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5 04: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簡伯勳
研究生(外文):Chien Bo-Hsin
論文名稱:中介—在此之間
論文名稱(外文):Middle—intervening
指導教授:薛保瑕薛保瑕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造形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3
中文關鍵詞:中介在此之間有效性影像模糊意義對象有效性之間
外文關鍵詞:middleinterveningin betwe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篇創作論述,主要內容以我進入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之數位錄像創作為主軸,並對於此創作行為進行探討與思考。本文以影像作品元素為主要對象,針對影像中的時間、空間、再現、存在、以及影像語言展開敘述,並說明作品的狀態以及上述各元素在作品與觀看中產生了什麼樣的作用與關係。在論述的過程中,我不斷藉著影像中的元素企圖去貼近作品,然而,我卻也質疑這些元素在影像中究竟如何運作?在我們說明著我們的作品是反映了什麼樣的東西時,我們是否真的知道這些元素的有效性?我們都能一一細數影像所必須的條件(如時間、空間、再現、存在等),但是我們卻鮮少提及這些元素是如何在作用。本文的目的也以一個無法被還原的「運作」為討論對象,在此之間的所有與影像的關係,透過「運作」才能顯現它在此的意義,這個對象並不在「彼」,也不在「此」,而是在彼此的中介。事實上這個中介的運作,不論是用何種方式,不論是在任何媒材,它都必然存在。惟有透過創作者促使作品發生,這個運作才被開啟,而創作者的位置也同樣處於某種中介的狀態。創作者並非是作品,更不可能成為純然的觀者,在這兩者之間,創作者渾沌地存在著,透過這篇論述的文本,中介的運作才真正地開始。
目錄…………………………………………………………………………………….i
圖版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文本如何可能…………………………………1
第二節 研究內容……………………………………………………………3
第三節 研究方法……………………………………………………………4
第四節 小結…………………………………………………………………5
第二章 顯現與揭露…………………………………………………………………6
前言……………………………………………………………………………6
第一節 在知面中的游離狀態………………………………………………8
第二節 尋常於不確定的揭與錯位………………………………………..11
第三節 語言與日常對白…………………………………………………..12
第四節 小結………………………………………………………………..16
第三章 時間的浮動………………………………………………………………..18
前言…………………………………………………………………………..18
第一節 過去現在未來……………………………………………………..19
第二節 凝滯與流動………………………………………………………..22
第三節 影像的迴圈………………………………………………………..24
第四節 小結………………………………………………………………..28
第四章 再現與存在的運作………………………………………………………..30
前言…………………………………………………………………………..30
第一節 再現與再造………………………………………………………..31
第二節 非關存在…………………………………………………………..34
第三節 小結………………………………………………………………..37
第五章 置入與場域………………………………………………………………..39
前言…………………………………………………………………………..39
第一節 在裡面的外面的裡面……………………………………………..40
第二節 黑盒子裡的微弱喘息……………………………………………..43
第三節 經驗的身體………………………………………………………..46
第四節 小結………………………………………………………………..47
第六章 總結………………………………………………………………………..49
參考書目……………………………………………………………………………..51
參考書籍

1.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2003。
2. 芥川龍之介著《羅生門》。葉笛譯,台北市:桂冠,2001。
3.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擬仿物與擬像》。洪凌譯,台北市:時報文化,1998。
4. 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著《消失的美學》。楊凱麟譯,台北市:揚智,2001。
5.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文化理論詞彙》。王志弘、李根芳譯,台北市:巨流,2003。
6. 彼得•A.安傑利斯(Peter A.Angeles)著《哲學辭典》。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台北市:貓頭鷹,2003。
7.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存在與時間》。王慶節、陳嘉映譯,台北市:桂冠,2002。
8. 梅洛‧龐蒂(Merleau Ponty )著《行為的結構》。楊大春譯,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5。
9. 楊大春著《感性的詩學:梅洛‧龐蒂與法國哲學主流》。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5。
10. 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著《過於喧囂的孤獨》。楊樂雲譯,台北市:大塊文化,2002。
11. 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電影II:影像—時間》。黃建宏譯,台北市:遠流,2003。
12. 橫山秀夫著《顏》。王華懋譯,台北市:商周,2005。
13. 橫山秀夫著《影子的季節》。黃瑾瑜譯,台北市:臉譜,2005。
14.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批評與真實》。溫晉儀譯,台北市:桂冠,1997。
15. 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著《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4。
16. 蘇珊•宋妲(Susan Sontag)著《論攝影》。黃翰荻譯,台北市:唐山,1997。
17. J•K 羅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著《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彭倩文譯,台北市:皇冠,1989。

參考雜誌

1.《INK印刻文學生活誌》,NO.7,3月號,2004。
2.《典藏今藝術》,NO.146,11月號,200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