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1.180) GMT+8:2024/09/18 10:03
Font Size: Enlarge Font   Word-level reduced   Reset  
Back to format1 :::

Browse Content

Author my cdr record
 
twitterline
Author:竇劭婷
Title:蕭邦《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之研究
Title (Eng.):A Study of Chopin’s “Piano Sonata No. 3”
Advisor:沈珍伶沈珍伶 author reflink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Department:音樂藝術研究所
Narrow Field:藝術學門
Detailed Field:音樂學類
Types of papers: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Graduated Academic Year:94
language:Chinese
Ncl record status:
  • Cited Cited :0
  • HitsHits:467
  • ScoreScore:system iconsystem iconsystem iconsystem iconsystem icon
  • DownloadDownload:0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Fav:1
十九世紀浪漫樂派中,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是鋼琴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傳承古典、融合浪漫,並引領了現代樂派。
蕭邦的作品多為個性小品(character piece),然而觀察其一生創作的樂曲,奏鳴曲、變奏曲、前奏曲等的古典曲種卻也從未間斷過。奏鳴曲是器樂史上重要的曲種之一,蕭邦共寫作了三首鋼琴奏鳴曲;此曲《第三號鋼琴奏鳴曲》完成於晚期,不僅具備奏鳴曲的古典架構,作曲家晚期時幻想風格的使用也深植此曲當中。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共四樂章,此曲特色來自於蕭邦將新的樂思融入此古典曲種中。蕭邦對於舊有的曲式有所突破,第一樂章在奏鳴曲式的框架中,為了避免贅述感,而將再現部第一主題省略。並且,蕭邦在樂章安排及樂段安排之間,使用的是三度關係,也就是B小調、降E大調(升D大調)的銜接,這也與一般的主屬調或關係調的使用方式不同,和聲間的拉力更加強大。而此曲中裝飾音的使用,除了一般裝飾上的意義之外,更大的意義在於節奏上及延續音符上的功用。
蕭邦是位極成功的鋼琴家兼作曲家,在他的《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中,鋼琴極具表現力。在踏板使用上來說,不僅是延續和弦,更有力度上、層次上的意義;跳音的使用,不僅是音長上的作用,其與演奏時的手勢運用有著密切的關聯;leggiero樂段的安排,將鋼琴中高音域展現獨具特色的清亮聲音;重音的出現,不僅是音量上的意義,其邏輯性更是與節奏息息相關。
本論文參照由Jan Ekier編審,2005年所出版之波蘭版樂譜,盡可能詳實地由歷史背景、作曲家生平、樂曲分析、演奏實務等方面切入,為蕭邦《第三號鋼琴奏鳴曲》做解析,盼能對所有演奏者有些許貢獻。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omantic musicians in 19th century. His music pieces carried on the Classical ideas and presented the Romanticism features, then, at last, led into the 20th century music.
Most of Chopin’s piano works are character pieces; meanwhile traditional works such as sonatas, variations, preludes, and so on,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through his life. Sonata is an important genre in instrumental music, Chopin wrote three sonatas and among them, “Piano Sonata No. 3”, composing during the last period of the composer’s life, was a mixture of traditional frame and new, fantastic style.
“Piano Sonata No. 3”, a four movements piece, was characterized by adding the new musical ideas into this traditional genre. He used many distinct ways to make music artistic and expressive. In the first movement, Chopin omitted the first subject in recapitulation to keep off redundancy. Besides, producing the tension in music, he used a third relationship in modulation instead of relative major/minor. In addition, the meaning of grace notes is not only to embellish as usual, but to strengthen the rhythm and to last the main note.
