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9 09: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佳雯
研究生(外文):Liu Chia Wen
論文名稱:傳統箏樂以韻補聲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in Chinese Zither Music Phonology Display
指導教授:鄭德淵鄭德淵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傳統箏樂以韻補聲音樂美學音韻
外文關鍵詞:Chinese zither musicphonology displaymusic aestheticsphon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4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傳統流派箏曲之以韻補聲作為研究對象,文中先從縱向來探討傳統箏樂如何形成,再從橫向來說明何謂以韻補聲,以及它存在的功能性和所呈現出來的美學觀。從音樂地理、音樂文化、音樂美學、演奏探討、樂器結構等角度研究傳統流派箏曲中以韻補聲之現象。
一個流派的形成絕非單一因素就可以自成一派,中國地區幅員廣大、地貌多樣,地理環境對音樂風格影響首當其衝,地形的不同直接影響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風俗習慣的不同,早期交通的不便,對外的交流機會也相對減少,因此各個地方自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箏樂流派。傳統箏樂依附在民間音樂的曲藝、民歌、弦索樂等樂種中,經過藝人長期的逐漸加工成為器樂曲,在嬗變過程中將方言聲調和民間音樂特色,直接反映在箏樂中音韻的表現。
“韻”,在本文中指的是箏樂演奏中以左手技法改變琴弦張力產生的聲音過程,這是傳統箏樂中的靈魂表現。從韻的功能性來說,它的演奏特色可以反觀到地域性,在演奏上又能達到潤飾箏樂的作用,在表現韻的過程中,音腔發展多樣,音腔的形成和樂器結構與民間樂種息息相關,加上個人美學觀點與演奏特色的不同,形成具有個人風格的表韻特色。
箏樂中韻的表現與中國其它藝術的美學觀精神一致,在書法和繪畫中可略窺一二,並且可以互相借鑑,對於線性思維、虛實表現、意象美感等觀點,雖然音樂是聽覺藝術,書法和繪畫是視覺藝術,表現手法雖然不同,但內涵是相通的,透過其它藝術的表現更加幫助在箏樂演奏上的詮釋。
在環境、時代的變遷下,學習環境、傳承方式、時代趨勢等的不同,對傳統箏樂的發展是一大考驗,如何保存傳統的優點添加新意再創新,發揮古箏特性,這是現代習箏人值得好好思考的方向。
ABSTRACT
This thesis will research in the forming reason of zither music from longitudinal aspects and try to explain with the left hand of phonology display from horizontal aspects, its functionality and aesthetics as it presented. In comprehensive survey to geography, culture, esthetics, performance, and music instrument construction, we will study in the phenomenon of the phonology display in zither music schools.
There is no unique contribution factor to format a specific music schools. In main land China, the vest in territory, diverse landform,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ill impact to the style of the music directly. Differences in topography will influence the life style of people and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will also make up with the different customs. In addition, the difficulties for traffic will decrease the willing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Due to aforementioned reasons, each place would develop characteristically zither music schools naturally. The traditional zither music which attached to the Chiu Yih (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ay and sing music), Folk Songs, Xianshi Music (a kind of forming by music instrument united performance) will after long-term efforts of musician, became the compositions of instrument, in evolutional process the dialect of each place of tone and rhyme of folk music, will be reflected in the phonology display of the zither music.
The rhyme mentioned in this thesis means the practices by change the sound that string tension produces with the left hand technique. From look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rhy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formance can reflect to their regions. And also, the rhyme could smoothen the zither music during performing. In the course of presenting rhyme, we will see diversification of tones of music. There ar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tones and structure of instruments. In addition, the musician will present his/he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rhyme in accordance with individual’s esthetics viewpoint and skills when performing the music.
When presenting the rhyme of zither music, there have same esthetics viewpoint to other arts, e.g. calligraphy, painting, etc. in China. Music is an acoustical ar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re optical arts. Their idiosyncrasies are different but the same with their intens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with changes of the times, study environment, method by pass on and difference of era and trend., zither music development will have heavy to test , how to keep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 to add the new meaning for re-creation , to develop in zither characteristic, the direction that study skill person in zither music are worth thinking more.
