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6 04: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美慧
研究生(外文):Chen,Mei-Hui
論文名稱:文化資本、社會控制與高職生偏差行為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al Control, and Deviant Behaviors Among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齊力齊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5
中文關鍵詞:文化資本社會控制理論偏差行為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capitalsocial control theorydeviation 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學生「文化資本」及「社會控制」對其三種類型偏差行為的影響。首先探討高職生偏差行為特徵,再探討文化資本與偏差行為以及文化資本與社會控制的關聯性,並檢視社會控制在各變項間扮演的中介角色,嘗試提供抑制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可能途徑。
依據Bourdieu的文化資本論及Hirschi的社會控制理論為基礎,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並對變項間的關係進行探索性的假設,繼而依據理論編製「高中職學生生活狀況調查問卷」,對台北市各公私立高職學生進行調查。共計抽取十所學校,實得有效樣本1313份,統計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相關比、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複迴歸分析、路徑分析及區辨分析等。
歸納研究所得,發現如下:
(一)在高職生三種類型偏差行為中,以學習型偏差行為的違犯率最高,較嚴重的暴力及財物型偏差行為則不常見。
(二)就社會控制與三種類型偏差行為的關係而言:除社會控制變項之「參與」此因素對暴力及財物型偏差行為呈現顯著的促進作用外,研究結果大致支持社會控制對三種類型偏差行為的抑制作用。
(三)就文化資本與社會控制的關係而言:除『制度型文化資本』對高職生依附於正向類型同儕呈現抑制作用及『內化型(3)生活風格』對信念也顯現抑制作用外,文化資本變項對社會控制的影響大致呈現促進作用,顯示文化資本越高,社會控制的情況越好。
(四)就文化資本與三種類型偏差行為的關係而言:顯示文化資本對偏差行為的影響會因偏差行為強度及類型的不同,而呈現不一致的作用。
(五)藉由路徑分析釐清文化資本變項對不同類型偏差行為的影響性,並證實社會控制對部分文化資本變項的確具有中介效果。
(六)藉由區辨分析確認文化資本、社會控制對不同類型偏差行為的預測效果。

本研究肯定Hirschi的社會控制理論及文化資本概念,對偏差行為的解釋。易言之,社會控制及文化資本對偏差行為的影響受到實徵上的支持。這些發現反映出文化資本直接或間接對偏差行為產生促進或抑制作用的途徑,因此本研究認為文化資本可與社會控制理論結合,建構較為明確的偏差行為理論模式。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al control and the impact on its three kind deviant behaviors among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Probing into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growing the deviatio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at first, the ones that probe into cultural capital and deviation behavior and cultural capital and social control are related again, and inspect social control the intermediary role acted among each changing one, the possible ways of deviation behaviors that try to offer and suppress teenagers.

Touch upon the social control theory of Hirschi according to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Bourdieu, the main research structure of this research and carry on the exploratory assumption to the relation that become among one, then work out ' student's life state questionnaire of the duty of high school '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on to each common and privat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ollect ten schools altogether, 1313 effectively real samples, not including analytical method by describing statistics,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 Path analysis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Sum up and study incomes as follows:
(1) I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three kind deviation behaviors, it is highest in order to the violating rate of the studying type deviation behavior, more serious violence and property type deviation behavior are not common .
(2) In respect to controlling the relation with three kind deviation behaviors in the society: Apparent facilitation appears to the violence and property type deviation behavior in this factor of ones that control and change one ' participates in ' except the society, the result of study roughly supports the inhibition on three kind deviation behaviors of social control.
(3) As regards cultural capital and relation which social control: It get rid of " system cultural capital " it is to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catch and "in taking type ( 3) " appears to faith outside inhibition too, the cultural capital changes one and roughly presents facilitation to influence which the society controls for the life style, capital high to show culture, what society control the finer situation.