Chopin is an outstanding pianist and composer. We can get most of his music ideas from his composition. In his “Piano Sonata No. 3”, the pedaling influenced the strength of music; the staccato notes presented the proper gestures; the accent made the rhythm more accurate. Chopin successfully played this two roles, pianist and composer, at the same time, he wrote the composition exquisitely, so that later generations could learn much from his music.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history background, the composer’s life, the music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music examples quoted refer to the National Edition, ed. Jan Ekier, 2005.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6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7
第二章 蕭邦風格的承襲與演變 8
第一節 波蘭時期(1810~1830) 9
一、求學時老師的影響 10
(一)啟蒙老師──芮尼 10
(二)華沙音樂院院長──艾斯納 10
二、民族音樂的影響 12
三、義大利歌劇的影響 13
四、當代作曲家的影響 15
(一)胡邁爾 15
(二)費爾德 15
(三)帕格尼尼 16
第二節 法國前期(1831~1839May) 17
一、自我風格的曲種 17
(一)夜曲 17
(二)詼諧曲 19
(三)敘事曲 19
二、傳統曲種 19
(一)變奏曲 19
(二)前奏曲 20
(三)練習曲 21
第三節 法國後期(1839Jun.~1849) 22
一、自我風格的曲種 23
二、幻想風格的使用 23
第三章 蕭邦鋼琴奏鳴曲之特點 25
第一節 奏鳴曲的演變 25
一、奏鳴曲的來源 25
二、巴洛克時期的奏鳴曲 25
三、古典時期的奏鳴曲 27
(一)奏鳴曲式 27
(二)古典晚期對奏鳴曲的革新 28
四、浪漫時期的奏鳴曲 28
(一)由重視調性關係轉為重視對比性格 29
(二)主題動機以長樂段取代短樂句 30
(三)將呈示部與再現部結尾的反覆記號刪除 31
(四)加重結尾 31
五、二十世紀的奏鳴曲 32
(一)由調性關係轉為中心音的使用 32
(二)新古典主義使用巴洛克時奏鳴曲式 33
第二節 蕭邦三首鋼琴奏鳴曲創作技法演變─傳統面與創新面 34
一、《第一號鋼琴奏鳴曲》的傳統面與創新面 34
(一)傳統面 34
(二)創新面 35
二、《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的傳統面與創新面 36
(一)傳統面 36
(二)創新面 37
三、《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的傳統面與創新面 38
(一)傳統面 38
(二)創新面 39
四、蕭邦三首鋼琴奏鳴曲創作技法的轉變 40
(一)樂章安排 40
(二)樂章間的調性 41
(三)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式 41
(四)各樂段之間的調性 41
(五)特殊節奏與拍號 42
第四章 蕭邦《第三號鋼琴奏鳴曲》樂曲分析 43
第一節 第一樂章 莊嚴的快板 43
一、呈示部(mms1~90) 44
(一)第一主題(mms1~8) 44
(二)第一主題發展(mms9~22) 45
(三)過渡句(mms23~40) 45
(四)第二主題(mms41~56) 45
(五)第二主題發展(mms57~75) 46
(六)結束句(mms76~90) 47
二、發展部(mms91~148) 47
(一)銜接段(mms91~108) 47
(二)主體段(mms109~131) 48
(三)導回段(mms131~148) 49
三、再現部(mms149~202) 49
第二節 第二樂章 詼諧曲 甚快板 50
一、A段(mms1~60) 50
二、B段(mms61~156) 51
三、A段(mms157~216) 52
第三節 第三樂章 最緩板 53
一、導奏(mms1~4) 53
二、A段(mms5~28) 54
三、B段(mms29~98) 54
四、A’段(mms99~113) 56
五、小尾奏(mms114~120) 56
第四節 第四樂章 終曲 不過度急促的急板 57
一、導奏(mms1~8) 57
二、A段(mms9~51) 57
三、B段(mms52~99) 58
四、A’段(mms100~142) 59
五、B’段(mms143~206) 60
六、A”段(mms207~253) 60
七、結束段(mms254~286) 61
第五節 蕭邦《第三號鋼琴奏鳴曲》樂曲分析所得之結論 62
一、曲式的傳統面與創新面 62
(一)奏鳴曲式 62
(二)樂章安排 62
(三)調性安排 63
二、和弦的精緻安排 63
(一)半音的使用 63
(二)大調中的終止式停在iii級上,成為大調→小調→大調的銜接,形成色彩的轉變 67
(三)同音異名的轉調方式,快速轉至遠系調,使音樂張力大 69
三、裝飾音的使用 69
(一)在長音上或長音之後的裝飾音,為了延續該長音 69
(二)在短音上的裝飾音,為了裝飾該短音以及加強節奏性 70
第五章 蕭邦《第三號鋼琴奏鳴曲》詮釋探討 71
第一節 第一樂章 莊嚴的快板(Allegro maestoso) 71
一、速度 71
二、力度 74
三、踏板 77
(一)持續根音及和弦,隨和弦換,以留住和弦聲響 77
(二)製造特殊的回音聲響,產生華麗效果 78
(三)重要音搭配踏板,勾勒出樂句的外型 79
四、運音法 81
(一)跳音 81
(二)重音記號 86
(三)琶音 89
(四)持久、持續 92
(五)輕巧的 92
(六)持續的 93
五、指法 93
(一)與和聲有關的指法 94
(二)與樂句有關的指法 96
第二節 第二樂章 詼諧曲 甚快板(SCHERZO Molto vivace) 97
一、速度 97
二、力度 98
三、踏板 99
四、運音法 100
(一)輕巧的 100
(二)重音記號 101
(三)跳音 101
(四)圓滑奏 103
第三節 第三樂章 最緩板(Largo) 104
一、速度 104
二、力度 104
三、踏板 105
(一)持續根音及和弦,隨和弦換,以留住和弦聲響 105
(二)製造延音聲響 106
(三)做漸強的功用 107
四、運音法 108
