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21: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梨美
研究生(外文):Lin Li mei
論文名稱:新住民女性與本地女性子女學前社會能力之比較研究─以台北縣新店市公幼幼兒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Comparison on Preschooler's Social Competency between New Immigrants and Local Residents — An Example of Sindian City of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魏惠貞魏惠貞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發展研究所 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機械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新住民女性新住民女性子女幼兒社會能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7
  • 點閱點閱:24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9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新住民女性與本地女性子女學前社會能力的發展情形,孩子的社會能力是否因母親國籍或不同的家庭背景而有所差異。本研究以民國九十四學年度就讀於台北縣新店市國中小附設幼稚園的新住民女性所生之子女為研究對象,採普查方式得新住民女性子女63人作為研究對象;而本地女性子女係指與新住民女性子女就讀於相同班級之幼兒,乃以隨機取樣方式選取本地女性子女63人作為對照對象。本研究工具採用「加州學前兒童社會能力量表」,由幼兒學校老師評量,所得資料以SPPS for Windows10.0版統計軟體進行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卡方檢定和皮爾遜積差相關等。

綜合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新住民女性與本地女性子女之家庭背景
1. 新住民女性的年齡、教育程度明顯低於本地女性,達顯著差異;
2. 本地女性家庭的社經地位明顯高於新住民女性之家庭,達到顯著水準;
3. 不論在新住民與本地女性家庭中,子女日常生活的主要照顧者過半數以上仍以母親為主,且新住民女性家庭所占比例更高於本地女性,但兩者間未達顯著差異。

二、 新住民女性與本地女性子女社會能力之表現
新住民女性子女社會能力分量表及總社會能力的表現,的確明顯低於本地女性之子女,且達顯著差異。

三、 新住民女性與本地女性子女家庭背景與社會能力之關係
1. 新住民女性的家庭中,特別是母親的教育程度與子女的社會能力表現有直接的正相關,而本地女性之子女則無。
2. 比較新住民女性與本地女性的家庭背景,父母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家庭社經地位彼此間均呈顯著正相關。

四、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作為相關教育輔導工作人員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s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petency between new immigrant mothers’ children and local mothers’ children and to realize if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y is different because of mother’s nationality or family background. The samples of the research, getting by census-taking, are total 63 immigrant mothers’ children who study in the kindergartens affiliated with primary schools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Sindian, Taipei County from August, 2005 to July, 2006. Another 63 local mothers’ children, who are the classmates of new immigrant mothers’ children, are extracted by random access for the purpose of comparison. The research method used in the research is “California Preschool Social Competency Scale”. All children are evaluated b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data are analyzed by SPSS for Windows 10.0 version to make the analysis of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Chi-square test”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below:

