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01: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尤寵惠
研究生(外文):Yu Chung-Huei
論文名稱:藝術村與美術館的關係:台灣藝術工作者的觀點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sts Communities and Art Museum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sts Communities and Art Museums:Taiwanese Artists’ Perspectives
指導教授:張譽騰張譽騰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博物館學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博物館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6
中文關鍵詞:美術館藝術村當代藝術
外文關鍵詞:Art museumArtists communitiesContemporary a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19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文研究動機,始於對美術館與當代藝術彼此關係的觀察:藝術一路發展,藝術創作的可能性越來越多,甚而穿越了美術館的圍牆,傳統美術館漸漸無法滿足當代藝術的變化;相較之下,藝術村提供的開放、多元環境,成為藝術工作者創作、展覽的另一選擇。
因此本研究試圖提問在當代藝術生態中,藝術工作者如何看待藝術村所提供的新可能性?在此變化下,美術館與藝術工作者的關係又有何改變?
首先將上述現象置於藝術潮流變遷及博物館的發展脈絡上,進行美術館、藝術村兩者關係的界定,並且透過台灣藝術工作者的經驗,探究當代的美術館與藝術村之間模糊的臍帶關係。
透過文獻資料整理以及藝術工作者訪談分析,進行以下三方面探討:
一、 台灣藝術工作者駐村動機與美術館展覽動機比較。
二、 台灣藝術工作者的駐村經驗與美術館展覽經驗比較。
三、 台灣駐村藝術工作者對於台灣地區藝術村與美術館的評論。
根據以上交叉比較分析,本研究乃得以獲知台灣藝術工作者對於台灣地區藝術村以及美術館的想法與評論,近而構築未來當代藝術機構的發展大略方向,另得出以下三方面建議:
一、 藝術村的成熟需要社會的支持與藝術工作者的主動力量。
二、 藝術村與美術館的互動將有助藝術資源共享流通。
三、 藝術村與其他藝術機構的合作成敗在於藝術村精神存在與否。
The research motive of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bserv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museum and contemporary art that: when art is developed all the way, the possibility of art creation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However, in order to pass through the fence of art museum, progressively traditional art museum cannot satisfy the change of contemporary art. Comparatively speaking, Artists Communities can provide an open and diversified environment that will be another choice for the creative works of art workers and exhibition.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question how art workers view the new possibility provided by Artists Communities in the contemporary art ecology? Under this change, what kind of chan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museum and art workers will be?
First the above phenomenon shall be placed in the change of the trend of art and the pattern of development of museum to conduct the defini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museum and Artists Communities.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Taiwan art workers, the obscure umbilical cord between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and Artists Communities will be studied.
Through arrangement of documentary information and interview with artists and analysis, this research will conduct study on the following three sides:
1. Compare between the motive of stationing in the communities by Taiwan artists and the motive of art museum exhibition.
2. Compare between the experience of stationing in the communities by Taiwan artists and the experience of art museum exhibition.
3. Comment on Taiwan Artists Communities and art museum by Taiwan artists stationing in the communiti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ross comparison analysis, this research can obtain knowledge about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comments on Taiwan Artists Communities and art museum by Taiwan artists. Then a brief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ture contemporary art organization can be established and suggestion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sides can be obtained:
1. The maturity of Artists Communities requires suppor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active force of art workers.
2. Interaction of Artists Communities and art museum will be helpful in co-sharing and circulating art resource.
3.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rtists Communities and other art organizations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ere is existence of the spirit of Artists Communities.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
誌謝辭…………………………………………………………………………………………....iii
圖目錄…………………………………………………………………………………………….vi
表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5
第四節 名詞釋義………………………………………………………………………...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當代藝術空間的生成背景……………………………………………………...13
第二節 美術館與藝術村特性之比較:以美、法為例…………………………………26
第三節 本研究相關之藝術村案例……………………………………………………...36
第三章 台灣藝術工作者與藝術村的關係……………………………………………………43
第一節 藝術工作者的駐村動機………………………………………………………...45
