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6 03:19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薛海華
研究生(外文):
HSUEH HAI-HUA
論文名稱:
存在的真實時刻-孤獨之繪畫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The moment of real existence:Solitude A study of painting creation
指導教授:
吳長鵬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視覺藝術研究所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7
中文關鍵詞:
孤獨
、
奇里柯
、
建築物
、
存在
外文關鍵詞:
Solitude
、
Chirico
、
Architecture
、
Existence
相關次數:
被引用:
3
點閱:1318
評分:
下載:557
書目收藏:5
我們一個人孤獨的來到這世界,最終必定也是一個人回到孤獨,人一生中孤獨的時刻有多少,那麼我們就有多少與自己對話的時間,但也只有在孤獨裡才能正視自己真實的感受,我們的存在亦因孤獨而真實。欲藉由論文研究的思考與創作,瞭解形而上孤獨的終極實在,進入精神的自在與自得,而對孤獨的本質、對形而上的意志、對存在於這世上的各種表象,更對自我存在價值的意義,能做一番深刻的省思。
本研究論文藉由解讀孤獨之特殊性,探討形而上畫家奇里柯的非邏輯性空間繪畫與自我創作之關聯。並以叔本華、尼采之生命哲學,海德格對存有問題之闡述,探究筆者藝術創作背後所隱含的深層意識,呼應筆者創作作品之形式與內容。而存在的真實卻過於抽象,因此我以「建築物」來描述、詮釋在孤獨中那種存在的真實感受。人於孤獨中所感受到的直覺,及以直觀面向物自身,所意識到的存在最為真實。建築物此無機體,呈現在人面前的就是一種意象,而此主體在我們的凝視,以直覺與直觀之下,轉化為一種實存的、孤寂獨立形式存在。走向建築本身,回到內在,回到本質直觀的方式,成為我們意識的對象,在面對它們的同時亦更能觸及本身存在感的最深處。
以創作來詮釋與理解的過程中,瞭解了創作者必須先真正的在他的孤獨世界中與自己對話,往自己的內心潛藏的深處探求,然後才能與他人互動而獲得共鳴。而後的互動關係也可以解開孤獨的靜寂,走向人生的積極面,獲得新生命。
We enter this world alone and so also will return. As many lonely moments we have experienced in our lifetime, the same many instances we have conversed with ourselves. Only during these times do we face who we truly are, and only then do we truly exist. The thoughts encountered throughout this research and the paintings used for this research have led m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ltimate reality of metaphysical solitude and have led me to enter the freedom and contentedness of the spirit, while at the same time realizing my own existence and being self aware. The author will explore in depth the essence of solitude, metaphysical will, variou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world, and furthermore,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my own existence.
Using specific aspects of solitude,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orthodox space exhibited in the paintings of Chirico, a metaphysical painter, and the author’s own creations. Also, the author will use the philosophies of life preached by Schopenhauer and Nietzsche, and Heidegger’s exposition on existence, to probe deeper into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author's artistic creations in order to echo the author’s form and content of his works. The "truth of existence" is much too abstract and far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researcher; therefore, the author will use architecture to describe and interpret the experience of solitude. To intimately experience and face solitude for oneself is to experience the reality of existence.
Architecture is inorganic and appears as merely an image to the people. Under our gaze, the subject morphs into an undeniably lonely and independent form of existence. We move towards the building, and looking within ourselves and looking from our personal point of view, the building becomes the object of our consciousness. Facing its existence and our own, we realize the reality of our existence all the more.
During this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and understanding, I realize that the creator must first speak to himself amidst solitude, searching the hidden depths of his own heart, before being able to interact with others and resonate with them. Ultimately, by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solitude and moving towards a better and a new life.
