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2 23: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丁儷蓉
論文名稱:從編輯者的觀點談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審查制度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sis of reviewing system in elementary level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the viewpoints of editors
指導教授:陳仰天陳仰天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教科書審查制度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審查規準教科書編輯者
外文關鍵詞:the reviewing system of textbooksthe review guidelines of textbookssocial studytextbook edit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5
  • 點閱點閱:10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主要是從社會領域編輯者的觀點,來探討現行教科書審查制度。因此,從訪談教科書編輯者,及參與教科書編輯會議中,來了解社會領域教科書達制度所產生的問題、探究社會領域教科書編輯者對教科書審查者的看法,及以教科書編輯者的立場,針對現行社會領域教科書審查制度提出具體建議。本研究主要以訪談法、參與者的觀察及文獻分析三種研究方法來達到研究的目的。
根據研究的發現歸納出以下的結論:一、九年一貫課程與審查制度的變革;二、審查者的個人主觀意識型態;三、能力指標的解讀;四、編修時間分配的適切性;五、審查規準標準的模糊。
根據上述研究,對於未來教科書審查制度,提出以下六項建議:
一、編審時間分配適切性的建議。
二、社會領域審查委員遴選制度之確立及素養之強化。
三、能力指標的再修訂。
四、編審雙方在溝通會議中地位的平等性。
五、實行試教或實驗之建議。
六、審查制度增列對編輯人員的專業能力的資格認定。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current reviewing system of textbooks from the viewpoints of the social study textbook editors. By interviewing the textbook editors and attending several textbook editing sessions, we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of the textbook reviewing system, the textbook editors’ point of view, and a few practical suggestions from the textbook edito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xtbook reviewing system. Three methods were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including visiting inquiry, participative observation, and literature surve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summed up in the conclusions:
1.The reform of the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program(NYCEP)and the reviewing system of textbook.
2. Reviewers’ personal ideology.
3.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ability criteria”.
4. The proper time of revising and re-editing.
5. The unclear of the review guidelin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and hopefully to help improve the reviewing system of textbooks in the future:
1. The suggestion of editing and reviewing should be divided properly.
2. The election system of social study textbook reviewer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correctly enforced.
3. The ability criteria of the social study should be revised again.
4. The position of reviewer and editor should be equal in the communicating meeting.
5. To make the trail teaching or experimentation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the reviewing system of social study textbooks.
6. To design practical training programs for the social study textbook editors and this should be listed in the reviewing system of the social study textbook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3
第四節 研究範圍……………………………………………………………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教科書審查制度……………………………………………………5
第二節 從社會重建主義的角度探討教科書審定制度的興起……………22
第三節 審查制度與教科書編輯之關聯……………………………………26
第四節 教科書審查制度目前所面臨的質疑………………………………39
第五節 有關教科書審查制度相關之研究…………………………………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的設計……………………………………………………45
第四節 研究方法……………………………………………………………46
第五節 資料處理……………………………………………………………46
第六節 研究倫理……………………………………………………………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49
第一節 社會領域教科書編審運作與審查制度的關聯……………………49
第二節 社會領域編審的衝突………………………………………………54
第三節 論審查制度之修正…………………………………………………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3
第一節 現行審查制度的問題………………………………………………73
第二節 對現行科書審查制度的建議………………………………………7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之建議………………………………………83
參考書目…………………………………………………………………………84
附錄一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90
附錄二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書審定委員會組織運作要點……………94
附錄三 社會學習領域審查規準與總評表……………………………………96
附錄四 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第三階段……………………………………98
附錄五 訪談邀請函……………………………………………………………100
附錄六 前置訪談大綱…………………………………………………………101
附錄七 訪談大綱………………………………………………………………102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7)。開發中國家的小學課程發展計畫。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第六版)。台北:五南。
王家通(1996)。主要國家教科書制度的比較—兼論我國的現行制度。臺灣教育,543,8-11。
方稚芳、楊國揚(1998)。課程與教學季刊,1(1),17-26。
王錫璋(1992)。理想的教科書。師友月刊,306,32-34。
江明(2000年5月)。關於大陸地區中小學教材的編審制度。黃政傑(主持人),教科書審查。教科書制度研討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任長松(2003)。走向新課程-中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藍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江姮姬(2001)。從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探討我國教科書審查制度。國教學報,13,135-160。
沈六(2003)。21世紀社會學習領域發展趨勢。中等教育,54(4),4-17。
沈君山(主編)(1989)。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東華。
呂廷和(1969)。教育研究法。台灣省教育廳編印。
呂達(2000年5月)。大陸中小學教材改革回顧與展望。簡茂發(主持人),教科書制度。教科書制度研討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台北:五南。
吳俊憲(2002)。社會領域教科書編輯流程之探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137-151。
吳俊憲(2003)。民間出版商發展教科書之影響因素分析。中等教育,54(1),134-139。
李園會(1989)。世界各國的教科書制度。現代教育,13,18-26。
李緒武、蘇惠憫(1984)。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林雅卿(2004)。德國與台灣國小階段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