(4) As regards rel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and three kind deviation behaviors: Show that the cultural impact on deviation behavior of advantage will be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intensity and type of deviation behavior, and inconsistent function appears.
(5) Analyse with the route that distinguishes the cultural capital to turn into an impact on different kinds of deviations behavior, and verify that it really has intermediary's results that the society controls and changes one to some cultural capital.
(6) Distinguish and analyse that confirms that cultural capital , society control the prediction result to the different kinds of deviations behavior with discriminant analysis.

This research affirms the social control theory of Hirschi and cultural capital concept , the explanation to the deviation behavior. It exchange by speech,control society and last support that have culture capital impact on deviation behavior in fact. These discoveries reflect that cultural capital produce the way on promoting or inhibition to the deviation behavio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so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cultural capital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control theory, build and construct the comparatively clear deviation behavior theory way.
文化資本、社會控制與高職生偏差行為之研究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偏差行為 7
第二節 社會控制理論對偏差行為的解釋 13
第三節 文化資本的意涵與指標 22
第四節 文化資本、社會控制與偏差行為 25
第五節 其他相關因素之探討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分析架構、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33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式 36
第三節 測量方法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1
第五節 統計分析方法 56

頁次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9
第一節 各研究變項之描述統計 59
第二節 社會控制與偏差行為的關係 65
第三節 文化資本與社會控制的關係 84
第四節 文化資本與偏差行為的關係 118
第五節 文化資本、社會控制對偏差行為的影響 130
第六節 個人背景、文化資本與社會控制對偏差行
為的影響 141
第七節 綜合討論 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1
第一節 結論 151
第二節 建議 156參考文獻 161
一、中文部分 161
二、英文部分 166
附錄 169
高中職學生生活狀況調查問卷 169


表 次
頁次
表1-1-1 臺灣地區青少年吸煙、飲酒、嚼檳榔行為之調查 3
表1-1-2 「安非他命」尿液抽驗結果 3
表1-1-3 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學生七項偏差行為發生率 4
表2-1-1 青少年偏差行為分類及對象年齡摘要表 10
表2-3-1 文化資本之操作型定義 23
表3-2-1 正式樣本之抽樣架構及樣本分配、回收情形摘要表 37
表3-4-1 自陳式文化資本量表的向度及施測題目 42
表3-4-2 自陳式社會控制量表的向度及施測題目 44
表3-4-3 自陳式偏差行為量表的向度及施測題目 46
表3-4-4 文化資本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48
表3-4-5 社會控制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49
表3-4-6 偏差行為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50
表3-4-7 正式問卷「文化資本量表」因素分析與信度摘要表 52
表3-4-8 正式問卷「社會控制量表」因素分析與信度摘要表 54
表3-4-9 正式問卷「偏差行為量表」因素分析與信度摘要表 55
表4-1-1 高職生個人與家庭變項的人數、百分比分析摘要表 61
表4-1-2 文化資本量表、社會控制量表、偏差行為量表基本描述統計表 62
表4-1-3 高職生偏差行為平均數、標準差及發生百分比分布表 63
表4-2-1 社會控制與三種類型偏差行為的相關表 65
表4-2-2 社會控制與暴力及財物型偏差行為的迴歸分析表 66
表4-2-3 社會控制與享樂放蕩型偏差行為的迴歸分析表 67
表4-2-4 社會控制與學習歷程偏差行為的迴歸分析表 68
表4-2-5 性別對三種類型偏差行為的平均數、標準差及t檢定分析摘要 69
表4-2-6 性別與三種類型偏差行為之迴歸係數表 69
表4-2-7 年級對三種類型偏差行為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摘要 70
表4-2-8 年級與三種類型偏差行為之迴歸係數表 70
表4-2-9 出生序對三種類型偏差行為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 70
表4-2-10 家庭結構對三種類型偏差行為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摘要 71
表4-2-11 家庭結構與三種類型偏差行為之迴歸係數表 71
表4-2-12 父親教育程度對三種類型偏差行為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 72
頁次
表4-2-13 母親教育程度對三種類型偏差行為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 72
表4-2-14 母親教育程度與三種類型偏差行為之迴歸係數表 72
表4-2-15 父親職業對三種類型偏差行為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摘要 73
