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20 09: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佳頻
研究生(外文):Chia-Ping,Hsieh
論文名稱:好奇心與道德的關係及其對道德教育的啟示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Curiosity:Its Relation with Mor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Moral Education
指導教授:但昭偉但昭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3
中文關鍵詞:好奇心道德道德教育
外文關鍵詞:curiositymoralitymoral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0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好奇心與道德的關係及其對於道德教育的啟示,主要研究目的為:(一)探討道德的意涵、目的及範疇;(二)探討好奇心的意涵、內在成因、外顯類別及其目的;(三)分析好奇心與道德的關係。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係採用文獻探討法;而研究文獻則主要以哲學及心理學中關於好奇心及道德規範的討論為主。研究分析發現,好奇心是盲目的,因此它會探索為道德規範所允許與所不允許的事物。不論好奇心的對象是何者,「人放任欲望的行為」和「道德規範本身」都有可能是使好奇心走向不道德的潛在原因,而這種「可能」卻是無法避免也無法根除的。對於此研究結果,教師們在教育上又該採取什麼作為使學生把這種「可能」降至最低?
研究者認為,與其加強道德訓誡壓抑學生的不道德行為,倒不如加強學生對道德規範的認同情感─亦即從情意上培養孩子理解紀律、接受道德規範著手。唯有肯定規範的價值,才有可能自發地遵守道德規範;唯有發自內心的遵從道德規範、承認規範的價值,不道德的行為才能越來越少。那麼,該如何讓學生自發地遵守道德規範呢?研究者認為,教師首先該做的就是先營造一個能讓學生都感熱衷的學習環境。只要學生們能專注於自己喜愛的事物上,團體規範(例如:自制、尊重他人……等)才有可能自然的發展起來、孩子也才能真正的體察道德規範是與其切身相關而非外來的限制之物。如此日復一日,進而漸漸從生活中肯定道德規範的存在價值,並發自內心的遵循,好奇心也將不會如此恣意的通往不道德的路。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curiosity’s relation with mor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moral education. Three aims are set as follows: (1) to investigate the meaning、the purpose and the range of morality; (2)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the underlying cause、and the variety of curiosity; (3)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of curiosity and morality.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is adopt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literature is focused on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s as follows:curiosity is an impulse, and it represents in the way of moral and immoral.“People looses on their lust”and“the morality itself”a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people exhibit immoral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what actions can be take by teacher to avoid students exhibit immoral behavior?
Rather reinforces the admonishment in moral behavior, than cultivates the affection of students to agree morality. When students obey moral rules spontaneously, immoral behaviors will become less. And what should we do to draw the spontaneous behaviors of students to obey moral rules?Researcher is the opinion that teachers should construct the circumstance that to make students do what they want. Because when students fond of the things what they want, they will obey moral rules spontaneously, and they wouldn’t use their curiosity with immoral behavior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道德的意涵
第一節 道德的定義 ……………………………………………………8
第二節 道德的目的……………………………………………………14
第三節 道德的範疇……………………………………………………25
第四節 結語……………………………………………………………31
第三章 好奇心的意涵
第一節 好奇心的定義…………………………………………………32
第二節 好奇心的種類及其目的………………………………………41
第三節 好奇心的形成原因……………………………………………48
第四節 結語……………………………………………………………58
第四章 好奇心與道德的關係
第一節 產生知性活動的好奇心………………………………………60
第二節 探索不道德事物的好奇心……………………………………70
第三節 結語 …………………………………………………………84
第五章 好奇心與道德的關係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86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98
貳、英文部分 …………………………………………………………103
壹、中文部分
王思迅(譯)(民91)。劍橋哲學辭典(原主編:Robert Audi)。台北:城邦文化。
王克難(譯)(民83)。夏山學校。(原作者:A. S. Neill)。台北:遠流。
王煥琛、柯華葳(民88)。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方圓(民79)。探究心。台北:國家出版社。
毛萬儀(民79)。幼兒性好奇、性興趣及家長、教保人員對幼兒性教育看法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付地紅、張冬梅(民91)。蒙特梭利幼兒英才教育的秘密。台北:台灣先智出版社。
朱智賢(主編)(民80)。心理學大詞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杜明城(譯)(民88)。創造力。(原作者:Mihaly Csiksentmihalyi)。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李永久(譯)(民60)。道德與立法原理(原作者:J. Bentham)。台北:帕米爾出版社。
李伯黍等人(譯)(民92)。心理學辭典(原作者:A. S. Reber)。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琪明(民89)。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國鼎(民76)。經濟發展與倫理建設。載於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推行委員會(主編),群己關係與倫理道德(第一輯)。
李增(譯)(民81)。西洋道德哲學。(原作者:Jacques Maritain)。台北:明文書局。
但昭偉(民91)。道德教育。台北:五南圖書。
宋希仁等(主編)(民78)。倫理學大辭典。吉林人民出版社。
林火旺(民93)。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林清江(民69)。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碧楨(譯) (民75)。兒童的好奇心。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
林寶山、康春枝(譯)(民79)。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合訂本)。(原作者:John Dewey)。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怡(民82)。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
孟憲承(主編)(民78)。中國古代教育文選。台北市:五南圖書。
苗力田、徐開來(譯)(民90)。亞里士多徳─倫理學。(原作者:Aristotle)。台北:昭明。
周甘逢、劉冠麟(合譯)(民92)。教育心理學(原作者:R. J. Sternberg
、W. M. Williams)。台北市:華騰出版社。
荊其誠(主編)(民79)。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湖南教育出版社。
