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任寶崇(1987)。組織管理心理學。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吳定、陳錦德、黃靖武等譯,Robret A. & David D. & Van F. 原著(1991)。組織行為。台北:天一圖書公司。
吳慧卿(2002)。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體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78-100頁。吳國銑(2000)。我國大專院校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比較研究。體育學報,28, 59-68頁。
林忠仁(1996)。臺北縣國中運動代表隊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正常(1997)。運動生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林青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師大書苑。
林金杉(民91)。拔河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邱旺璋(民91)。足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胡耿毓(2000)。我國各級學校排球代表隊學生流失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孫民治(2004)。現代籃球高級教程。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許淑慧(1997)。我國柔道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陳玉娟(1995)。臺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及滿意度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其昌(1993)。排球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暨驗證運動情境領導理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郭添財(2003)。國小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莊豔惠(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內在動機的影響。國
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金柱(1990)。國家級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調查研究。體院論叢,第一卷,第二期,257-336 頁。張志成(1997)。自我效能和集體效能與團隊凝聚力的相關研究暨不同凝聚力組型輸贏歸因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楊純碧(1998)。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氣氛與教練-選手關係滿意度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鄭敏雄(1992)。大專院校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志富(1995)。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臺灣師大體育研究復刊號,1,75-89頁。鄭志富(1996a)。運動組織與團隊衝突管理。第廿七屆大專院校運動會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44頁。
鄭志富(1997b)。運動領導量表(中文版)之編製。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45-47頁。台北:師大書苑。鄭志富(1997c)。大專院校足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137-178頁。臺北:師大書苑。劉一民(199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以參加79 學年度大專男子排球國手選拔賽之球隊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八十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報告書,235-252頁。
賴世堤(1999)。大專院校田徑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
1(2),111-128頁。
盧俊宏(1998)。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素娥(1995)。大專籃球選手的知覺運動動機氣候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蕭嘉惠、黃明玉(1998)。多元領導模式驗證研究-以花蓮地區大專院校為例。體育學報,第二十五輯,71-80頁。蕭嘉惠(1999)。臺灣地區大專排球教練領導行為比較研究。花蓮:書恆出版社。蔣憶德、陳淑滿、葉志仙(200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0,195-206頁。
貳、英文部份
Chen, P.(1998).Leadership in Teaching Physical Eduction Beyond 2000.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100-108.
Carron, A. V.,& Chelladurai, P. (1981). The dynamics of group
cohesion in spor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3, 123-139.
Carron, A. V. (1982).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123-138.
Chelladurai, P., & Carron, A.V. (1983). Athletic maturity and
preferred leadership.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5, 371-380.
Chelladurai, P.,& Carron, A. V. (1983). Athletic maturity and preferredleadership.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5, 370-380.
Chelladurai, P.,& Saleh, S.D. (1978). Preferred Leadership in Sports.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s Sciences, 3, 85-92.
Fruchter, B.A. (1954). Introduction to factor analysis. New York: Van Nostrand.
LeUnes, A. D., & Nation, J. R. (1989). Sport psychology. Chicago,
IL: Nelson-Hall.
Rahim, M. A., Garret, J. E., & Buntzman, P. (1992). Ethics of
manag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1, 423-432.
Reis, H. T., & Jeisma, B. (1978). A social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in sport. In W. F. Straub (Ed.). Sport Psychology: An analysis in athlete behavior (2nd. ed). New York, NY: Movement Publications.
Robinson, T. T., & Carron, A. V. (1982). 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ropping out versus maintaining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ve spor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364-378.
SPSS Inc. (2000). SPSS BASE 9.0-Applications Guide. Chicago: SPSS Inc.
Tull, D. S., & Hawkins, D. I. (1993). Marketing research: measurementand metho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Weiss, M, R., & Friderichs, W. D. (1996). The influence of leader
behavior, coach attributes, and institution variables on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collegiate basketball team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332-346.
Westre, K. R., & Weiss, M. R. (19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 and group cohesion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s. The Sport Psychology, 5,41-54.
Wu, K. H. (2000b). A competitive study of collegiate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 in Taiwan. Abstract of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 15th Annual Conference,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