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一顧、張德銳(2005)。中小學家長參與及其與教育品質的關係。教育研究,135,81-91。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台灣歷史學會(2003)。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台北:稻鄉。
吳志堅(2003)。理性理解歷史:國小歷史教學的個案考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清山、林天祐(2003)。增權益能。教育研究,113,161。
吳翎君(2004)。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吳學明(1996)。鄉土史料與鄉土史教學。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南師範學院。195-207。
李秉穆(2003)。屏東縣里港國小百年發展史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合譯(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周文欽(2002)。教育研究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心理。
科特(John P Kotter)著。邱如美譯(2002)。領導人的變革法則。台北:天下遠見。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
高新建(199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多樣性。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台北:揚智文化。61-79。
高新建(1999)。外國推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緣由。教師天地,103,13-20。高新建、單文經、游家政、蔡清田、王麗雲、張明輝等譯(2000)。革新的課程領導。台北:學富。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許雅涓(2001)。一位國小教師「課程實踐」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明貞(2003)。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台北:高等教育。
陳向明(2002a)。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2b)。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仰天(2004)。對「課程統整」的再省思:超越「分科」或「統整」的二元論思考。教育研究月刊,121,127-134。陳美如(2004)。教師專業的展現與深化:教師課程領導之為何?如何?與限制。教育研究,126,19-32。陳美伶(2002)。教務主任的課程領導:以一個國小教務主任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為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如、郭昭佑(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台北:五南。
陳錦蓮(2003)。教務主任在課程改革脈絡中的課程領導。台北市教育局第四屆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成果彙編。頁389-403。
陳學志主譯(2004)。認知心理學。台北:學富。
陳麗華、吳麗君、黃永和、詹惠雪、葉興華合譯(2003)。課程發展:實務導引。台北:雙葉。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台北:冠學文化。
黃政傑、張嘉育(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天地,103,6-12。黃幸美(1994)。兒童的類比推理與發展。教育與心理研究,17,477-506。黃幸美(1995)。類比推理思考及其在教學上之應用。教育研究資訊,3(3),l28-l42。郭實渝譯(l996a)。美國幼稚園〜四年級歷史科課程標準:拓展兒童對世界時空的認識。台北:教育部。
郭實渝譯(l996b)。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探討美國經驗。台北:教育部。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編輯(2002)。成功的道路:第一屆成功大學校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
張佳琳(2004)。課程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清濱(2005)。教學視導與評鑑。台北:五南。
張新仁、邱上真、張酒雄、方吉正、莊麗娟、簡妙娟、鄭博真、吳慧珠、潘世尊、李長燦(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
張嘉育(1998)。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與教育創新。台北:揚智文化,23-47。
張嘉育、黃政傑(2000)。以課程評鑑永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頁135-165。
張煌熙(2005)。強化課程領導,追求教育卓越。國教新知,52(2),1-7。張慧倩譯(1998)。7個天才團隊的故事。台北:天下文化。
張德銳、丁一顧、簡賢昌(2005)。優秀中小學校長辦學經驗之訪談研究。初等教育學刊,21,1-23。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高等教育。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2003)。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委託。
歐用生(1993)。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修訂三版。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模式探討。再版。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6)。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 (2003)。課程領導的理論與實踐。教育研究,113,5-13。
歐用生(2004a)。教師聲音和主體。第十一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學術研討會。屏東師範學院。
歐用生(2004b)。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台北:高等教育。
歐用生、楊慧文(1998)。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台北:五南。
劉玉玲(2003)。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桂冠。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北:五南。
蔡清田、魏宗明、許朝信、吳宗雄、李光榮、柯禧慧合譯(2002)。學習領域的課程設計。台北:五南。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
蔡麗美總編輯(2001)。走過一世紀 跨越兩千年。台北:台北市北投國民小學。
蔡麗美(2003)。北投庄教育源起:全員參與的北投國小百年校史。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九十二年會友年會論文選集。高雄市文獻委員會出版。頁121-159。
蔡麗美、周志仁、謝宜芬(2003)。「百年校史特色課程(吾愛吾校):教室像電影院」教案設計。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行動論壇創新教案發表論文集。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指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主辦。頁112-133。
蔡麗美(2004)。學校本位課程實施後師生反應評估之行動研究:以北投國小「吾愛吾校」主題為例。台北市第五屆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行動研究論文發表類)。
蔡麗美、湯銘勝、詹鍾玲、曾麗俐、呂鴻文、邱淑惠(2004)。台北市北投區北投國民小學九十三年度推動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研究成果彙編。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謝金枝(2005)。英國教師課程評鑑之個案研究。初等教育學刊,21,99-118。
戴寶村(2001)。歷史知識的受容與實踐。北投地方史:教育篇。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頁8-9。
蘇錦麗等譯(2005)。評鑑模式:教育及人力服務的評鑑觀點。台北:高等教育。
英文部分:
Brady, L.(1987).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ydney: Prentice Hall.
Eisner, E.(2002).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3rd ed.) Merrill: Prentice Hall.
Forsyth, Jolliffe, A., Stevens, D. (1999), Evaluating a course: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Lectures and trainers. U.K.: Kogan Page.
Howell, K. W., & Nolet, V.(2000). Curriculum-base evaluation: teaching and decision making. Canada: Wadsworth.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almer.
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rance: OECD.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1993). 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J. Welton (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pp.159-162).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網頁部分:
成功大學的歷史:世紀回眸。民94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ncku.edu.tw/~ncku70/tital/01/01_01.htm
蔡麗美、郭秀慧(2003年9月23日)。一世紀的台灣小學。取自:http://web.ptes.tp.edu.tw/schmo/esss051/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