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5 05: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依如
研究生(外文):Hsiao, I-Ju
論文名稱:博物館展示中聲音的運用:二個案例的觀察與評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Application of Sounds in Museum Exhibition: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wo Cases
指導教授:張譽騰張譽騰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博物館學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博物館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3
中文關鍵詞:聲音博物館展示聲音展示聲音藝術
外文關鍵詞:soundmuseum exhibitionsound exhibitsound a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1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摘 要
在博物館的展示場域,長久以來是由視覺主導展示訊息的詮釋與溝通,但隨著科技時代的腳步,聲音在博物館展示的發展日趨蓬勃。另一方面,由於國內外博物館談及聲音展示的相關文獻,大都探討聲音物理層面的技術問題,因此本研究希望從展示構成的三大基礎面─展示目的、展示內容與展示手法,進行博物館聲音展示的性質探討與案例評析,試圖勾勒博物館聲音展示的構成樣貌。
  本研究所定義的博物館聲音展示,是指在整個展示過程中運用聲音作為構成元素者,其中較特殊的是藝術類博物館的聲音作品,由於其具有藝術創作的本質,對於聲音的運用格外細微,內容與形式也較具新意,因此本研究的另一個目的則是透過聲音展示的性質與案例分析,呈現聲音作品的案例與一般聲音展示案例的異同,並試圖連結兩者進行聲音運用與開發上的交流。
  經由文獻、案例的觀察與彙整,本研究歸結出博物館展示中九個聲音的展示目的、三個聲音的內容類別與八個聲音的詮釋結構,以及八個聲音的展示手法,並依這些聲音的展示性質作為案例評析的項目。研究觀察與評析的結果顯示:聲音在博物館展示的運用中,展示目的具有指標意義與引導作用,並依此歸結了聲音展示構成的五個基本模式;新舊媒材形式在聲音展示中各有所長;在藝術屬性的聲音運用方面,可作為現行一般聲音展示新思維的部分包括:將聲音作為展示訊息的中介,引發觀眾思考更深入的意涵,或進行抽象議題的探討;著重觀眾的個人體驗,從一般展示傳遞的集體認知進入個人詮釋與感悟;開發聲音本質中更富層次的空間感與可能性。本研究是一個現象面的觀察與評析,僅作為博物館聲音展示研究的拋磚引玉,至於後續研究則有賴實務層面的結合。

關鍵字:聲音、博物館展示、聲音展示、聲音藝術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museum exhibition, the vision has dominated the way how people experience,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all messages of an exhibition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as the technical skill grows, the development of sounds in museum exhibition rises and flourishes day by day. At the same time, most of the researches about museum exhibition tend to discuss the technical or physical part of sound. Therefore, this thesis observes and analyzes the sound exhibit in museums from three basic aspects– the purpose, content, and method; and trying to get a whole picture of the elementary composition of sound exhibit.
The term “sound exhibit in museums” in this thesis means the one that uses sounds in any part of exhibition presenting process. Among all the sounds used, there is a special type that applies the artistic essence of sound – sound art. With the crea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its contents and forms include more possibilities of sounds. Thus, this thesis tries to find out some new thoughts from sound art to give some ideas to the ordinary application of sounds in museum exhibition. This point of view leads us to another goal of this thesis, that is, to connect the two different properties in usage of sounds.
Through the document collecting and case studying, this thesis concludes nine purposes, three categories of contents, eight interpretative structures, and eight methods from sound exhibit in museum. These items constitute my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framework. My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 firstly, the purpose of sound exhibit takes a leadership among other elements. Additionally, this thesis searches out five basic modes of sound exhibit in museum. Secondly, either old or new media have their merits. Thirdly, the new thoughts from art pieces of sound comprehend: to develop the intermediary essence of sound to lead people into further meditation or discuss more abstract topics in museum exhibition; to emphasize individual experiences and interpretations; and to dig out more spatial features of sound. This thesis is only 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phenomena about sound exhibit in museum. It needs more researches connecting the phenomena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sounds used in museum exhibition.

