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1: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翁芳瑜
研究生(外文):Weng Fang-Yu
論文名稱:王建民與三木稔箏樂創作之比較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frontation of Zheng Musics Composed by Wang Chien-Min and Minoru Miki
指導教授:鄭德淵鄭德淵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7
中文關鍵詞:王建民三木稔箏樂創作中國箏日本箏作曲家代表性中國箏紫綬褒挑戰性
外文關鍵詞:Wang Chien-MinMinoru MikiZheng MusicsZhengKotoChin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7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筆者對於「箏」這項樂器同源不同流的發展脈絡十分感興趣,尤其近代中國箏曲的創作自80年代專業作曲家介入以來,已發展至一定的程度,日本專業作曲家所創作的現代日本箏曲,更在此時「回流」至中國箏而興起一股「日本箏樂風格」的潮流。本論文於中、日箏樂再次激盪交流的機緣下,藉由中、日兩位較具代表性之作曲家的箏樂創作和創作理念分析,來省思中國箏的可能發展趨勢。
中國箏自80年代始有許多專業作曲家投入箏樂創作的行列,王建民對於音樂創作的自我要求甚嚴,強調樂曲的旋律必需具有多數聽眾能接受的可聽性和優美性,演奏技巧具備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加上其音樂思維邏輯範圍較全面且細膩,曲式結構精心設計富含學術研究的價值,因此筆者選擇以王建民做為論文研究的對象。日本箏方面,三木稔(Minoru Miki)前後創立了一系列的演出團體,身為作曲家及數個演出團體的藝術總監,曾獲1994年政府「紫綬褒章獎」和2000年政府「旭日小綬章獎」等多項大獎,在日本與亞洲器樂界之間建立良好合作關係為其對當代音樂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其作品《華麗》首先於中國箏樂界引起移植演奏日本箏曲的潮流,較為中國箏樂界熟稔。
兩位作曲家的年齡、樂曲創作年代並非相當,三木稔已年屆76歲的高齡,箏樂創作時期橫跨1970〜1980年代;王建民正值50歲的壯年,其箏樂創作多時值1990年代,兩人各自銜接了中、日箏樂創作發展的關鍵。因此藉由王建民與三木稔的創作分析,來看「箏」這項樂器經由兩民族專業作曲家的涵養下,所激盪出的箏樂藝術,反思未來中國箏樂創作發展的可能思路。
The author interests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Zheng which is an instrument having various juntas from the same origin. Especially from 1980s, since some professional composers attend in this field, the creations about Zheng have run to a certain degree. In addition, the modern Koto composition composed by certain Japanese professional composers even “regurgitate” to China, and cause a tide of Koto music style. In a chance of the commun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the possible developing tendencies of Zheng music a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thesis via the Zheng music creations composed by the two typical composers each form China and Japan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creation ideas.
From 1980s, Chinese professional composers start to compose the creations of Zheng music, and one of them Wang Chien-Min who is extremely serious in his works emphasizes that the melodies of music must be canorous and accepted by majority audiences. Since his consideration of the skill should be difficult and defiant and his deeper and wider music logic, the music structures of his composition are well-connected and comprise value for academic research. Therefore, the author chooses Wang as a studied object uppermost. On the other hand, the Japanese composer Minoru Miki organized a series of performance groups up and down. As the composer and the Art Director of numerous performance groups, he had won a lot rewards including “The Purple Braid Gong” in 1994 and “The Rising Sun Medalet” in 2000, and 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his contributions is to build up good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ese and Asian instrumental music world. His composition “Splendor” caused a trend of transplanting and performing Koto music in China, and his composition are well know in Zheng music world, so the author chooses him as another studied object.
Those two composers are not corresponding to each other in age and creating era. Miki is 76 years old, and his compositions crossing 1970s and 1980s. Wang is 50 years old, and his compositions are in 1990s. They connected the cru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Zheng music creation. According to analyzing Wang’s and Miki’s compositions and observing the Zheng music created by the two ethnologic composers, the possible developing tendencies of Zheng music a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thesis.
