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0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21: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怡甄
研究生(外文):HUANG, YI-CHEN
論文名稱:以STS教學進行二年級生活領域校本課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ife Curriculum of Second Grade with School-based Curriculum by Using STS Teaching Strategy
指導教授:黃萬居黃萬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chu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0
中文關鍵詞:STS學校本位課程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STSschool-based curriculum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6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基於九年一貫課程所推動的學校本位課程之理念,以及教師動手做研究的教育改革的推動,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對象為研究者所任教的二年級一個班,共有二十八人。旨在探討將STS教學融入國小二年級的生活課程時,可以發展哪些學校本位教學活動,以及實際教學的實施情形。最後,探討整個教學活動對老師與學生的影響。藉由研究的過程,克服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困難、並且增長研究者在教學技巧上的專業知能。
教學活動的內容是改編自原有之教材,並配合校園環境發展出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主軸的教學活動。所發展出的教學活動,共分成三個單元進行。第一個單元「校園植物」讓學生認識及介紹校園的植物。第二單元「社區的動物」,讓學生在校園及社區中尋找動物。藉由實地調查、資料整理的活動中,更深一層的認識他們生活中的動物。最後第三單元「社區環保」,將整個教學活動回歸到環境的問題,透過社區探訪的活動,讓學生直接感受到社區環境中的種種問題。以上述三個教學活動進行行動研究,針對活動中所遇到的困難加以反省,並據以改進下一個教學活動。
透過分析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與最後的總檢討發現以STS教學進行生活領域校本課程的教學活動,所面臨的問題有學生小組討論的能力不足、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時缺乏耐心、天候狀態不佳、花費的時間超過所預期……等。對於這些問題,研究者透過觀察的建議、資料的搜尋、研討會的參與以及與校內教師的討論,而逐步改進教學策略,提升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以及參與討論的技巧。並且利用每次的教學省思、改進,來增長研究者在引導者角色的技巧。根據上述的發現,本研究分別針對未來的教學者以及後續之研究提出建議。
On the strength of the rationale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action research, this research employed the way of action research. The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wenty-eight students from the researcher’s teaching clas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what school-based teaching activities could be developed as STS theory integrated into the second grade Life Curriculum. Finally,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d how activities going on and its influences on teacher and stud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overcame the difficulties and it broadened the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teaching.
The activities were revised from the original materials, matched up with the school environment, and therefore developed teaching activities on the basi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unit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first unit, “the plants in our campus” was to help the students recognize those plants and let the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 plants in the campus. Unit two, “the animals in our community”, guided students to find the animals in the campus and the community.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field working and data collecting, the students ha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animals in their daily lives. Finally in the third uni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our society”, the researcher concluded the activities with problems about the environment. By the activities of visiting the community, the students could feel various kind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community. After doing action research through the three activities above, the researcher has reflected some difficulties and should improve it in the next activity.
As th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es of thes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overall review,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when instructing Life Curriculum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by using STS teaching strategy would encounter, such as lack of competence of group discussion among students, lack of patience when the teacher guiding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weather was bad and the expending of time was over expectation, etc. About these problems, the researcher changed the teaching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teamwork and group discussion through seeking for the data, participating the conference and the suggestions of the observer. And improved the skill of being a guidance in teaching through each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improvemen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further study and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目次……………………………………………………………………V
圖表目次…………………………………………...………………..…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待答問題………………………………………………………………4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五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STS教育…………………………………………………………...…..7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18
第三節 戶外教學……………………………………………………………27
第四節 行動研究法…………………………………………………………40
第五節 相關研究……………………………………………………………..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53
第二節 研究情境…………………………………………………………..…56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61
第四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6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教學活動發展………………………………………………………..67
第二節 教學活動實施與反省………………………………………………..74
第三節 教學總檢討………………………………………………………...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9
第二節 建議…………………………………………………………..…..…11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15
英文部分…………………………………………………………..…………..122

附錄
附錄一 學校情境分析(SWOT)………………………………………125
附錄二 教學日誌.. ……………………………………………………...127
附錄三 觀察者紀錄表...…………………………………..…………….128
附錄四 隨隊家長回饋表. ………………………………………………129
附錄五 「愛護生活中的動植物」 教學設計………..…….………………130
