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Reference
中文圖書資料
雜誌期刊
丁榮生 (2000). 震災後重建新校園運動教育部甄選建築師. 中國時報. 台北.
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姚仁喜/虞永威 (2001.12). 南投縣集集鎮集集國中. 建築師. 324: 114-119.
王維仁 (2001.12). 走出震殤--災區校園新風貌. 建築師雜誌. 324: 83.
王維仁建築設計研究室+楊瑞楨建築師事務所 (2001.12). 台中縣和平鄉中坑國小. 建築師. 324: 82-87.
史英 (2001.4). 地上的理想國度. 建築師. 316: 68-71
呂欽文 (2001.4). 一場政策目標與設計品質的角力--跌跌撞撞的新校園運動經驗. 建築師. 316: 79-81.林志成 (2001.5). 學校建築設計的溝通與發展--以新竹市陽光國小為例. 建築師. 317: 140-145.林志成建築師事務所 (2004.11). 新竹市立陽光國民小學新建工程. 台灣建築. 110: 46-55.
林芳怡 (2001.12). 工程會積極推動最有利標--新校園運動繼火燃燒. 建築師. 324: 64-65.
林洲民建築師(AIA)/仲觀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陳淑芳建築師事務所 (2001.12). 南投縣水里鄉民和國小/民和國中. 建築師. 324: 94-107.
林盛豐 (2001.4). 迫切的危機--校園重建中921重建推動委員會的角色. 建築師. 316: 76-78.林惠文 (2001.5). 從「新校園」運動採最有利標談起. 建築師. 317: 128-129.
林碧霞 (2001.5). 談陽光小朋友的窩--我們期待怎樣的學校. 建築師. 317: 146-147.姜樂靜建築師事務所 (2001.5). 南投縣信義鄉潭南國小. 建築師. 317: 134-135.
姜樂靜建築師事務所 (2001.12). 南投縣信義鄉潭南國小. 建築師. 324: 68-75.
姚仁喜 (2001.12). 無色‧無華. 建築師. 324: 120.121.
范巽綠 (2001.4). 讓我們為下一代蓋個好學校--為綠色校園的永續經營奮鬥不懈. 建築師. 316: 72-75.徐岩奇/黃永健建築師事務所 (2001.12). 南投縣中寮鄉廣英國小. 建築師. 324: 76-81
林靜娟 (2004). 新的地平線--彰化新校園運動成果評析. 建築師. 358: 111-115.株式會社象設計集團+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2001.5). 南投縣埔里鎮水尾國小. 建築師. 317: 136-137.
莊學能 (2001.5). 建築師快跑--從期望與命定之爭. 建築師雜誌. 317: 152-153.
莊學能建築師事務所 (2001.4). 台中縣新社鄉大林國小校舍重建工程. 建築師. 316: 98-99.原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2005.10). 國立屏北高級中學. 建築師. 370: 44-51.
陳永興 (2001.4). 開創新的教學空間模式--以土牛國小參與式設計之執行過程為例. 建築師. 316: 112-118.曾旭正 (2001.5). 在新校園中照見獨特的台灣性--充滿活力也充滿矛盾的場域. 建築師. 317: 132-133.曾旭正 and 李其然 (2001.4). 波瀾與岩石--新校園運動的故事(二). 建築師. 316: 65-67.
黃承令 (2001.5). 新校園環境的課題、回響與展望--體現人本教育的改革價值觀. 建築師. 317: 154-157.資料提供, 教. (2001.4). 為新校園重建計畫共襄盛舉. 建築師. 316: 84-87.
摘錄整理, 游. (2001.5). 從新校園運動看公共工程與最有利標--希冀對台灣的營建工程作總體檢. 建築師. 317: 130-131.
蔡元良 (2001.5). 構思落實教育理念的新學習環境--邁向整體性的校園環境. 建築師. 317: 148-149.漢寶德 (2002). 藝術教育與教室空間. 聯合報.
漢寶德 (2002.). 藝術教育與教室空間. 聯合報
林依蓉 (2003/8/21). 新校園建築 是學生的大教具, 新台灣新聞週刊第386期.
李明堂 (2003). "921地震災區重建小學校園規劃與學校建築分析研究:以新校園運動之小學為例." 屏東師院學報第18期: 403-436.李晶 "學校提供社區居民休閒活動場地及類型現況調查--以台北市國民中學為例."
畢光建 (2004). 建築可以為教育做什麼? 建築師. 358: 106-110.曾旭正 (2004). 再深化新校園運動--一些建議與互動. 建築師. 358: 103-105.黃瑞茂 (2004). 解放空間的想像--設計參與校園空間計畫書擬定. 建築師. 358: 100-102.陳甲辰 (2004/9). "淺談學校的校園建築規劃--以紅瓦厝國小為例." 南縣國教第15期.陳澱禮 and 聶志高 (2005/3). 921震災重建國小普通教室空間使用後評估之研究. 建築學報第51期,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郭俊沛建築師事務所 (2005.10). 南投縣內湖國民小學. 建築師. 370: 64-71.
