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2 14: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艾璇
論文名稱:憂鬱傾向大學生在藝術治療初期之重要事件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portant events study of depressive tendency undergraduates in the early stage of art therapy
指導教授:陸雅青陸雅青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8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憂鬱傾向大學生在藝術治療初期所認定的重要事件內容,以及重要事件的類別。本研究以5位大台北地區憂鬱傾向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3次藝術治療,且於每次治療後24小時內進行半結構深度訪談以蒐集資料,運用Miles與Huberman的質性資料分析架構進行個案內與跨個案的分析。
重要事件內容之研究結果歸納出事件主題、事件內容、對當事人的影響與研究者評述,依照每位個案的諮商初期歷程一一呈現;重要事件類別之研究結果則以五位研究參與者所蒐集到的125個重要事件主題為基礎,進一步進行跨個案的描述、分析與呈現,歸納出憂鬱傾向大學生在藝術治療初期的有助益事件包含治療關係向度、當事人與問題的向度,以及當事人自我向度,其中治療關係向度又包含同在感、自我思考、控制感、身歷其境、自我表達、更投入於諮商過程與自我投射等;當事人與問題的向度又包含問題澄清與問題解決等;當事人自我向度則包含了活力與自我了解等。憂鬱傾向大學生在藝術治療初期的無助益事件則包含了創作過程引導不當,以及不符合當事人需要。
本研究除描述性地呈現憂鬱傾向大學生在藝術治療初期的重要事件內容與類別之外,並對未來進行憂鬱傾向大學生的藝術治療相關研究與實務工作提出建議,以作為參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緣起………………………………………………..…1
第二節 議題背景……………………………………………..3
第三節 研究目的……………………………………………..6
第四節 名詞界定……………………………………………..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憂鬱傾向的大學生…………………………………..10
第二節 藝術治療相關的理論基礎…………………………..22
第三節 憂鬱傾向個案的藝術治療………………………..…27
第四節 重要事件與相關研究……………………………..…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程序…………………………………………..….37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43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48
第五節 信效度的檢核………………………………………...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當事人所認定的重要事件…………………………...59
第二節 重要事件類別………………………………………...11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18
第二節 建議…………………………………………………...124
參考文獻……………………………………………………………..127
附錄
中文部分
王明傑、陳玉玲〈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原作者:Robert E. Slavin〉。台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2000〉。
王曉玫(2002)。五專生憂鬱症之盛行率調查及初步研究。嶺東學報,13,93-100。
王溢嘉(1987)。精神病患繪畫選。台北縣︰野鵝出版社。
王艷萍(1999)。女性憂鬱症患者生病及復原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孔繁鐘(1997)。DSM-IV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台北市︰合記圖書出版社。
方家銘〈2000〉。諮商歷程中重要事件之分析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匡雅麗〈2004〉。藝術治療團體在精神科急性病房之應用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明濱、廖士程、吳佳璇〈2000〉。臺灣憂鬱症防治運動。台灣醫學院社區醫療通訊,13,6-9。
李素芬〈2004〉。憂鬱的相關理論探究。諮商與輔導,223,2-7。
李勝江〈2002〉。諮商師與來談者在諮商歷程重要事件之人際行為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素貞〈2004〉。一條回家的路—藝術治療運用於憂鬱症。公訓報導,108期,28-30。
呂素貞 (2003)。在畫中讀生命。藝術治療&自我體驗工作坊手冊。台北張老師,未出版。
阮美蘭(1995)。憂鬱症認知治療的處理。輔導季刊,31(2),47─51。
佘金玲〈2005〉。大學生依附連續性與憂鬱傾向,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世華(2005)社會科學研究法:量化與質化取向(原作者:Keith F.Punch)。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8〉。
林美吟、施顯烇(2004)變態心理學(原作者:Ronald J.Comer)。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1〉。
林美珠、王麗斐(1998)。團體治療性與反治療性重要事件之分析。中華輔導學報,6,35─59。
林惠萍(2004)。從當事人的經驗反思諮商關係。諮商與輔導,228,4-6。
官玉環(2003)。喪親大學生的失落與悲傷在諮商歷程中的轉變。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卓紋君、張淑芬、高琇玲(2004)。完形治療團體中主角成員個人工作之歷程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0,111-142。
周美嫻〈2004〉。憂鬱症患者於引導想像音樂治療之改變歷程。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慧貞、陸汝斌(2002)。認識憂鬱症。學生輔導,80,16-27。