第二節 藝術工作者駐村模式…………………………………………………………...48
第三節 台灣駐村藝術工作者對藝術村的評論………………………………………..68
第四章 台灣駐村藝術工作者與美術館的關係………………………………………............74
第一節 台灣地區美術館成立背景……………………………………………………...74
第二節 台灣駐村藝術工作者與美術館接觸的程度…………………………………...77
第三節 台灣駐村藝術工作者對美術館功能與角色的評論…………………………...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5
第一節 結論……………………………………………………………………………...85
第二節 建議……………………………………………………………………………...88
參考書目…………………………..………………………………………………...........90
中文部分…………………………………………………………………………………...90
網頁部分…………………………………………………………………………………...91
報章部分…………………………………………………………………………………...93
附錄………………………………………………………………………………………………94
一、李俊蘭訪談紀錄(一)…………………………………………………………........94
二、李俊蘭訪談紀錄(二)………………………………………………………….......111
三、賴珮瑜與郭嘉羚訪談紀錄………………………………………………………......119
四、李國維訪談紀錄…………………………………………………………………….129
五、陳德容訪談紀錄…………………………………………………………………….138
中文部分
王雅各譯 1998 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台北:遠流,原著Carol Duncan, 1995, 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New York: Routledge。
朱柔若譯 2000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的取向,台北:揚智,原著W. Lawrence Neuman,,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London, A Division of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林雅琪、鄭慧雯譯 2004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原著Arthur C. Danto, 1997,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Washington, D. C.: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侯淑姿 2002 藝術家的社會實踐-藝術村經營與規劃的美國觀點,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170-172,台北:文建會。
徐純 民92 文化載具-博物館的演進腳步,台南縣:徐純。
高千惠 2001 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思路之旅,台北:藝術家。
郭冠英譯 民88 藝術家駐村計劃研究會報告書序言,藝術99專輯:創作驛站.藝術村(1),台北:文建會,南條史生原著。
姚瑞中 2005 流浪在前衛的國度,台北:大塊。
張婉真 2005 論博物館學,台北:典藏。
張譽騰等譯 2000 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原著G.. Ellis Burcaw, 1997, Introduction of Museum Work, London: Altamira Press。
陳建北 民88 藝術村發展方向研究節錄,藝術99專輯:創作驛站.藝術村(1):19-26,台北:文建會。
陳郁秀 民89 序,藝術99專輯:經營管理.新思維(8),台北:文建會。
葉至誠、葉立誠 2002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黃茜芳 民88 建構空間重塑觀摩的網絡,藝術99專輯:空間重塑.新契機(5),台北:文建會。
黃貞燕等譯 2003 日本現代美術館學,台北:五觀,並木誠士等編著,昭和堂出版,現代美術館學、變貌美術館選粹。
楊祥銀2004 口述史學,台北:揚智。
鄒明智 民79 法國文化行政,台北:文建會。
貓頭鷹編譯小組譯 2005 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台北:貓頭鷹,原著Ralph Mayer, 1991, Dictionary of Art Terms and Techniques, UK: HarperCollins。
潘廣宜、蔡青雯譯 2004 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台北:田園,原著南條史生,1997, From Art to Urban City – 15 Years as Independent Curator, Japan: Kajima。
潘淑滿 2003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劉永仁 民89 危機與轉機-藝術99之迷航判讀,藝術99專輯:藝術煉金.工作室(4),台北:文建會。
網頁部分
台北市立美術館網站。http://www.tfam.gov.tw/visit/about.asp。
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1_about/2_about.asp。
台灣田野工廠網站http://www.fieldfactory. com.tw/art/html/profile.html。
江冠明 2002 藝術家進駐社區,橋頭糖廠藝術村的新風貌,參見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newtaiwan/1317.shtml。
李俊賢 2003 後黃才郎時代的高雄美術館-高美館十年觀察,台新藝術獎觀察論壇,參見http://www.taishinartsaward.org.tw/forum/0309_2.htm。
姚瑞中 2004 誰跨誰的領域?台灣當代藝術中的跨領域現象,今藝術,參見 http://www.artouch.com/story.asp?id=2004061752240188。
高雄市立美術館網站。http://www.kmfa.gov.tw/。
陳香君 2002 反思「另類」,今藝術精選專題,參見http://www.artouch.com/Specia-
lissuearticle.asp?issueid=200262948721244&id=2002635250092。
張譽騰,現代博物館的發展趨勢,http://art.tnnua.edu.tw/museum/index.asp
張世雄 2004 第五期橋仔頭藝術村 12人60作品今起「藝鳴驚人」,參見
http://www.kcfa.org.tw/NewsDetail.asp?ID=0931116001。
黃光男 2000 台灣博物館發展與文化藝術趨向,「新世紀政策~社會政策與教育」研討會。參見http://www.taiwanncf.org.tw/。
國立台灣美術館網站。http://www.tmoa.gov.tw/g/g02.php?m1=7&m2=1。
新台灣新聞週刊第398期,參見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 jsp?period=398&bulletinid=13734
畫廊協會電子報第05039期,參見http://www.artsdealer.net/AGA/e_paper/20051011
/20051011.htm#sub01。
蔡昭儀 2005 當代藝術新媒體:「原作」的再定義與典藏的新挑戰,今藝術,http://www.artouch.com/story.asp?id=200572840795736。
線上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寶藏巖共生藝術村網站, http://blog.yam.com/ thcoop/ar chives/cat_153884.html。
紐約現代美術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s)網站, http://www.moma.org/about_
momas/ps_1/index.html。
Baltimore Cayworks網站,http://www.baltimoreclayworks.org/faqs/history.html。
Mississippi Mud Pottery網站, http://www.mississippimudpottery.biz。
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9_1000/painter-wt/20century/kandinsky.htm。
http://alu.hkcampus.net/HOMEPAGE/art-info11.htm。
http://www.cmcart.com/ramble/moreinfo.asp?ID=181。
http://www.cesroc.org.tw/Lnews/018_OpenStudio.htm。

報章部分
鄭學庸 民94 街頭洋娃娃換肥皂博感情,民94/7/9自由時報B5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