目 次
誌謝.....................................................................................................................i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
目次.....................................................................................................................vii
圖次.....................................................................................................................ix
1. 緒論.................................................................................................................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1
1.2. 研究內容............………………………………………………………3
1.3. 研究方法………………………………………………………………4
1.4. 名詞釋義………………………………………………………………5
2. 文獻探討.........................................................................................................7
2.1. 孤獨的面相 …………………………………………….…………….7
2.1.1. 孤獨的特徵…………………………………………………….7
2.1.2. 孤獨的時間性………………………………………………….8
2.1.3. 孤獨的空間觀………………………………………………….8
2.1.4. 孤獨的價值觀………………………………………………….9
2.1.5. 孤獨與創作…………………………………………………….10
2.2. 形上實在之意涵……………………………………………….……...11
2.2.1. 基里柯之形上繪畫…………………………………………….12
2.2.2. 叔本華之意志與表象………………………………………….16
2.2.3. 尼采之「強力意志」的世界………………………………….17
2.3. 建築之形而上…………………………………………….…………...19
2.3.1. 建築之時間性………………………………………………….20
2.3.2. 建築之空間觀………………………………………………….21
2.3.3. 海德格之世界與大地………………………………………….22
3. 創作理念與實踐.............................................................................................25
3.1. 創作理念之探索....................................................................................25
3.1.1孤獨的空間與存在的真實...........................................................25
3.1.2心靈意象的再現...........................................................................26
3.2. 創作實踐與方法....................................................................................28
3.2.1作品的構成與形式.......................................................................28
3.2.2媒材與技法...................................................................................29
4. 作品詮釋.........................................................................................................30
作品1……………………………………………………………………...30
作品2……………………………………………………………………...32
作品3……………………………………………………………………...34
作品4……………………………………………………………………...36
作品5……………………………………………………………………...38
作品6……………………………………………………………………...40
作品7……………………………………………………………………...42
作品8……………………………………………………………………...44
作品9……………………………………………………………………...46
作品10………………………………………………………………….....48
作品11………………………………………………………………….....50
作品12…………………………………………………………………….52
作品13…………………………………………………………………….54
作品14.........................................................................................................56
作品15.........................................................................................................58
作品16.........................................................................................................60
5. 結語………………………………………………………………………….62
引用文獻……………………………………………………..…….……....…...63
參考文獻……………………………………………………..…….…………...66
圖 次
作品圖錄
圖1:【不確定】………………………………………………………………31
圖2:【等待】……………………………………………………………........33
圖3:【疏離之一】……………………………………………………………35
圖4:【綿延】……………………………………………………………........37
圖5:【疏離之二】……………………………………………………………39
圖6:【依附】……………………………………………………………........41
圖7:【幸福的入口】........................................................................................43
圖8:【建構記憶】............................................................................................45
圖9:【浮光掠影】............................................................................................47
圖10:【流動空間】..........................................................................................49
圖11:【城市之光】..........................................................................................51
圖12:【隱蔽的角落】......................................................................................53
圖13:【距離的氛圍】......................................................................................55
圖14:【角落的回憶】......................................................................................57
圖15:【引航】..................................................................................................59
圖16:【城市咖啡館】......................................................................................61
附圖圖錄
圖2-1:《神秘和憂鬱的街道》………………………………………………13
圖2-2:《蒙巴拿斯車站》…………………………………………………....13
圖2-3:《義大利廣場》………………………………………………………14
圖2-4:《秋日午後之謎》……………………………………………………15
圖2-5:《午後的憂鬱》....................................................................................15
引用文獻
(一)專書
王玫 譯(1992)。《基里柯》。巨匠美術週刊。台北市:錦繡出版。
石朝穎 著(2003)。《我憂鬱,所以我存在:存在的焦慮與現象的還原》。台北市:人本自然文化。
石計生 著(2003)。《藝術與社會:閱讀般雅明的美學啟迪》。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ISBN 968-7854-44-6
余珊珊 譯(2004)。Herschel B.Chipp著《現代藝術理論》。台北市:遠流出版。
宋偉航 譯(民88)。《孤獨世紀末》。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Contemporary solitude : the joy and pain of being alone.