內 容 目 錄

致謝辭-----------------------------------------------------------iv
摘要--------------------------------------------------------------v
Abstract---------------------------------------------------------vi
內容目錄--------------------------------------------------------viii
表例目錄----------------------------------------------------------xi
圖例目錄---------------------------------------------------------xii
譜例目錄---------------------------------------------------------x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3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方法------------------------------------------------4
第二章 中、日箏樂的發展簡史---------------------------------------5
第一節 中國箏樂發展簡史--------------------------------------------6
一、 1940至1950年代民間箏樂演奏家的編創作品------------------------6
二、 1950至1970年代各地藝術學院專業箏樂演奏家的創作-----------------6
三、 1980年代以降專業作曲家的創作---------------------------------7
四、 21弦中國箏概述----------------------------------------------9
第二節 日本箏樂發展簡史-------------------------------------------12
一、 傳統日本箏樂流派之歷史演變-----------------------------------13
二、 幕府末期箏曲的復古主義---------------------------------------17
三、 明治維新以後的箏曲------------------------------------------17
四、 新日本音樂-------------------------------------------------19
五、 現代邦樂---------------------------------------------------20
六、 20弦日本箏概述---------------------------------------------21
第三章 王建民與三木稔創作文化環境之比較-------------------------------26
第一節 中、日箏樂創作發展趨勢與文化環境的關係---------------------------26
一、中、日箏樂創作與文化環境的關係-------------------------------------26
二、中、日箏樂創作發展趨勢--------------------------------------------26
第二節 中、日箏樂邁向現代創作主因--------------------------------------27
一、專業作曲家的參與-------------------------------------------------27
二、西洋音樂創作理論的影響--------------------------------------------28
第四章 作曲家生平背景與創作理念---------------------------------------30
第一節 王建民--------------------------------------------------------30
一、生平背景---------------------------------------------------------30
二、創作理念---------------------------------------------------------31
第二節 三木稔--------------------------------------------------------36
一、生平背景---------------------------------------------------------36
二、創作理念---------------------------------------------------------38
第五章 代表性作品分析------------------------------------------------45
第一節 王建民代表性曲目分析--------------------------------------------45
一、《幻想曲》(1991年)----------------------------------------------45
二、《戲韻》(1993年)------------------------------------------------48
三、《西域隨想》(1996年)--------------------------------------------50
第二節 三木稔代表性曲目分析--------------------------------------------52
   一、《華麗》(1976年)-----------------------------------------53
   二、《風雨》(1983年)-----------------------------------------59
三、《松之協奏曲(狂想曲)》(1984年)----------------------------------66
第三節 王建民與三木稔箏樂創作之比較-------------------------------------79
一、樂曲創作理念----------------------------------------------------79
二、演奏技法出新-----------------------------------------------------85
三、中、日箏樂相互並存關鍵---------------------------------------------86
第六章 結論---------------------------------------------------------88
參考文獻------------------------------------------------------------93
附錄----------------------------------------------------------------97
參考文獻

(1)書目:
1.三木稔(2000),《日本樂器法》,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三谷陽子(1980),《東アジア琴•箏の研究》,東京:全音樂譜出版社。
3.伊庭孝(1982),《日本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4.坂本正彥、吉崎克彥、水野利彥(1993),《箏のための》ハソドブツク》,福岡:家庭音樂會出版部。
