《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教育行政與學校教育篇》,臺北,臺北市政府,1988年。
曾迺碩,《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學校篇》,臺北,臺北市政府,1991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臺北,該所,1988年。
黃大受,《臺灣史綱》,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
黃文雄,《締造臺灣的日本人》,臺北,一橋出版社,2001年。
黃秀政,《臺灣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2002年。
黃秀政等,《臺灣史志論叢》,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
黃富三,《臺北建城百年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5年。
楊孟哲,《日治時代臺灣美術教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9年。
楊碧川,《簡明臺灣史》,臺北,第一出版社,1987年。
葉高樹,《宜蘭縣學校教育》,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年。
葉肅科,《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社出版:吳氏圖書總經銷,1993年。
葉肅科,《日據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1987年。
詹茜如,《日據時期臺灣的鄉土教育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古今圖說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2年。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學校教育篇社會教育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年。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志卷三政制人口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78年。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校史簡編》,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1998年。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臺北古今行》,臺北,臺北市政府,2001年。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臺北市教育的回顧與發展計劃草案》,臺北,臺北市政府,1958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臺灣一年來之教育》,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十年來的臺灣教育》,臺北,臺灣書店,1955年。
臺灣省教育發展史料彙編編輯委員會編輯小組編輯,《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臺中,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出版:臺灣省教育廳發行,1984年。
趙莒玲,《臺灣開發故事:北部地區》,臺北,天衛文化出版社,1998年。
遠流臺灣世紀回味編輯組編製,《認識臺灣:回味1895-2000》,臺北,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出版:遠流發行,2005年。
齊紅深,《日本侵華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劉良璧,《重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年。
劉劍寒主編,《臺北市路街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年。
劉還月,《回首看臺灣》,臺北,漢光文化事業,1988年。
蔡禛雄,《日據時代臺灣師範學校體育發展史》,臺北,師大書苑出版社,1998年。
蔡蕙光,《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蔡錦雀,《日據時代日本語教科書的考察—以『臺灣教科書用書國語讀本』及『公學校用國民讀本』為中心》,臺北,私立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鄭宇峰,《光復後臺灣日語人才之教育探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鄭梅淑,《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謝文全等,《臺灣的故事.教育篇》,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9年。
鍾孝上,《臺灣先民奮鬥史》,臺北,自立晚報社,1982年。
鍾清漢,《日本殖民地下之臺灣教育史》,東京,多賀出版社,1992年。
簡後聰,《臺灣史》,臺北,五南書局,2002年。

三、期刊論文
王雅玄,〈臺灣原住民學校教育溯源—日治時期山地初等教育研究〉,《初等教育學刊》,第七期,1999年,頁155-172。
王順隆,〈日治時期臺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臺灣風物》,四十九卷四期,1999年十二月,頁107-127。
王錦雀,〈日本治臺時期殖民與教育政策之演變〉,《公民訓育學報》,第十一輯,2002年二月,頁131-158。
弘谷多喜夫、廣川淑子,〈日本統治下の臺灣、朝鮮にぉける植民地教育政策の比較史研究〉,《北海道大學教育學部紀要》,第二十二號,1973年十一月,頁19~92。
田中一二編,李朝熙譯,〈臺北市史—昭和六年(二)〉,《臺北文獻》,直字一○九期,1994年九月,頁145-146。
田中一二編,李朝熙譯,〈臺北市史—昭和六年(八)〉,《臺灣文獻》,直字一二○期,1997年六月,頁173-219。
何義麟,〈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臺灣風物》,三十六卷四期,1986年十二月,頁47-88。
吳文星,〈太陽旗下的臺灣—教育篇〉,《日本文摘》,第一○○期,1994年五月,頁80-100。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十六卷三期,1978年九月,頁62-89。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二十六卷一期,1988年五月,頁101-108。
吳文星,〈日據時期之臺灣師範教育-教學與訓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八期,1980年,頁264-267。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與「國語普及運動」之研究〉(上)、(下),《近代中國》,卷55、56,1986年十月、十二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料及其研究之評介〉,《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二十六期,1993年三月,頁48-57。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下),《臺灣風物》,第三十七卷第一期,1987年三月、第37卷第一期,1987年十二月,頁1-31、53-86。《東海大學歷史學報》,頁77-122。
吳文星,〈近十年來關於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研究動向(1991–200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二十九期,2001年六月,頁221-238。
吳政憲,〈日治時期臺灣視聽教育之研究〉,《歷史教育》,第二期,1997年十二月,頁179-228。