keywords:sound, museum exhibition, sound exhibit, sound art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五節 文獻回顧……………………………………………………………….12
第六節 名詞釋義……………………………………………………………….17

第二章 博物館展示中聲音的展示目的……………………………………….19
第一節 具有指示意涵的展示目的…………………………………………….20
第二節 觸及感受層面的展示目的…………………………………………….24
第三節 著重延伸意義的展示目的…………………………………………….29

第三章 博物館展示中聲音的展示內容……………………………………….34
第一節 聲音的內容類別……………………………………………………….36
第二節 聲音的詮釋結構……………………………………………………….44

第四章 博物館展示中聲音的展示手法……………………………………….59
第一節 接收式展示手法……………………………………………………….59
第二節 情境式展示手法……………………………………………………….64
第三節 參與式展示手法……………………………………………………….68

第五章 案例研究(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大自然的聲音常設展…….79
第一節 案例概述……………………………………………………………….80
第二節 案例分析……………………………………………………………….90

第六章 案例研究(二)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5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102
第一節 案例概述……………………………………………………………….103
第二節 案例分析……………………………………………………………….115

第七章 研究觀察與評析……………………………………………………….129
第一節 研究觀察……………………………………………………………….129
第二節 綜合評析……………………………………………………………….141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151
第一節 結論…………………………………………………………………….151
第二節 建議…………………………………………………………………….157

