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Giulio Ceppi & Michele Zini(2002)。兒童、空間與關係-兒童環境設計的後設專案。台北:光佑。
Joseph. A. Maxwell(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 An Interactive Approach.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臺北:心理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二十期,p.36-44。方郁琳、朱則剛、胡怡謙、胡珮瑛、洪敏琬、張霄亭、張鐸嚴(1997)。教學原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方德隆(2000)。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統整。課程學教學季刊,3(1),p.1-18。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8(2),p.84-98。加藤幸次(1996)。一所沒有牆壁的學校:開放教育之路(蘇南芬、林信甫譯)。臺北市:建築情報季刊出版。
朱則剛(1991)。系統法則教學發展理念初探。視聽教育雙月刊,三十二期,p.1-20。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揚智。
朱湘吉(1993)。教學設計的學習理論基礎研究。社會科學學報,1期,p.1-29。
江榮裕(2001)。「建築設計衝突點之系統化呈現」─ 以中小學校協同教學空間的設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余民寧(1998)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心理。
吳易凌(2002)。從新校園運動探討教學空間規劃與環境教學之研究—以臺中縣土牛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清(1996)。教學方法的選用。載于黃政傑主編,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臺北:師大書苑。
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五南。
吳裕益(2000)。教學評量的新趨勢。教育研究雜誌。七十期,p.6-9。李宗薇(2000)。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的評析及應用:以師院社會科教材教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麗君(2002)。職前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改變之研究。中學教育學報,九期,p.1-26。周文欽、歐滄和、許擇基、盧欽銘、金樹人、范德鑫(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心理。
林世惠(2004)。教學活動與空間配置型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秀美(2001)。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實施現況暨相關問題之探討。公教資訊,5(2),2-18。
林育達(2003)。開放式小學教學活動與空間互動性之建築計畫研究—以臺北市開放式小學為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林亭廷(2001)。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規劃設計之用後評估。國立臺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琪凱(2003)。九年一貫課程在傳統教學空間實施之問題探討。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林進財(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臺北:五南。
林進財(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林進財(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林寶山(2001)。教學原理。臺北:五南。
邱淑宜(2003)。臺北市施行「開放教育」之國民小學校園空間之研究– 以大安區新生、龍安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邱華玉(2002)。學科教室群教學空間規劃與使用之研究-以臺北市麗山高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侯志欽(1992)。教學設計的哲學省思-由客觀主義到建構主義。教育資料集刊,十七期,p.221-230。柯啟瑤(2000)。創造二十一世紀型的學習環境。翰林文教雜誌,八期,p.2-3。柯啟瑤(2000)。豐富的環境才會促進學生大腦的發達和學習。翰林文教雜誌,十期,p.2-3。柯禧慧(2000)。教室安靜的潛在教育學之研究—以一個六年級的開放教室為例。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洪志成等著(2001)。教學原理。高雄:麗文。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徐世瑜 (1998)。走出自己的路--開放教育如何開花結果。康軒教育雜誌,三十二期,p.56。
高忠敬(1992)。國民小學普通教室使用方法及空間轉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之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三十四期,p.85-114。高廣孚(1997)。教學原理。臺北:五南。
張秋雲(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用後評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美玲(2001)。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型態與普通教室空間規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祖忻、朱純、胡頌華(1995)。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臺北:五南。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臺北:五南。
張鈿富(1994)從方法論的省思談質性研究。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p.1-14。臺北市:台灣書局。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配合工作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盛群力、李志強(2003)。現代教學設計論。臺北:五南。
許銘欽等(1999)。永安研究叢書四-臺北市永安國小建構開放教育學校課程之基礎研究。臺北市:永安國小。
許銘欽(2000)。永安研究叢書八-感覺永安 閱讀永安。臺北市:永安國小。
許銘欽等(2001)。永安研究叢書十-學校課程總體計畫。臺北市:永安國小。
許銘欽等(2002)。永安研究叢書十三-開展永安孩子學習潛能。臺北市:永安國小。
許銘欽等(2002)。永安研究叢書十四-築基踏實更上層樓-永安二年教師團隊的課程對話。臺北市:永安國小。
許銘欽等(2003)。永安研究叢書十五-學期成績評定與成績單轉化。臺北市:永安國小。
許銘欽等(2004)。永安研究叢書十六-活用學習空間的永安經驗。臺北市:永安國小。
郭生玉(1982)。行為目標與學習評量。載於中華兒童教育社編,國民小學各科學習效果評量,4-21。
陳春蓮(2002)。國小教師教學歷程檔案對教學反省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茗(2004)。國民小學班群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台北市一個傑出的二年級教學團隊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琦媛(2001)。國小開放空間設計對教學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健康、新生和永安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伯璋、盧美貴(1995)。開放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陳振淦(2000)。朱櫻翠葉—三之丸小學古意盎然。載於聯合報教育重建的他山之石:日本的校園規畫系列(五),未出版,臺北市。
單文經(2001)。教學引論。臺北:學富。
曾明惠(2004)。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歷程分析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中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湯志民(1993)。教室設計的發展趨勢。教師天地,六十三期,p.37-51。湯志民(2002)。台灣的學校建築。臺北:五南。
湯志民(200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五南。