柯慧貞、廖聆岑、林美芳、蘇鈴茱、丁建谷、林依靜、蔡均棠、劉秀霞、陳孟莉、傅木龍、何進財(92年10月7日)。南區大專院校學生憂鬱與自殺之現況與其成因分析。民94年10月5日。取自www.cgu.edu.tw/GE/totalplan/human-society-plan/speak/921-2-1.ppt
洪國萱〈2004〉。以繪畫介入適應困難役男個別諮商之歷程與效果研究。政治作戰軍事學校社會行為研究所軍事心理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方法(原作者:Joseph A.Maxwell)。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6〉。
高麗玲(民93年11月11日)。學習與憂鬱相處。中國時報,第6版。
郭志通(2001)。憂鬱症之診斷標準與協助治療策略。諮商與輔導,181,14-18。
陸雅青〈1999〉。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陳秉華(1991)。諮商改變歷程的研究新典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諮商歷程研討會論文。
陳莉榛〈2002〉。藝術治療在憂鬱症的介入效果。東南學報,第24期,203-212。東南技術學院。
陳清泉〈1989〉。大學生生活壓力、認知型態與憂鬱傾向相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康宜(民92年10月26日)。官方調查百萬國人鬱卒女性較嚴重。中央日報。民94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cdn.com.tw/daily/2003/10/26/text/921026d1.htm
陳雅英〈1995〉。印象深刻事件中當事人意圖知覺與當事人內隱反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斐娟〈1995〉。諮商歷程中重要事件、工作同盟與諮商結果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繼勝〈2003〉。繪畫活動於精神科之臨床運用。護理雜誌,50卷,第5期,105-108。
陳慶福〈1994〉。諮商員和當事人在諮商過程中的同盟、口語反應模式和晤談感受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程秀蘭(1999)。大學生知覺父母權威性與其生氣歷程、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惠風(1995)。大一學生原生家庭經驗、心理分離-個體化、與情緒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志誠(民94年10月1日)。大學生憂鬱比例高。Career就業情報。民94年12月1日,取自http://media.career.com.tw/epaper/enews/center_news.asp?no3=24032
張純瑜(民94年5月3日)。憂鬱大學生北高於南。番薯藤新聞。民94年10月5日,取自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505/20050503977470.html
張芬芬(2005)質化研究資料分析(原作者:Matthew B. Miles and A.Michael Huberman)。台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94〉。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學善(2003)。認知治療在憂鬱個案上的應用。國教天地,153,106-113。
張學善、何雪鳳、賴佳菁(2003)。靜宜大學學生憂鬱情緒之調查研究。靜宜人文學報,15(2),243-278。
張慧芝〈2004〉人類發展〈原作者:Diane E. Papalia等人〉。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2001〉。
張鳳慈〈2004〉。藝術治療取向團體對高中生親子關係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恆山(2001)發展心理學(原作者︰Carol K. Sigelman David R. Shaffer)。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9)。
黃素菲〈2001〉。人生目標在諮商中改變歷程之個案詮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美鳳、王秀美(2004)。當事人首次接受諮商的心理反應。諮商與輔導,228,9-11。
黃鈺敏〈1995〉。第一次晤談的諮商結果,與發生的重要事件、諮商員的介入及當事人的反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微芬(民94年8月7日)。大專生十中有一曾嘗試自殺。南市訊。民94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cdn.com.tw/live/2005/08/07/text/940807e4.htm
黃鳳英〈1990〉。侷限的行動選擇、僵化的行為模式及偏低的自我評價與大學生憂鬱程度之相關。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慧貞〈1980〉。生活壓力歸因型及社會支援輿大學生的憂鬱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富元、許德發、廖本惶、林受銓、彭金玉(2003)。美容科系學生憂鬱情緒與憂鬱症之研究。美容科技學刊,1(2),53-63。
蔡惠菁(2005)。當事人在諮商歷程中的重要事件與晤談感受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如安、廖鳳池(2005)。督導中重要事件內涵之分析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2,35-70。
鄭慧華〈2004〉。正午惡魔〈原作者:Andrew Solomon〉。台北市:原水〈原著出版年:2001〉。
劉玉玲(2002)。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揚智出版社。
劉修全(2004)。自殺歷程與生存理由。諮商與輔導,221,19-21。
劉樹斐(1999)。自尊的多面向對大學生憂鬱與攻擊行為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念華譯 (2002)。藝術治療團體。台北:心理出版社。
賴念華 (2005)。簡介藝術治療及其特色。表達性藝術治療作坊手冊。台中師範學院,未出版。
西文部份