表4-2-16 母親職業對三種類型偏差行為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摘要 73
表4-2-17 家庭每月收入對三種類型偏差行為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 74
表4-2-18 家庭每月收入與三種類型偏差行為之迴歸係數表 74
表4-2-19 學校類型對三種類型偏差行為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摘要 75
表4-2-20 學校類型與三種類型偏差行為之迴歸係數表 75
表4-2-21 背景變項、社會控制因素與暴力及財物型偏差行為的迴歸分析表 77
表4-2-22 背景變項、社會控制因素與享樂放蕩型偏差行為的迴歸分析表 79
表4-2-23 背景變項、社會控制因素與學習歷程偏差行為的迴歸分析表 81
表4-2-24 社會控制與三種類型偏差行為迴歸分析後變項顯著結果 83
表4-3-1 文化資本與社會控制的相關表 84
表4-3-2 文化資本因素與依附於父母的迴歸分析表 85
表4-3-3 文化資本因素與依附於學校的迴歸分析表 86
表4-3-4 文化資本因素與同儕正向價值觀的迴歸分析表 87
表4-3-5 文化資本因素與正向類型同儕的迴歸分析表 88
表4-3-6 文化資本因素與致力的迴歸分析表 89
表4-3-7 文化資本因素與參與的迴歸分析表 90
表4-3-8 文化資本因素與信念的迴歸分析表 91
表4-3-9 性別對社會控制的平均數、標準差及t檢定分析摘要 92
表4-3-10 年級對社會控制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93
表4-3-11 出生序對社會控制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94
表4-3-12 家庭結構對社會控制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95
表4-3-13 父親教育程度對社會控制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摘要 96
表4-3-14 母親教育程度對社會控制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摘要 97
表4-3-15 父親職業對社會控制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98
表4-3-16 母親職業對社會控制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99

頁次
表4-3-17 家庭每月收入對社會控制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摘要 100
表4-3-18 學校類型對社會控制的平均數、標準差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101
表4-3-19 背景變項、文化資本因素與依附於父母的迴歸分析表 103
表4-3-20 背景變項、文化資本因素與依附於學校的迴歸分析表 105
表4-3-21 背景變項、文化資本與同儕正向價值觀的迴歸分析表 107
表4-3-22 背景變項、文化資本因素與正向類型同儕的迴歸分析表 109
表4-3-23 背景變項、文化資本因素與致力的迴歸分析表 111
表4-3-24 背景變項、文化資本因素與參與的迴歸分析表 113
表4-3-25 背景變項、文化資本因素與信念的迴歸分析表 115
表4-3-26 文化資本與社會控制迴歸分析後變項顯著結果 117
表4-4-1 整體文化資本與高職生偏差行為的相關表 118
表4-4-2 文化資本因素與暴力及財物型偏差行為的迴歸分析表 119
表4-4-3 文化資本因素與享樂放蕩型偏差行為的迴歸分析表 120
表4-4-4 文化資本因素與高職生學習歷程偏差行為的迴歸分析表 121
表4-4-5 背景變項、文化資本因素與暴力及財物型偏差行為的迴歸分析
表 123
表4-4-6 背景變項、文化資本因素與享樂放蕩型偏差行為的迴歸分析表 125
表4-4-7 背景變項、文化資本因素與學習歷程偏差行為的迴歸分析表 127
表4-4-8 文化資本與三種類型偏差行為迴歸分析後變項顯著結果 129
表4-5-1 文化資本、社會控制影響暴力及財物型偏差行為之直接作用與
間接作用結果 138
表4-5-2 文化資本、社會控制影響享樂放蕩型偏差行為之直接作用與間
接作用結果 139
表4-5-3 文化資本、社會控制影響學習歷程偏差行為之直接作用與間接
作用結果 140
表4-6-1 區辨分析之區辨函數係數 141
表4-6-2 正確分類機率交叉表 142

圖 次
頁次
圖2-1-1 偏差與犯罪行為之交互關係 9
圖3-1-1 分析架構 3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1997)。少年事件處理法。台北:內政部。
王思琪(2004)。少年偏差行為成因之研究-社會控制理論與差別壓迫理論之驗證。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王淑女(1994)。家庭暴力對青少年暴力及犯罪行為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68,191-205。
王淑女(1995)。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2,111-123。
王淑女(1997)。都市化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收錄於侯崇文主編:八十五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犯罪問題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249-284。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王淑女(2000)。青少年人格特質與其偏差、犯罪行為。收錄於財團法人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165-194。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3)。青少年白皮書 第一階段——青少年現況分析。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7)。少年出入不宜場所問題之探討及防範策略。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朱文妮(2000)。台灣地區文化消費行為中的區分現象。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德慧(1986)。家庭功能對國中學生偏差行為的效應。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呂民璿、莊耀嘉(1992)。單親家庭與青少年違規犯罪行為。東海學報,33,247-284。
吳玉珠(1996)。烏來地區泰雅族少年偏差行為之成因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武典(1994)。從「變」的觀點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輔導。教師天地,69,2-4。
