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保進(民82)。高等教育表現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王保進(民86a)。大學教育評鑑之內涵分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161-217)。
臺北市:五南。
王保進(民86b)。大學評鑑模式(二)----品質保證制度。載於陳漢強編,大學評鑑(頁
257-296),臺北市:五南。
王保進(民91a)。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1,頁52-62。王保進(譯)(原作者:H.R.Kells)(民91b)。大學自我評鑑。臺北市:
正中。
王保進(民92a)。規劃成立辦理大學評鑑事務之財團法人專責單位案。臺北市:教育部。
王保進(民92b)。主要國家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暨我國資訊學門評鑑制度之規劃。臺北市:高
等教育出版社。
王保進(民93a)。從標準到標竿:主要國家高等教育評鑑標準發展對我國之啟示。載於臺灣
師範大學(編):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頁95-115)。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
王保進(民93b)。從專業評鑑機構標準發展檢視我國大學評鑑標準。載於暨南國際大學
(編):「第六屆海峽兩岸高等教育研討會-高等教育品質管理機制」論文集(頁81-
96)。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王保進與王麗芬(民 87)。美國「全國師範教育認可審議會(NCATE)」認可模式對我國師
資培育評鑑的啟示。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1-34。
王乃三、張文昌(民89)。醫學院醫學系之審核與定期評鑑之標準研究報告書。教育部(醫
學教育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王麗芬(民87)。大學校院教育學程自我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牟宗燦(民92)。大學評鑑的實踐與挑戰。發表於「私校中程校務發展計畫評鑑制度」研討
會。臺北:華梵大學。
何卓飛(民86)。兩岸大學評鑑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余玉照(民85)。我國大學評鑑之過去與未來。載於教育部主編:八十四學年度大學校院教
育評鑑座談會論文(頁13-23)。臺北市:教育部。
吳秉恩(民94)。強化競爭、促進整合、前瞻發展,輔仁大學通過AACSB國際認證。高教簡
訊,171。臺北市:教育部。
呂慧芳(民93)。績效評估運用在大學評鑑制度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天祐(民92)。教育行政學。臺北市:心理。
林天祐(民93)。專業的教育評鑑實施過程與方法。陳明印(主持人),教育評鑑專業化。現
代教育論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洪雯柔(民89)。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臺北市:揚智。秦夢群(民87)。台灣大學評鑑制度的分析與檢討。載於胡悅倫主編,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
鑑之研究(頁107-133)。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民86)。美國師資培育評鑑制度及其對我國之啟示。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
(頁423-476)。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民81a)。八十一年至八十四學年度國立大學校院中長程發展計畫綜合報告。高教簡
訊特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1b)。八十一年至八十四學年度私立大學校院中程校務發展計畫訪視報告。高教
簡訊特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5)。教育部大學教育評鑑計畫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6)。八十六學年度大學綜合評鑑試辦計畫評鑑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7)。八十六學年度大學綜合評鑑試辦計畫評鑑報告總說明。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9)。大學評鑑制度之檢討及其預算執行情形專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91a)。大學校院教育學程評鑑作業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91b)。管理學門規劃與實施評鑑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92)。「大學管理學門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期末評鑑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93a)。九十三學年度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劃評鑑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93b)。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執行說明記者會簡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93c)。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評鑑作業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94a)。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計畫執行暨評鑑結果公布說明。臺北
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94b)。九十四年度大學校院師資培育中心評鑑受評學校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無日期)。醫學院評鑑委員會-本會緣起。民94年4月12日,取自:
http://www.nhri.org.tw/nhri_org/mc/home.htm
國家衛生研究院(無日期)。醫學院評鑑委員會-評鑑辦法。民94年4月12日,取自:
http://www.nhri.org.tw/nhri_org/mc/home.htm
國家衛生研究院(無日期)。醫學院評鑑委員會-評鑑準則。民94年4月12日,取自:
http://www.nhri.org.tw/nhri_org/mc/home.htm
陳舜芬(民82)。大學評鑑。載於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主編,台灣高等教育白皮書(頁129-
133)。臺北市:時報文化。
陳漢強、蘇錦麗(民82)。大學評鑑委託公正學術團體辦理之研究與評估。教育研究資訊,1(5),69-83。
陳漢強(民83)。評鑑,載於葉學志主編:教育概論(頁551-570)。台北:正中書局。
陳漢強(民86)。大學評鑑之哲學省思。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3-22)。臺北市:五
南。
陳樹坤(民71)。美國大專院校認可制度之研究。教育計畫叢書之六九。臺北市:教育部教
育計畫小組。
陳銘偉(民93)。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標準建構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偉(無日期)。美國高等教育認証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民94年4月2日,取自: http://gradschool.ustc.edu.cn/ylb/zzjb/yjsjj/2004_1/content/pg1.htm
曾志朗(民90)。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曾淑惠(民93)。教育評鑑模式。臺北市:心理。
黃振球(民81)。大學如何實施行政人員評鑑。現代教育,27,3-18。黃崑巖(無日期)。美國教育部國外醫學教育與認可委員會-會後報告。民94年4月5日,取
自http://www.high.edu.tw/01/1_5/%E6%9C%83%E5%BE%8C%E5%A0%B1%E5%91%
8A.htm
楊玉伊(民91)。師資培育機構評鑑標準建構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玉惠(民92)。大學學門評鑑制度規劃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淑妃(民90)。中美高等教育評鑑機制之比較研究。載於新竹師範學院(編):第八次教育
行政論壇論文集(頁406-426)。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蓋浙生(民94)。建構我國高等教育退場機制之檢視。發表於「大學評鑑、進退場機制與提
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臺北:私立淡江大學。
廖鴻裕(民90)。中英兩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潘慧玲(民94)。大學自我評鑑之蘊義與實際經驗:台灣師大案例分析。發表於「大學評
鑑、進退場機制與提昇國際競爭力」學術研討會。臺北:私立淡江大學。
劉維琪(民94)。美國大學評鑑認可制度介紹。高教簡訊,166。臺北市:教育部。戴曉霞(民93)。大學評鑑的興起、模式與問題。發表於「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
學術評鑑研討會」,9月25-26日。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顏若映(民86)。大學評鑑之模式(一)---認可模式。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219-
256),臺北市:五南。
蘇慧雯(民92)。臺北市幼稚園後設評鑑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錦麗(民82)。論美國學校評鑑過程對我國的啟示。刊載於八十二學年度臺灣省公私立幼
