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07: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桑小喬
研究生(外文):Sang, Hsiao-Chiao
論文名稱:發展遲緩幼兒家長實施活動本位介入成效與經驗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n the Effects and Experiences of Parents 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Intervention for a Child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指導教授:蔡昆瀛蔡昆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發展遲緩幼兒 活動本位介入 家庭參與 早期療育
外文關鍵詞:child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activity-based interventionfamily involvementearly interven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12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目的主要為探討發展遲緩幼兒家長實施活動本位介入之成效與經驗,研究採用單一受試實驗設計及晤談、觀察及文件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一名兩歲三個月發展遲緩幼兒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共分為基線期、介入期與維持期等三階段執行。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活動本位介入法對發展遲緩幼兒之精細動作、粗大動作、生活適應、社交性溝通及專注力具有教學成效,且與人互動及溝通之主動性亦提高。
二、單一教學目標每天執行次數以一次最符合家長需求,家長對活動本位要素均能充分掌握,且對「看的見卻拿不到法」策略之運用最頻繁。
三、家長對於其教學態度及教學技巧掌握度給予中上之評價,對教養能力之提昇亦抱持肯定態度。
四、以本研究來說,與「幼兒能力評估」相關之影響因素包括幼兒生理狀況、幼兒情緒狀況及家長內在能力;與「教學目標擬定」相關之影響因素包括幼兒特質、生活作息變化及家長期望;與「教學活動選取」相關之影響因素包括幼兒特質、安全問題、可利用時間、家庭成員支持、家庭成員改變、生活作息變化及家長偏好;與「教學策略實施」相關之影響因素包括幼兒特質、幼兒能力、幼兒對活動喜愛程度、策略實施之簡便性、家長對策略之熟悉度及家庭成員健康度。
本研究除對研究結果詳加討論外,研究者尚針對此教學法提供實務執行與後續研究之建議,提供家長及其他研究者參考,作為家庭實施活動本位介入法之初步規劃。
The purpose of this cas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and experiences of Parents 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intervention for a child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The single-subject experimental design, interview, participated 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 analyses were used. In the study, a child in the age of two years and three months old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and his parents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The research process was separated into three steps: the periods of the baseline design across,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The following wer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1. Activity-based intervention has been found effective to the child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in his fine motor, gross motor, life adjustment,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attention. The voluntary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was advances.
2. Single teaching object implementing once a day was conformed to parents’ requirement. Parents could gripped the elements in activity-based intervention, and used the tactic with visible but unreachable more often.
3. Parents gave medium to high evaluation of their teaching attitude and teaching skills. They also gave positive angle in advancing guiding ability.
4. In this study,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assessing child’s abilities were included: child’s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child’s emotional condition, and parents’ internal abilities.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setting teaching objects were included: child’s attributes, lifestyle changes, and parents’ expectation.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selecting teaching activities were included: child’s attributes, safety, time, family member’s supports, family member changes, lifestyle changes, and parents’ affinities.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implementing teaching tactics were included: child’s attributes, child’s abilities, child’s affinities to activity, tactic briefness, familiar with tactic, and family member’s health.
