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5 05: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唯婷
研究生(外文):Hung Wei Ting
論文名稱:梅村詩悲痛情感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the“Sorrow Emotion”of Mei Tsun's Poem
指導教授:梁淑媛梁淑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語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吳梅村吳偉業梅村體悲痛情感敘事結構
外文關鍵詞:Wu Mei TsunWu Wei YehPoetic Denomination of Mei TsunSorrow EmotionNarrative Struc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7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在清初詩壇大家中,以梅村聲名最為遠播,其卓越的詩歌成就,如「辭藻華艷」、「用事巧妙」、「以詩志史,真實深切」、「敘事鋪陳、生動新穎」等,向為人津津樂道,也奠定了梅村在詩史上的地位。然而除了前述這些創作特色外,梅村詩感人肺腑、憾動人心的部份,卻在於其強烈深刻的「悲痛情感」。由於梅村身處明、清易代之際,於明時,對昏庸君臣、腐敗朝政失望無奈;亡國間,對故國家園、往日時光哀痛追思;入清後,更對自己出仕異朝而終生悲恨不已。曲折坎坷的人生際遇與目睹亂世下的種種民間慘劇,交織成為梅村情感悲痛的主由;而這樣的情感呈現,成就了一篇篇真摯感人的詩歌且深烙讀者之心。本文即由情感的角度探討梅詩,並將研究焦點放在其情感主軸-「悲痛」上,以深入了解梅村詩中「悲痛」的情感呈現、關注內容及其表現手法。
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 緒論。此章談論本文寫作的動機與目的,確定研究的範圍與方法,並略述吳梅村相關研究的文獻探討。
第二章 梅村的時代背景與生平經歷。此章略述梅村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況、生平經歷及交遊情形以說明其悲痛情感產生的緣由。
第三章 梅村詩的悲痛情感。此章先釋義梅村詩中「悲痛」,接著探討「悲痛」情感在梅村詩中的樣態呈現、分布時期與轉變。
第四章 梅村詩悲痛情感的關注內容。此章主要是對梅村詩中呈現悲痛情感的主題與內容做探討,包括哀痛明代滅亡、感傷曲折平生、悲憫困苦百姓及憤恨貪暴官吏等四個部份的內容探析與說明。
第五章 梅村詩中悲痛情感的表現方式。由借現實的景物抒發情感、緣史家的態度安撫情感、居他人的角度深化情感及以幽渺的結尾寄託情感等四個部份分析梅村詩悲痛情感的表現。
第六章 梅村詩悲痛情感的敘事結構。此章則是探討梅村敘事詩的結構研究,包含情節安排、人物塑造、敘事觀點及象徵意義等四個方面的討論。
第七章 結論。對本文作一結束與回顧。
Mei Tsun was the most renowned poet among those poets in early Ching Dynasty. His unique achievements of poem were “gorgeous rhetoric”, “clever allusion”, “good to embed history into poem” and “vivid and novel description”, which ware current and also established Mei Tsun's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y of poem. However, besides these characteristics above, the main reason that Mei Tsun's poems touched people’s hearts was the deep and strong “sorrow emotion”. Mei Tsun lived when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c changed. He was disappointed at the fatuous monarch and his subjects and the corrupt government in Ming. He was saddened from the wane of homeland when Ming ended. Then, he deeply regretted serving the opposite government through his whole life in Ching. These misfortunes and seeing many folk tragedies contributed to Mei Tsun's “sorrow emotion” and this kind of emotion contributed to those impressive and touching poems. The research of Mei Tsun's poem in terms of his “sorrow emotion” is presented, including the emotion expression, content and manners.
This theses contains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Motive and purpose of this thesis. Confirmed scope and methods of this thesis. Briefly describe the editions and refernce of Mei Tsun poem collection.
Chapter Two:Describe the politics, society where Mei Tsun lived, his ancestors and friends he made with.
Chapter Three: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Sorrow Emotion”in Mei Tsun's poem, then research what kinds of feelings it included,when it apeered and how it changed.
Chapter Four:The contents of the“Sorrow Emotion”in Mei Tsun's poem which included four parts: be sad to the overthrow of Ming Dynasty, sentimentalize about his whole life, have pity for the suffered people, and anger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who grafted and tyrannized people.
Chapter Five: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Sorrow Emotion”in Mei Tsun's poem. This chapter mainly focus on the ways that how Mei Tsun represented his feelings of sorrow in poem.
Chapter Six: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Sorrow Emotion”in Mei Tsun's poem, which included the plot,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point of view, and the symbol.
Chaptern Seven:Conclusio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4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5

