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3 19: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淑怡
論文名稱:五四運動時期胡適教育思想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Educational Theory of Hu-Shih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指導教授:鄭玉卿鄭玉卿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五四運動胡適實驗主義民主教育科學教育
外文關鍵詞:May 4th MovementHu ShihExperimentalismdemocratic educationscientific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5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論文的主旨,在探討五四運動時期胡適對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獨特觀點,也就是他的民主教育觀和科學教育觀。
首先,陳述自清末以來中國現代化的歷程,並說明五四運動乃其中最富關鍵性的一場革新運動。胡適作為這場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以他的實驗主義哲學,為這個階段的學術界創造新的文化典範,這種新的典範具體展現在兩方面:「道德革命」與「文學革命」。在道德革命方面,胡適特別反對中國傳統的孝道觀念與婦女地位,而提倡以西方的個人主義做為新的道德標準;在文學革命方面,胡適冀望建立一種能肩負起社會責任的白話文學,藉此喚起個人的自我意識,將個人從傳統的束縛解放開來。
在實驗主義的訓練下,胡適堅決主張漸進式的改革,透過教育、文化、思想的革新,一點一滴地解決中國社會的實際問題。本論文以民主教育和科學教育為兩大主軸,綜述胡適在五四運動時期的教育觀點。在強調個人主義與社會不朽的民主思想下,胡適的民主教育觀包含三個部份:一是將民主觀念運用於學校事務的管理;一是透過民主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個人的自由思考與獨立判斷能力;一是強調民主國家公民的社會責任與道德教育。受到赫胥黎的存疑態度和杜威的實驗方法的影響,胡適的科學教育觀強調科學態度的培養、注重科學方法的訓練、並且特別反對宗教教育。
胡適透過教育的形式,將五四時期所重視的民主與科學這兩項價值衡量標準,介紹給中國的青年學生,目的在使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具備民主國家公民應有的特質與能力,能夠理性思考、獨立判斷,以及注重社會道德。
以客觀歷史事實來看,在五四運動這個「救亡」壓倒「啟蒙」的時代,胡適的自由思想和實驗主義哲學逐漸被束之高閣,無法付諸實現。但他對民主自由、科學理性的信仰,以及對教育的重視,時至今日仍舊值得人們的珍視與反思。
The topic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discuss the unique viewpoint of Hu Shih’s concerning th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of China-the viewpoint of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At first, the dissertation states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urse since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explains the May 4th Movement to be the most crucial innovation movement. 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leader of this movement, Hu Shih used Experimentalism philosophy to create a new cultural paradigm for the academic circles at this stage. This kind of new paradigm crystallized into two activities-“Moral revolution” and “Literary revolution”. In aspect of moral revolution, Hu Shih disagreed the idea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and woman status specially, and he advocated taking the Western individualism as the new morality; in aspect of literary revolution, Hu Shih expected to establish a vernacular literature which is able to shoulder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arouse the individual self-awareness, and to liberate man from the traditional fetter.
Under the training of Experimentalism, Hu Shih firmly advocated reforming step by step,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Chinese society bit by bit through education, cultural, and thought innovation.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he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 as two main subjects, and summarizes Hu Shih’s educational viewpoint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Under the emphasis on the democratic idea of individualism and social immortality, Hu Shih's democratic educational viewpoint contains three parts: to apply the democratic idea to the school management; to cultivate student the ability to think and to judge independently, through democratic teaching process; and to emphasize the citizen'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country. Moreover, affected by Thomas Henry Huxley’s Agnosticism and John Dewey's Experimentalism, Hu Shih's scientific educational viewpoint extraordinarily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attitude, the training of scientific method, and opposes the religious education.
Through the educational form, Hu Shih introduced China's young students to the most significant value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democracy and science, and aimed to qualify each man in the society as an democracy citizen, that is enable them to think rationally and to judge independently, and respect society morals.