洪孟珠(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審查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秦葆琦(1994)。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概說。板橋:省國教研習會。
孫貫之(1996)。國小課本編撰之管見。臺灣教育,543,42-43。
國立編譯館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研究小組(1988)。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制度研究。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0a)。國民教育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國民小學教科用書審查委員會暫行作業要點。教育部臺(88)國字第八八一四八○九一號函。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只保委員會(主編)(1992)。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幼獅。
陳明印(2000年5月)。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查制度。黃政傑(主持人),教科書審查。教科書制度研討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陳奎熹(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淑屏(1999)。國小教師參與自然教科書編輯經驗與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清濱(1996)。國民小學教科用書審定制度之評析與展望。臺灣教育,543,37-41。
陳惠邦(2001)。德國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新轉(2001)。課程統整理論與設計解說。台北:商鼎。
陳新轉(2002)。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評析與建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26-44。
陳麗華、王鳳敏譯(1996)。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陳國彥(2001a)。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
陳國彥(2001b)。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學富。
黃政傑(1994)。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中小學教科書的審查與選用。教師天地,88,22-26。
黃炳煌(主編)(2004)。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內涵及其示例。台北:師大書苑。
黃振球(1996)。談學校如何遴選教科書。臺灣教育,543,12-15。
黃葳(1997)。論當代課程結構的整合化。課程、教材、教法,6,1-4。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榮村(2003,1月2日)。「現行教科書審定制度之檢討與未來規劃」專案報告。立院第五屆第二會期。台北:教育部。
程健教(1991)。國小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黃嘉雄(1996)。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的觀點。台北:師大書苑。
黃嘉雄(2000年5月)。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制度的現況與展望。簡茂發(主持人),教科書制度。教科書制度研討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葉于釧、崔德新(1996)。台灣小學課程的發展與改革-板橋模式。王家通(主持人),課程與教材。海峽兩岸義務教育的現況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與研討紀錄,財團法人政大學術發展基金會。
楊慧文(1999)。海峽兩岸教科書審查及選用制度之比較。國民教育,39(3)。
楊國揚(1995)。國民小學教科書審查作業之探討與改進方向。國立編譯館通訊,84年10月,21-22。
葉煬彬(1999年5月)。中小學社會科課程架構探究。陳炯彰(主持人),中小學社會科課程架構探究。1999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際研討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閻立欽(2000年5月)。大陸地區的教科書制度。簡茂發(主持人),教科書制度。教科書制度研討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鄭玓玲(2003)。國中英語教科書編輯歷程與內容編寫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黎家慶(1996)。談教科書的開放與審查收放之間。臺灣教育,543,44-46。
歐用生(1988)。教科書政策自由化的途徑。中國論壇。第132期。
歐用生(1992)。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毆用生(1996)。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7a)。迎接中學教科書的開放。師友月刊,363,42~46。
歐用生(1997b)。教科書事件平議。國民教育,37(3),3~10。
歐用生(2002)。建立二十一世紀的新學校-校本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載於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
歐用生(2003a)。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麗文文化。
歐用生(2003b)。在「教科書開放制批判」的大合唱聲中。發表於立法院「教科書問題座談會」。
歐用生(2003c)。教科書之旅。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發展學會。
賴光真(2000)。教科書審查規準建構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文斌(2002)。中小學教科書開放審定制後的問題與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 22,68-79。
薛承泰(2003)。十年教改為誰築巢。台北:心理。
戴啟燕(1983)。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問題的商榷。出版界,8/9,18-21。
藍順德(1998)。從教師專業自主談高中教科書開放審定。國立編譯館通訊,11(4),2~9。
藍順德(2002a)。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的審定與選用。中等教育,53(3),4-18。
藍順德(2002b)。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定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顧瑜君(2000年5月)。臺灣教科書審查解析―以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科為例。黃政傑(主持人),教科書審查。教科書制度研討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英文部分
Apple, M. W. (1976). Making Curriculum Problematic, The Review of Educatuion, 2(1).
Apple, M. W. (1982). Education and Power. Boston: Routlege.
Bailey K. D. (1987). 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3nd ed.). New York:The Free Press.
Bar, R. D., Barth, J. L., & Shermis, S. S. (1997). Defining the social studies. Bulletin. Washington, D.C.: NCSS.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rameld Theodore. (1956). Toward a Reconstruct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he Pryden Dryden Press.
Brameld Theodore. (1965). Education as Power. New York: Fawcett.
Chambliss. M. J. & Calfee, R. C. (1998). Textbooks for learning: Nurturing children’s
mind. Malden, Mass: Blackwell.
Chapin, J.R. & Messick, R.G. (1996).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A Practical Guide. New York: Longam Publishers.
Gold, R.L. (1969).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 In G. I. McGall & J.L.
Crane, J. G., Angrosino, M. V. (1992). Field projects in anthropology-A student handbook (3rd ed.). Prospect Heights, IL: Waveland Press, Inc.
Freire, Paul (1973).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 New York: Continuum.
Good, Carter V. (1959).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Giroux, H. (1959). Power and Resistance in the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Beyond Theorie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Curriculum Perspectives.