第二章 梅村的時代背景與生平經歷---------------------------------------7
第一節 梅村的時代背景-------------------------------------------------------------7
一、明末朝政大亂,內憂外患-------------------------------------------7
(一)黨爭-------------------------------------------------------------7
(二)宦官-------------------------------------------------------------8
(三)橫徵-------------------------------------------------------------9
(四)滿州外患------------------------------------------------------10
(五)流寇------------------------------------------------------------11
二、清初高壓統治,恩威並施------------------------------------------11
(一)恩政------------------------------------------------------------12
(二)威權------------------------------------------------------------12
第二節 梅村的生平經歷-----------------------------------------------------------15
第三節 結語--------------------------------------------------------------------------25

第三章 梅村詩中的悲痛情感------------------------------------------------------26
第一節 「悲痛」釋義---------------------------------------------------------------26
第二節 哀憐眷恨的情感樣態-----------------------------------------------------30
一、哀痛之情--------------------------------------------------------------30
二、憐憫之情--------------------------------------------------------------31
三、眷念之情--------------------------------------------------------------32
四、憤恨之情--------------------------------------------------------------33
第三節 國變前後的悲痛情感-----------------------------------------------------36
第四節 結語--------------------------------------------------------------------------42

第四章 梅村詩中悲痛情感的關注內容----------------------------------------43
第一節 哀輓明代的滅亡-----------------------------------------------------------43
第二節 感傷曲折的平生-----------------------------------------------------------59
第三節 悲憫困苦的百姓-----------------------------------------------------------69
第四節 憤恨殘暴的官吏-----------------------------------------------------------78
第五節 結語--------------------------------------------------------------------------88

第五章 梅村詩中悲痛情感的表現方式----------------------------------------89
第一節 藉現實的景物抒發情感--------------------------------------------------89
第二節 居他人的角度深化情感--------------------------------------------------94
第三節 緣史家的態度安撫情感-------------------------------------------------100
第四節 以幽邈的結尾寄託情感-------------------------------------------------106
一、超然於詩歌本事的憑弔-------------------------------------------106
二、延伸自詩歌情感的傷痛-------------------------------------------109
第五節 結語-------------------------------------------------------------------------112

第六章 梅村詩中悲痛情感的敘事結構---------------------------------------113
第一節 情節安排(plot)---------------------------------------------------------113
第二節 人物塑造(characterization)------------------------------------------120
第三節 敘事觀點(point of view)----------------------------------------------126
第四節 象徵意義(symbols)----------------------------------------------------131
第五節 結語-------------------------------------------------------------------------136

第七章 結論-----------------------------------------------------------------------------137

附錄:
一、梅村明亡前詩作之統計表-----------------------------------------------------------139
二、梅村敘事詩之統計表----------------------------------------------------------------140

