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思迅(譯)(民91)。劍橋哲學辭典(原主編:Robert Audi)。台北:城邦文化。
王克難(譯)(民83)。夏山學校。(原作者:A. S. Neill)。台北:遠流。
王煥琛、柯華葳(民88)。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方圓(民79)。探究心。台北:國家出版社。
毛萬儀(民79)。幼兒性好奇、性興趣及家長、教保人員對幼兒性教育看法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付地紅、張冬梅(民91)。蒙特梭利幼兒英才教育的秘密。台北:台灣先智出版社。
朱智賢(主編)(民80)。心理學大詞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杜明城(譯)(民88)。創造力。(原作者:Mihaly Csiksentmihalyi)。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李永久(譯)(民60)。道德與立法原理(原作者:J. Bentham)。台北:帕米爾出版社。
李伯黍等人(譯)(民92)。心理學辭典(原作者:A. S. Reber)。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琪明(民89)。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國鼎(民76)。經濟發展與倫理建設。載於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推行委員會(主編),群己關係與倫理道德(第一輯)。
李增(譯)(民81)。西洋道德哲學。(原作者:Jacques Maritain)。台北:明文書局。
但昭偉(民91)。道德教育。台北:五南圖書。
宋希仁等(主編)(民78)。倫理學大辭典。吉林人民出版社。
林火旺(民93)。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林清江(民69)。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碧楨(譯) (民75)。兒童的好奇心。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
林寶山、康春枝(譯)(民79)。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合訂本)。(原作者:John Dewey)。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怡(民82)。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
孟憲承(主編)(民78)。中國古代教育文選。台北市:五南圖書。
苗力田、徐開來(譯)(民90)。亞里士多徳─倫理學。(原作者:Aristotle)。台北:昭明。
周甘逢、劉冠麟(合譯)(民92)。教育心理學(原作者:R. J. Sternberg
、W. M. Williams)。台北市:華騰出版社。
荊其誠(主編)(民79)。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湖南教育出版社。
胡基峻(民87)。羅素及其哲學。台北:桂冠圖書。
胡慶生(民90)。聖經故事。台北:華文網。
段玉裁(民72)。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
姚策仁(民92)。好奇心─行銷領域的魔法。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袁之琦、游恆山(主編)(民75)。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
徐少錦等(主編)(民88)。倫理學百科辭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徐玉芹(譯)(民89)。奧古斯丁懺悔錄(原作者:St. Augustine)。台北:志文出版社。
孫振青(譯)(民83)。亞里斯多德形上學註(原作者:St. Thomas Aquinas)。台北市:明文。
孫振青(民81)。哲學概論。台北:唐山文化。
高廣孚(民80)。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
高樹藩(主編)(民66)。正中形音義大字典。台北:正中書局。
陸丹(民86)。尋找心靈的家園:青年人格心理探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許良英(民68)。愛因斯坦文集。商務印書館。
陳大齊(民60)。平凡的道德觀。台灣中華書局。
陳秉璋(民77)。道德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
陳秉樟(民89)。道德規範與倫理價值。台北:業強出版社。
陳儒修(民88)。女兒的凝視:電影中的父女情節。藝術學報,64。郭為藩(民76)。「公共道德」概念試析。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7輯。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松禮(民57)。動機心理學。臺灣中華書局。
張春興(主編)(民8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益弘(民71)。哲學易通。台灣中華書局。
張新仁(民94)。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台北市:五南圖書。
張德(民91)。趣味心理學。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揚帆(民85)。老子的人生哲學─自然人生。台北:揚智文化。
馮增俊(民92)。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賈馥茗(民92)。教育哲學。台北:三民書局。
賈馥茗(民93)。教育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連秀華等人(主編)(民75)。幼獅少年百科全書。台北市:幼獅。
曾仰如(民74)。倫理哲學。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藿(民85)。理性、德行與幸福: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傅佩榮(民82)。哲學入門。台北:業強出版社。
萬怡、王鶯(譯)(2001)。惡為什麼這麼吸引我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歐陽教(民75)。德育原理。文景出版社。
鄭石岩(民92年9月16日)。一起來重視生命教育─探討e世紀的生命觀。民94年7月3日,取自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http://life.edu.tw/homepage/091/subpage_5_main.php?area_no=51&area_no_2=1&PHPSESSID=75b607eee76a0ac7334efc97e6da1df9
蔡坤鴻(譯)(民88)。六大觀念。(原作者:Mortimer J.Adler)。台北:聯經出版社。
關文運(譯)(民69)。人性論(原作者:David Hume)。北京:商務印書館。
謝扶雅(民44)。當代道德哲學。亞洲出版社。
謝琇玲(民89)。青少年心理學。高雄市:麗文文化。
瞿海源(譯)(民63)。動機和情緒(原作者:E. J. Murray)。台北市:台灣書店。
蘇建文等人(民87)。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顧逸螢(譯)(民93)。蒙特梭利教育─自主與責任。(原作者:Grazia Fresco Honegger、Raniero Rogni)。台北:華騰文化。
龔寶善(民51)。道德與教育實施論。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貳、外文部分
Aristotle (1985). Nicomachean Ethics, translated by Terence Irwin,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Blumenberg, H.(1983).The legitimacy of the modern age.(R. M. Wallace, Trans.)Cambridge, MA:MIT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6).
Bottery, M. (1990).The morality of the school-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alues in education. London: Cassell.
Hebb, D. O.(1955).Drives and the C.N.S.(conceptual nervous system).Psychological Review,62.
Kakar, S.(1976).Curio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A review essay. In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51.
Kashdan, T. B. P. Rose, & Fincham, F. D.(2004).Curiosity and exploration: Facilitating posi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2.
Litman, J. A.(2005).Curiosity and the pleasures of learning: Wanting and liking new information. Cognition & Emotion, 19.
Litman, J. A. & Jimerson, T. L.(2004).The measurement of curiosity as a feeling-of-depr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2.
Loewenstein ,G.(1994).The Psychology of Curiosity:A Review and Reinterpret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116,p.75─98.
McCall, R. B.& McGhee , P. E. (1977).The discrepancy hypotheses of attention and affect in infants. In I. C. Uzgiris& F. Weizmann(Eds.),The structuring of experience. New York:Plenum.
Posnock, R. (1991). The trial of curiosity:Henry James, William James, and the challenge of modern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