5.松田 明著、谷村 晃監修,《樂器の事典〈箏(琴)〉》,東京:東京音樂社。
6.林東河、黃好吟(1990),《箏曲彈奏集(一)》,台北:學藝出版社。
7.星旭(1986),《日本音樂簡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8.《秦箏》編輯部(1998),《秦箏(1983-1997)合訂本》,陜西:陜西秦箏學會。
9.釣谷真弓(2000),《おもしろ日本音樂史》,東京:株式会社東京堂出版。
10.張前(1999),《中日音樂交流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1.趙維平(2004),《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東流日本的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12.鄭德淵(1993),《樂器學研究–樂器分類體系之探討》,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2)期刊:
1.王建民(1999),〈從古箏的定弦談箏曲創新〉,《中國音樂》,第4期,頁62- 63、75。
2.王建民(2003),〈追尋理想的彼岸〉,《人民音樂》,第2期(總第441期),頁16-19。
3.王建民(2003),〈源於民間、根繫傳統-《第二二胡狂想曲》創作札記〉,《人民音樂》,第9期(總第449期),頁2-5。
4.庄永平(2004),〈日本雅樂溯源〉,《星海音樂學院報》,第2期,頁26- 29。
5.野坂惠子著、程天建譯(1996),〈日本箏樂器介紹〉,《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3 期,頁16-17。
6.肖巧玲(1996),〈日本箏樂的歷史與發展〉, 《中國音樂》,第4期,頁20-22。
7.李晗(1999),〈談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器樂藝術》,第4期,頁60-61。
8.李慶豐(2000),〈古箏演奏藝術規範化問題的思考〉,《淮北煤師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第21卷,頁147-149。
9.林苹(2002),〈括八音之精要,超眾器之表示-談古箏的表現力〉,《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第4卷,頁104-106。
10.徐元勇(2004),〈日本盲人音樂家宮城道雄〉,《樂府新聲》,第2期,頁24-29。
11.涂永梅(1996),〈箏樂創作中調式的傳統與創新問題〉,《藝苑》音樂版(季刊),第2期,頁42-47。
12.唐朴林(2003),〈俄國人•日本箏和歌謠〉,《天津音樂學報-天籟》,第4期,頁73-76。
13.崔文玉(2003),〈「韻」-創作技法的運用與思考〉,《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第1期,第17卷,頁17-24。
14.黃慧玲(2004),〈風起雲湧話“箏”情(下)-「台灣箏樂創作之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後之幾項思維〉,《北市國樂》,第42期,頁27-28。
15.張萌(2003),〈悲玄之音-論日本邦樂的特徴〉,《中國音樂學(季刊)》,第4期,頁96-105。
16.工凡海蒂(2003),〈1991~2002中日音樂比較研究綜敘〉,《中國音樂》,第1期,頁83- 88。
17.喬建中序(2001),〈門外談箏-《徐曉林箏曲集》代序〉,《中國音樂》,第1期,頁33-34。
18.楊萍(2004),〈從左手彈奏技巧的運用看箏樂的發展〉,《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第1期,第18卷,頁70-75。
19.趙曼琴(2004),〈當前影響箏藝術發展的幾個極待解決的問題〉,《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第23卷,頁107-110。
20.閻愛華(1999),〈古箏音色與演奏風格剖析〉,《音樂學刊》,第2期,頁28-29。
21.閻愛華(2002),〈當代古箏藝術發展之軌跡〉,《藝術百家》,第3期,頁107-111。
22.閻林紅(1996),〈中、日傳統箏曲演奏技巧之比較研究〉,《中國音樂》,第1期,頁17- 20。
23.劉燕(2003),〈管見中國古箏發展之軌跡〉,《中國音樂》,第4期,頁69-70。
24.韓國鐄(1996),〈半桶與箱體,平分東西方-箏的世界〉,《表演藝術》,第49期,頁28-32。
(3)碩士論文:
1.葉娟礽(2004),《台灣現代箏樂作品分析研究-以六首非傳統五聲音階定弦的獨奏作品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2.鄭瑞仁(2000),《名古箏家張燕之箏樂藝術風格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4)樂譜:
1.三木稔(2004),《三木稔古箏作品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王建民(1980),《王建民古箏曲集》,台北:音樂中國出版社。
3.林東河、黃好吟(1990),《箏曲彈奏集(一)》,台北:學藝出版社。
4.林玲(2003),《古箏演奏曲集》,安徽:安徽藝文出版社。
5.徐曉林(1994),《箏曲集第一集》,香港:文響古箏團出版。
6.徐曉林(2001),《蜀賴-徐曉林箏作品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5)有聲資料:
1.三木稔曲(2004),〈華麗〉,《三木稔古箏作品集CD:「A」》,演奏CD,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三木稔曲(2004),〈風雨〉,《三木稔古箏作品集CD:「A」》,演奏CD,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3.三木稔曲(2004),〈松之協奏曲〉,《三木稔古箏作品集CD:「B」》,演奏CD,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4.李萌主講(2002),〈幻想曲〉,《中國箏曲經典(1)》,沈樂演奏VCD,北京:北京環球音像出版社。
5.李萌主講(2002),〈西域隨想〉,《中國箏曲經典(1)》,范冉演奏VCD,北京:北京環球音像出版社。
6.李萌主講(2002),〈戲韻〉,《中國箏曲經典(1)》,朱蕾演奏VCD,北京:北京環球音像出版社。
(6)音樂會節目單:
1.〈【中國大陸當代箏樂篇】黃好吟古箏獨奏會〉。台北國家演奏廳音樂會節目單,2001年2月17日。
2.〈【日本箏樂篇】箏の世界-余囿鴻箏樂演奏會〉。台北國家演奏廳音樂會節目單,2004年7月1日。
3.〈【名家名曲-台灣箏樂篇】黃好吟古箏獨奏會〉。台北國家音樂廳音樂會節目單,2003年10月2日。
4.〈戲之韻-黃俊錫古箏演奏會〉。台北國家演奏廳音樂會節目單,2004年1月2日。
(7)網路資料:
1.三木稔,http://www2u.biglobe.ne.jp/~m-miki/。
(8)訪談資料:
1.王建民,〈訪問有關個人創作理念問題〉,2005年3月15日,上海。
2.三木稔,〈訪問有關個人創作理念問題〉,2006年1月25日,東京。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