Laspina, J. A. (1998). The visual tur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xtbook.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L.R. Gay (1976). Educational Research-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hio: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Martin, D. A. (1992). Some guidelines for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extbooks, In Herlihy, J. G.(Ed). The textbook controversy: issues, aspects and perspectives.U.S.A.: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d Task Force on Scope and Sequence (1984). In Search of a Scope and Sequence for Social Studies. Social Education, 48, pp. 249-262.
Neumann, P. H. (1980). Publishing for schools: Textbooks and the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 ED 199812.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
Savage, T.V. & D.G. Amstrong (1987). Effectiv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New York: Macmillan。
Schwartz, Lita Linger (1969). American Education: a problem centered approach. Boston: Holbrook Press.
Sherry Keith (1991). The determinants of textbook content. In Altbach, P. G.(Ed.), Textbooks in American society: Politics, policy, and pedagogy. U. S.: New York.
Sorgenfrei G. (1984). Funktionen des Schulbuches, in Manfred Baumann und andere,
Schulbuchgestaltung. Berlin.
Spradley, J. P. (1980).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Tanner, D. (1988). The Textbook Controversies, in L.N. Tanner (1988): Critical Issues in Curriculum, NSSE.
Wesley, E.B. (1978). Foreword To R.D. Barr, S.S Shermis: The Nature of the Social Studies. California: ETC Publishing Co.
Wynne, John P. (1963). Theories of Educa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Yager, R. E. (1989). Toward quality textbook to match science education goals. T. P.
Sschse, (Ed), Science education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No.12). Sacramento, CA: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ion. Manuscript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pp.1-17.






















網路資料
日本在中協會(2005年6月a)。日本教科書審定制度。2005年6月20日,取自日本在中協會網站:
http://www.cn.emb-japan.go.jp/2nd%20tier/14seisaku/seisaku050616.htm
日本在中協會(2005年6月b)。教科書被使用爲止的經過。2005年6月20日,取自日本在中協會網站:
http://www.cn.emb-japan.go.jp/2nd%20tier/14seisaku/kyokasyo.doc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9年10月18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查之研究。2005年7月1日,取自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網站:http://www.trd.org.tw/Dresource/edu/intro.htm
李坤崇(2003年10月)。省思再前進?~九年一貫必須走下去。2005年7月1日,取自高雄市教師會網站:http://perc.kta.org.tw/9%20years%20curriculum/article2.htm
徐明珠(2003年2月13日)。新課程未上路【社論】。中央日報,第2版。
張海潮(2003年1月17日)。教育部不應審查教科書。2005年7月1日,取自:台大數學系網站:http://www.math.ntu.edu.tw/library/math_general/article_03_01_16c.htm
黃榮村(2003年1月2日)。「現行教科書審定制度之檢討與未來規劃」專案報告。2005年7月1日,取自國教專業社群網網站:http://teach.eje.edu.tw/edu_resource/07/02.doc
蔡淑玲(2003年3月)。路長,更需行動力來做-專訪藍順德館長-。翰林文教雜誌。2005年7月1日,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03/03_08.htm
TESEC國教專業社群網(2005年7月)。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5年7月1日,取自國教專業社群網網站:
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society-source.php
Amrik Singh(2002, November 1). Writing textbooks. India's National Newspaper. Retrieved June 18, 2005,from http://www.hinduonnet.com/thehindu/2002/11/01/stories/2002110100041000.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明隆(1998)。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學業成就及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訓育研究,37(4),35-54。
2. 吳明燁(199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初期同儕團體的形成與影響。東吳社會學報,8,1-33。
3. 向天屏(2001)。親子衝突與因應策略。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輔導通訊,67,60-63。
4. 王珮玲(1993b)。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幼兒教育學報,2,1-34。
5. 王珮玲(1991)。兒童氣質與因材施教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18,35-40。
6. 王柏壽(1986)。幼兒同儕關係之研究。嘉義師專學報,16,56-63。
7. 王沂釗(1995)。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學生輔導,36,108-118。
8. 吳就君、陳皇蓉、賴秀宜、饒玉孜(1994)。青少年家庭親子關係中之情緒表露行為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7,27-58。
9. 李鶯喬(1996)。氣質理論與心理發展。臨床醫學,38(3),164-168。
10. 李鶯喬、陳映雪、楊惠玲、楊斯棟(1992)。中文版青少年自填氣質量表之編製及信、效度之探討:Ι.量表之編製及建構效度。中華精神醫學,6(3),158-177。
11. 李鶯喬、陳映雪、楊惠玲、楊斯棟(1995)。台北地區高中生氣質特徵。中華精神醫學,9(2),54-63。
12. 周玉慧、吳齊殷(2001)。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重要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439-476。
13. 林文瑛(2003)。教養觀背後的人性觀—以能力觀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0,253-293。
14. 林昭溶、林惠雅(1999)。國中學生親子衝突的因應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11,47-101。
15. 林啟超、謝智玲(2003)。國中理化學生多重目標、教室及家庭氛圍與激勵學習策略、自我設限之關係:以彰化地區為例。教育科學期刊,3(2),5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