(一)跳音 108
(二)持續的 109
(三)琶音 109
(四)重音記號 110
第四節 第四樂章 終曲 不過度急促的急板
(FINALE Presto non tanto) 112
一、速度 112
二、力度 113
三、踏板 114
(一)為了做不同的層次 114
(二)為了持續根音及和弦,隨和弦換,以留住和弦聲響 115
(三)為了製造一片回音的聲響,產生華麗的效果 116
四、運音法 117
(一)激動的 117
(二)跳音 117
(三)琶音 119
(四)輕巧的 119
(五)重音記號 119
第五節 由詮釋探討所得之結論 121
第六章 結論 122
第七章 參考書目 124
一、中文 124
二、英文 124
三、樂譜 125
四、有聲資料 125
一、中文
楊沛仁。《音樂史與欣賞》。台北:美樂,2003。
艾提斯.奧加著,《偉大作曲家群像─蕭邦》〔1995〕。江靜玲譯。台北:智庫,2000。
二、英文
Banowetz, Joseph. The Pianist’s Guide to Pedaling.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2.
Eigeldinger, Jean-Jaques. “Placing Chopin: Reflections on a Compositional Aestheic”in Chopin Studies 2, ed. Rink and Samson. New York: Cambridge, 1994.
Follows, David. “Sostenuto”,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10 May, 2006. <http://www.grovemusic.com>
Follows, David. “Tenuto”,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10 May, 2006. <http://www.grovemusic.com>
Gillespie, John. Five Centuries of Keyboard Music . New York: Dover, 1972.
Grout, Donald J. and Palisca, Claude v..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1960]. New York:Norton, 2001.
Michalowski, Kornel and Samson, Jim .“Chopin, Fryderyk Franciszek-7.Piano Writing”,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5 June, 2005. <http://www.grovemusic.com>
Michalowski, Kornel and Samson, Jim. “Chopin, Fryderyk Franciszek”,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10 May, 2006. <http://www.grovemusic.com>
Paetsch, Annabelle. Performance Practices in Chopin’s Piano Sonatas, Op. 35 and 58: A Critical Study of Nineteenth-Century Manuscript and Printed Source. Dissertation. Canada: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n, 2001.
Russell, Tilden A.. “Scherzo”,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5 May, 2006. <http://www.grovemusic.com>
Samson, Jim. The Music of Chopin. New York: Oxford, 1994.
Webster, James. “Sonata Form - 2. origins”,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16 November, 2005. <http://www.grovemusic.com>
Whittall, Arnold. Romantic Music[1987]. Slovenia: World of Art, 1999.
三、樂譜
Chopin, Frederic. Sonaty. Ed. Jan Ekier. Poland: National Edition, 2005.
Beethoven, L. v.. Klaviersonaten Band II. Ed. G. Henle Verlag. Germany: Urtext, 1980.
Mozart, W. A.. Klaviersonaten Band II. Ed. G. Henle Verlag. Germany: Urtext, 1977.
四、有聲資料
Classical Music Library. “Chopin Piano Sonata No.3, Op.58.” http://library.classical.com. 2005; accessed 3 May, 2006.
QRCODE
 
 
 
 
 
                                                                                                                                                                                                                                                                                                                                                                                                               
First Page Prev Page Next Page Last Page top
system icon system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