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書目:
于玉文、李雨霞等人(2005)。國民小學五年級藝術與人文教師手冊。台南:南一。
尤幸弘(2005)。Amabile創造力成份理論模式驗證之研究:以廣告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王有福(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兒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金國(1998)。國小五年級國語科小組討論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瑞慶(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分數加減法問題的解題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王瑪麗(1984)。人際問題解決訓練對國中女生人際問題解決能力、態度與人際適應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慧勤(2000)。扮演遊戲-國語課的另一扇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皮連生、劭瑞珍(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石兆蓮(2002)。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的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朱富榮(2006)。國小音樂創作課程實施現況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坤銓(1997)。國小學生認知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的分析。台北:五南。
吳美玲(2002)。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與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德邦、吳順治(1989)。解題導向的數學教學策略。台北:五南。
呂佳真(2003)。高雄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實施現況調查與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呂素雯(2002)。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態度及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郁文(1998)。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桂冠。
李雅惠(2004)。國小低年級學童問題解決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李麗芬(2006)。應用生活經驗於兒童音樂創作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岳清清(2001)。創作性戲劇對國民中學中輟學生應用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少年學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小玉(2003a)。音樂創造力之內涵與研究趨勢探討。音樂藝術學刊,2,87-118。林小玉(2003b)。藝術與人文教師應知的創造力五提問與創造力教育七建議。國民教育雙月刊,43(6),50-55。林小玉(2003c)。國內外音樂創造力評量觀之演進與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邁向音樂教育新紀元」論文集,185-205。
林佩璇(1991)。合作學習的實施(下)。研習資訊,8,22-25。林佩曇(2003)。國小三年級自然科分組情境下小組學習歷程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玫君(2000)。戲劇課程統整之三種模式。幼教資訊,110,48-52。林美嬌(2005)。國小生活科技課程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林基在(2001)。創作性戲劇對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翠鈴(2002)。國小一年級教師對表演藝術概念認知、實施活動類型與實施困難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寶山(1996)。討論教學法的技巧,載於黃政傑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頁72-84)。台北:師大。
洪于茜(2001)。以音樂為中心談藝術與人文的統整課程。花師院刊,36,16-22。
洪于茜(2004)。從音樂創作歷程研究導向大學中非音樂主修者之音樂創作教學。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2-2411-H-026-003。
洪川富(2005)。應用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洪文東(2001)。從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化學學習活動模組與教學活動設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89-2519-S-153-006。
胡幼慧主編(200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慧芳(2003)。即興運用於初階鋼琴教學之探究。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范儉民(1996)。音樂教學法。台北:五南。
徐秀菊研究計畫主持(2003)。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崇城(2004)。「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合作學習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桃園。高敬文(1988)。「質的研究派典」之理論分析與實際運用。屏東:東益。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文芬(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學習風格與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張文昭(2004)。國小三年級學生問題解決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統星(1991)。音樂科教學研究。台北:全音樂譜。
張連強(2001)。創作性戲劇活動對聽覺障礙學童家長生活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啟聰學校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新仁(1997)。討論的技巧。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313-327)。台北:師大。
張曉華(2000)。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表演藝術的戲劇教育發展。翰林文教雜誌,15,38-51。張曉華(2002)。國民中小學表演藝術戲劇課程與活動教學方法之探討。國民中小學戲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張曉華(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修訂過程及特色。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梁寶華(2005)。音樂創作教學:新世紀音樂教育新趨勢。香港 : 卓思出版社有限公司。
郭秀緞(2002)。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仁富(2000)。國民小學推展表演藝術問題之探討。中小學藝術教學設計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仁富(2002)。創造性戲劇的課程設計與實踐。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8-245。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玉玫(2001)。應用電腦輔助國小音樂教學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
陳奎、高強華、張鐸嚴編著(1995)。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威龍(2006)。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法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與科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陳祐加(1996)。創造思考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曲調創作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曾繁鈞(2000)。社會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及社會科學業成就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湯平治(2001)。小組合作學習對國小中年及學童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暨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湯偉君、邱美虹(1999)。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的沿革與應用。科學教育月刊,223,2-20。黃秀英(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應用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以國北師附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課之行動研究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奇汪(1980)。國民小學「分組學習式」消約模式之設計與運作。初等教育學報,3,16-32。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秋敏(2004)。國小學童創造思考與批判思考在科學問題解決歷程中之關聯性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黃雯琪(2003)。藝術與人文領域統整課程教學之研究-達克羅茲教學法於音樂與表演藝術之應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麗卿(1996)。創造性音樂遊戲與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中幼兒創造行為表現之差異比較。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兆禎(1978)。音樂創作指導。台北:全音樂譜。
楊佳惠(2000)。創作性兒童戲劇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楊喬羽(2003)。創作性戲劇團體輔導對普通班內身心障礙學生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楊璧菁(1997)。創造性戲劇對小學三年級學生表達能力之影響。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未出版,台北。葉淑貞(1993)。高中音樂科合作學習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蓉樺(2000)。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學習小組之結構及其互動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詹秀美(1989)。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詹美鈴(2002)。青少年對創作性戲劇的詮釋與展現。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廖品蘭(1999)。戲劇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兒童故事理解故事理解回憶與學習動機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廖順約(1999)。戲劇表演藝術在小學。美育雙月刊,112。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趙自強、徐琬瑩(2003a)。戲法學校中級篇。台北:幼獅。
趙自強、徐琬瑩(2003b)。戲法學校初級篇。台北:幼獅。
趙自強、徐琬瑩(2003c)。戲法學校基礎篇。台北:幼獅。
劉英淑(1995)。國民小學音樂科新課程的精神與特色及實施之相關配合做法。研習資訊,12(5),33-40。歐芯怜(2004)。認知型態對高職商業類科學生問題解決態度與邏輯思考能力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潘正德(1995)。團體動力學。台北:心理。
鄭鼎耀(1997)。團體互動中兒童領導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黎淑慧(2004)。創作性戲劇應用於國民小學國語文課程進行角色扮演教學活動-以中山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賴秋梅(2005)。創意問題解決教學歷程之研究-生手教師指導科展創作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賴錦松(1999)。中小學一般音樂教育之現況與實施成效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薛純真(2002)。國小四年級學生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音樂基本能力研究。台北市立師院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顏瓊芬(2003)。職前生物教師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過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貳、翻譯書書目:
Gunter, M. A. (2002)。教學模式(賴慧玲譯)。台北:五南。
Morgan, Norah, Saxon, Juliana. (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鄭黛瓊譯)。台北:心理。
Patton, M. Q.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
Salisbury, B. T. (1994)。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林玫君譯)。台北:心理。
Verderber, R. F., Kathleen, S. V. (1995)。人際關係與溝通(曾瑞貞、曾玲珉譯)。台北:揚智。
參、西文部分:
Abeles, H. F., Hoffer, C. R., & Klotman, R. H.(1995). Foundation of music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Schirmer.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Boulder, CO: Westview.
