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尤逸歆(2003)。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王宗吉(1999)。臺灣地區運動參與人口調查。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
員會。
王武昌(1980)。臺北市青年、學生、運動員參與運動動機調查。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煥琛(1994)。休閒教育從理論與實踐之探討。臺灣教育,523,9-17。王禎祥(2002)。臺北市國小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
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王薰禾(200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
礙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中市。
牛玉珍(1997)。教師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交通大學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體
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策
略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主計處(199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文化活動需要調查報告
。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
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江良規(1984)。體育原理新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朱嘉華(1999)。國小教師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明宗(1988)。戶外遊憩名詞解釋,戶外遊憩研究。1(1),83-84。
李英弘 (2001)。女性休閒活動與休閒阻礙之研究―以靜宜大學女性教
職員為例。休閒遊憩觀光研討會論文集,220-251。臺北市:田園。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李國華(1993)。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動狀況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6,313-332。
李國華(1994)。臺南師範學院暑期進修之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7,307-326。
李嘉慶(2001)。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
調查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蘭等(1995)。臺灣地區成人的健康行為探討:分布情形、因素結構
和相關因素。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4,4,358-367。
沈易利(1995)。臺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沈易利(1998)。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臺中市,霧峰
出版社。
沈易利(1999)。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報,4(2),319-370。
何福田、蔡培村(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臺
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
余枝源(1987)。私立新埔工專學生「運動參與動機」之因素分析。亞洲體育,36,18-19。
余嬪(1996)。國中生之學業成就與遊憩參與型態。測驗與輔導,137,26-29。
余嬪(1998)。國中生之學業成就與遊憩參與型態。高師大學報,(9),119-147。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通訊,60,20-31。沐桂新(1995)。休閒治療—休閒活動的醫療及心理輔導效能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39,38-43。
呂建政(1994)。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 2(33), 21-28。周海娟(1990)。臺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選擇與類型-社會學的次級
分析。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卓俊辰(1990)。從健康的觀點論體能性休閒活動的重要性與可行性措施。休閒教育研討會專輯,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協會。
吳文忠(1957)。體育史。臺北市。正中書局。
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
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吳慧玲(1997)。臨床護理人員規律運動習慣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
臺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木俊(1993)。民眾參與休閒運動態度和參與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
四季潛水游泳會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1),69-94。
林文睿(1990)。談公務人員的休閒活動。人事月刊,10(3),38-42。林志成等(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
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東泰(1992)。休閒知覺自由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1,59-114。
林東泰(1994)。都會區成人及青少年休閒認知和態度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88,41-67。
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縣:輔仁大學出版。
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能。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輝煌(2002)。淺談青少年休閒行為。學校體育雙月刊,7(11),121-128。
洪昭坤(2002)。南投縣高中職學生修運動設施需求暨休閒運動態度之
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涂淑芳(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臺北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高俊雄(1996)。跨世紀運動休閒之舞台與經營。載於國立體育學院主
編,運動休閒管理論文輯(一),3-80。臺北市。師大書苑。
連婷治(1998)。臺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文長(1996)。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生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參與興趣及參與動機之研。嘉南學報,22,123-134。
陳鏡清、陳金樹(1993)。臺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臺北市政府一級機關為例。體育學報,51(7),61-84。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1-29。
陳定雄(1999)。運動訓練的潛在問題。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系刊創刊號,1-7。
陳皆榮(1995)。不同教育程度青年參與休閒活動態度之影響。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8(1),413-440。
陳思倫 (1993)。休閒遊憩參與阻礙區隔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6(3),25-52。
陳姿萍(2004)。職業軍人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之研究-以憲兵司令部
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陳俊民(2001)。休閒阻礙理論在休閒阻礙研究之應用與大學生運動阻礙量表編製。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
91-96。
陳信安(2000)。休閒活動的知覺自由與阻礙之研究-以臺北縣淡水鎮
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陳敬能(1998)。週休二日對運動休閒教育之啟示。大專體育,40,131-135。
陳彰儀(1984)。休閒活動之選擇與休閒教育。幼獅月刊,384,50-53。
陳鴻雁(1999)。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
育委員會。
陳鴻雁(2000)。臺灣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臺北市:輔大出
版社。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麗玉、王宗進(2004)。東海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
礙因素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57-71。
陳麗娟 (2001)。臺中市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國立臺灣體
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麗華(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國
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慧秋(1994)。樂在工作之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張老師出版社。
馮麗花(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103-109。臺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