內容目次
致謝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i
中文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
英文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
內容目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ii
表例目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譜例目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i
第一章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3
第三節文獻探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第二章傳統箏派中的以韻補聲… … … … … … … … … … … … … … … .8
第一節傳統箏派的形成… … … … … … … … … … … … … … … … … … … … … 8
第二節以韻補聲的精神意涵… … … … … … … … … … … … … … … … … … ..16
第三節以韻補聲與傳統箏派的關係… … … … … … … … … … … … … … … ..18
第三章以韻補聲在傳統箏樂的運用… … … … … … … … … … … .......25
第一節語言聲腔與箏樂音韻… … … … … … … … … … … … … … … … … … ..25
第二節由地方音樂嬗變為箏曲… … … … … … … … … … … … … … … … … ..28
第三節箏樂的音腔表現… … … … … … … … … … … … … … … … … … … … ..31
第四節突顯箏樂流派風格… … … … … … … … … … … … … … … … … … … ..42
第四章以韻補聲的美學呈現… … … … … … … … … … … … … … … ...46
第一節線性思維…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第二節虛實交替…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第三節聲音與意象的感通… … … … … … … … … … … … … … … … … … … ..53
第五章以韻補聲觀念之省思與啟發… … … … … … … … … … … … ...61
第一節當代創作箏曲中以韻補聲之運用… … … … … … … … … … … … … ..61
第二節聲韻兼備箏曲之展望… … … … … … … … … … … … … … … … … … ..71
結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
參考資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8
參考資料
一、書籍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編輯部、華樂出版社編輯部編(2003),《怎樣提高古箏演奏水
平》,北京:華樂出版社。
王次炤(1997),《音樂美學新論》,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河南卷編
輯委員會(1997),《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河南卷上冊》。北京:新華
書店。
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河南卷編輯委員會
(1996),《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河南卷上冊》,北京:新華書店。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河南卷編輯委員會
(1993),《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河南卷上冊》,北京:新華書店。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廣東卷編輯委員會
(1996),《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廣東卷上冊》,北京:新華書店。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辭典》編輯部編(1985),《中國音樂辭典》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瓦西里‧康定斯基(Kandinsky)(1988),《點、線、面—抽象藝術的基礎》( Point
and Line to Plane),羅世平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原著1982 年)。
伍國棟(2002),《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傳統音樂》,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吳文科(2002),《中國曲藝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余蓮(Francois JULLIEN)(2006),《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 ELOGE DE LA
FADEUR︰A partir de la pensee et de l'esthetiqua de la Chine),卓立譯,台北:
桂冠圖書有限公司,(原著1991 年)。
李澤厚、劉綱紀(1999),《中國美學史》,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社。
宗白華(1999),《藝境》,3 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谷芳(1998),《傳統音樂概論》,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茅原(1998),《未完成音樂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雪岡(2002),《意象範疇的流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苗晶、喬建中(1987),《論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
社。
姜寶海(1995),《箏學散論》,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