A. John Rush&Aaron T Beck.(1977).Cognitive Therapy of Depression and Suicide. Thirteenth National Scientific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sychotherapy,201-219.
Booth, Helen, Cushway, Delia, Newnes, craig. (1997). Counselling in general practice: clients’ perceptions of significant events and outcome.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l.10.2,175-187.
Brandsma, L., & Herbert, J. D. (1997). The use of creative arts therapies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Counsel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30(3), 1-10.
Cathy A. Malchiodi. (2003). Handbook of Art Therapy. NY: The Guilford Press..
Conger. D.(1988). Suicidal vouth:The challenge to art therap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39,4.
Cummings,A. L., Martin,J.,Hallberg,E., & Slemon, A.(1992).Memory for therapeutic events,session effectiveness, and working alliance in short-term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therapy. Vol.39(3),306-312.
Donald P. Ogdon (2004).Psychodiagnostics and Peraonality Assessment. LA: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Elliott, R. (1983). Fitting process research to the practicing psychotherapist. Psychotherapy: Therap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 47-55.
Elliott, R.(1985).Helpful and non-helpful events in brief counseling interviews: An empirical taxonom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therapy. Vol.32(3),307-322.
Elliott, R.& Shapiro, D.A.(1988).Brief Structured Recall: A more effeicient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nd describing significant therapy event.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61,141-153.
Elliott, R.&Wexler, M.M.(1994).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sessions un process-experiential therapy of depression: the session impacts scal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therapy. Vol.41(3),166-174.
Erikson, E.H.(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Y: Norton.
Garai, J. (1987). A humanistic approach to art therapy. In J Rubin(ED.), 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pp.188-207). NY:Brunner/Mazel.
Goldstein-Roca, Sheri.(1994).Integrative creative arts therapy: A brief treatment model. Arts in Psychotherapy, 21(3), 219-222.
Heppner, P. P., Rosenberg, I.J,& Hedgespeth, J.〈1992〉Three methods in measuring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client’s and counselor’s constructions of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versus actual therapeutic ev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therapy,39,20-31.
Hill, C.E., & Corbett, M. M.〈1993〉. A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of process and outcome research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therapy, 40, 3-24.
Katja Rück and Jeannette Bischkopf.(2006).Moment-to-moment experience in art therapy – An exploratory analogue study. Paper will be present at the Symposium on 7th World Conference for Person-Centered and Experiential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Abstract retrieved April 11,2006, from http://www.gwg-ev.org/pce2006/
abstracts/topic-15.htm
Lusebrink, V. B. (1990). Imagery and visual expression in therapy. NewYork :Penum Press.