參考文獻………………………………………………………………………….160



圖目錄
圖1-1 李明維(2005)。﹝四重奏計畫﹞………………………………………….2
圖1-2 本研究之架構………………………………………………………………..10
圖2-1 台北縣十三行博物館的八角劇場…………………………………………..20
圖2-2 「您有多重?」展示單元…………………………………………………..22
圖2-3 「迷宮-如何存活?」展示單元…………………………………………..23
圖2-4 「鑼聲輕響,聽我細說從頭」展示單元…………………………………..23
圖2-5 「貝多芬」展示單元………………………………………………………..24
圖2-6 Susan Hiller(2000)。﹝目擊者﹞…………………………………..25
圖2-7 「出生前的感官世界」……………………………………………………..26
圖2-8 「出生前的感官世界」……………………………………………………..26
圖2-9 「台北大舞台粉墨登場」展示單元………………………………………..27
圖2-10 「生命的律動」特展………………………………………………………..28
圖2-11 曾偉豪(2005)。﹝Picsound﹞……………………………………...30
圖2-12 Hiroshi Ishii 等。﹝音樂瓶﹞……………………………………….31
圖2-13 「虛擬指揮家」展示單元…………………………………………………..32
圖2-14 「和聲駕駛遊戲」展示單元………………………………………………..32
圖3-1 「中華路歲月」展示單元…………………………………………………..37
圖3-2 「棕熊」展示單元…………………………………………………………..38
圖3-3 Valérie Mréjen(2005)。﹝法蘭西指南﹞…………………………..39
圖3-4 新年音樂會放映廳…………………………………………………………..41
圖3-5 「黑暗中的生命」展示單元………………………………………………..43
圖3-6 「原來台北是個湖」特展的現場流水裝置………………………………..43
圖3-7 「客家音樂奇幻之旅」特展的試聽區……………………………………..45
圖3-8 「管風琴」展示單元………………………………………………………..45
圖3-9 「生命未出現前的地球」展示單元………………………………………..47
圖3-10 「唱歌樹」展示單元………………………………………………………..48
圖3-11 「姿勢牆」展示單元………………………………………………………..48
圖3-12 「旋律架」展示單元………………………………………………………..49
圖3-13 Jean-Marc Pelletier。﹝禪煙﹞…………………………………….50
圖3-14 「色彩與聲音」展示單元…………………………………………………..53
圖3-15 「多元聲音廳」展示單元…………………………………………………..55
圖3-16 「多元聲音廳」展示單元…………………………………………………..55
圖3-17 洪素珍(2005)。﹝牆裡的故事﹞……………………………………….56
圖3-18 Susan Hiller(2004)。﹝診療所﹞………………………………….57
圖3-19 「迅掠龍」展示單元………………………………………………………..58
圖4-1 「鯨豚妙音」展示單元………………………………………………………60
圖4-2 「在地的聲音」展示單元……………………………………………………61
圖4-3 桌式播音喇叭…………………………………………………………………61
圖4-4 「恐龍的忠告」展示單元……………………………………………………62
圖4-5 「暴龍」展示單元……………………………………………………………63
圖4-6 「小約翰史特勞斯」展示單元………………………………………………64
圖4-7 「走進十三行」聲光劇場……………………………………………………65
圖4-8 世界宗教博物館的靜心水幕…………………………………………………66
圖4-9 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朝聖步道…………………………………………………66
圖4-10 Bruce Nauman(2004)。﹝原料﹞…………………………………….67
圖4-11 「演化:存活或滅絕的機會遊戲」展示單元…………………………….68
圖4-12 「天擇:達爾文的鷽和天擇學說」展示單元…………………………….69