修海林、羅小平(1999),《音樂美學通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袁靜芳(1999),《民族器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________(1999),《樂種學》,北京:華樂出版社。
張儷瓊(1993),《箏路瑣記—張儷瓊箏樂文集》,台北:學藝出版社。
黃好吟(1993),《箏樂演奏藝術的探討》,台北:學藝出版社。
________(1997),《六十八板箏曲研究》,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________(2005),《台灣箏曲創作選暨黃好吟箏樂文集》,台北:大陸書店。
馮光鈺(2000),《客家音樂傳播》,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喬建中(1998),《土地與歌》,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
葉明媚(1991),《古琴音樂藝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________(1992),《音樂天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葉棟(1999),《民族器樂的體裁與形式》,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楊蔭瀏(1986),《語言與音樂》,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鄒其昌(2002),《中國美學與藝術學探微》,武漢:崇文書局。
蒲震元(1999),《中國藝術藝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承華(2002),《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________(2004),《中國音樂的神韵》,二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劉靖之(1998),《中國新音樂史論》,上冊,台北:燿文事業有限公司。
蔡仲德(1998),《音樂與文化的人本主義思考》,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黎英海(2001),《漢族調式及其和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樊祖蔭(2003),《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歐光勳(2005),〈滑音在中國音樂裡的可塑性〉,《音樂文化》,北京:文化藝術
出版社。
蔣菁、管建華、錢茸主編(2001),《中國音樂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鄭德淵(1981),《音樂音響學》,台北:樂韻出版社。
________(1990),《中國箏樂現代化其沿革及變革之研究》,台北:大卷出版社。
錢曾怡(2002),《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
韓鍾恩(2004),《音樂意義的形而上顯現並及意象存在的可能性研究》,上海: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簡啟賢編著(2005),《音韻學教程》,四川:巴蜀書社。
龔妮麗(2002),《音樂美學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二、期刊
王志成(2003),〈溪山琴況的音樂美學思想〉,《音樂探索》,第2 期,頁67-71。
毛宣國(1994),〈說韻〉,《江海學刊》,第4 期,頁139-144。
王小平(2001),〈近年古箏左手技術的發展與箏曲音樂風格〉,《人民音樂》,第
12 期,頁34-36。
王耀華(2003),〈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區劃研究綜述〉,《音樂研究》,第4 期,頁
64-70。
申秀英(2005),〈論中國音樂文化地理學的建設〉,《湖南社會科學》,第3 期,
頁165-168。
莊永平(2001),〈論音腔論〉,《音樂探索》,第1 期,頁77-82。
江旭東(2004),〈論音樂審美意象〉,《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3 期,頁
16-22。
沈洽(1982、1983),〈音腔論〉,《中央音樂學報》,第4 期,頁13-20,第1 期,
頁3-12。
杜寒風(1997),〈中國古典音樂美學形成的理論線索〉,《求是學刊》,第5 期,
頁80-84。
杜鵑(1995),〈齊魯古箏探源—兼談山東箏派的演奏特色〉,《民族藝術》,第1
期,頁138-147。
吳文光(1993),〈中國音樂現象的美學探索〉,《音樂研究》,第3 期,頁27-32。
李利楓(2002),〈古箏演奏傳統技法初探〉,《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6 期,
頁93-108。
吳青(1994),〈潮州箏曲《平沙落雁》演奏中左手的主要特點〉,《武漢音樂學院
學報》,第1 期,55-58 頁。
李柯(2002),〈論古箏的顫音〉,《音樂探索》,第3 期,頁47-50。
李艷琳(2001),〈琴之和,聲之諧---淺論徐上瀛溪山琴況演奏美學觀點〉,《音樂
探索》,第4 期,頁55-58。
邱大成(2003),〈齊魯箏派初探〉,《中國音樂》,第1 期,頁43-53。
周青青(1993),〈河南方言對河南箏曲風格的影響〉,《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
4 期,頁19-28。
________(1997),〈漢與語音的聲、韻因素在漢族民間歌唱中的作用〉,《中央音
樂學院學報》,第4 期,頁45-48。
________(1998),〈我國的說唱藝術與文學和語言〉,《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
2 期,頁45-49。
邱霽(2004),〈論箏技法的分類及其演變〉,《中國音樂》,第4 期,頁215-224、
230。
胡小軍(1998),〈音腔是體現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特色的精邃〉,《三明師專學報》,
第4 期,頁38-40。
苗晶(1997),〈齊魯民間傳統音樂文化比較〉,《管子學刊》,第4 期,頁46-51。
唐昕(2005),〈潮州箏派的作韻特色〉,《武漢音樂學院學報》,第2 期,頁102-106、
139。
婁銀蘭(2004),〈河南箏派與山東箏派的藝術比較〉,《中國音樂》,第3 期,頁
90-91、125。
曹月(2002),〈古箏的主要流派與風格特徵〉,《東南大學學報》,第4 期,頁84-87。
陳安華(1982),〈雜談潮樂與漢樂〉,《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第4 期,頁41-44。
