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兆漪(1995)。職業婦女家庭結構、社會福利意識型態及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
以臺北市職業婦女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內政部統計處(1994):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統計–民國八十二年。台北:內政
部。
石偉平(1998)。國際與比較教育專題研究。台北:商鼎文化出版。
立法院(2003)。十二年國教暨國教向下延伸K教育計畫專案報告。
2005年11月1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5/01050019a.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1)。臺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民國94年10月,取自:http:// www.dgbasey.gov.tw/census~n/Three/a158.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4)。九十三年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報告。94年11月30日
取自:http://fies.tpg.gov.tw:8080/doc/result/93/211/49.xls
行政院主計處(2005)。國情統計通報。民國2005年10月,取自:
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583016215071.pdf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2005年11月16
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tsy-all_abs.html
吳明清(200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3)。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挑戰與策略。北縣教
育,45,18-43。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黃久芬(1995)。美國教育選擇權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26。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台北市:師大書苑發行。
李茂興譯(1998)。教學心理學。台北市:弘智文化事業公司。
李俸儒(1999)。英國教育改革機構、法案與報告書。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
革動向,(77-105 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敦義(2000)。市場化理論分析及對台灣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
訊,8(6)。62- 88。2005年11月6日取自:
http://www.fed.cuhk.edu.hk/ceric/eri/200000080006/0062c.htm
李選、張婷(2002年3月13日)。兩性工作平等法對護理專業產生之影響。中
央日報。全民論壇。
兩性工作平等法。2005年11月17日取自:
http://wwwedu.kh.edu.tw/csf/csf7/%E6%B3%95%E4%BB%A4%E8%A6%8F%E7%AB%A0/%E5%85%A9%E6%80%A7%E5%B9%B3%E7%AD%89%E5%B7%A5%E4%BD%9C%E6%B3%95.htm
林文達(1991)。教育經濟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林生傳(1985)。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佩蓉(2000)。我們能為幼兒做什麼?-提升幼教專業品質。
2005年11月12日取: http://www.beans-talk.com/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237&forum=12
林清江(1982)。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新發(1995)。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和實務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洪巧音(2004)。幼托園所家長托育服務品質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私立朝陽科
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洪福財(2000)。臺灣地區幼兒教育歷史發展及未來義務化政策之探討。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洪瑩潔(2004)。學齡前兒童家長教育選擇權與選擇行為之研究。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良熙、張英陣(1987)。台灣的單親家庭:問題與與展望。中國社會學刊,121-153徐宗林(1984)。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康淑雲(2004)。臺北市幼稚園家長教育選擇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德銳(1998),教育選擇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國立教育資料館,2005年
11月17日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21/kk1.htm
張德銳、丁一顧(2000)。我國中小學實施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可行途徑與具體措
施。輯於教育研究委員會(主辦):教育基本法與教育革新研討會手冊,
209-238。臺北市:教育部。
張謙(1999)。國外擇校現象面面觀。外國中小學教育,2,5-9。
張瓊云(1999)。托兒所所長領導型式、托兒所組織氣氛、保育人員組織承諾與
服務機構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基本法。2005年11月17日取自:http://www.tmtc.edu.tw/~kidcen/six-15.htm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
台北:教育部。
莊耀嘉(1982)。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許維素(1992)。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
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靜晃(1998)。心理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陳佩汝(2002)。台北地區托兒所保育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台灣
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明德(2000)。國民小學實施家長教育選擇權可行性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俊升(2003)。幼兒教育市場消費行為之研究-以臺中地區家長選擇幼兒教育機
構的歷程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奎熹(198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游銀泉(1996)。彰化地區幼教服務市場消費行為之實證研究。國立雲林技術學
院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湯堯(1997)。教育市場導向探討與省思-市場模型建立與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3),74-85。
馮燕(1995)。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市:巨流。
黃乃熒(2000)。父母選擇的教育改革意義。輯於楊思偉(主編):家長學校選
擇權,1-36。台北:商鼎文化。
黃乃熒(民83)。比較行動理論、理性選擇與經濟理論三個典範在教育政策分析
的啟示。中學教育學報,1,15-31。