圖4-13 「黎明的歌聲」展示單元………………………………………………….70
圖4-14 「黎明的歌聲」展示單元的音罩………………………………………….70
圖4-15 「中國人的心靈生活」展區有關民間信仰活動的視聽區……………….71
圖4-16 「聲音的奧秘」展示單元………………………………………………….72
圖4-17 王德瑜(2006)。﹝作品56號﹞…………………………………………73
圖4-18 王德瑜(2006)。﹝作品56號﹞…………………………………………73
圖4-19 「感知實驗室」展示單元……………………………………………………74
圖4-20 「忠孝東路發展風貌」展示單元……………………………………………74
圖4-21 「韻律樹」展示單元…………………………………………………………75
圖4-22 胡介鳴(2004)。﹝向上向上﹞…………………………………………76
圖4-23 「華爾滋骰子遊戲」展示單元………………………………………………77
圖4-24 Rafael Lozano-Hemmer(2003)。﹝頻率與聲量,對應建築9﹞…78
圖5-1 「大自然的聲音」常設展……………………………………………………80
圖5-2 「蝙蝠」展示單元……………………………………………………………81
圖5-3 「吼猴」展示單元……………………………………………………………81
圖5-4 「鯨魚」展示單元……………………………………………………………82
圖5-5 「鳥類」展示單元……………………………………………………………83
圖5-6 「老虎」展示單元……………………………………………………………83
圖5-7 「蝗蟲和蟬」展示單元………………………………………………………84
圖5-8 「響尾蛇」展示單元…………………………………………………………84
圖5-9 辨識各種動物聲音的展示單元………………………………………………85
圖5-10 「古老的樂器」展示單元……………………………………………………85
圖5-11 「各類樂器」展示單元………………………………………………………86
圖5-12 「管風琴」展示單元…………………………………………………………86
圖5-13 「長笛」展示單元……………………………………………………………86
圖5-14 「管形鐘」展示單元…………………………………………………………87
圖5-15 「打擊樂器」展示單元………………………………………………………87
圖5-16 「箏」展示單元………………………………………………………………87
圖5-17 「弦」展示單元………………………………………………………………87
圖5-18 「人類的音樂」展示單元……………………………………………………88
圖5-19 「聲音的辨別」展示單元……………………………………………………88
圖5-20 聲音劇場……………………………………………………………………89
圖6-1 「2005異響B!AS-國際聲音藝術展」展場配置圖………………………103
圖6-2 Alejandra & Aeron(2005)。﹝龐然浮雲﹞…………………………104
圖6-3 Christina Kubisch(1987-2005)。﹝鳥與樹﹞……………………105
圖6-4 Paul DeMarinis(1993)。﹝阿爾-法拉比算盤上飛舞的螢火蟲﹞…106
圖6-5 Marc Behrens(2000)。﹝東京之圓﹞…………………………………107
圖6-6 Edwin van der Heide(2003)。﹝超越擴音器的世界﹞……………108
圖6-7 「異響」之聲音影像作品區…………………………………………………108
圖6-8 高木正勝(Masakatsu Takagi)(2005)。﹝繽紛女孩﹞……………109
圖6-9 Karl Kliem(2003)。﹝Trioon I﹞……………………………………109
圖6-10 Tina Frank(2001)。﹝華麗箱﹞………………………………………110
圖6-11 Tina Frank(1996)。﹝III﹞…………………………………………110
圖6-12 Tina Frank(2001)。﹝Pitbudp﹞……………………………………111
圖6-13 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2002)。﹝散步﹞…………………111
圖6-14 Skoltz_Kolgen(2005)。[Elf2b_alpha 淨化版]…………………112
圖6-15 SND(2005)。﹝震動病﹞…………………………………………………113