稚園評鑑委員研討座談會手冊(頁55-89)。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蘇錦麗(民84)。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蘇錦麗(民86)。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蘇錦麗(民92)。美國大學校務評鑑認可標準之探析—以WASC為例。發表於「大學院校品質
指標建立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臺北縣:淡江大學。
蘇錦麗(民93)。展望我國教育評鑑專業之發展。載於臺灣師範大學(編):教育評鑑回顧與
展望學術研討會(頁24-27)。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貳、英文部分
AACSB(1991). 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Retrieved April 28, 2005.
from http://www.aacsb.edu/accreditation/business/BusinessStandards
2000.pdf
AACSB(2003). Eligibility procedures and standards for business
accreditation. Retrieved April 28, 2005. from
http://www.aacsb.edu/accreditation/business/AACSBSTANDARDS-Jan05-
Final.pdf
AACSB(n.d.). The accreditation process. Retrieved April 28, 2005.
from
http://www.aacsb.edu/accreditation/process/documents/Accred_Process_StepByStep_Business.pdf
Becker, S. L.(1972). Evaluation of academic progra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hicago.
CHEA(1998). Recognition of accrediting organizations policy and
procedures. 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CHEA(2002). The fundamentals of accreditation: What do you need to
know. 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Coban, A. B.(1975). The medievial universities: Their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London: Methuen.
Cowen R.(1996). Introduction: Apex institution, statues and quality
control, In Cowen,R. (Ed.) The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pp.1-3) London: Kogan Page.
Cuttance, P.(1994).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system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 99-112.
Eaton, J. S. (2003). Accreditation and recogn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OECD forum on trade in educational services manag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3-4 November
2003,Norway: Trondheim.
Frazer﹐M. (1992).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A. Craft
(Ed.),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p.9-25).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Green, D. (1994). Trends and issues. In A. Craft(E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in assur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pp.168-
177). London:The Falmer Press.
Kells, H. R. (1992). Self-regul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
multinational perspective on collaborative systems of quality
assurance and control.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Kells, H. R. (1995). Self-study processes﹕ A guide to self-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4th ed.). Phoenix﹐Arizona: Onyx
LCME(2003). 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programs leading to the M.D. degree. Retrieved April 28, 2005.
from http://www.lcme.org/functions2004oct.pdf
LCME(n.d.). Overview: Accreditation and the LCME. Retrieved April
28, 2005. from http://www.lcme.org/overview.htm
LCME(n.d.). Accreditation procedures. Retrieved April 28, 2005. from
http://www.lcme.org/procedur.htm
MSA(2002a).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Eligibility requirements and 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Philadelphia, PA: Middle States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econdary School.
MSA(2002b).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for institutional self-study. Philadelphia, PA: Middle
States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econdary School.
NCATE(1995).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schools, Colleges, and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NCATE.
NCATE(2002).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schools, Colleges, and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NCATE.
NACIQI(2003). National recognition of state approval agencies by the
U.S. secretary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Integrity.
NCA(2002). Accredi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
overview. Chicago, IL: 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NEASC(2005). 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Bedford, MA: New
England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 .
NWCCU(2003). Accreditation handbook. Redmond, WA:Northwest
Commission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wan, J.(1999). Developing a new quality assurance model for higher
education: update on trial. London: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SACS(2001). Principles of accreditation:Foundations for quality
enhancement. Decatur, GA: Souther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USDE(2002). Accreditation in the US. Retrieved April 28, 2004. from
http://www.ed.gov/offices/OPE/accreditation/accredus.html.
USDE(2003). Accredi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Van Vught, F. A. (1994).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n A.
Craft(E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in assuring quatity in
higher education(pp.3-17). London﹕The Falmer Press.
WASC(2001). Handbook of accreditation. Alameda, CA: 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