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dinsky,《藝術的精神性》,吳瑪莉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老子》,台北:立緒,2003
˙葉維廉,《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現代畫的生成》,台北:東大圖書,1987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1997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2004
˙光復書局編輯部,《新編近代世界名畫全集-塞尚》,台北:光復書局,1991
˙黃文叡,《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
˙佟景韓主編,《造型藝術美學》,台北:洪葉文化,1994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
˙Pam Meecham . Julie Sheldon,《現代藝術批判》,王秀滿譯,台北:韋伯文化,
2003
˙劉千美,《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立緒
˙劉文潭,《新談藝錄》,台北:時英,1998
˙文潔華,《藝術自然與人文-中國美學的傳統與現代》,台北:允晨文化,1993
˙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
˙謝東山,《台灣現代陶藝發展史》,台北縣鶯歌鎮: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2002
˙黃梁主編,《龍應台與台灣的文化迷失》,台北:唐山文化,2004
˙侯宜人,《自然.雕塑.空間》,台北:亞太圖書,1994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台北:天下文化,2006
˙Eleen Winner,《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陶東風等譯,台北:田園城市文
化,1997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型心理》,台北:北市美術館,1991
˙Thich Nhat Hanh,《觀照的奇蹟》,台北:橡樹林文化,2004
˙Kathryn Woodward,《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林文琪譯,台北:韋伯文化,
2004
˙楊儒賓.何乏筆主編,《身體與社會》,台北:唐山,2004
˙Norbert Lynton,《現代藝術的故事》,楊松鋒譯,台北:聯經,2003
˙余秋雨,《文化苦旅》,台北:爾雅,1992
˙高行健,《扣問死亡》,台北:聯經,2004
專文:
˙謝東山,〈線性繪畫和現代主義的困境〉,現代美術,第62 期,頁2-11。˙潘示番,〈現代西洋藝術論上的身體觀-梅洛˙龐蒂的身體可轉換性〉,美學藝
術學,第二期,2003.6,頁281-294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