Balkin, A. (1991). What is creativity? What is it not? In D. L. Hamann (Ed.). Creativity in the music classroom (pp. 35-39). Reston, VA: MENC.
Beall, G. H. (1981). Music as experience. Dubuque, IA: W. C. Brown.
Buffee, K. A. (1993). Colaborative 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authority of knowledg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Press.
Burden, P. R., & Byrd, D. M. (1994). Method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ohen, E. G. (1994). Restructuring the classroom: Conditions for productive small group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 1-35.
Cropley, A. J. (2001).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and learning: 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educators. London: Kogan Page Ltd.
Davidson, L., & Welsh, P. (1988). Form collections to structure: The developmental path of tonal thinking. In J. A. Sloboda (Ed.), Generative processes in music: The psychology of performance, improvisation, and composition (pp. 195-230). Oxford: Clarendon Press.
Davis, D. G., & Behm, T.(1978). Terminology of drama/ Theatre with and for children: A redefinition. Children’ s Theatre Review, 27(1), 10-11.
DeLorenzo, L. C. (1989). A field study of sixth-grade students’ creative music problem solving process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37, 188-200.
Dyson, A. (1995). Writing children: Reinve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hood literacy. Written Communication, 12(1), 4-46.
Ely, M., Anzul, M., Friedman, T., Garner, D., & Steinmetz, A. M. (1991).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Circles within circles.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Press.
Gorder, W. (1976). An investigation of divergent production abilities as constructs of musical creativ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IL.
Guilford, J. P. (1986). Creativity talents: Their nature uses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Bearly.
Hickey, M., & Webster, P. (2001). Creative thinking in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8(1), 19-24.
Hosterman, G. C. (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lecture-demeonstration in an undergraduate 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annsylvani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AAC9226750.
Howng, N. L. (1986).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structures on prospective elementary teachers’ music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unnesot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AAC8608889.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 Cooperative, compara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4).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4, 3-14.
Kase- Polishni, J.(1989). The creative drama book: Three approaches. New Orleans, LA: Anchorage Press.
Kevin, D. I. (1981). Instructional technique. New York: Mcgaw- Hill.
Kratus, J. (1985). A time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al processess used by children ages 7 to 11.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37(1), 5-20.
Kratus, J.(1991). Structuring the music curriculum for creative learning. In D. L. Hamann(Ed.), Creativity in the music classroom (pp. 43-48). Reston, VA: MENC.
Levi, R. G. (1991). A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composing process used by second-grade children creating original language and music piec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leveland, Ohio.
Nevin, A. (1993). Curricular and instructional adaptation for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cooperative groups. Baltimore: Brookes Publishing Co.
Orlich, D. C. (1998). Teaching strategies: A guide to better instruction.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Co.
Polya, G. (1957). How to solve i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imer, B. (2003).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Advancing the vision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Richmond, G., & Striley, J.(1996 ). Making meaning in classroom: Social processes in small group discourse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build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3(8), 839-858.
Shaw, M. E. (1992). Group composition and group cohesiveness, In R. S. Cathcart & L. A. Samovar (Eds.), Small group communication ( pp. 214-220). Dubuque, IA: Brown.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ternberg, R. (1985). Beyond IQ: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dge, J. (1990). Vygotsky,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and peer collaboration: Implications for classroom practice. In L. C. Moll (Ed.), Vygotsky and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sociohistorical psychology (pp. 155-170).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Webster, P. (1977). A factor of intellect approach to creative thinking in music.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Eastman School of Music,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Rochester.
Webster, P. (1990). Creative thinking, technology, and music education. Design for Arts in Education, 91(5), 35-41.
Wiggins, J. H. (1993). The nature of children’s musical learning in the context of a music classroom.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Wiggins, J. H. (1994). Children’s strategies for solving compositional problems with pe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42(3), (pp. 232-252).
Wiggins, J. H. (2001). Teaching for musical understanding. Boston: McGrawHill.
Yin, R. K. (2002).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Applied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3rd ed.).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