In addition to discussing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also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parents and other researchers in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 hoping it would be useful for the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intervention in famil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早期療育之服務形態 ………………………………… 7
第二節 家長參與之理論與實務 ………………………………15
第三節 活動本位介入法之涵義與研究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2
第三節 研究程序 ………………………………………………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活動本位介入法對發展遲緩幼兒之成效 ……………57
第二節 家長對於活動本位介入法之實施經驗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1
第一節 結論 ………………………………………………… 101
第二節 建議 ………………………………………………… 106
參考文獻 …………………………………………………………… 109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 117
附錄二 家長基本資料訪談大綱 …………………………… 118
附錄三 活動本位介入法家長指南 ………………………… 119
附錄四 教學目標彙整表 …………………………………… 151
附錄五 家長教養技巧評量表 ……………………………… 152
附錄六 活動本位介入執行檢核表 ………………………… 153
附錄七 家長執行活動本位介入教學經驗自評表 ………… 154
附錄八 家長教學討論與教學經驗紀錄表 ………………… 155
附錄九 軼事紀錄表 ………………………………………… 156
附錄十 教學指導單 ………………………………………… 157
附錄十一 家長教學討論與教學經驗訪談大綱 …………… 158
附錄十二 活動本位介入教學設計範例 …………………… 159
表次
表2-1 國內外早期療育服務定義 ………………………………… 9
表2-2 家庭本位模式(H-B)與中心本位模式(C-B)比較表 … 14
表3-1 個案基本資料摘要表 ……………………………………… 34
表3-2 研究流程摘要表 …………………………………………… 39
表3-3 研究工具一覽表 …………………………………………… 42
表3-4 AEPS觀察與直接測試評分標準 ………………………… 46
表3-5 AEPS合格註解及相關評分指南 ………………………… 47
表4-1 介入前個案AEPS能力現況評估結果 …………………… 59
表4-2 個案生活作息調查表 ……………………………………… 62
表4-3 教學目標彙整表 …………………………………………… 63
表4-4 各教學目標之評分標準 …………………………………… 64
表4-5 不同研究階段各教學目標評分結果 ……………………… 64
表4-6 教學目標總分曲線圖階段內變化分析摘要表 …………… 67
表4-7 教學目標總分曲線圖階段間變化分析摘要表 …………… 67
表4-8 教學目標執行率分析表 …………………………………… 77
表4-9 教學介入期間家長教學經驗自評得分表 ………………… 90
表4-10 家長教養技巧評量得分表 ………………………………… 93
圖次
圖2-1 家庭本位互動模式圖 ……………………………………… 12
圖2-2 中心本位互動模式圖 ……………………………………… 13
圖3-1 研究架構圖 ………………………………………………… 32
圖3-2 研究程序圖 ………………………………………………… 35
圖3-3 A-B-M研究設計圖 ……………………………………… 40
圖4-1 不同研究階段教學目標總分曲線圖 ……………………… 66
圖4-2 影響家庭執行活動本位介入之因素 ……………………… 95
中文部分
王一道(2002)。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天苗(1993)。心智發展障礙兒童家庭需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73-90。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校閱(1999)。單一受試者設計與分析。臺北市:五南。
王志全(2002)。坐好訓練在家長參與式早期療育個案上的應用。兒童福利期刊,2,83-101。
王妙如(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國羽(1996)。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的相關理論模式與台灣法令之解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33-350。
方朝蕙(2001)。早期療育服務模式與家庭中心理論之探討。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主編,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學生論文集。臺北市: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
內政部(2004)。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臺北市:內政部。
伍鴻麟(2001)。桃園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親師互動情形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振宗(2003)。國小音樂班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麗雲(2003)。早期療育福利需求調查─以臺南市為例。發表於第四屆全國早期療育相關服務成果發表大會暨國際研討會。花蓮市: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
杜正治譯(1994)。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林美珠(2001)。親子遊戲治療訓練之個案研究─一位母親之改變歷程。花蓮師院學報,12,23-48。
林寶貴(2000)。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周文麗(2000)。美國早期介入服務的立法保障及早期介入服務的過去與未來。發表於中外早期療育服務經驗交流研討會。臺北市:社會局。
周甘逢、劉冠麟譯(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華騰。
柯平順(1995)。嬰幼兒特殊教育。臺北市:心理。
施怡廷(1998)。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對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國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徐桂蓮(1994)。臺北市幼兒父母對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教育部(1999)。身心障礙教育專業團隊設置與實施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郭煌宗(1997)。麻煩小天使─發展遲緩兒童的認識及其居家療育。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陳玉鳳(2004)。正常年長手足對國小智能障礙兒童家務工作教導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芬(2002)。早期療育之家長參與。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主編,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學生論文集。臺北市: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