表目錄
表3-1 ﹝台灣音計劃(2003-)﹞六個子計劃的詳細內容……………………51-53
表4-1 「在地的聲音」四大主軸的歌曲資料………………………………….60-61
表5-1 「大自然的聲音」各展示單元之聲音的展示目的………………………..98
表5-2 「大自然的聲音」各展示單元之聲音的內容類別………………………..99
表5-3 「大自然的聲音」各展示單元之聲音的詮釋結構……………………….100
表5-4 「大自然的聲音」各展示單元之聲音的展示手法……………………….101
表6-1 「異響」各展示作品之聲音的展示目的………………………………….125
表6-2 「異響」各展示作品之聲音的內容類別………………………………….126
表6-2 「異響」各展示作品之聲音的詮釋結構………………………………….127
表6-4 「異響」各展示作品之聲音的展示手法………………………………….128
表8-1 博物館聲音展示構成的基本模式-情境化模式………………………….153
表8-2 博物館聲音展示構成的基本模式-個人化模式………………………….154
表8-3 博物館聲音展示構成的基本模式-狀態化模式………………………….154
表8-4 博物館聲音展示構成的基本模式-中介化模式………………………….155
表8-5 博物館聲音展示構成的基本模式-語義化模式………………………….155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Anes(2006)。〈穿梭在視覺與互動中的美感〉。《典藏今藝術》,162,196-198。
王俊傑(2005)。〈生活替換:聲波頻率〉。《典藏今藝術》,156,112-114。
王俊傑 專輯主編、涂景文等翻譯(2005)。《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台北:在地實驗文化。
王婉如、崔詠雪、潘台芳 總策劃(2005)。《快感: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大展》。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王福瑞(2005)。〈三百六十度的聆聽,重拾返樸的直覺-聲音藝術觀〉。《藝術家》,364,276-279。
王慧貞、蔡世蓉 翻譯整理,久光重夫 講述(2000)。〈文化設施展示設計〉。《科技博物》,4(2),78-90。
王嘉驥(2005)。〈2005臺北美術獎-評審團感言〉。《現代美術》,123,4-5。
在地實驗(2005)。〈異響B!AS國際聲音藝術展〉。2005/9/24-2005/11/20。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如一、黃兆暉(2003/11/11)。〈姚大鈞:追求真實聲音美學〉。《南方都市報》,http://61.144.25.119/gate/big5/www.southcn.com/lady/man/pinwei/200407150916.htm,2005/7/7瀏覽。
李雲龍(1998)。〈博物館展示與視聽科技之運用〉。《博物館學季刊》,12(1),31-38。
李雲龍(2004)。〈公立博物館的視聽教育〉。《博物館學季刊》,18(1),73-79。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南天。
呂佩怡(2004a)。〈迴聲〉。《典藏今藝術》,143,176。
呂佩怡(2004b)。〈重擊於聲音浪潮〉。《典藏今藝術》,147,214-215。
吳芝儀、李奉儒 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新店:桂冠。
吳佳慧(2002)。〈音樂體驗與心理治療〉。《國際藝術治療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25-130。台北:藝術館。
吳垠慧(2005)。〈以聲音呈現車站風景-「國巨聲音藝術獎」麥海珊獲首獎〉。《典藏今藝術》,157,102-103。
祁 賀(2004/10/16)。〈本網獨家曝光2004上海雙年展作品〉。《東方新聞》,http://61.129.65.8:82/gate/big5/news.eastday.com/eastday/news/xwzxzt/node5093/node36790/userobject1ai586277.html,2006/4/1瀏覽。
林小雲 記錄整理(2006)。〈空場裡的眾聲迴響-側寫「空場-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展覽與座談會〉。《典藏今藝術》,163,144-149。
林心如(2006)。〈不只奇裝異服〉。《典藏今藝術》,162,182-185。
林宏璋(2004)。〈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臺灣〉。《典藏今藝術》,139,148-150。
夏 荷(2005)。〈非營利多元藝術空間〉。《典藏今藝術》,156,172-177。
高子衿(2006)。〈終無止盡〉。《典藏今藝術》,162,176-177。
高千惠(2005)。〈偷天換日:當˙代˙美˙術˙館〉。《典藏今藝術》,151,86-90。
高雄市音樂資訊館(2002)。《幻想曲的音樂王國展覽簡介手冊》。高雄:高雄市音樂資料館。
許 江、吳美純 主編(2002)。《非線性敘事:新媒體藝術與媒體文化》。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許功明(2005)。〈當代博物館文化之展示再現與價值建構:從現代性談起〉。《知識建構與現代性》,391-405。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陳明哲 主編(1989)。《生命科學廳展示簡介2生命的起源》。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陳玫岑、劉源昌(2001)。〈多元智能展示方法之探討〉。《博物館學季刊》,15(1),93-105。
陳泰松(2005)。〈科技、全球、在地-2004年的非官方國際展〉,《典藏今藝術》,150,104。
張崇山、郭義復 譯,Chris White 主講(1999)。〈水上行-展示複雜主題的詮釋〉。《科技博物》,3(5),57-64。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張譽騰(1994)。《走在博物館的時空裡》。台北:稻鄉。
張譽騰(2002)。〈當e世代科技遇上古典音樂-維也納音樂博物館掠影〉。《博物館學季刊》,16(2),27-33。
張譽騰(2004)。〈博物館與新媒體:正形成的新夥伴關係〉。《博物館與新科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7-278。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
郭長江(2003)。《時空落子:博物館展示設計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五南。
郭冠英(2004)。〈網際網路的文藝復興-全球化的聲音藝術〉。《典藏今藝術》,136,62-63。
葉詩雅 譯(1997)。Stocker, Michael 著。〈聲音展示的設計〉。《博物館學季刊》,11(2),53-56。
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台北:藝術家。
游 崴(2005)。〈玩異響˙三帖使用說明〉。《典藏今藝術》,158,134-135。
游 崴(2006)。〈以消費文化之眼觀照當代世界〉。《典藏今藝術》,160,82-83。
馮博一(2005)。〈城市混響-關於胡介鳴的影像藝術〉。《藝術家》,366,522-523。
焦雄屏 譯(2005)。Louis Giannetti 著。《認識電影》。台北:遠流。