附錄六 植物大考驗學生回答狀況………………………………………..160
附錄七 製作的介紹卡…………………………………………………......161
附錄八 發言記錄單與違規單………………………………………..……163
附錄九 動物大調查的海報…………………………………………..……165
附錄十 教學紀錄例舉……………………………………………………..167
附錄十一 學習單例舉……………………………………………………......177
中文部分
丁鸝瑩(2004)。實施學校本位統整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校園自然生態之美」模組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建軍、黃顯華(2001)。校本課程發展與教育行動研究。邁向課程新紀元(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
王美芬(2001)。九年一貫學校本位、統整課程及多元評量的實踐-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科學教育發展季刊,25,1-15。
王美芬、熊召弟(1998)。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四版)。台北:心理。
王貴春(2000)。STS及科學寫作活動對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相關態度之影響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瑞輝(2003)。學校本位的生活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雲林縣誠正國小一年級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澄霞(1995)。從「科技與社會互動之學習」探究數理教育問題。科學教育發展月刊,23(5),433-455。
王澄霞(1997) 。代表性STS活動類型分析。1996物理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物理教育學會。
王鑫、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朱慶昇(1993)。戶外教學設計原理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16,3l-38。
江連君(2003)。偏遠小學學校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一以嘉義縣大湖國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忠宏(2001)。解說在環境教育教學上的應用。中部地區國小教師環境教育教學研習會研習手冊,83-98。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
吳易凌( 2002)。從新校園運動探討教學空間規劃與環境教學之研究一以台中縣土牛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2002)。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4-22。
李崑山(1993)。戶外教學活動單設計思考模式。環境教育季刊,18,61-67。
李崑山(1995)。國小校園戶外教學規劃與設計。教師天地,75,50-55。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75。
李崑山(2000)。戶外教學策劃與設計。北縣教育,32,47-52。
李錫津(2003)。從體驗中有效學習。教師天地,127,4~5。
沈家平(2003)。STS模式教學對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岱學(2003)。STS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南(2003)。國小運用STS教學模式-地層概念教學模組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儒、呂建政(譯)(1999)。戶外教育。(原作者:Hammerman, D. R., Hammerman, W. M., Hammerman, E. L.)。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4)。
周儒、黃淑芬(譯)(1994)。戶外教育的精義。(原作者:Thomas J. Rillo)。環境教育,20,52-63。(原著出版年,1985)。
林玉體(1987)。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
林秀吟(2004)。探討情境式STS理念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育沖(2002)。在國小自然科利用資訊融入STS專題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1990)。行動研究與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7(4),36-41。
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發,1-46。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林清江、蔡清田(1997)。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嘉義: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林惠真主編(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課程委員會的運作。台北:國際村書店。
姜孟佑(1994)。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關係之研究---以新店市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 (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著: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台北:遠流。 (原著出版年,1993)。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張世璿(2001)。國小STS 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資兩(2001)。以STS教育理念發展主題統整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維真(2004)。國民小學中低年級國語教科書鄉土意識之內容分析研究-以南一、康軒、仁林及翰林版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0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分析與展望。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莊奇勳(2001)。STS 模組在課程與教學上之應用。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莊奇勳、王嘉田(1997)。國小自然科STS教學模組之探討:豆漿製作。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75-98。
許文勇(2001)。國小教師發展環境教育融入自然科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琪瑩(2003)。戶外鄉土教學活動實施及其對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典(1997a)。STS教學教師所需之專業準備。科學教育學刊,5(2),167-189。
陳文典(1997b)。STS理念下之教學策略。物理教育,1(2),85-95。
陳立國(2003)。環境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發展昆蟲教學模組課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論及理念分析。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
陳忠照(1995)。校園環境步道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市師環教季刊,19,3-9。
陳俊仁(2003)。原住民偏遠小學在自然科實施STS專題式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素紅(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一以一所國小「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勝裕(2003)。進行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一以學習步道活動課程的設計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莉(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家政(2002)。教師在學校課程評鑑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44,14-16。
游森南(2005)。國小自然科實施STS 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宜蘭五十二甲濕地議題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靜宜(2003)。營造綠色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竹市大湖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程瑞源(2001)。國小STS教學與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光雄、蔡清田(2002)。課程研究與課程發展理念的實踐。中正研究期刊,創刊號,1-20。
黃茂在(2004)。「生活科」的內涵與教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研討會:科學課程論述(2),83-91。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朝恩(1990)。戶外教學在地理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環境教育季刊,5,24-31。
黃萬居(2002)。由教學原理論述STS教學活動之應用。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2專刊,59-85。
黃鴻博、郭重吉(1999)。STS教育理論的接納與實踐─一個國小教師的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15。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楊美玉(2002)。以STS教育理念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一個國小教師的實踐與省思。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茂森(2003)。中部地區國小永續校園內涵之研究-以自然環境的觀點進行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靳知勤(2004)。協助中學數理教師設計STS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3),341-364。