許天威(2003)。個案實驗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許曉玲、熊秉荃、黃佩玲(1994)。運用「護理人員─雙親溝通模式」提升一位自閉症患孩及其母親的適應能力。護理雜誌,41(1),59-66。
傅秀媚(1996)。特殊幼兒教育診斷。臺北市:五南。
傅秀媚譯(1998)。嬰幼兒特殊教育:出生到五歲。臺北市:五南。
黃世鈺(1998)。特殊幼兒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黃聿芝(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志雄(2003)。特殊兒童家庭支持與家長參與。特教園丁,19(2),8-15。
黃美香(2003)。高雄縣市公私立幼稚園家長參與班級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俊偉(1998)。早期介入服務模式之探討。特教園丁,13(4),3-7。
黃淑文(2000)。早期療育服務介入對心智障礙兒童家庭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微雅(2004)。國民中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意舒(1996)。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黃麗娥(1999)。臺北市發展遲緩幼兒家長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睡蓮(2004)。家長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之現況及其問題之探討─以高雄市立成功啟智學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惠琴(1999)。國小資優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詹月菁(2002)。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家長參與子女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萬育維、莊凰如(1995)。從醫療與福利整合的角度探討我國發展遲緩兒童之早期療育制度之規劃。社區發展季刊,72,48-61。
瑞復益智中心(譯)(2000)。嬰幼兒評量、評鑑及課程計畫系統(第一冊)(原作者:Bricker, D., Cripe, J.&Slentz, K.)。臺北市:心理。
新竹縣政府社會局。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在宅服務實施計畫。2005年12月11日,取自:http://social.hchg.gov.tw/societysatic/doc/08-1/03.doc
廖季英(2004)。家長參與班級幼兒遊戲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臺北縣政府社會局(2005)。家有遲緩兒療育免費送到家。2005年12月11日,取自:http://www.tpc.gov.tw/tpc/apsys/pa/pa108show2.cfm?mno=22413
鄭束靜(2003)。國小舞蹈班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鄭佳玲(1999)。台南市幼稚園教育「家長參與」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劉曉娟(2002)。中部地區國中啟智班家長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良油(2004)。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小實施班親會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昆瀛(2005)。活動本位教學在學前融合教育之應用。國教新知,52(3),12-19。
蔡淑桂(2002)。發展遲緩幼兒之家長親職教育實施成效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15,363-386。
盧明(譯)(2001)。活動本位介入法:特殊幼兒的應用與教學(原作者:Bricker, Diane., Pretti-Frontczak, K.& McComas, N.)。臺北市:心理。
盧焜煌(2002)。國民小學班級家長參與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薛明瑤(2003)。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謝宜倫(2002)。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以高雄市太平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鍾青珍(2004)。一所學前特教班教師教學的改變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譚德玉(2000)。國中資優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蘇佳玲(2003)。家庭教育的介入模式及策略─從親子溝通談起。兒童福利期刊,5,157-168。

英文部分
Bailey, D. B.,& Simeonsson, R. J.(1988).Home-based early intervention. In Odom, S. L.& Merle, B. K.(Eds), Early intervention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handicaps(pp.199-216). Baltimore : Paul H. Brookes.
Beirne-Smith, M., Patton, J.,& Ittenbach, R.(1994). Mental retardation. NY : Merrill.
Bricker, D. D.(1986). Early education of at-risk and handicapped infants, toddlers, and preschool children. London :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Bricker, D.,& Pretti-Frontczak, K.(2004). An activity- based approach to early intervention(3rd ed.). USA : Paul H. Brookes.
Brookes.Odom, S. L.,& Karner, M. B.(1988). Early intervention for infant and children with handicaps. Baltimore : Paul H. Brooke.
Dunst, C. J.,& Bruder, M. B.(2002). Valued outcomes of service coordination, early interven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Exceptional Childern, 68(3), 361-375.
Dunst, C. J., Johanson, C., Trivette, C. M.,& Hamby, D.(1991). Family-oriented early interven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 family-centered or not? Exception Children, 58, 115-126.