1.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new immigrant mothers’ children and local mothers’ children:
(1) The age and education level of new immigrant mothers are lower than local mothers, which has reached conspicuous diversity.
(2) The societal and economic standing of local mothers’ family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new immigrant mothers’ family, which has reached conspicuous level.
(3) Both in new immigrant mothers’ family and local mothers’ family, the main caretaker of children’s daily life, over 50%, is “mother” and the percentage of new immigrant mothers’ family is even higher than local mothers’ family, but both has not reached conspicuous diversity.
2.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competency between new immigrant mothers’ children and local mothers’ children:
In separate social competency and overall social competency, the performance of new immigrant mothers’ children are weaker than local mothers’ children, which has reached conspicuous diversity.
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background and social competency among new immigrant mothers’ children and local mothers’ children:
(1) In new immigrant mothers’ family, there are direc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and children’s performance of social competency, but in local mothers’ family, they are negative.
(2) To compare family background between new immigrant mothers and local mothers, there are mutually evide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fathers’ occupation, and family’s societal and economic standing.
4. At last,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we’ll give recommendations as the references for the education counselors and the latter researchers.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論文目次----------------------------------------------------------------------------------------------Ⅴ
表目次-------------------------------------------------------------------------------------------------Ⅶ
圖目次-------------------------------------------------------------------------------------------------Ⅸ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7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新住民女性形成背景與婚姻特質---------------------------------------------13
第二節 幼兒社會能力之探討-------------------------------------------------------------21
第三節 幼兒社會能力與家庭背景因素之相關研究--------------------------------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6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64
第四節 問卷調查實施----------------------------------------------------------------------69
第五節 資料處理-----------------------------------------------------------------------------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3
第一節 新住民女性與本地女性子女社會能力表現與背景變項現況之分析73
第二節 新住民女性與本地女性子女在社會能力上之差異情形----------------86
第三節 新住民女性與本地女性子女在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91
第四節 新住民女性與本地女性子女在社會能力表現之相關情形-------------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9
第一節 結論-----------------------------------------------------------------------------------99
第二節 建議---------------------------------------------------------------------------------102
參考文獻---------------------------------------------------------------------------------------------108
中文部分--------------------------------------------------------------------------------------109
英文部分--------------------------------------------------------------------------------------115
附錄---------------------------------------------------------------------------------------------------117
附錄一-----------------------------------------------------------------------------------------11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5)。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五年第二十二週。6/2/2006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南縣國教,9,29-31。
王宏仁(1999)。階層化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台大社會學系。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珮玲(1998)。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心理。
王雅萍(2004)。學童依附關係與社交地位相關性之研究--外籍配偶與本地配偶子
女之比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先敬(1990)。幼兒教育。台北:五南。
江麗莉、蘇靖媛(譯)(2003)。幼兒社會能力輔導(原作者:Lilian G Katz E McClellan)。台北市:華騰文化。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2-10。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7-12。
吳毓瑩(2005)。新移民與多元文化教育之二回訪春天—新移民女性的學校參與之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學生輔導季刊,97,28-37。
李佳桂(2002)。未成年母親的小孩在國小一、二年級智力行為與學習成就表現。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坤崇(1986)。我國大學生心理需求之評量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信(1989)。華岡兒童托育實驗方案對學前兒童社會能力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淑芬(1988)。團體遊戲治療對學前兒童社會關係及社會能力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050905/4/29fii.html
周麗端(1999)。婚姻與家庭。台北縣:空大。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秀美(2003.11.8)。外籍新娘適應不良影響下一代發育。民生報,CR2版。
林育如、陳淑芬(1999)。父母教養方式及學前兒童社會能力與氣質之相關研究。1999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報論文集,p.250-263。
林淑玲(2003.5.8)。台灣之子外籍娘比例竄升—去年出生數佔12.46% 。中國時報,A11版。
林惠雅(1998)。社會行為的發展。蘇建文等(著),發展心理學(267-300)。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原作者:D.R.Shaffer)。台北:心理。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
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
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文馨(2003)。特奧輪鞋溜冰運動技能訓練計畫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社會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琡雯(1999)。在台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8,8-15。
洪儷瑜(1996)。青少年社會能力研究。中華輔導學報,4,45-68。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 21。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9。
夏曉鵑(2005)。新移民與多元文化教育之一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季刊,97,6-27。
高淑貴(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振宇(1988)。家庭教育。台北:三民。
張貴英(1996)。買賣的婚姻—東南亞新娘的交叉剝削圖像,《女誌8》,頁37-39。
教育部統計處(2005)。統計刊物—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2005/9/26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梁瑪莉(1987)。學前兒童社會能力之家庭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瑪莉、蘇建文(1988)。學前兒童社會能力之家庭相關因素研究。家政教育,10:6,55-60。
郭靜晃(1995)。混齡幼教方案對幼兒社會戲劇遊戲能力之影響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3-0301-H034-009),未出版。
陳文浩(2003)。別讓外籍新娘子女輸在起跑點。人間福報讀者論壇。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陳俞君、曾英芬(1998)。母親認知,社會支持與學齡前兒童社會能力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6-2413-H242-001),未出版。
陳昭玲(2005.7.28)。外籍配偶子女人際關係不佳。國語日報,第2版。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
陳若琳(1999)。台灣幼兒社會能力量表之編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微縮編號:NSC88-2413-H030-018),未出版。
陳若琳(2002)。母親親職壓力與教養品質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之探討-以台北縣幼兒母親為例。輔仁學誌,35,51-78。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烘玉(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載於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66-91。
陳聖謨(1996)。兒童早期境遇與其氣質、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9,181-211。
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陽琪、陽琬譯(Norman Goodman著)(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黃玉芳(2005.5.9)。外籍配偶生下遲緩兒比例較高。中廣新聞網。
黃凱倫(1990)。幼兒與母親依附關係及其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慈愛(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領域。載於洪儷瑜(主編)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p.115-130。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黃慧真譯(1994)。兒童期早期身體與智力的發展。Diane E. Papalia and Sally Wendkos Olds原著,兒童發展-最新版。台北:桂冠。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102。
楊昭瑾(2005.10.6)。新台灣之子去標籤化教育課題。國語日報,第13版。
鄒啟蓉(2000)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中社會行為表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廖鳳池(1991)。心理—社會的發展。輯於廖鳳池等編譯(1991),教育心理學(p.25-72)。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雅雯(2000)。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極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偉瑩(2004.12.23)。新台灣之子應受學前啟蒙教育。國語日報,第2版。
蔡盈修(1987)。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及社會能力發展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雅玉(2002)。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蔭萍(2005.10.25)。給外籍配偶一把金鑰匙:實施親子共讀。聯合晚報,第6版。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家政策論壇季刊秋季號。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鍾鳳嬌(1995)。親子互動和幼兒社會能力的發展。八十四學年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4,65-100。
鍾鳳嬌(1999)。幼兒社會化歷程中社會能力之探討。研究彙刊,9:3,398-422。
簡淑真(1985)。學前兒童社會能力與其同儕團體社會地位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淑真(1989)。學前兒童社會能力與其同儕團體社會地位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2,209-277。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魏美惠(1996)。智力新探。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魏惠貞(1984)學前兒童獨立性成就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魏渭堂(1998)。親子遊戲治療團體方案設計與效果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博士論文。
蘇建文(1988)。幼兒社會能力的發展。學前教育月刊。11卷6期,6-7。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蘇建文、連廷嘉、黃俊豪、林翠湄、王雪貞(譯)(2002)。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學富。(Shaffer, D. R., 1999)
鐘重發(2003)。支援協助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期刊,4,251-258。