陳海珍(2003),〈古箏演奏的左手按、滑技術特點〉,《培陵師範學院學報》,第
19 卷,頁135-136。
陸暉(2005),〈聲腔與風格〉,《昌吉學院學報》,第1 期,頁86-89。
梁銘越(1997),〈漫談音樂線條的曲調語言〉,《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2 期,
頁23-29。
陳澄(2001),〈琴聲書韻—中國音樂與書法的親緣〉,《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第
1 期,頁84-86。
張慧元(1996),〈傳統音樂的流傳方式與美感特徵〉,《中國音樂》,第3 期,頁
65-67。
黃少枚(2005),〈淺談潮州二四譜所體現的文化內涵〉,《瀋陽音樂學院學報》,
第3 期,頁42-46。
傅利民(1999),〈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觀探析〉,《新余高專學報》,第4 期,頁
4-8。
喬建中(1997),〈試論中國音樂文化分區的背景依據〉,《中國音樂學》,第2 期,
頁75-86。
喬建中(1998),〈論中國傳統音樂的地理特徵及中國音樂地理學的建設〉,《中央
音樂學院學報》,第3 期,頁3-9。
馮效剛(2002),〈論音樂表演意象〉,《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 期,頁49-54。
馮彬彬(2004),〈曹東扶的音樂美學思想〉,《中國音樂》,第4 期,頁238-241、
246。
喬愛玲(1999),〈淺談潮州古箏的演奏技法〉,《廣州師院學報》,第10 期,頁83-85。
曾臻(2004),〈中國傳統音樂線性現象及成因分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
2 期,頁167-169。
趙月朋(1994),〈漢語的聲韻調〉,《洛陽大學學報》,第1 期,頁15-26。
滿都夫(2000),〈論民族民間音樂的美學本質〉,《中國音樂》,第3 期,頁34-36、
48。
趙寒陽(2006),〈極致原是平淡〉,《北市國樂》,第218 期,頁14。
趙毅(1992),〈試論古箏以韻補聲動態之變化〉,《秦箏》,第2 期,總第十期,
頁28-30。
劉文金(2003),〈感受中國樂器法中韻的傳統魅力〉,《人民音樂》,第10 期,頁
14-17。
劉詩瑤(2003),〈淺談潮州箏曲《寒鴉戲水》的藝術特色〉,《音樂探索》,第1
期,頁61-65。
樊藝鳳(1994),〈河南箏樂考略〉,《音樂學院學報》,第4 期,35-42 頁。
羅藝峰(1995),〈中國音樂的意象美學論綱〉,《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
2 期,頁4-9。
蘇巧箏(1994),〈潮州二四譜探源—論潮州的古譜、古調、古箏〉,《音樂研究》,
第3 期,頁60-66。
三、論文
王運(2004),〈近十年來古箏左手演奏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研究〉,《中國古箏藝術
第五次學術交流會論文》,揚州:新世紀大酒店。
李緯(1988),〈〝順指〞和〝輕揉微顫〞—試論在傳統潮州箏演奏中的兩個特點〉,
《中國古箏學術交流會文集》,揚州,頁113-115。
四、樂譜
王中山(1998),《古箏曲集》,山東: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
史兆元編(1985),《漢樂箏曲四十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李萌編(1995),《潮州箏曲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________(2003),《廣東客家粵樂箏曲集—饒寧新箏演奏藝術及樂曲》,北京: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李萌編選(2004),《中國傳統古箏曲大全—河南、山東古箏流派》,上冊,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________(2004),《中國傳統古箏曲大全—潮州、客家、福建古箏流派》,中冊,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邱大成(2000),《箏藝指南》,北京:華樂出版社。
林東河、黃好吟(1980),《箏曲彈奏集》,第一冊,16 版,台北:學藝出版社。
林玲編著(2003),《古箏演奏曲集》,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
高百堅編(1996),《高哲睿潮箏遺稿》,遼寧:遼寧民族出版社。
徐曉琳(1994),《箏曲集第一集》,香港:文響古箏團出版。
曹永安、李汴編(2002),《曹東扶箏曲集》,2 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榮齋等編(1985),《弦索十三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鄭德淵(1987),《箏樂理論及演奏》,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蕭興華等編(2001),《中國箏曲曲譜集》,下冊,北京:吉林音像出版社。
________(2001),《中國箏曲曲譜集》,上冊,北京:吉林音像出版社。
閻黎雯編(1993),《中國古箏名曲薈萃》,上冊,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________(1993),《中國古箏名曲薈萃》,中冊,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________(1993),《中國古箏名曲薈萃》,下冊,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蘇巧箏(1995),《潮州箏藝》,香港:廣興書局。
五、有聲資料
林毛根(1995),《中國音樂家大系〔器樂篇〕-思凡》,CD,台北:任詩傑實業
有限公司,JRAF-1221。
曹永安/李汴〔年代不詳〕,《古箏名家名曲大全① -鬧元宵》,CD,台北:搖籃
唱片有限公司,CRCD-95009。
陳蕾士(1996),《陳蕾士》,CD,香港:兩果製作有限公司,HRP-7166-2。
楊秀明(1993),《中國音樂家大系〔器樂篇〕-梵音勝彼世間音》,CD,台北:
任詩傑實業有限公司,JRAF-1121。
趙玉齋/曹正〔年代不詳〕,《古箏名家名曲大全⑦ -慶豐年》,CD,台北:搖籃
唱片有限公司,CRCD-95015。
________〔年代不詳〕,《古箏名家名曲大全⑨ -山東古曲第一大套曲》,CD,台
北:搖籃唱片有限公司,CRCD-95017。
蘇巧箏〔年代不詳〕,《古箏名家名曲大全② -粉蝶採花》,CD,台北:搖籃唱片
有限公司,CRCD-95010。
饒寧新〔年代不詳〕,《古箏名家名曲大全⑥ -杜宇魂》,CD,台北:搖籃唱片有
限公司,CRCD-9501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