李園會,〈日本統治臺灣初期之教育政策〉,《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初等教育研究集刊》,二期,1994年,頁1-10。
李園會,〈日據時期國語學校師範部之教育〉,《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初等教育研究集刊》,三期,1995年,頁1-15。
李賜端譯,〈日據時期學甲之教育實況〉,《南瀛文獻》,四十一期,1996年十月,頁132-137。
杜武志,〈日治時期教育制度之回憶(1930~1945)〉,《臺北文獻》,直字第一四六期,2003年十二月,頁147-169。
周婉窈,〈鄉土臺灣在日治時代公學校教科書中的地位〉,《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1997年,頁125-152。
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臺灣史研究》,第四卷第二期,1997年十二月,頁7-55。
周愚文,〈近二十年大陸教育史研究的量化分析(1978~2003)〉,《師大學報:教育類》,四十九期一卷,2004年四月,頁91-102。
周愚文,〈近五十年我國教育史學門研究之探討:1949–2002〉,《師大學報:教育類》,四十八期一卷,2003年四月,頁1-13。
林正芳,〈宜蘭的教育史料〉,《宜蘭文獻雜誌》,二十二期,1996年七月,頁58-70。
林孚嘉,〈日治時期的臺灣社會教育—以公共圖書館發展為中心的考察〉,《臺灣人文》,第四號,2000年六月,頁141-156。
林秀富,〈日治時期頭城地區公學校生活片段〉,《宜蘭文獻》,五十四期,2001年十一月,頁64-96。
邱奕松,〈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社會教育(上)、(下)〉,《臺南文化》,二十五、二十六期,1988年六月、1988年十二月,頁207-241、頁137-171。
姜添輝,〈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的臺灣初等教育政策沿革:以嘉義市為例〉,《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七期,2001年,頁277-309。
洪惟仁,〈日據時代的臺語教育〉,《臺灣風物》,四十二卷三期,1991年九月,頁49-84。
張妙娟,〈從人文主義教育觀點看日治時期的臺灣公學校歷史教科書〉,《歷史教育》,創刊號,1997年六月,頁23-36。
張素碧,〈日據時期臺灣女子教育研究〉,《雲林工專學報》第4期,1985年5月,頁429-519。
張慶龍,〈南投市日據時期的初等教育〉,《臺灣文獻》,第四十八卷第一期,1997年三月,頁179-219。
許佩賢,〈從戰爭期教科書看殖民地『少國民』的塑造〉,《臺灣風物》,四十六卷一期,1996年三月,頁63-94。
許佩賢,〈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治初期國語傳習所的成立〉,《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臺灣省文獻會,2000年九月,頁195-224。
郭渝葶,〈日據時代臺灣公學校修身科課程之研究〉,《社會科學教育學刊》,一期,1991年十一月,頁50-61。
陳長士,〈臺灣教育史與恆春國小〉,《屏縣教育季刊》,第八期,2001年十一月,頁70-71。
陳恆嘉,〈以「國語學校」為場域,看日治時期的語言政策〉,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6年,頁13-29。
傅寶玉,〈日治初期宜蘭地區的漢人教育〉,《宜蘭文獻雜誌》,5四期,2001年十一月,頁3-63。
單文經,〈日治時代鹿港地區的教育活動〉,《教育研究集刊》,第42輯,1999年一月,頁17-48。
游鑑明,〈有關日據時期臺灣女子教育的一些觀察〉,《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十三期,1992年六月,頁13-18。
黃文榮,〈略評《臺灣教育史》(徐南號主編)〉,《全國新書資訊月刊》,五十九期,2003年十一月,頁35-38。
黃文樹,〈日治時期高雄市初等教育之研究〉,《高市文獻》,第七卷第二期,1994年,頁1-31。
黃文樹,〈高雄市初等教育發展史簡論〉,《高市文獻》,第十三卷第四期,2000年,頁1-29。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臺北市日式宿舍調查研究〉,http://www.bp.ntu.edu.tw/bpresults/jhouse/index1.htm(2006.04.28),2000年。
劉書彥,〈探究日本語教科書中殖民統治者對臺灣社會之觀點〉,《臺灣風物》,四十六卷三期,1996年九月,頁15-72。
歐用生,〈日據時代臺灣公學校課程之研究〉,《省立臺南師專學報》,十二期,1979年,頁87-111。
蔡信宗,〈日據時期臺灣小學體育之初探—以體育課程為中心〉,《國民體育季刊》,二期,2000年六月,頁91-103。
蔡華山,〈教育與傳統文化—從臺灣教育史上觀察傳統文化〉,《臺灣教育》,五七四期,1998年十月,頁16-19。
韓石麟,〈日據時代臺灣的教育〉,《臺南文化》,四卷三期,1955年,頁14-16。
瞿海源,〈追求高教育成就—清代及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制度與價值的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三卷第二期,2003年十二月,頁1-39。
顏義芳,〈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的文教概況〉,《菁莪》,第九卷第二期,1997年七月,頁12-1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下),《臺灣風物》,第三十七卷第一期,1987年三月、第37卷第一期,1987年十二月,頁1-31、53-86。《東海大學歷史學報》,頁77-122。
2.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料及其研究之評介〉,《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二十六期,1993年三月,頁48-57。
3.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與「國語普及運動」之研究〉(上)、(下),《近代中國》,卷55、56,1986年十月、十二月。
4. 吳文星,〈日據時期之臺灣師範教育-教學與訓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八期,1980年,頁264-267。
5.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二十六卷一期,1988年五月,頁101-108。
6.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十六卷三期,1978年九月,頁62-89。
7. 何義麟,〈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臺灣風物》,三十六卷四期,1986年十二月,頁47-88。
8. 王錦雀,〈日本治臺時期殖民與教育政策之演變〉,《公民訓育學報》,第十一輯,2002年二月,頁131-158。
9. 王順隆,〈日治時期臺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臺灣風物》,四十九卷四期,1999年十二月,頁107-127。
10. 吳政憲,〈日治時期臺灣視聽教育之研究〉,《歷史教育》,第二期,1997年十二月,頁179-228。
11. 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臺灣史研究》,第四卷第二期,1997年十二月,頁7-55。
12. 林正芳,〈宜蘭的教育史料〉,《宜蘭文獻雜誌》,二十二期,1996年七月,頁58-70。
13. 邱奕松,〈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社會教育(上)、(下)〉,《臺南文化》,二十五、二十六期,1988年六月、1988年十二月,頁207-241、頁137-171。
14. 洪惟仁,〈日據時代的臺語教育〉,《臺灣風物》,四十二卷三期,1991年九月,頁49-84。
15. 張妙娟,〈從人文主義教育觀點看日治時期的臺灣公學校歷史教科書〉,《歷史教育》,創刊號,1997年六月,頁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