邱天助(1993)。Bourdieu文化再製理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績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彙刊,7(43),213-242。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李安妮(1983)。大台北地區男性少年非行成因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威伸(2002)。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國中學生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敏英(2003)。高職學生行為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文報(1987)。國中少年內外在抑制與犯罪傾向之關聯性研究:抑制理論(containment theory)之實證探討。私立東吳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愫嫻(2004)。社會階級與少年偏差行為關係。犯罪學期刊,7(1),31-34。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世英(1992)。青少年的規範意識和偏差行為經驗-以知覺探索為中心。中央警官學校警學叢刊,23(2),103-124。
林世英(1994)。學校教育和少年偏差行為。高市文教,52,21-23。
林世英(1995)。青少年的規範意識與偏差行為經驗-以社區意識為中心。警專學報,1(8),173-191。
林弘茂(1992)。高中生偏差行為成因之社會學理論分析與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訓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孝慈(1986)。國中校園暴行之研究-台北實證分析。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松齡(1999)。母親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文化資本、經濟資源與監督角色的比較。台大社會學刊,27,71-105。
林俊榮(2005)。文化資本、自我控制與國小高年級學童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清標(1998)。原漢族別、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林森富(2001)。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適湖(1991)。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學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榮照(1997)。兒童攻擊行為相關因素與認知行為策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侯崇文(1996)。巨視社會控制、微視社會控制與青少年犯罪。犯罪學期刊,2,15-48。
侯崇文(2000)。青少年犯罪研究-社會學習理論與社會控制理論的整合模式。2000年犯罪問題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抽印本。台北:國立台北大學。
馬傳鎮(1987)。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對少年犯罪之互動性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秀鸞(1998)。國中生認知扭曲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宗伊(1991)。社會工作辭典。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出版。
張晶惠(2000)。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雲嘉國中生87-88年間固定資料分析。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華葆(1989)。少年犯罪預防及矯治。台北:三民。
張景然(1992)。青少年犯罪學。台北:巨流。
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偉(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台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台東師院學報,8,27-52。
張楓明(1999)。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地區為例。私立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麗貞(1985)。少年犯罪成因之探討。教育文粹,14,154-165。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許春金(1983)。性別與犯罪-兼論犯罪統計的相合性。警學叢刊,14(2),21-28。
許春金(1986)。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控制理論之中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
許春金(1993)。青少年犯罪原因論。台北:五南。
許春金(1997)。閩南籍、客家籍、山地籍少年偏差行為之類型、盛行率及成因之比較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141-180。
許春金、周文勇、蔡田木(1996)。男性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成因差異之實證研究。犯罪學期刊,2,1-14。
陳玉書(1988)。社會連結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怡靖(1999)。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建州、劉正(2004)。論多元入學方案之教育機會均等性。教育研究專刊,50(4),115-146。
陳建志(1998)。族群與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
陳順利(1999)。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和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台東縣關山地區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慧如(2004)。自我控制、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慧珍(2004)。自我控制、家庭教養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研究-以中壢市國中生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莉雅(1997)。國中生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因素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教育資料文摘,39(2),171-192。