劉木賢建築師事務所 (2005.10). 台南市億載國民小學. 建築師. 370: 58-63.
湯志民 (民92). "優質學校環境規劃與問題探析."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第14期: 49-82.
相關書籍
小嶋一浩 (2005/9). 設計活動吧-以學校空間為主軸所進行的study, 田園城市.
王維潔 (民92年9月). 建築教學. 路康建築設計哲學 論文集, 田園城市: 101-105.
布賴恩‧愛德華茲 (2003/6). 可持續性建築(第二版). UK,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江哲銘 (2004/6). 永續建築導論, 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林憲德 (2004/9). 永續校園的生態節能計畫, 詹氏書局.
邱茂林 and 黃建興 (2004/12). 小學‧設計‧教育, 田園城市.
長澤悟 and 中村勉 (2004年2月). 國外建築設計詳圖圖集10-教育設施,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湯志民 (2002). 台灣的學校建築. 台北市, 五南圖書.
羅融 (民93). 台灣的 921重建校園, 遠足文化事業.
蘇智鋒 (1999 年11月). 建築向度-設計與理論, 田園城市.
Dieter, P. (民80). 圖解都市計畫--圖解化及記號化之都市計畫學及都市設計方法, 詹氏書局.
Laurie, M. (1998). 景觀建築概論. 台北市, 田園城市文化.
Norberg-Schulz (1995). 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 台北, 田園城市.
Christopher Alexander (1994).建築模式語言. 六合出版社.
論文相關研究
江榮裕 (民90). 建築設計衝突點之系統化呈現--以中小學協同教學空間的設計為例. 建研所, 成功大學. 碩士論文.林育達 (民 92). 開放式小學教學活動與空間互動性之建築計畫研究--以台北市開放小學為例, 中原大學. 碩士論文.何晨瑛 (民93). 台灣綠色小學校園生態現況解析之研究. 建研所, 成功大學. 碩士論文.吳基正 (民93). 921震災重建國小校園規劃與社區使用關係之研究, 雲林科技大學. 碩士論文.鄭銘捷 (民91). 國小教育人員對學校建築規劃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 碩士論文.薛方杰 (民92). 國民小學班群教室多元彈性規劃與評估研究. 土木工程研究所, 台灣大學. 博士論文.謝明達 (民93年1月). 921大震災區「新校園運動」的形成及影響. 建研所, 淡江大學. 碩士論文.
嚴佳茹 (民93). 921災後重建小學與開放式小學生態節能環境狀況解析. 建研所, 成功大學. 碩士論文.黃世孟 (2000). 學校建築研究--黃世孟學校建築論文集, 建築情報.洪淑玲 (民 91). 施行九年一貫課程之國小普通教室使用問題探討--以台北市第二類型試辦學校低年級為例, 中原大學. 碩士論文.張自健, 田振榮, et al. (2001). "從高職校園環境的構成探討學校社區化經營策略之研究." 2001年海峽兩岸高等職業教育研討論文集.
教育部
范巽綠, 黃茂德, et al. (2003.12). 大破大立--遠東 921校園建築獎, 田園城市.
教育部 (民91). 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 教育部, 教育部.
教育部 (2001). 教育部 921災後重建成果--新校園運動, 教育部.
網路文章
永續發展組政策委員, 李. (民90年). 善用最有利標,創造工程建設的新紀元. 90.01.10中央日報「是非集」, 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Space Syntax 空間型構法則. http://www.spacesyntax.com/
林憲德 西拉雅研究室. http://www.siraya.com.tw/
ken, 台. (2000). 校園運動成重建準則54名專家學者共組評選委員. 台灣立報.
南投縣內湖國小.http://www.nhps.ylc.edu.tw/
國立屏北高級中學.http://www.ppsh.ptc.edu.tw/main_page.htm
台南市開元國小.http://www.kyes.tn.edu.tw/default.asp
台南縣歸仁鄉紅瓦厝國小.http://www.hwces.tnc.edu.tw/
台中縣石岡鄉土牛國小.http://www.tnps.tcc.edu.tw/
台灣綠色學校伙伴資料http://www.greenschool.org.tw/member2/partner_detail.php?partner_id=360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3/sub01/content_010202/letter.htm
西文圖書資料
(2002). Educational facilities.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Mulgrave AustraliaThe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Pty Ltd.
(2002). "Interior world(04):Edcation Welfare space." Archiworld Co.,Ltd.
Bill, H. and H. Julienne (1984). Buildings and their genotypes.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3-175.
Marcus, C. c. and C. francis (2001). People place-Design Guidelines for Urban Open Space, Van Nostrand Reinhold.
Saegert, S. (1997). "Schools and the ecology of gender." 載於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校園環境與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Sanoff, H. (1994). School desig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Wilma, K., P. Annuska, et al. (2004). SCHOOL PARASITES. Belgium, WiM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