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
專書
1.Chris Horrocks作&Zoran Jevtic繪畫,王尚文譯(1998)。《布希亞》,台北縣:立緒文化。
2.Guerrilla Girls著/ 謝鴻均 譯(2000)。《游擊女孩的床頭版西洋藝術史》。台北市:遠流。
3.Raman Selden著/ 劉象愚、陳永國等譯,(2000)。《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王公澤(2003)。《現代素描教與學》。台北市:雄獅圖書。
5.王溢嘉(1991)。《說女人》。台北市:野鵝出版社。
6.田曼詩(2001)。《美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7.伊麗莎白‧萊特(Elizabeth Wright)著 楊久穎譯(2002)。《拉岡與後女性主義 Lacan and Postfeminism》。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8.吳甲豐(1989)。《論西方寫實繪畫》。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9.呂方齋 編著(2001)。《歷史的現代觀8-紅顏與政治》。台北縣:成陽出版。
10.尾崎秀樹,陳舜臣 編著(2002)。《傾國女子:呂后、女帝武則天、楊貴妃》。台北縣:培真文化。
11.李澤厚(1996)。《美學論集》。台北市:三民書局。
12.李霖燦(1970)。《中國畫史研究論集-中國繪畫的六法新論》。台北市:商務印書局。
13.村上隆(1999)。《不思議森林的DOB君》,美術出版社。
14.季桂保 ( 2002 )。《布西亞》。台北市:生智。(當代大師系列;29)。
15.尚‧布希亞作,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es Et Simulation),台北市:時報出版。
16.林群英(2002)。《幻象與境界》。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17.芭貝.瓦德茲基(Barbel Wardetzki)著,林敏雅譯(2005)。《女性自戀》。台北市:商周。
18.姜龍昭(2002)。《楊貴妃考證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19.姜龍昭(2005)。《西施考證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20.范 夢(1997)。《寫實到印象》。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西方繪畫導覽(18)】
21.凌嵩郎(1996)。《藝術概論》。台北市:凌嵩郎。
22.徐桂峰主編(1984)。《藝術大辭海》。台北市:華視出版社。
23.秦漢唐 編著(2002)。《影響歷史的女中豪傑》。台北市:廣達文化。
24.高宣揚(1996)。《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25.張北海 主編(1991),《遠東國語辭典》。台北市:遠東圖書公司。
26.許鶴龄(2001),《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台北市:雲龍出版社。
27.陳永國 編譯(2003)。《游牧思想-吉爾•德勒茲、費利克斯•瓜塔里讀本》。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8.陳秋瑾(1999)。《素描與創作》。台北市:國立編印館。
29.陳香伶(2002)。《寫實繪畫的探究與再現》。台北市:漢家。
30.陳棋釗(2004)<策展人序 李足新>。《心境實境:台灣當代寫實繪畫群象》。台北市:由鉅藝術中心。
31.陸蓉之(1990)。(怎麼了?後現代!)。《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32.傅抱石(1984)。《中國繪畫理論》。台北市:華正書局。
33.黃光男(1993)《宋代繪畫美學析論》。台北市:漢光文化。
34.黃均(1999)。《傳統仕女畫技法》。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35.黃進龍(1998)。《素描技法解析》。台北市:藝風堂。
36.黃瑞祺(2002)。<布希亞與莊子-解構的範例>。《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市:巨流圖書。
37.黃瑞祺(2002)。<肆、布希亞>。《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市:巨流圖書。
38.楊裕富,林萬福(2002)。《後現代設計藝術:E行銷品味論!N世代流行戰!》。台北市:田園城市。
39.萬青力(1995)。《李可染評傳》。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40.葛路(1995)。《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市:丹青出版社。
41.趙國經 王美芳(2002)。《中國工筆仕女畫技法》。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42.趙敏華(2003)。<解構主體與後現代主義>。《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台北市:五南。
43.劉兆祐 主編(2002),《新超群國語辭典》。台北市:南一書局。
44.潘襎(2002)<巴比松與寫實主義繪畫>。台北市:藝術家雜誌社。【世界美術全集】
45.蔣采蘋(1999)。《中國畫材料應用技法》。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46.蔡日新(2002)。《禪之藝術》。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47.鄭祥福(1999)。《後現代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
48.謝省民(1999)。《超現實風格繪畫創作教學研究》。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49.羅夫.梅耶 著,貓頭鷹編譯小組 譯(2002),《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50.羅伯特.艾德金(Robert Atkins)著。黃麗絹 譯(2004)。《藝術開講》。台北市:藝術家。
51.羅青 譯著(1989)。《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52.羅貴祥(1997)。《德勒茲》。台北市:東大圖書發行,三民總經銷。
53.顧錚 編(2000)。《國外後現代攝影》。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期刊雜誌
1.立木祥一郎(2004)。<承接與席捲-日本的漫畫、動畫與美術>。《今藝術》,2004年9月號,NO.144。台北市:典藏雜誌社。
2.吳永猛(1985)。《華岡佛學學報第8期-論禪畫的特質》。台北市:中華學術佛學研究所。3.吳垠慧(2004)。<藝術+漫畫=?台灣當代藝術裡的「漫畫」現象初探>。《今藝術》,2004年9月號,NO.144。台北市:典藏雜誌社。
4.宋曉霞,(1999)<中國美術現代性的反省>。《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9年12月號,NO.56。香港 沙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5.林書民(2005)。《混種-活在矛盾之中-2005年奧地利電子藝術節》,藝術家雜誌9月號364期。台北市:藝術家。6.張金催(2004),<神秘的隱喻與莊嚴的寧靜 葉子奇的獨白-離鄉之遠近作品>。《藝術家》雜誌,2004年10月號,NO.353。台北市:藝術家。
7.黃宗慧(1996)。〈看誰在看誰?:從拉岡之觀視理論省視女性主義電影批評〉。《中外文學》第25卷〉。
8.陳箐繡(2005)。<漫畫同人誌社群的藝術文化現象>《美育月刊第58期》。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9.葉謹睿(2004)。<過去、現在與未來-李小鏡-科技藝術檔案之十>。《藝術家》雜誌,2004年10月號,NO.353。台北市:藝術家。10.葉謹睿(2005),<解碼集之四:何謂軟體藝術>。《藝術家》雜誌,2005年10月號,NO.365。台北市:藝術家。11.蔡佩玲(2002)。<畫的像真的一樣是畫嗎>,《行雲流水之歌-台灣新寫實繪畫三十年》。台北市:亞洲藝術中心。
英文部分:
1.Baudrillard, Jean.(布希亞)著(1981)。<Simulacra and Simulation.>《擬仿物與擬像》。(English translation by Sheila Faria Glaser. Ann Arbor, 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2.F. Elgar,(1974)。<Cézanne>。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3.Gilles Deleuze,Félix Guattari(德勒茲,瓜塔里)合著(1987)。<A Thousand Plateaus>《千高原》。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