彭怡芳(2002)。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程紋貞(1996)。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社會技巧與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文俊(2003)。家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芳銘、楊金寶(2002)。國中生家庭階級影響偏差行為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47(2),203-230。
黃俊祥(1999)。心理特質、家庭背景、同儕關係與學校經驗對少年犯罪行為之互動性影響。國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嘉雄(1995)。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維賢(2001)。影響高職原住民學生偏差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賈樂安(1989)。暴力犯罪少年之行為相關因素與整合式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士隆(1988)。赫胥控制理論之評估。警學叢刊,19(1)。
楊國樞(1978)。影響國中生問題行為的學校因素。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
葉至誠(1997)。社會學。台北:揚智。
詹瑞逞(1990)。台灣社會變遷中青少年「價值取向」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探討。警專學報,3,343。
董旭英、張楓明、李威辰(2003)。青少年犯罪與偏差行為理論。收錄於齊力、董旭英主編之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嘉義縣:南華教研所。
翟本瑞(2002)。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校教育影響之研究-以農業縣山區小學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4,181-195。
蔡文輝(1993)。社會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蔡德輝(1996)。犯罪學-犯罪學理論與犯罪防治。台北:五南。
鄭耀男、陳怡靖(2000)。台灣地區家庭背景對就讀公/私立學校與受教育年數的影響:並檢證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社會資本論之適用性。國民教育研究學報,6,106-128。
劉玲君(1995)。國中生之家庭特質與其心理需求、偏差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潘麗琪(2003a)。二技在職專班學生文化資本、學習障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89-130。
潘麗琪(2003b)。文化資本與學習障礙。華醫社會人文學報,7,89-130。
蔣東霖(2002)。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缪敏志(1991)。從有關學說探討少年犯的成因及其因應之道。國立台北護專學報,8,245-272。
鍾思嘉(1985)。家庭氣氛與管教態度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台北:行政院研討會。
羅豐良(2000)。社會控制對兒童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譚光鼎(1992)。中等教育選擇功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尹翎(2000)。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蘇峰山(2002)。象徵暴力與文化再製。載於蘇峰山(主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導讀,117-145頁。嘉義大林: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二、英文部分
Aday,D. P.(1990). Social control at the margin. New York: Division of Wadsworth.
Agnew,Robert and E.Petersen (1989). Social control theory and delinquency. Criminology,23,47-61.
Becker,H.S.(1963). Outsideers: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 New York:The Free Press.
Bourdieu,P.Passseron,J.(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and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Clinard M.B.&Meier R.F. (1992). Sociology of Deviant Behavior.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Cloward,R.A.,&Ohlin,L.E(1960). Delinquency and opportun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Cohen,L. E.,&Kleugel, J. R.(1978). Determinants of juvenile court disposi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3,162-177.
De Graff,P.M.(1986).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Sociology of Education,59(Oct.),237-246.
DiMaggio,P.(1982).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the grades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 American Socioligical Review,47,189-201.
DiMaggio,P.&Mohr,J.(1985).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el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0,1231-1261.
Dumais,S. A.(2002).Cultural capital, gender, and school success: the role of habitus. Sociological Review, 60(Oct.),746-761.