Mahrer, A. R.,& Nadler, P.W.(1986).Good moments in psychotherapy : A preliminary review, a list, and some promising research avenues . Journal of counsulting psychotherapy,
54,10-15.
Marmar, C. R.(1990). Psychotherapy process research: Progress, dilemma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4, 251-260.
Martin,J., &Stelmaczonek, K.(1988).participants’ identification and recall of important events in counseling .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therapy. Vol.35(4),385-390.
Martin, J.,Paivio, S.&Labadie, D.(1990)Memory-enhancing characteristics of client-recalled important events in cognitive and experiential and therapeutic psychology. Counse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3,239-256.
Mcleod, J.(1990)The client’s experience of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In D. Mearns. & W. Dryden(EDs)Experience of counseling in Action. London:sage
Mcleod, J. (1995).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unseling: what we don’t know: Chang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13(3), 192-200.
Mishler,E. G.(1990). Validation in inquiry-guided research: The role of exemplars in narrative studie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60(4),415-443.
Platt,J(2002).The history of the interview.In Jaber F. Gubrium & James A. Holstein(eds):Handbook of Interview Research :Context and Method,33-54.London:Sage Publication.
Reynolds,(2000).Managing depression through needlecraft creative activities: A qualitative study. Arts in Psychotherapy, 27(2), 107-114.
Rice, L.N., & Greenberg, L. S.(1984). The new research paradig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Riley, S. (1999b). Contemporary Art Therapy with Adolescents. London:Jessica Kingsley.
Ronald L. Bonner, Alexander R. Rich.(1987).Toward a predictive model of suicide ideation and behavior: some preliminary data in college student.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 17(1), 50-63.
Solomon H. Snyder (1999).Depression. NY:Public Health Service.
Szegedy-Maszak,Marianne(2002).The art of healing.U.S.News &World Report, 133, 36-37.
Wadeson, H. (1980). Art psychotherapy. NY: John Wiley & SonsInc.
Wadeson, H. (1987). The dynamics of art psychotherapy. NY: John wiley & Sons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孫筱娟,<沈石溪動物小說寫作風格賞析>,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7:3,頁71-80,2000年
2. 孫筱娟,<來自西雙版納的傳奇──沈石溪和他的動物小說>,書府,18-19,頁120-133,1998年
3. 沈石溪/等7人,<兒童文學中的暴力美學>,兒童文學家,19,頁3-7,1996年
4. 許建崑,<動物的世界,還是人的世界?──試讀沈石溪動物園故 事二書(<丹頂鶴再嫁>、<妹妹狐變色>)>,文訊月刊,198,頁26-27,2002年
5. 戴欣怡,<淺談動物環境行為豐富化>,動物園雜誌,23:4,頁6-10,2003年
6. 張子樟,<背景的鋪陳與人性的折射──簡介沈石溪《闖入動物世界──我是怎麼寫作的》>,文訊月刊,234,頁28-29,2005年
7. 王純貞,<波爾曼的「人類的動物性」>,親子教育雜誌,121,頁11-13,2005年
8. 王曉玫(2002)。五專生憂鬱症之盛行率調查及初步研究。嶺東學報,13,93-100。
9. 李素芬〈2004〉。憂鬱的相關理論探究。諮商與輔導,223,2-7。
10. 阮美蘭(1995)。憂鬱症認知治療的處理。輔導季刊,31(2),47─51。
11. 林美珠、王麗斐(1998)。團體治療性與反治療性重要事件之分析。中華輔導學報,6,35─59。
12. 林惠萍(2004)。從當事人的經驗反思諮商關係。諮商與輔導,228,4-6。
13. 卓紋君、張淑芬、高琇玲(2004)。完形治療團體中主角成員個人工作之歷程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0,111-142。
14. 柯慧貞、陸汝斌(2002)。認識憂鬱症。學生輔導,80,16-27。
15. 郭志通(2001)。憂鬱症之診斷標準與協助治療策略。諮商與輔導,18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