汪耀進、武佩榮 譯,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94)。《戀人絮語》。台北市:桂冠。ISBN 957-551-226
吳治平 著(1998)。《超空間—渾沌現象中的空間機會》。台北市:創興出版社。
吳康(民69)。《伯格森哲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建國 譯,叔本華 著(1989)。《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台北市:遠流出版社。Schopenhauer , Arthur.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孫周興 譯,海德格 著(1997)。《林中路》。上海譯文出版社。
梁詠安 譯 (民86)。 Philip Koch 著。《孤獨》。新店市:立緒文化。Solitude:A Philosophical Encounter ISBN 957-8453-18-3
陳英德、張彌彌 合著(2003)。《德.基里柯:形而上派繪畫大師》。台北市:藝術家。
陳榮華 著(2003)。《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曾長生 著(民89)。《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賀承軍 著(民86)。《建築:現代性、及現代性與形而上學》。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劉豐榮 (1993) 。《兒童藝術創作品質的思考與智慧》。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幼教論文抽印本。嘉義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劉豐榮 著 (1997) 。《幼兒藝術表現模式之理論建構與其教育意義之研究》。台北市:文景。
鍾文音 著(民94)。《中途情書》。台北市:大田出版。
龔卓軍,王靜慧 譯(2003)。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空間詩學》。台北市:張老師。ISBN 957-693-565-2
(二)期刊
王思迅(民93.01)。<意志的肯定與否定—尼采對叔本華意志觀的超越>。《鵝湖月刊》,29:7期, 頁27-38。
余秀蘭(1996)。<基里柯形而上繪畫之「形而上」內涵初探>《藝術論衡》,2期,頁19-28。
李維菁(2005.11)。<流離為永恆-陳界仁與他的廢墟>。《藝術家》,366期,頁330-331。
胡玻(民92.07)。<論尼采如何解構傳統形而上學>。《鵝湖》,29:1=337期,頁53-59。
孫周興 譯(民83)。<藝術與空間>《藝術潮流》,7期,頁19-22。
陳瑞文(2000)。<尼采的前衛藝術觀與叛逆的酒神精神>《現代美術學報》,13期,頁5-29。
陳瑞文(民86.03)。<形而上的藝術觀—關於謝林美學>《美育》,81期,頁25-32。
曾肅良(民93.03)。<心理創傷與孤獨的折射—論藝術創作的心理特質>《美育》,138期,頁46-51。
曾肅良(民93.05)。<漂浮的孤獨—現代藝術的自戀情節>《美育》,139期,頁59-63。
詹世友(民85.11)。<尼采:對生命的藝術闡釋>《古今藝文》,23:1期,頁26-35。
(三)碩博士論文
吳宜晏(2001)。《『遊離』---自我建築空間特質之界定》。台南藝術學院建築藝術研究所。
許麗香(2001)。《德基里柯之早期形上藝術研究(1909-1919)》。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妃(2004)。《基里柯非邏輯性圖像創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網路文獻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index?qid=1305082503337(2005/10/28瀏覽)
http://www.twbm.com/window/liter/philwest/philw_75.htm(2005/10/28 瀏覽)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22001075(2005/12/15瀏覽)
參考文獻
(一)專書
史作聖 著(民70)。《存在的絕對與真實》。新竹市:仰哲出版社。
余珊珊 譯( 2004)。《現代藝術理論》。台北市:遠流。
宋偉祥 譯,尼爾.林區(Neil Leach) 著(2005)。《建築之麻醉》。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杭間著 (1999)。《在現實和內心之間—新具象藝術》。台北市:吉林美術出版社。
張嘤嘤 譯 (1995)。Anthony Storr 著。《孤獨》。台北市:知英文化。
莫詒謀 著(民90) 。《柏格森的理智與直覺》。台北市:水牛。
陳維祺 著(1998)。《省思建築:尋找詩性的智慧》。台北市:美兆文化。
項退結(民78)。《海德格》。台北市:東大出版。
熊偉 編(1994)。《現象學與海德格》。台北市:遠流。
劉振源 著(民87)。《超現實畫派》。台北市:藝術圖書。
滕守堯 著(1996)。《海德格》。台北市:生智。
蔣勳 著(1997)。《島嶼獨白》。台北市:聯合文學。
(二)期刊
周文(民94.03)。<存在與藝術—空無的美感>。《美育》,144期,88-96。
林春明 著、黃雲霞 譯(民94.05)。<柏格森:時間、綿延、生命>。《哲學與文化》,32:5=372期, 頁91-96。
金惠敏(2001)。<內部感覺與自在意志—論叔本華意志認識論的內在矛盾>。《哲學雜誌》,34期, 頁162-176。
張祥龍(民91.01)。<「Dasein」的含義與譯名「緣在」--理解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線索>。《普門學報》,7期,頁93-117。
陸敬忠(2001)。<當代哲學詮釋學源生初探—黑格爾、海德格與高達美>。《哲學雜誌》,34期, 頁4-30。
鄔昆如(民94.01)。<以「有」為核心的形上學架構>《哲學與文化》,32:1期, 頁49-63。
韓鴻鷹(民85.07)。<莊子與海德格美學思想比較(上)>。《文明探索叢刊》,6期, 頁73-94。
韓鴻鷹(民85.10)。<莊子與海德格美學思想比較(下)>。《文明探索叢刊》,7期, 頁57-83。
魏可風(民86.01)。<在孤獨裡獨白>《聯合文學》,147期,頁75-81。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德基里科之早期形上藝術研究(1909-1919)
2.