貳、英文部分
Asher,S.R.,& Hymel,S.(1981).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in peer relations:Sociometric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Caulfield.R.(1995)Reciprocity between Infants and Caregivers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Child development, 66, 1529-1540.
Gresham, F.M.(1986).Conceptual and definition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Implication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training.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15,3-15.
Gresham, F.M., & Elliott, S.N., (1984)”Assessm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 review of methods and issue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3,292-301.
Hughes, J.(1990)Assessment of social skills: Sociometric and behavior approaches. In: R. Renolds, & R.W. Kamphaus(Eds.),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 Educational Assessment of children(pp.423-444).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Hsia, Hsiao-Chuan. (1997) Selfing and othering in the “foreign bride” phenomenon: Astudy of class, gender and ethnicity in the transnational marriages between Taiwanese men and Indonesian women, University of Florida, Ph. D. Dissertation.
Jackson,M.S.(1999).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of Ethnicity and gender on the socia l competence and socialresponsibilities of 4-year-olds. Texas:Texas Woman's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November1,2005,from UMIdatabase (AAT 9932890)on the world web:http://wwwlib.umi.com/ dissertations/fullcit/9932890
Ladd,G.W., & Mize,J.(1983)A cognitive-social learning model of social-skill training. Psychology Review,90,127-157.
McFall, R.M.(1982).A review & reformul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skill. Behavi- oral Assessment, 4,1-35.
O’Malley, J. M. (1977).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social competence. Merrill Palmer Quarterly, 23, 29-44.
Riggio, R. E.(1986)Assessment of basic social skil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649-660
Sears, R.M.(1999).The relations among family environment, peer interactions, social, cognition, and social competence: predicting aggressive behavior.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Retrieved November 1,2005,from UMI database(AAT 9924041)on the world web:http://wwwlib.umi.com/dissertations/fullcit/9924041
Van Hasselt, V.B.,Whitehill,M.B.,& Bellack,A.S.(1979).Behavior Research & Therapy,17, 413-43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朝陽(1996),鄉土教育與鄉土教學活動,教師之友,第三十七期,第四卷,頁22-25。
2. 陳忠照(1995),談實施鄉土教學活動的施力點,國民教育,第三十六期,第一期
3. 陳佩正(1995),鄉土教學的迷思,國民教育,第三十六期,第一期,頁42-47。
4. 許麗卿(1994),淺談鄉土史的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五期,頁138-141。
5. 曹治中(1994),鄉土地理的教學內涵與教育價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四卷,第六期,頁11~25。
6. 曹治中(1991),國民中學的鄉土地理教學,菁莪季刊,第七期,頁50~64。
7. 翁國盈(1985),鄉土資源與地理教學,地理教育,第十一期,頁19~24。
8. 徐雪霞(1996),歷史不留白-試評國小新社會科實驗課程鄉土史教材。國教之友,四十七卷,第四期,頁5-10。
9. 徐明珠(2004),行動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問題與價值,國家政策論壇季刊,春季號。
10. 胡應銘(1997),鄉土教育、鄉土教材與鄉土教學。史聯雜誌,三十期,頁21-26。
11. 洪桂枝(1977),鄉土地理與地理教學,國教之聲,第十卷,第五期,頁14-16。
12. 林政華(1996),走出鄉土文化教學本位的盲點,國民教育,第三十六期,第四期,頁65-66。
13. 周蓮清(1999),鄉土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國教輔導,三十八卷,第四期,頁12-16。
14. 吳明清(1998),學校生活與鄉土教育。北縣教育,23期,頁14-17。
15. 王鑫(1999),鄉土教學概論。環境教育季刊,第四十期,頁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