參考文獻:-----------------------------------------------------------------------142
一、中文專書
(一)重要版本和注本
《吳梅村先生編年詩集》(清)程穆衡箋、楊學沆補注 台北:新文豐圖書 1929年 
《吳詩集覽》(清)靳榮藩注 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0年6月
《梅村家藏稿》(清)吳偉業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據上海涵芬樓影印清宣統三年武進董氏誦芬室刊本 1975年5月
《吳梅村詩集箋注》(清)吳翌鳳 台北:廣文書局 1982年8月
《梅村集》四十卷 (清)吳偉業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吳梅村全集》(清)吳偉業著 李學穎集評標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12月
(二)吳梅村生平相關資料
《梅村先生年譜》(清)顧師軾,附於《梅村家藏稿》卷末
〈梅村先生世系〉(清)顧師軾,附於《梅村家藏稿》卷末
〈吳梅村先生行狀〉(清)顧湄,附於《吳梅村詩集箋注》卷首
〈吳梅村先生墓表〉(清)陳廷敬,附於《吳梅村詩集箋注》卷首
《吳梅村年譜》馬導源 台北:文海書局 1932年3月
《吳梅村年譜》何炳松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年6月
《吳梅村年譜》馮其庸、葉君遠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0年5月
(三)吳梅村研究論著
《吳偉業》王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9月
《吳梅村生平及其詩史研究》吳朝勇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7年1月
《吳梅村詩選》王濤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88年7月
《吳梅村詩歌創作探析》裴世俊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4年7月
《錢牧齋、吳梅村研究論文集》周法高 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5年1月
《吳梅村詩歌藝術新論》伍福美 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6月
《吳偉業評傳》葉君遠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7月
《吳梅村詩選》葉君遠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0年3月
《增訂本吳梅村研究》王建生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年6月
《吳偉業與婁東詩傳》葉君遠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年9月
《吳梅村研究》徐江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9月
《清代詩壇第一家-吳梅村研究》葉君遠 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11月
(四)其他
《周易》(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1年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1年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1年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1年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1年
《孟子》(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1年
《四書纂疏》(宋)朱熹集註、(宋)趙順孫纂疏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4年2月
《清代通史》 蕭一山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32年
《清史》清史編纂委員會 國防研究院印行 1961年1月
《史記會注考證 》瀧川龜太郎 台北:宏業書局 1972年6月
《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 台北:宏業書局 1972年6月
《復社紀略》(清)陸世儀 台北:新興書局 1975年
《清史列傳》 北京:中華書局 1987年
《清詩紀事》 錢仲聯主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7年1月
《明史》(清)張廷玉等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3月
《二十二史劄記》(清)趙翼 台北:世界書局 1997年4月
《古今詩話叢編》 台北:廣文書局 1971年
《明清文學批評》 張健 台北:國家出版社 1983年1月
《歷代詩話》何文煥輯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3年
《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輯 北京:中華書局 1983年
《隨園詩話》袁枚 台北:宏業書局 1983年4月
《沈德潛詩論探析》 胡幼峰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4年3月
《清詩話續編》 郭紹虞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5年9月
《清代詩學初探》 吳宏一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6年1月
《清詩話》丁福保輯 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8年9月
《詩話初探》龔顯宗 台北:台灣復文圖書出版社 1989年7月
《詩話續探》龔顯宗 台北:台灣復文圖書出版社 1989年7月
《王士禎論詩絕句三十二首箋證》張健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4月
《明清文學史》唐富齡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1年12月
《清詩流派史》劉世南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5年
《清詩史》嚴迪昌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1998年10月
《中國詩歌流變史》李曰剛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7年2月
《中國近代詩歌史》馬亞中 台北:學生書局 1992年
《中國詩歌史論叢論 》張松如主編 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年
《中國文學史》葉慶炳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0年8月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 台北:華正書局 1993年7月
《中國文學批評史》王運熙、顧易生 台北:五南出版社 1991年
《中國文學理論史》黃保真等 台北:洪葉文化事有限公司 1994年
《中國美學史大綱》葉朗 台北:滄浪出版社 1986年9月
《中國美學思想史》敏澤 濟南:齊魯詩社 1989年
《中國詩學》黃永武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80年
《中國詩學》吳戰壘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3年11月
《中國詩學通論》范侃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80年8月
《中國詩學通論》袁行霈等編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年12月
《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張夢機 台北:尚友出版社  1981年12月
《中國古代詩歌體裁概論》麻守中 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1988年9月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袁行霈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89年5月
《中國詩學設計篇》黃永武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9年 9月
《漢語詩體學》楊仲義、梁葆莉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0年12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郭英德等 北京:中華書局 1995年11月
《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王夢鷗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5年11月
《中國文學理論》劉若愚著 杜國清譯 台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2月
《文學概論新編》向錦江等編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8年
《文學論編》孫正荃主編 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年
《文學與美學》龔鵬程 台北:業強出版社 1986年4月
《藝術情感論》李青春 北京:百花文藝 1991年4月
《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劉思量 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6月
《文藝心理學》朱光潛 臺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5月
《詩與美》黃永武 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1987年12 月
《中國詩歌的審美境界》禹克坤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年
《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梁啟超 台北:中華書局 1958年4月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蔡英俊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0年8月