Durkheim,E.(1982).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and selected texts on sociclcgy and its method. New York: Free Press.
Farell,A.D.,Meyer,A.L.(1997). The effectiveness of a school-based curriculum for reducing violence among urban sixth-grade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87,979-984.
Farkas,G.,Robert,P.,Sheehan,D.,&Shuan,Y.(1990). Cultural resources and urban school success: Gender,ethnicity,and poverty groups within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5(Feb.),127-142.
Hagan,J.(1987). Class in the household: a power-control theory of gender and delinquen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2,788-816.
Hindelang, Michael J. (1973). Causes of Delinquency: a partial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Social Problem,20,471-487.
Hirschi, Travis(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opKins,M.F(1996).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academic market: the place of literature in performance studie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45(2),89.
Kalmijn,M&Kraaykamp,G.(1996). Race,cultural capital,and schooling: an analysis of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69,23-34.
Krohn,M.D. and J.L. Massey(1980). Social control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an examination of the elements of the social bond. Sociological Quarterly ,21,529-544.
Lareau, Annette. (1987).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Lemert,E.(1951)Social pat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Lisa Hutchinson Wallace(2002).Reports from rural Mississippi:A look at school violence. Journal of Security Administration;Savannah.
Michael J. Hindelang(1973). Causes of delinquency : A partial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Social Problem ,p.471-487.
Reay,D.(1998). Cultural reproduction: Mothers’involvement in their children’s primary schooling. in grenfell, M., Jarnes,D.(Eds), Bourdieu and Education: Acts of Practical Theory,( p.55-71). London: Falmer Press.
Sampson,Robert J. and John H.Laub(1993). Crime in the making: pathways and turning points through lif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imon,R.L. and Robertson,J.F.(1989). The impact of parenting factors,deviant peers,and coping type upon adolescent drug use.Family Relation,38,273-281.
Shapiro,J. P.,Dorman,R..L.,Welker,C.J.,Clough,J.B.(1998). Youth attitudes toward guns and violence:Relations with sex, age, ethnic group, and firearm exposure. Journal of Cliniccal Child Psychology,27,98-108.
Teachman,J.D.(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2,548-557.
Waitrowiski,Michael D. David B.Griswold,and Mary K. Robert(1981). Social control theory and delinquency.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46,525-54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侯崇文(1996)。巨視社會控制、微視社會控制與青少年犯罪。犯罪學期刊,2,15-48。
2. 林世英(1995)。青少年的規範意識與偏差行為經驗-以社區意識為中心。警專學報,1(8),173-191。
3. 林世英(1994)。學校教育和少年偏差行為。高市文教,52,21-23。
4. 林世英(1992)。青少年的規範意識和偏差行為經驗-以知覺探索為中心。中央警官學校警學叢刊,23(2),103-124。
5. 周愫嫻(2004)。社會階級與少年偏差行為關係。犯罪學期刊,7(1),31-34。
6. 吳武典(1994)。從「變」的觀點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輔導。教師天地,69,2-4。
7. 呂民璿、莊耀嘉(1992)。單親家庭與青少年違規犯罪行為。東海學報,33,247-284。
8. 王淑女(1995)。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2,111-123。
9. 王淑女(1994)。家庭暴力對青少年暴力及犯罪行為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68,191-205。
10. 許春金(1983)。性別與犯罪-兼論犯罪統計的相合性。警學叢刊,14(2),21-28。
11. 許春金(1997)。閩南籍、客家籍、山地籍少年偏差行為之類型、盛行率及成因之比較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141-180。
12. 許春金、周文勇、蔡田木(1996)。男性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成因差異之實證研究。犯罪學期刊,2,1-14。
13. 陳建志(1998)。族群與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
14. 馮莉雅(1997)。國中生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因素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教育資料文摘,39(2),171-192。
15. 楊士隆(1988)。赫胥控制理論之評估。警學叢刊,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