許天路(1993)。私立南亞工專男女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調查分析。南亞學報,13,173-211。
許志賢 (2001)。臺閩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哲彰(1999)。國小教師從事規律運動意圖、行為之預測及影響因素
之探討-驗證計劃行為理論。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桃園縣。
許雅琛(1992)。服務業職業婦女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體育學報,2,27-40。許義雄(1988)。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臺北市:文景出版社。
許義雄(1993)。體育教學需要更多的思考,臺灣省學校體育,3,4-5。
許義雄(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行
政院青輔會。
許樹淵(2000)。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立賢 (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
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黃定國(1991)。休閒的歷史回顧與展望。臺灣教育482期,1-6。黃月嬋(1997)。推廣職業婦女休閒運動應有的作法。國民體育季刊,4(22),46-51。
黃坤得、黃瓊慧(2000)。水上休閒運動之初探。臺灣體育,109,15-18。黃坤得(2001)。游泳休閒化。中華游泳,59,19-25。
黃庭芳 (2003)。花蓮市職業婦女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和休閒阻礙關係
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郁宜(1995)。國中學生學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振球(1970)。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施,師大教育學報創刊號,545-694,臺北市師範大學。
黃嘉宗(1986)。高職學生休閒活動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少熙(2000)。臺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臺北市:漢
文書店。
張少熙 (2004)。教師休閒運動行為模式。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文騰(2003)。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職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雲林縣。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
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佩娟(2003)。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醫院
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
林縣。
張坤鄉(1991)。國中教師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臺灣省教師精神修養專輯,20,106-113。
張春興(1983)。工作、休閒、娛樂。中國論壇,15(9),47-51。
張春興(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張彩秀(1995)。中老年人運動型態、體適能及健漮狀況之研究。國立
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彩秀、姜逸群(1995)。國人運動行為、體適能及主觀健康狀況之研究。學校衛生,26,2-10。
張振成(1994)。政府應如何推動休閒活動。臺灣教育,523。30-32。張榮勳(1997)國民小學學童課餘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1,273-304。
張廖麗珠(1999)。「運動休閒」與「休閒運動」概念歧異詮釋。中華
體育季刊,1(15),28-36。
張鎮倫(2004)。三軍總部職業軍官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研
究。私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張耀中(2001)。臺中市銀髮族退休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國立臺
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梁伊傑(2001)。台北市大學生參與休閒運動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程紹同(1998)。運動贊助策略學。臺北市: 漢文書店。
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7(4),25-30
廖本寬(1984)。學生體育活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實踐學報,15,1-35。廖志猛(1994)。休閒運動參與者生活型態及運動態度之研究—以大臺
北地區籃球、游泳參與者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桃園縣。
廖建盛(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
雲林縣斗六市國小學童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鍾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臺灣體育專長學
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郭文聰(1992)。在學青少年午夜休閒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亮梅(1992)。中年女性身體活動狀況及健康體能與血脂肪之比較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煥烘(1992)。教師之休閒活動,學生輔導通訊第二期,22-29。臺北市,教育部學生輔導通訊月刊雜誌社。
楊鎮榮(1997)。運動之窗。臺北市:日康企業。
楊瑞蓮(1976)。大專院校學生休閒時間與休閒活動現狀。大專體育總
會65年度體育學術專刊,195-244。
鄧正忠(1992)。復興工商專校教職員休閒運動參與狀況分析。大專體育,2(4)。
鄧建中 (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蔡美月(1995)。臺北市某活動中心六十歲以上老人運動行為及其影響
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蔡長啟(1991)。我國發展休閒活動的應有措施。國民體育季刊,22(4),4-10。
蔡特龍(2000)。休閒運動的推展。休閒活動,1-14。臺北市:中華民
國體育學會。
蔡特龍(2001)。休閒運動的推展。休閒活動。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
員會。
蔡淑菁(1996)。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順聰(2001)。大學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
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劉一民(1991)。運動身體經驗探源-主體性與創造性經驗的反省,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學報,13,53-62。
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
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劉佩佩 (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翠薇(1995)。臺北縣某商專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清材 (1999)。我國北區軍事院校學生休閒運動需求探討。中國文化
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國熙(2003)。休閒運動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臺北護理學院及長庚大學護理系學生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潘美玉(1996)。某公司中年白領階級男性規律運動習慣及其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謝明材(1999)。高中體育班休閒活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政諭(199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臺北
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縣。
謝鴻隆(2004)。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
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顏妙桂(1983)。民生主義社會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明葵(2000)。談終身運動的養成。大專體育雙月刊,51,78-82。薛銘卿(2000)。休閒的基本概念、理論與分類法。休閒活動。臺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蘇俊賢(2000)。道休閒。大專體育雙月刊,51,13。
蘇瑛敏(1996)。臺灣婦女休閒活動與休閒圈域初探。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9(2),297-327。
二、英文部份
Bloland, P. A.(1987).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 291-294.
Boothby, J., Tungatt, F. M., & Townsend, A .R.(1981). Ceasing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y: Reported reas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1-14.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 12-18.
Carlesworth, J. C.(1964)Leisure in america blessing or course?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ctical and Social Scence, 20, 1-29.