馮 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世孟(1997)。營造空間無間學習環境之開放教育。北縣教育,十五期,p.56-62。黃世孟(1998)。教育學制、教學課程與學校建築。發表於高雄市八十六學年度國民小學候用主任儲訓班演講大綱,高雄。1998/4/27。
黃光雄(1991)。教學理論。高雄:復文。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行為改變與學習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8)。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臺北:心理。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儒傑(2002)。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楊銀興(2000)。傳統評量與新式評量之比較及國小教師對實施新式評量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董素貞(2004)。台北市國小教師參與班群教學歷程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趙家麟(1998)。校園規劃的時空觀-普林斯頓大學二百五十年校園的探討與省思。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趙寧(1998)。教學設計的呈現方式研究。社會教育月刊,二十七期,p.1-39。
蔡宜玲(2002)。一位全語言教師之教學信念的詮釋與實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鄧運林(1997)。開放教育日本經驗。高雄:復文。
蕭敏華(2003)。班級層次多元評量經驗分享。南縣國教,九期,p.18-19。賴金河(1998)。臺北縣開放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薛方杰(2003)。國民小學班群教室多元彈性規劃與評估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簡茂發(1991)。教學評量的方法和技術。中華兒童教育社編,國民小學各科學習效果評量,p.63-73。
藍順德(200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三十一期,p.45-51。
顏學復(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踐與反省:以一所開放空間學校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蘇素慧(2002)。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貳、西文部分
Airasian, P. W. (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 McGraw Hall.
Barth, S.(1972). Open education and the American school. New York:Agathan Press.
Brause, R. S. (1992). Enduring schools :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London : Falmer Press.
Bunting, C. (1988). Cooperating teachers and the changing views of teacher candidates. Jou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9 (2), 42-46.
Colven, R.(1990). Today’s design-Tomorrow’s use : Continuity in planning process. Doctoral Desertation, Stockholm : T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ober, R. P.(1992). Campus desig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Frazier, L. M.(1993). Deteriorating school facilities and student learning. ERIC digest, 82, 1-6.
Gaines, Thomas. A.(1991). The Campus As a Work of Art. Praeger Publushers, N.Y.
Getzels, J. W. (1974). Images of the classroom and visions of the learner. School Review, 82,527-540.
Gustafson, K. L. & Branch, R. M. (1997)Revisioning models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5(3),73-90.
Hemandez, F., & Sancho, J. M.(1989). Children`s knowledge of their environment: Implications for urban education and urban planner.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6(1),55-71
Hill, B. V.(1975).What is open about education? The Philosophy of Open education. http://www.designshare.com/Research?Nair?15%20rules.htm
Lackney, J.(1999). Twelve design principles. Presentation at CEFPI Conference Workshop. Minneapolis, M. N.
Loughlin, C. E. & Suina, J. H. (1982).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 an instructional strategy. New York : Teacher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Mayer, J. (1985). Recent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 and its use in the improvement of instr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i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9457).
McCown, R. R. , Driscoll, M. & Roop, P. (1996). Facilitating student motivation. In R. R. McCown, Marcy Driscoll, & Peter Roop (Ed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nded.) (pp. 278-309), Needham Heights, M: Allyn and Bacon.
Pajares, M. F. (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62 (30), 307-332.
Pearson, A. T. (1989). The teacher :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 Rouledge.
Reigeluth, C. M. & Nelson, L. M. (1997). A new paradigm of ISD? In R. Branch & B. Minor (Eds.), Educa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y Yearbook, 22, 24-35.
Rosenshine, B. & Meister, C. (1994). Reciprocal Teaching :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4(4), 479-530.
Sanoff, H. (2002). School building assessment methods. Washington, D. C. : 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Educational Facilities.
Scho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 57 , 1-22.
Slavin, R. E. (199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Theory into practice (3rded).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Stuart, C. & Thurlow, D.(2000). Making it their own : Perservice teachers’experiences, beliefs, and classroom practic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1(2), 1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