基里訶非邏輯圖像創作之研究
3.
面對孤獨與疏離—人生不可避免的真實感受(李嘉瓏繪畫創作論述)
4.
內化自我 -體現創作演譯的試煉
5.
陰性心情:彩墨人物畫創作研究
6.
寧境
7.
心靈的軌跡—成沛琳動畫創作論述
8.
生命的對位: 趙敦芳創作自述
9.
建築存在與虛在
10.
沉靜之家――探索孤獨與修道主義來形塑場所
1.
周文(民94.03)。<存在與藝術—空無的美感>。《美育》,144期,88-96。
2.
詹世友(民85.11)。<尼采:對生命的藝術闡釋>《古今藝文》,23:1期,頁26-35。
3.
曾肅良(民93.05)。<漂浮的孤獨—現代藝術的自戀情節>《美育》,139期,頁59-63。
4.
曾肅良(民93.03)。<心理創傷與孤獨的折射—論藝術創作的心理特質>《美育》,138期,頁46-51。
5.
陳瑞文(民86.03)。<形而上的藝術觀—關於謝林美學>《美育》,81期,頁25-32。
6.
胡玻(民92.07)。<論尼采如何解構傳統形而上學>。《鵝湖》,29:1=337期,頁53-59。
7.
李維菁(2005.11)。<流離為永恆-陳界仁與他的廢墟>。《藝術家》,366期,頁330-331。
8.
王思迅(民93.01)。<意志的肯定與否定—尼采對叔本華意志觀的超越>。《鵝湖月刊》,29:7期, 頁27-38。
9.
林春明 著、黃雲霞 譯(民94.05)。<柏格森:時間、綿延、生命>。《哲學與文化》,32:5=372期, 頁91-96。
10.
金惠敏(2001)。<內部感覺與自在意志—論叔本華意志認識論的內在矛盾>。《哲學雜誌》,34期, 頁162-176。
11.
張祥龍(民91.01)。<「Dasein」的含義與譯名「緣在」--理解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線索>。《普門學報》,7期,頁93-117。
12.
陸敬忠(2001)。<當代哲學詮釋學源生初探—黑格爾、海德格與高達美>。《哲學雜誌》,34期, 頁4-30。
13.
鄔昆如(民94.01)。<以「有」為核心的形上學架構>《哲學與文化》,32:1期, 頁49-63。
14.
江晃榮(2002)。由市場與產值看台灣生技發展趨勢。生物醫學報導,11,37-40。
15.
李元墩、鐘志明(2000)。企業文化、員工工作價值觀及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地區主要集團企業為例。長榮學報,4(2),1-18。
1.
面對孤獨與疏離—人生不可避免的真實感受(李嘉瓏繪畫創作論述)
2.
以心靈意象抒發身體表象之繪畫系列創作
3.
故鄉的記憶-林麗芳的繪畫創作自述
4.
從原始思維探索藝術性靈之藝術創作
5.
游離於都會場域中的圖象—施人友繪畫創作論述
6.
孤獨
7.
光影與律動的表現--許日亮舞蹈影像攝影創作論述
8.
「串.流變‧記憶場域」陳惠菁創作自述
9.
電腦繪圖應用於兒童圖畫書創作研究
10.
色影都會---繪畫光影色彩的表現
11.
《上學去》3D動畫日本、美國動畫差異之研究與創作
12.
青少年音樂性別刻板印象之調查研究
13.
降低甜甜圈脂肪含量之開發研究
14.
鑲嵌脈絡下顧客價值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線上遊戲為例
15.
探討品牌權益與顧客權益對購買階段之研究─以網路購物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