《靈感、情感、文學》余我  台北:國家出版社 1997年10月
《小說敘事學》徐岱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年2月
《小說敘事藝術》劉世劍 長沙: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9年11月
《敘事詩》簡恩定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1990年6月
《敘事學》胡亞敏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1994年5月
《敘事文學感染力研究》 胡平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5年12月
《敘事學導論》羅鋼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7月
《中國敘事學》楊義 台北:南華管理學院 1998年6月
《抒情與敘事》洪順隆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 1998年12月
《文學風格論》王之望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86年5月
《語言風格學》張德明 台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10月
《《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周碧香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998年6月
《語言風格初探》程祥徽  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9年8月
《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竺家寧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001年3月
《應用修辭學》蔡宗陽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2年1月
《語言風格學》程祥徽等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2002年3月
《詩詞格律概要》王力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年5月
《漢語詩律學》王力  香港:中華書局    2003年1月
《古詩評選》(清)王夫之評選、王學太校點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67年3月
《唐詩評選》(清)王夫之評選、王學太校點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67年3月
《明詩評選》(清)王夫之評選、王學太校點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67年3月
《唐詩別裁》(清)沈德潛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1月
《清詩別裁》(清)沈德潛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1月
《明詩別裁》(清)沈德潛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2月
《古詩選》(清)王士禎 台北:廣文書局 1972年8月
《清詩選》 吳遁主編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管 1967年
《清詩匯》 徐世昌輯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5年10月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清)紀昀等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年9月
二、國外專書及譯本
(一)專書
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arl, E. B., Jerome, B.,&J. Paul, H.(1986)(4th ed).New York : Norton.
(二)譯本
《小小說的寫作與欣賞》 (美)Maren Elwood著 丁樹南譯 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2年11月
《長篇小說作法研究》 (美)Manuel Komroff著 陳森譯 台北:幼獅出版社1975年3月
《敘事美學》 (法)Tzventan Todorov著 王泰來等譯 四川:重慶出版社 1987年12月
《中國詩歌原理》 (日)松浦友久著 孫昌武、鄭天剛譯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3年5月
《中國敘事學》 (美)Andrew H. Plaks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3月
三、工具書
《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1986年10月
《段注圈點說文解字》 許慎撰、段玉裁注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7年8月
《康熙字典》 (清)張玉書等 台南:大孚書局有限公司 2002年3月
四、單篇論文
〈吳梅村的詠史詩〉 周法高 台北:中興評論1卷3期 1954年3月
〈吳梅村的詠史詩三首箋〉 周法高 台北:大陸雜誌9卷5期 1954年9月
〈吳梅村詩小箋〉 周法高 台北:大陸雜誌12卷11期 1956年6月
〈吳梅村詩續箋〉 周法高 台北:大陸雜誌14卷5期 1957年3月
〈論吳梅村文學〉 何朋 香港:崇基學報8卷2期 1969年5月
〈李商隱詩中的視覺意象〉 姚一葦 台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4卷第5期 1971年5月
〈吳梅村詩叢考〉 周法高 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卷1期 1973年12月
〈吳梅村北行前後詩〉 孫克寬 台北:中央圖書館館刊7卷1期 1974年3月
〈吳梅村及其文學批評〉 林文寶 台東:台東師專學報2期 1974年4月
〈談遷與吳梅村〉 孫克寬 台北:大陸雜誌50卷3期 1975年3月
〈不隨仙去落人間—吳梅村的詩和他的心態(上)(下)〉 寧遠 台北:中華文藝11卷5期 1976年6、7月
〈吳梅村的詩和他的心態〉 寧遠 台北:文學思潮1卷 1978年4月
〈吳梅村交遊考〉 王建生 台中:東海學報20卷 1979年6月
〈吳梅村及其現實主義詩歌創作〉 木樨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4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980年
〈吳梅村絕筆詞小考〉 李學穎 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中華書局) 1980年4輯
〈吳梅村的生平〉 王建生 台中:東海中文學報第2期 1981年4月
〈吳梅村〈圓圓曲〉疏解〉 宋謀瑒 汾陽:晉陽學刊 1981年第1期
〈吳偉業《鹿樵紀聞》辨偽〉 葉君遠 開封:河南師大學報 1981年第2期
〈關於〈圓圓曲〉的創作動機與客觀效果〉 宋謀瑒 汾陽:晉陽學刊 1982年第1期
〈沖冠一怒為紅顏-〈圓圓曲〉賞析〉 朱則杰 北京:文史知識 1982年第10期
〈讀吳梅村詞〉 朱則杰 杭州:浙江師範學院學報 1985年第1期
〈吳偉業論〉 劉世南 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學報 1985年第3期
〈吳梅村的詩歌藝術〉 李秀成 武漢:湖北大學學報(哲社) 1985年第3期
〈關於吳偉業及其詩的評價問題-與劉世南同志商榷〉 王興康 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學報  1986年第2期
〈再論吳偉業及其詩-答王興康同志〉 劉世南 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學報 1986年2期
〈吳梅村〈鴛湖曲〉辨析〉 葉君遠 蘇州:蘇州大學學報(哲社) 1988年第3期
〈徘徊于靈與肉之際的悲歌-論吳梅村詩歌中的自我懺悔〉 魏中林 蘇州:蘇州大學學報(哲社) 1990年第1期
〈一代詩史吳偉業〉 高樹森 古典文學知識總47期(南京:鳳凰出版社) 1993年
〈論詩的設色〉 霍松林 南京:江海學刊 1993年第5期
〈吳梅村的藝術超越觀〉 孫康宜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卷4期(臺北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993年12月
〈隱情與「面具」--吳梅村詩試說〉 孫康宜 中國文化10卷(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994年8月
〈論六朝敘事詩〉 洪順隆 台北:華岡文科學報第20期  1995年4月
〈論梅村詞之「以史料為詞料」〉 包根弟 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1995年11月
〈辭書與典故〉 王光漢  上海:辭書研究  1996年第4期
〈《詩經》中的敘事詩文學類型及其發展〉 江乾益 台中:中興大學中文學報 1997年11月第3期
〈論典故詞的辭義特徵〉  王光漢 古漢語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 1997年第4期 1997年12月
〈讀《清史列傳》對吳偉業仕清背景之擬測〉 鄭吉雄 台北:臺大中文學報 1998年5月
〈吳梅村敘事詩中反映的明季時事及其內在蘊涵—以〈鴛湖曲〉、〈琵琶行〉、〈圓圓曲 〉為例〉 張靜茹 中國學術年刊(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0年3月
〈吳梅村登上「清初詩壇盟主」之席的歷史與文學論析〉 徐江 中國文學研究(臺北 : 臺大中文研究所) 2001年 夏之卷(總第32期)
〈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解析〉 劉淑娟 嘉義:吳鳳學報 2001年5月第9期
〈中國敘事詩早期發展的限制--從中國敘事詩的定義談起〉 朱我芯 台中: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2期 2001年7月
〈吳梅村詩中的卞玉京〉 林佩芬 台中:明道文藝 2002年2月
〈論華麗的語言風格〉  年玉萍  安康:安康師專學報第14卷第2期  2002年6月
〈用典中的蘊含之研究〉  羅積勇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年第4期
〈古典敘事詩的悲歌--「邶風.谷風」試析〉 簡啟楨 台北:中華技術學院學報第25期 2002年9月
〈一代紅妝照汗青--吳梅村《圓圓曲》與《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對照下的興亡悲歌 〉 賀幼玲 高雄:問學第七期 2004年12月
〈論吳偉業詩中的孤兒意識 〉 吳佩文 台南:南台科技大學學報地29期 2004年12月