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1985). 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and physical fitness: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100(2), 126-131.
Colman, A. (2001). Sport&Leisure.〔CD-ROM〕. Youth Studies
Australia,20(1), 10. Abstract from: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AN:4622292 ISSN:1038-2 569 . Countdown, Spring2000.
〔CD-ROM〕. 21(2), 6 -8.Abstract from: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AN:3895834 ISSN:1070-9 282 .
Copper, C. I. & Marshall, J.(1976). Occupational sources of stres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lating to cornary heart disease and mental
health.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49, 11-28-81.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Drive, B. L., & Bruns, D. H. (1999). Concepts and uses of the benefits
approach to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Eds.), Leisure
studies, 349-36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Dumazedier, J. (1967). 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 NY:Free Press.
Dumazedier, J. (1974). Socilogy of Leisure (By M. A. Mckenzicel),
Amsterdam: Elsevier.
Edginton, C. R., Jordan, D. J., Degraaf, D. G., & Edginton, S. R. (1995).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 Madison:
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
Godbey, G. C.(1985). Leisure in your life.State of College, P. A.:Venture
Publishing, Inc.
Gist, N. P., & Fave, S. F. (1964). Urban Society, New York, Crowill.
Hall, J. T. (1966). Recreation: Its Organization,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Brown, M. C. Company.
Holcomb, J. D., & Mullen, P. D.(1986). Certifien nurse-mindwives
and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Journal of Nurse-Medwifery,31
(3), 141-147.
Iso-AhoIa, S. E.(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Dubugue,Iowa:Wn. C. Brown Company.
Iso-Ahola, S. E.(1989). otivation for Ieisure. In Jackson E. L & Burton
T.L(Eds),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Jackson, E. L. (1983). Activity-Specifice barriers to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Leisure Sciences,6(1).47-60.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 230-215.
Johnson, G. B., Johnson, W. R., & Humphery, J. H., (1957). Your Career
in Physical Education, 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ers, N. Y.
Kaplan, M. (1975). Leisure:Theory and Policy. New York:Wiliey, 27-28.
Kando, T. M.(1980). Leisur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ransition.The
C. V. Mos Company.
Kelly, J. R. (1996). Leisure. Needham Heughts, MA:A Simom & Schuster
Company.
Kleiber, D. A., & Richards, W. H.(1985).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n
adolescence: Limitation and potential.In M. G. Wade(Ed.),
constraints on leisure(pp.289-317). Springfield,IL: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Kraus, R. G.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
(4th Ed.).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Neulinger, J.(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ield. IL:
Charies C. Thomas.
Maclean, J. R., Peterson, J. A., & Martin, W.D. (1985). Recreational and
leisure:The changing scene.(Eds.). New York:Macmill.
Maslow, A. H.(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Harper & Row.
Mcguire, F. A.(1984). A factor analytic study of leisure constraints in
advanced adulthood Leisure Sciences, 6, 313-326.
Midtlyng, J, (1990). Aquatic fitness-Waves of the futur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1(5), 41-53.
Mull, R. F., Bayless, K. G., Ross,. C. M. & Jamieson, L. M.(1997).
Recreation Sport Management (3thed).IL:Human Kinetics.
Parker, S. R.(1971). 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 In London Mac
Gibbon and Kee.
Paffenberg. R. S., Hyde, R. T., & Dow.A.(1990). 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
49-57.
Robison, J. I., & Roger, M. A. (1994). Adherence to exercixe
programmes recommendations. Sport Medicine,17(1), 39-52.
Rousseau, D. M. (1978). Relationship of work to nonwork .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 513-517.
Searle, M. S., & Jachson, E. L.(1985). Recreation non-particip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Consider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creation delivery systems. Jum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7(2), 233.
Seligman, B. B. (1965). On work, alienation, and leisur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24, 55-60.
Siegenthaler, K. L., & Gonzalez, G. L.(1997). Youth sports as serious
leisure:A critique.〔CD-ROM〕. Journal of Sport & Social, 21
(3), 298-315. Abstract from: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AN:9709061871 ISSN:0193-7325 .
Spannuth, J. R. (1989). Water: The new fitness center. Parks & Recreation,
24(2), 46-50.
Torney, J. A. Jr., & Clayton, R. D.(1981). Aquatic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inneapolis, MN: Burgess.
Weyerer, S., & Kupfer, B.(1994). Physical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Sports medicine, 17(2), 108-116.
Wilson, R. L.(1991). Physical activity,absenteeism,stress,and attitude
toward work. U. M. I. Dissertation Services no. 9126105.
Witt, P. A., & Bishop, D. W.(1979). Situational antccedents to leisure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 64-77.
Wright, S.W.( 2001).Youth Sports Injuries Cost$448 Million a Year.
〔CD-ROM〕. Education Week,19(26), 11. Abstract from: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AN:4301369 ISSN:0277-4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