黃昆輝(1980)。教育行政與教育問題。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信君(2000)。彰化縣國小學生家長對學校選擇權的認知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嘉雄(1998)。學校本位管理政策下的教育機會均等策略-以英國為例。中華
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143-180。台北市:
揚智文化。
黃德祥(1999)。親職教育。台北:偉華。
楊瑩(1998)。當前台灣地區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的探討。中華民國比較教學會主
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1-28。台北市:揚智文化。
楊瑩(1999)。一九八八年後英國的教育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葉頌壽(1984)。人本心理學-一個新人性論的建立。編輯部主編:現代心理學
說與教育講義,309-320。台北市:五南。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1999)。七歲以下幼兒就讀學前機構比例之調查專案計劃。
臺北市:教育部。
蓋浙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畫。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梅君(1999)。「兩性工作平等法」與「女性保護」之關聯-淺談「育嬰假」、「家
庭照顧假」等「促進工作平等」措施的立法理由。律師雜誌,242,34-41。
蔡春美、張翠娥、陳素珍(2003)。幼教機構行政管理:幼稚園與托兒所實務第
二版。台北市:心理。
蔡瑜文(2003)。臺北市幼稚園家長對學前教育選擇權之認知與實踐研究。國立
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澤涵、陳寬政(1981)。我國家庭的研究,中國論壇,12,46-51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市:前衛。
譚光鼎 ( 1992 )。中等教育選擇功能之研究–國中生升學機會與社會階層再製關
係之探討。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嚴曉玲(2002)。社會階級與家長教育選擇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英文部分
Adler,M. ,Petch,,A.&Tweedie, J.(1989).Parental choice and educational policy.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Belfield, C. R. & Levin, H. M. (2002). The effect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schools on educational outcomes: a review for the united state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2, 279-341.
Bauch, P. A.&Goldring, E. B.(1995).Parent Involvement and School Responsiveness:Facilitating the Home-school connection in schools of choice.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7(1),1-21.
Bradley, H. (1996). Parental choice of school in an area containing grant
maintained schools. School Organization 16(1), 59-70.
Chubb,J.E. & Moe,T.M.(1990).Politic,market,and American schools.Washington :
Brooking Institution.
Coon , J. E. & Sugarman , S. D. (1978) Education by choice : The case for family control. Berkeley , C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ronbach, L. J. and Snow, R. E.(1977).Aptitudes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s. NY: Irvington.
David, M. , West, A. & Ribbens, J. (1994). Mother's intuition? Choosing
secondary schools. London: Falmer.
Elam, S. M. (1990).The 22nd Annual Gallup Poll of the public's attitude toward the public schools. Phi Delta Kappa, 72(1), 41-45.
Friedman, M. (1962).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unkhouser, J. E. & Coopy, K. W. (1994). Minnesota's open enrollment
option: Impacts on school districts. Washington, DC: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D376587).
F. A. Hayek(1960). Equality, value ,and merit. In: F. A. Hayek,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pp.85-102).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Henig, J. R. .(1994). Rethinking school choice.:limits of the market metaphor.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lstead , J. M. (1994).Parental choice:An overview. In M. J. Halstead(ED.),Parental choice and education. London:Kogan.
Hargreaves, A. (1996). Transforming knowledge: Blurr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8(2), 105-122.
Lee,V.E,Croninger,R.G.&Smith,J.B.(1994).Parental choice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education: the paradox Detroi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6(4),434-457.
Lawton , D.(1992).Education and politics in the 1990s:Conflict or consensus?
London:Falmer.
Lowden, S.(1989).Local authoretie’response to education otherwise. Educational Review,41(2),135-141.
Moe, T. M. (2001). Schools, Vouchers, and the American Public.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Maddaus, J. (1990). Parent choice of school: What parents think and do. In
C.B. Cazden (ed.).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6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athan ,J.(Eds.)(1989). Public school by choice. St. Paul : The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OECD(1994). School: A matter of choice. Paris: OECD/ERIC.
Raywid, M.A.(1988).Excellence and choice : friends or foes?Urban Review, 19(1),39.
Thomas, H .(1994),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1)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