From the view of history, after the Era of May 4th movement, which was said “saving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 overwhelmed “the enlightenment”, Hu Shih's liberal thought and Experimentalism philosophy were put aside gradually and never accomplished. Nevertheless, his belief in democracy, liberty, science, reason, and emphasis on education, still are worth treasuring and reconsidering.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9
第三節 研究範圍………………………………………………..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16
第五節 研究架構………………………………………………..18
第二章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19
第一節 中國的現代化歷程………………….………………… 19
第二節 新舊世代的交替…………………….………………… 35
第三章 五四時期胡適的思想內涵……………….……………54
第一節 道德革新…………………………………….………… 55
第二節 文學革命…………………………………….………… 70
第三節 宣揚實驗主義……………………………….………… 80
第四章 胡適與實驗主義哲學………………………..…………91
第一節 胡適的實驗主義思想…………………………………. 92
第二節 對實驗主義的宣傳……………………………………..97
第五章 五四時期胡適的民主教育觀點……………………..138
第一節 胡適的民主思想………………………………………139
第二節 實現民主的方法-教育………………………………156
第六章 五四時期胡適的科學教育觀點……………………..176
第一節 胡適的科學思想………………………………………177
第二節 胡適的科學教育觀點…………………………………197
第七章 結論……………………………………...………….…….208
第一節 胡適教育觀的特質…………………………………... 209
第二節 胡適教育觀的內涵…………………………………... 212
第三節 胡適教育觀的評價…………………………………... 215
參考文獻……………………………………………………………..220
一、文集、日記、書信、演講集……………………………....220
二、年譜、回憶錄、傳記………………………………………220
三、研究著作……………………………………………………220
(一)專書………………………………...…………………220
(二)博碩士論文…………………………………...………222
四、網路資料……………………………....................................223
一、文集、日記、書信、演講集
1.三聯書店編(1984)。陳獨秀文章選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任建樹等編(1993)。陳獨秀著作選(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
3.胡適著(1986)。胡適作品集。台北:遠流。
4.胡適著(1990)。胡適文存(四冊)。台北:遠東圖書。
5.袁剛、孫家祥、任丙強編(2004)。民治主義與現代社會:杜威在華講演集。北京:北京大學。
6.姜義華主編(1998)。胡適學術文集‧教育。北京:中華書局。
7.歐陽哲生編(1999)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適與他的論敵(上、下冊)。北京:時事出版社。
二、年譜、回憶錄、傳記
1.胡頌平編著(1983)。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聯經。
2.唐德剛譯註(1986)。胡適口述自傳。台北:傳記文學。
3.劉永謀、王興彬著(2005)。警醒中國人─走近陳獨秀。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4.戚宜君著(1993)。胡適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5.蔣夢麟著(2003)。西潮。台北:名田文化。
三、研究著作
(一)專書
1.王汎森著(200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
2.卞修全著(2003)。立憲思潮與清末法制改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3.史華慈等箸(1985)。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自由主義。台北:時報文化。
4.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
5.余英時著(2004)。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台北:聯經‧中央研究院。
6.余英時著(1997)。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7.汪榮祖編(1987)。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
8.李澤厚著(1990)。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
9.周昌龍著(2001)。超越西潮:胡適與中國傳統。台北:台灣學生。
10.周策縱著(1989)。五四運動史(上)。台北:桂冠。
11.周陽山主編(1983)。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
12.周陽山編(1989)。從五四到新五四。台北:時報文化。
13.周陽山主編(1990)。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
14.林毓生著(1993)。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
15.林寶山譯(1989)。民主主義與教育(原作者:John Dewey)。台北:五南。
16.金耀基著(1987)。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
17.姜文閔譯(2001)。經驗與教育(原作者:John Dewey)。台北:五南。
18.陳平原著(2003)。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台北:二魚文化。
19.陳進金著(1997)。抗戰前教育政策之研究(民國十七年至二十六年)。台北:近代中國。
20.陳萬雄著(1997)。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1.張曉唯著(2003)。蔡元培與胡適(1917-1937)─中國文化人與自由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22.魯奇譯(2005)。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1917-1937)(原作者:格里德Jerome B. Grieder)。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3.傅樂成著(1995)。中國通史(下冊)。台北:大中國圖書。
24.彭懷恩、朱雲漢主編(1983)。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台北:時報文化。
25.賈馥茗著(2002)。教育的本質。台北:五南。
26.歐陽哲生著(2004)。新文化的傳統─五四人物與思想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7.顧紅亮著(2000)。實用主義的誤讀─杜威哲學對中國現代哲學之影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8.蘇啟明著(1996)。中國現代史。台北:五南。
29.譚德晶著(2004)。魯迅小說與國民性問題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0.Keenan, Barry C.(1984).John Dewey in China: His Visit and Reception of His Ideas, 1917-1927. Claremont: 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 and University.
(二)博碩士論文
1.林素朱(民92)。胡適及其白話文運動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2.梁台根(民87)。胡適早期自由主義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3.陳以愛(民91)。學術與時代:整理國故運動的興起、發展與流衍。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張從汝(民92)。杜威民主教育理念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5.張錫輝(民90)。文化危機與詮釋傳統-論梁啟超、胡適對清代學術思想的詮釋與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6.鄧玉祥(民80)。胡適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7.劉美華(民93)。胡適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四、網路資料
1.胡適〈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再談五四運動〉民95年6月2日,取自http://www.mypcera.com/book/new/mingjia/hushi/000/004.htm
2.胡適The Chinese Renaissance。取自:http://www.polycrit.com/Hu Shih/Chinese Renaissance.html。
3.胡適「自由中國之聲電台」演講內容。民95年5月20日,取自: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http://www.sinica.edu.tw/as/hu/
4.陳獨秀。舊思想與國體問題。民94年3月17日,取自:http://www.ccyl.org.cn/wusi/huisheng/04.htm
5.陳獨秀。敬告青年。民94年3月17日,取自:http://www.ccyl.org.cn/wusi/huisheng/03.htm
6.梁啟超。新民說。民93年10月15日,取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新民說》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new/ftmsw3?tdb=新民說
7.梁啟超。三十自述。民94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millionbook.net/mj/l/liangqichao/000/082.htm
8.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民94年3月17日,取自:http://www.ccyl.org.cn/wusi/huisheng/18.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