五、學位論文
《唐代敘事詩研究》 梁榮源 臺大中文所60年碩士論文
《吳梅村及其三種曲研究》 歐陽岑美 高師大國研所71年碩士論文
《梅村詩的憂患意識》 黃蓂蒨 輔大中文所73年碩士論文
《吳梅村敘事詩研究》 黃錦珠 師大國研所74年碩士論文
《中國敘事詩研究》 吳國榮 文化大學中文所74年碩士論文
《六朝「緣情」觀念研究》 陳昌明 台大中文所76年碩士論文
《白居易敘事詩研究》 邱曉淳 高師大國研所81年碩士論文
《中國敘事詩的傳承─以唐代敘事詩為主》 田寶玉 台灣師大國研所82年博士論文
《吳梅村諷諭詩研究》 陳光瑩 高師大國研所83年碩士論文
《漢魏敘事詩研究》 林彩淑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87年碩士論文
《建安詩人情感曲折研究》 章黎文 輔大中文所87年碩士論文
《蘇曼殊詩文中的情感研究》 莊樹筳 輔大中文所88年碩士論文
《白居易敘事詩研究》 林明珠 東吳大學中文所89年碩士論文
《悲情的孤憤-鮑照詩文情感研究》 黃捷榕 輔大中文所89年碩士論文
《吳梅村詩世變書寫之研究》 陳美娟 臺大中文所91年碩士論文
《晚唐五代敘事詩研究》 游佳容 中正中文所91年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