Farran, D. C.(1990). Effects of intervention with disadvantaged and disabled children : a decade review. In Meisels, S. J.,& Shonkoff, J. P.(Eds.), Handbooks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p501-539). NY : Cambridge University Rress.
Heward, W. L.(1996). Exceptional children –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NJ : Merrill.
Lindeman, D.,& Woods, J. Family-guided approaches to collaborative early-intervention training and services. October 1, 2005, from http://www.parsons.lsi.ku.edu/facets/
Losardo, A., & Bricker, D. D. (1994). Activity-based intervention and direct instruction: A comparison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98, 744-765.
Mclaughlin, P. J.,& Wehamn, P.(1992).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 a handbook for best practices. Boston : Andover Medical Pub.
Meisels, S. J.(1989).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in the nine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9, 451-460.
Noonan, M. J.,& McCornick, L.(1993). Early intervention in nature environment – method and procedures. Baltimore : Paul H.
Osborne, S., Garland, C.,& Fisher, N.(2002). Caregiver training : changing minds, opening doors to inclusio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14(3), 43-53.
Patton, M. 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 CA : Sage Publications, Inc.
Schopler, E.,& Mesibov, B.(1984). The effect of autism on family. NJ : Plenum.
Simeonsson, R. J.(1990).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evention in early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5(2), 124-134.
Swick, K.(1987). Perspective on understanding and working with families. Champaign. IL. Stipes.
Turnbull, A. P.,& Turnbull, H. R.(2000). Families, professionals, and exceptionality : collaborating for empowerment(4nd ed.). NJ : Prentice-Hall.
White, K. R., Taylor, M. J.& Moss, V. D.(1992). Does research support claims about the benefits of involving parents in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 91-125.
Widerstrom, A. H., Mowder, B. A.,& Sandall, S. R.(1991). At-risk and handicapped newborn and infants : development,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NJ : Prentice Hall.
Ysseldyke, J. E., Algozzine, B.,& Thurlow, M. L.(1992). Critical issues in special education(2nd ed.). NJ : Houghton Mifyfli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天苗(1993)。心智發展障礙兒童家庭需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73-90。
2. 王天苗(1993)。心智發展障礙兒童家庭需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73-90。
3. 王志全(2002)。坐好訓練在家長參與式早期療育個案上的應用。兒童福利期刊,2,83-101。
4. 王志全(2002)。坐好訓練在家長參與式早期療育個案上的應用。兒童福利期刊,2,83-101。
5. 王國羽(1996)。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的相關理論模式與台灣法令之解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33-350。
6. 王國羽(1996)。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的相關理論模式與台灣法令之解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33-350。
7. 林美珠(2001)。親子遊戲治療訓練之個案研究─一位母親之改變歷程。花蓮師院學報,12,23-48。
8. 林美珠(2001)。親子遊戲治療訓練之個案研究─一位母親之改變歷程。花蓮師院學報,12,23-48。
9. 黃志雄(2003)。特殊兒童家庭支持與家長參與。特教園丁,19(2),8-15。
10. 黃志雄(2003)。特殊兒童家庭支持與家長參與。特教園丁,19(2),8-15。
11. 萬育維、莊凰如(1995)。從醫療與福利整合的角度探討我國發展遲緩兒童之早期療育制度之規劃。社區發展季刊,72,48-61。
12. 萬育維、莊凰如(1995)。從醫療與福利整合的角度探討我國發展遲緩兒童之早期療育制度之規劃。社區發展季刊,72,48-61。
13. 蔡昆瀛(2005)。活動本位教學在學前融合教育之應用。國教新知,52(3),12-19。
14. 蔡昆瀛(2005)。活動本位教學在學前融合教育之應用。國教新知,52(3),12-19。
15. 蘇佳玲(2003)。家庭教育的介入模式及策略─從親子溝通談起。兒童福利期刊,5,15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