隗振瑜(2001)。〈博物館教育活動與視障兒童教育之結合-以國立臺灣博物館「用心看世界,大甲溪生態之旅」方案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5(2),115-130。
楊 翎(1998)。〈展示思維與媒材科技-以當代博物館人類學展示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2(1),51-66。
當代藝術新聞編輯部(2005)。〈香港藝術家麥海珊奪得國巨聲音藝術獎首獎〉。《當代藝術新聞》,9,36-37。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齊易、張文川(2002)。《音樂藝術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趙小菁(2004)。《從符號學製碼的觀點探討博物館展示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
蔡安智(2006)。〈﹝台灣音計劃(2003-)﹞作品簡介〉。台北:大屯山聲音藝術工作室。
鄭慧華(2005)。〈柔性顛覆-王德瑜的「陰性創作」〉。《現代美術》,122,46-57。
劉婉珍(2001)。〈以展覽為核心的博物館課程〉。《博物館學季刊》,15(3),3-18。
蕭翔鴻 譯(2006)。David Dean 著。《展覽複合體:博物館展覽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藝術家。
簡子傑(2004)。〈在世界末端的漫遊者〉。《典藏今藝術》,143,76-79。
藝術家編輯部(2005)。〈藝術的波長-台北市立美術館「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藝術家》,366,160。
英文部分
Angliss, S. (2005). Sound and vision. Museums Journal, 105(7), 26-27, 29.
Bebarski, J. F. (2002). Speak to me-DMR. Exhibit Builder, 20(2), 27.
Chaffee, H. (2002a). Sound design. Exhibit Builder, 20(2), 28-29.
Chaffee, H. (2002b). Audio advice. Exhibit Builder, 20(2), 30.
Fry, R. (2002). Delightful sound and distracting noise.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7(1), 14-17.
Kennedy, J. (1994). Audio Exhibits. User friendly: Hands-on exhibits that work.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Centers.
Krause, B. L. (2003). Audio media for public spaces. Exhibit Builder, 21(1), 8.
Lipeles, B. (2004). The sound’s the thing. Exhibit Builder, 21(5), 33-34.
Quin, D. H. (1999). Nature by design: Soundscape in the museum.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on Institute. 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 http://wwwlib.global.umi.com/dissertations/fullcit/9948815. (2005/8/1).
Scheckel, G. (2000). A little (Qu)Bit of Beethoven. Exhibit Builder, 17(7), 12,14.
Seigner, S. (Ed.). (2000). House of Music – Guide. Vienna: House of Music.
Stocker, M. (1994). Exhibit sound design for public presentation spaces. http://www.msa-design.com/Article-soundsn1.html. (2005/8/3).
Stocker, M. (1995). Exhibit sound design: Museum feature or exhibit enhancement?. Museum International, 47(1), 25-28.
Thomas, S. & Mintz, A. (Eds.). (1998).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Media in the museu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Trentlage, T. (2004). Grab your visitors by the ear. Exhibitionist, 23(1), 16-1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藍順德(民88)。從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理念談教科書編審。教育研究資訊,7(4),p.79-96。
2. 鄭茂春(民90)。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師專業學習與成長。國教輔導,40(4),p.28-31。
3. 周蓮清(民90)。新舊之間--談國小「社會科」課程的轉型。國教輔導,40(4),p.15-20。
4. 林于弘(民92)。九年一貫版國語第二冊(一下)習作題型析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5),p.34-49。
5. 沈銀亮(民89)。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綱要之探。國教天地,141,p.10-16。
6. 王彩芬(民87)。國民小學社會科部編本與審定本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9,p.235-251。
7. 李雲龍(1998)。〈博物館展示與視聽科技之運用〉。《博物館學季刊》,12(1),31-38。
8. 李雲龍(2004)。〈公立博物館的視聽教育〉。《博物館學季刊》,18(1),73-79。
9. 吳垠慧(2005)。〈以聲音呈現車站風景-「國巨聲音藝術獎」麥海珊獲首獎〉。《典藏今藝術》,157,102-103。
10. 林小雲 記錄整理(2006)。〈空場裡的眾聲迴響-側寫「空場-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展覽與座談會〉。《典藏今藝術》,163,144-149。
11. 林宏璋(2004)。〈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臺灣〉。《典藏今藝術》,139,148-150。
12. 高千惠(2005)。〈偷天換日:當˙代˙美˙術˙館〉。《典藏今藝術》,151,86-90。
13. 陳玫岑、劉源昌(2001)。〈多元智能展示方法之探討〉。《博物館學季刊》,15(1),93-105。
14. 張譽騰(2002)。〈當e世代科技遇上古典音樂-維也納音樂博物館掠影〉。《博物館學季刊》,16(2),27-33。
15. 郭冠英(2004)。〈網際網路的文藝復興-全球化的聲音藝術〉。《典藏今藝術》,13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