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獻
書籍:
王秀雄(1998)。《鑑賞、認知、解釋與評價》。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家通主編(1992)。《初等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心理學詞典(1984)。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方銘健(1997)。《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台北:全音。
田麗卿(1993)。《閨秀•時代•陳進》。台北:雄獅。
朱光潛(1984)。《文藝心理學》。台北:漢京文化。
呂淑蓉 譯(2000)。《畢卡索》(Anette Robinson著)。台北:金鴻兒童文教。
宗白華(1985)。《美從何處尋》。板橋:成均。
吳宜澄、盧姵綺(2003)。《論文格式寫作手冊》。台北縣新店市:桂冠。
吳瑪俐(1985)。《點線面》。台北:藝術家。
周儒、呂建政譯(2001)。《戶外教學》。(Donald R. Hammerman & Wulliam M Hammerman &Elizabeth L Hammerman著)。台北:五南。
姚一葦 (1983)。《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局。
范儉民(1990)。《音樂教學法》。台北:五南。
莊永明 (1994)。《呂泉生的音樂世界》。台中:中縣文化。
莊瑞玉 (1983)。《布拉姆斯藝術歌曲研究》。台北:樂韻。
夏林清 等譯(1999)。《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Altrichter Posch & Somekh著﹚。台北:遠流。
許天治(1987)。《藝術感通之研究》。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陸雅青(1999)。《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再版)。台北:心理。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長華 (1994)。《中華兒童叢書--台灣美術家--陳進》。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
陳朝平(1986)。《繪畫欣賞與欣賞教學之研究》。台北:復文。
陳琳琳譯(1986)。《國民樂派》(H.C.Schonberg著)。台北:自華。
陳榮光 (1995)。《舒伯特獨唱歌曲之研究》。台北:大陸書店。
陳瓊花(1997)。《藝術概論》。台北:三民。
彭吉象(1994)。《藝術學概論》。台北:淑馨出版社。
黃光雄、簡茂發(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4)。《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宣勳 審訂(1993)。《畫家眼中的溫馨家庭》(溫蒂•理查森和傑克•理查森著)。台北:宏觀文化。
黃慧真 譯(1998)。《發展心理學》﹙Diane E. Papalia & Sally Wendkos Old著﹚。臺北:桂冠。
張統星(2001)。《音樂科教材教法》。台北:全音樂譜。
張健(1983)。《文學概論》。 台北:五南。
董漢怡 等(2005)。《國小藝術與人文 第七冊(6上)》。台北:康軒。
劉文潭譯(1980)。《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Wtadystaw Tatarkiewicz著)。台北:丹青。
劉俐譯(1990)。《電影美學》(G.Betton)。台北:遠流。
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
鄭黛瓊等著(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戲劇篇》。台北:藝術館。
錢仁康、張有剛等(1999)。《音樂欣賞》。台北:五南。
蘇振明(1995)。《兒童美術鑑賞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台北:中華色研出版社。
Cytowic, R.E. (1995)。 Synesthesia: Phenomenology and neuropsychology, a review of current knowledge. PSYCHE, 2(10), July 1995。
Efland,A.D.(1995)。The spiral and the lattice:changes in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with implication。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6(3),134-153。
Efland,A.D.(2000)。The city as metaphor for integrated learning in the art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41(3),276-295。
Flowers,P,J.(1983)。.The effect of instruction in vocabulary and listening on nonmusicians descriptions of changes in music.Journal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31(3),179-189.。
Freedman,J.(1995)。An integrated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through art education:at primary school,1995 INSEA-ASIAN regional congress,Culture,society,art education。Taiwan museum of art。
Lowenfeld,V. & Brittain,W.L.(1968)。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ew York:Macmillan。
Maslow,A.H.(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 nd ed.)New York: Harper & Row.
Parsons,M.J.(1998)。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our paradigm of cognition in the arts.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9(2),103-116。
Reimer, B. (1989) 。Music Education as Aesthetic Education:Past andPresent,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Febuary, 22-28.。
Scholes,P.A.(1970).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London:OxfordUniversity Press.。
Susan M.T.(2001)。 Multidisciplinary jazz lessonsfor young learners。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Education Oct 2001,9(2),38-43。
Ulbricht,J.(1998)。Interdisciplinary art education reconsidered.Art Education,51(4),13-17。
期刊:
阮綠茵(2003)。〈聯覺現象及其於味色設計創意教學之應用〉。《台灣美術》,期51,頁25~32。
紀淑和(1996)。〈音樂欣賞教學的基本理論與實施〉。《國教輔導》,期15,頁2-33。
許信雄 (1999) 。〈課程統整的基本認識〉。《教師天地》,期100,頁58-65。陳聖謨(2001)。〈談教師的行動研究〉。《國教之友》,卷51,期3。黃譯瑩 (1999) 。〈九年一貫課程中課程統整相關問題探究〉。《教育研究資訊》,卷7,期5,頁60。
蘇振明(2000)。〈二十世紀美術教育史的回顧與啟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相關思考〉。《美育》,期117,頁84 -92。博、碩士論文:
李雪燕(2001)。《國小低年級客家歌謠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施福珍(2002)。《台灣囝仔歌創作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陳亭儒、謝政達(?)。《藝術感通統整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初探》。新竹師院研究所。
張恒愷(2001)。《國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羅明珍(2000)。《結合社區文化資源之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研究-以宜蘭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顧如君(2000)。《高中音樂才能班「音樂欣賞」課程與教材統整規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網路資源:
林肇華(?)。《樂曲解說》。
http://www.homeland.com.tw/0410Notesweb.doc
袁汝儀(2002)。《全球藝術教育網討論區標題:共感覺》。全球藝術教育網。http://gnae.ntue.edu.tw/arted/forum_search1.jsp?fid=54&did=944#startonblur(2005/04/10)。
歐用生(?)。《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http://content.edu.tw/primary/society/ks_ck/nine/n4.htm。(2005/10/07)。
藍劍虹(1999)。《人本教育電子報/聽得見的眼睛》。南方社區文化網路。http://www.south.nsysu.edu.tw/sccid/today/hef/99/06/hef990602.html(2005/04/10)。
Brent Wilson、高震峰(2003)。《台灣藝術與人文統整課程:問題與前景》。全球藝術教育網。http://gnae.ntue.edu.tw/research/contextfile/6-1.pdf(2006/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