廖秀微(2001)。運用團隊學習促進教師STS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啟男(2002)。不同學習型態學童在STS模式教學中的創造表現。國立台中師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靜玫(2001)。STS教學與認知風格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
劉國權(2001)。STS及科學寫作活動對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相關態度之影響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1-6。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
歐用生(2000)。轉型的課程領導及其啟示。國教月刊,41(1),2-8。
蔡文鴻(2004)。生物類兒童讀物內容分析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2000a)。行動研究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應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坊資料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
蔡清田(2000b)。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澤文(2002)。國小五年級自然科融入STS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批判思考與科技創造力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麗玲(2004)。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軍艦岩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玉玲、連啟瑞(1997)。STS教學模組開發模式之建立及其實際教學成效評估。科學教育學刊,5(2),219-243。
盧俊良(2003)。在國小自然科實施STS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以宜蘭雙連埤生態議題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美貴(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一位校長的經驗與反思。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國際研討會,93-113。
盧麗真(2005)。國小二年級實施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研究-以五股溼地為例況。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編印(2005)。國民小學生活教學指引二年級上學期。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雅芬(1996)。校園戶外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0,76-84。
謝祥宏、龍麟如(2005)。環境問題的探討:小組合作取向-教學實務分享。中華民國第二十ㄧ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17。
魏秀蓮(1998)。STS教學模組應用於國小科技教育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明通(2002)。科學教育。台北:五南。
蘇育任(2001)。運用STS理念設計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統整課程的研究。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論文集,2,931-960。
饒見維(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可能性-以花師實小為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國際研討會,27-54。

英文部分
Aikenhead, G. (1992). The integration of STS into Science Educa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31(1), 27-35.
Aikenhead, G. (1994). What is STS science teaching. ST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reform, 47-59.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heek, D. W. (1994). Students and learning:Student concept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Workshop on STS approach in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 H. L. S. (2000). The improvement in Taiwan: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The thirte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142-150.
Craig, A. (1980). Teacher perceptions of curriculum Autonomy. (ERIC Document No. ED 190498)
Ford, P. M.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or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Wiley.
Harms, N. C. (1977). Project synthesis: An interpretative consolidation of research identifying needs in natural science education. (A proposal for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Boulder, CO: University of Colorado.
Heath, P. A. (1992). Organizing for S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doing of STS. Theory into Practice, 31(1), 52-57.
Howells, H. (2003).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curriculum power: a cautionary tale. English in Australia, 136, 27-39.
Jarcho, I. S. (1985). S/T/S in Practice: Five ways to make in work. Curriculum Review, 24(3):17-20.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1990).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 New Effort for Providing Appropriate Science for All. A position statement. March 25,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nsta.org/positionstatement&psid=34
Roy, R. & Waks, L. T. (1985). The A, B, C’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Forum, 13(4), 1-4.
Solomon J. (1992). Teach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Great Britain: Open University Press.
Solomon J. (2001).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Science Education Symposium, 1-12.
Yager, R. E. (1990). The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 evolution, and rational. Social Education, 54(4), 198-201.
Yager, R. E. (1992).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model: A must for STS classroom. ICASE Yearbook, 14-17.
Yager, R. E. (1996).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New York:SUN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萬居(2002)。由教學原理論述STS教學活動之應用。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2專刊,59-85。
2. 黃朝恩(1990)。戶外教學在地理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環境教育季刊,5,24-31。
3. 游家政(2002)。教師在學校課程評鑑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44,14-16。
4. 陳文典(1997b)。STS理念下之教學策略。物理教育,1(2),85-95。
5. 陳忠照(1995)。校園環境步道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市師環教季刊,19,3-9。
6. 陳文典(1997a)。STS教學教師所需之專業準備。科學教育學刊,5(2),167-189。
7. 莊奇勳、王嘉田(1997)。國小自然科STS教學模組之探討:豆漿製作。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75-98。
8. 林佩璇(1990)。行動研究與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7(4),36-41。
9. 李錫津(2003)。從體驗中有效學習。教師天地,127,4~5。
10. 李崑山(2000)。戶外教學策劃與設計。北縣教育,32,47-52。
11.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75。
12. 李崑山(1995)。國小校園戶外教學規劃與設計。教師天地,75,50-55。
13. 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4-22。
14. 朱慶昇(1993)。戶外教學設計原理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16,3l-38。
15. 王鑫、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