胡基峻(民87)。羅素及其哲學。台北:桂冠圖書。
胡慶生(民90)。聖經故事。台北:華文網。
段玉裁(民72)。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
姚策仁(民92)。好奇心─行銷領域的魔法。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
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袁之琦、游恆山(主編)(民75)。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
徐少錦等(主編)(民88)。倫理學百科辭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徐玉芹(譯)(民89)。奧古斯丁懺悔錄(原作者:St. Augustine)。台北:志文出版社。
孫振青(譯)(民83)。亞里斯多德形上學註(原作者:St. Thomas Aquinas)。台北市:明文。
孫振青(民81)。哲學概論。台北:唐山文化。
高廣孚(民80)。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
高樹藩(主編)(民66)。正中形音義大字典。台北:正中書局。
陸丹(民86)。尋找心靈的家園:青年人格心理探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許良英(民68)。愛因斯坦文集。商務印書館。
陳大齊(民60)。平凡的道德觀。台灣中華書局。
陳秉璋(民77)。道德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
陳秉樟(民89)。道德規範與倫理價值。台北:業強出版社。
陳儒修(民88)。女兒的凝視:電影中的父女情節。藝術學報,64。
郭為藩(民76)。「公共道德」概念試析。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7輯。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松禮(民57)。動機心理學。臺灣中華書局。
張春興(主編)(民8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益弘(民71)。哲學易通。台灣中華書局。
張新仁(民94)。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台北市:五南圖書。
張德(民91)。趣味心理學。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揚帆(民85)。老子的人生哲學─自然人生。台北:揚智文化。
馮增俊(民92)。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賈馥茗(民92)。教育哲學。台北:三民書局。
賈馥茗(民93)。教育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連秀華等人(主編)(民75)。幼獅少年百科全書。台北市:幼獅。
曾仰如(民74)。倫理哲學。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藿(民85)。理性、德行與幸福: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傅佩榮(民82)。哲學入門。台北:業強出版社。
萬怡、王鶯(譯)(2001)。惡為什麼這麼吸引我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歐陽教(民75)。德育原理。文景出版社。
鄭石岩(民92年9月16日)。一起來重視生命教育─探討e世紀的生命觀。民94年7月3日,取自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http://life.edu.tw/homepage/091/subpage_5_main.php?area_no=51&area_no_2=1&PHPSESSID=75b607eee76a0ac7334efc97e6da1df9
蔡坤鴻(譯)(民88)。六大觀念。(原作者:Mortimer J.Adler)。台北:聯經出版社。
關文運(譯)(民69)。人性論(原作者:David Hume)。北京:商務印書館。
謝扶雅(民44)。當代道德哲學。亞洲出版社。
謝琇玲(民89)。青少年心理學。高雄市:麗文文化。
瞿海源(譯)(民63)。動機和情緒(原作者:E. J. Murray)。台北市:台灣書店。
蘇建文等人(民87)。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顧逸螢(譯)(民93)。蒙特梭利教育─自主與責任。(原作者:Grazia Fresco Honegger、Raniero Rogni)。台北:華騰文化。
龔寶善(民51)。道德與教育實施論。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貳、外文部分
Aristotle (1985).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by Terence Irwin,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Blumenberg, H.(1983).The legitimacy of the modern age.(R. M. Wallace, Trans.)Cambridge, MA:MIT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6).
Bottery, M. (1990).The morality of the school-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alues in education. London: Cassell.
Hebb, D. O.(1955).Drives and the C.N.S.(conceptual nervous system).Psychological Review,62.
Kakar, S.(1976).Curio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A review essay. In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51.
Kashdan, T. B. P. Rose, & Fincham, F. D.(2004).Curiosity and exploration: Facilitating posi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2.
Litman, J. A.(2005).Curiosity and the pleasures of learning: Wanting and liking new information. Cognition & Emotion, 19.
Litman, J. A. & Jimerson, T. L.(2004).The measurement of curiosity as a feeling-of-depr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2.
Loewenstein ,G.(1994).The Psychology of Curiosity:A Review and Reinterpret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116,p.75─98.
McCall, R. B.& McGhee , P. E. (1977).The discrepancy hypotheses of attention and affect in infants. In I. C. Uzgiris& F. Weizmann(Eds.),The structuring of experience. New York:Plenum.
Posnock, R. (1991). The trial of curiosity:Henry James, William James, and the challenge of modern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儒修(民88)。女兒的凝視:電影中的父女情節。藝術學報,64。
2. 劉學智,〈簡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地位與作用〉,《哲學與文化》,91年6月。
3. 李承貴,〈兩晉南北儒佛道三教關係發微〉,《孔孟月刊》,91年2月。
4. 曾一民,〈魏晉南北朝的學風—儒學的反彈〉,《能仁學報》,86年7月。
5. 羅運治,〈魏晉南北朝史學蓬勃發展因素的探討〉,《淡江史學》,88年6月。
6. 杜維運,〈魏晉南北朝的衰亂與史學的極盛〉,《國史館館刊》,85年12月。
7. 陳鴻森,〈魏晉南北朝經學史小識〉,《東海學報》,83年7月。
8. 慧雲,〈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中國化與儒學的衰微〉,《菩提樹》,83年5月。
9. 謝月玲,〈對「經學玄學化」一詞與其現象背後意義之重審〉,《人文學報》,86年8月。
10. 陳鴻森,〈北朝經學的二三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4年12月。
11. 劉雪飛,〈簡論魏晉經學風氣的轉變及特點〉,《孔孟月刊》,93年3月。
12. 黃忠天,〈南北經學之消長與統一〉,《孔孟月刊》第四卷第八期。
13. 林童照、吳時春,〈南朝教育對士族特權的鞏固作用〉,《高苑學報》第7卷第2期,1998
14.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士族心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期,1983。
15. 何啟民,〈南朝門第中人心態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7期,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