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04: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俊安
研究生(外文):Chen, Chun An
論文名稱: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ttitu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指導教授:林國瑞林國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Kuo-Ju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巿立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運動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國民小學體育態度健康體適能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SchoolAttitude Toward Physical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9
  • 點閱點閱:6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與體育態度之關係。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收集研究資料,對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童進行調查,共發放9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801份,回收有效率為89%。資料透過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法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等處理研究資料。本研究主要結果為:
一、研究顯示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童體育態度大致良好。在健康體適能部分,身體質量指數、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及坐姿體前彎高於全國同年齡層學生; 800公尺跑走和立定跳遠均低於全國同年齡層學生。
二、男生在體育態度上優於女生;五年級學生在體育態度上優於六年級學生;有參與運動校隊及社團的學生在體育態度上優於沒有參與者;體育成績為優的學生體育態度上優於甲、乙、丙及丁之學生。
三、男生在健康體適能上優於女生,除柔軟度女生優於男生;六年級學生在健康體適能上優於五年級學生;有參與運動校隊及社團的學生在健康體適能上優於沒有參與者;體育成績為優之學生在健康體適能上優於甲、乙及丙之學生。
四、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體適能達顯著相關。而體育態度可有效預測健康體適能之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坐姿體前彎、800公尺跑走及立定跳遠等項目。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in Taipei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data of this study were collected by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took the students in Taipei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as the sample.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801 copies out of a total of 900 with valid response rate of 89%.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compiled and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s posterior comparisons,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aipei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were fairly good. In the aspect of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heir records in Body Mass Index, Bent-Knee Sit-Up per minute, Modified Sit & Reach Test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national same age students, however, their records in 800 meters running and Hexathlon Test were relatively lower.
2. In the aspect of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male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female students, fifth grade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sixth grade students, students participating the sports teams or organization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not participating, and students receiving the A score in sport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receiving A-, B, C, D scores.
3. In the aspect of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male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female students except for the flexibility, sixth grade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fifth grade students, students participating the sports teams or organization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not participating, and students receiving the A score in sport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receiving A-, B, C, D scores.
4. Taipei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showe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refore, the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could effectively measure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which includes the items of Bent-Knee Sit-Up per minute, Modified Sit & Reach, 800 meters running, Hexathlon Test, and so on.
目 錄
論文考試審定書------------------------------------------ii
授權書--------------------------------------------------i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
謝誌----------------------------------------------------vii
表目錄--------------------------------------------------xi
圖目錄--------------------------------------------------xiv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待答問題------------------------------------5
第四節 研究假設----------------------------------------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六節 名詞解釋----------------------------------------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健康體適能的基本概念----------------------------10
第二節 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14
第三節 態度之理論與相關研究----------------------------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8
第二節 研究對象----------------------------------------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51
第四節 研究程序----------------------------------------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6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在體育態度之現況--------------68
第二節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之現況--------------71
第三節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背景變項在體育態度之差異比較-----------------------------------------------76
第四節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背景變項在健康體適能之差異比較-----------------------------------------------82
第五節 體育態度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93
第六節 體育態度對健康體適能之預測情形------------------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7
第二節 建議------------------------------------------99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103
二、 英文部份--------------------------------------112

附錄
附錄ㄧ 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與體育態度調查問卷(預試問卷)----------------------------------115
附錄二 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與體育態度調查問卷(正試問卷)----------------------------------117
附錄三 簡易身體檢查表--------------------------------119
附錄四 學生健康體適能檢測記錄表----------------------120
附錄五 教育部中小學學生體適能百分等級常模(摘要)------121
附錄六 健康體適能檢測安全注意事項--------------------126



表 目 錄
表 2-1 臺閩地區七歲至十五歲體能常模指數----------------14
表3-1 預試量表之抽樣摘要表-----------------------------50
表3-2 正試問卷研究對象之抽樣摘要表---------------------51
表3-3 健康體適能測驗項目表-----------------------------52
表3-4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在體育態度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58
表3-5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在體育態度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60
表3-6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在體育態度量表各分量表與總量表之
相關---------------------------------------------61
表 3-7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在體育態度量表題目與各向度之相關
分析摘要表---------------------------------------62
表 3-8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在體育態度預試量表信度分析之摘要
表-----------------------------------------------64
表 4-1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體育態度之得分情形摘要表-------69
表 4-2 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體育態度各題之得分情形摘要表---70
表 4-3 臺北市國小學生健康體適能之描述統計表-------------71
表 4-4 五年級男生與全國健康體適能常模之比較表-----------73
表 4-5 五年級女生與全國健康體適能常模之比較表-----------73
表 4-6 六年級男生與全國健康體適能常模之比較表-----------74
表 4-7 六年級女生與全國健康體適能常模之比較表-----------75
表 4-8 性別在國民小學學生體育態度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77
表 4-9 不同年級在國民小學學生體育態度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78
表 4-10 校隊在國民小學學生體育態度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79
表 4-11 社團在國民小學學生體育態度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79
表 4-12 不同學業成績在國民小學學生體育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0
表 4-13 不同體育成績在國民小學學生體育態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1
表 4-14 不同體育成績在國民小學學生體育態度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82
表 4-15 性別在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
-------------------------------------------------84
表 4-16 年級在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86
表 4-17 校隊在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88
表 4-18 社團在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之t檢定及差異情形摘要表-------------------------------------------------90
表 4-19 不同學業成績在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1
表 4-20 不同體育成績在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2
表 4-21 不同體育成績在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之事後比較分析摘要表---------------------------------------------93
表 4-22 體育態度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摘要表-----------------94
表 4-23 預測變項對「立定跳遠」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95
表 4-24 預測變項對「坐姿體前彎」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95
表 4-25 預測變項對「一分鐘仰臥起坐」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96
表 4-26 預測變項對「800公尺跑走」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96



圖 目 錄
圖 3-1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與體育態度研究架構
圖--------------------------------------------------49
圖 3-2 本研究實施程序圖-----------------------------------6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教育部(2000)。九年一貫課程【計畫專案】。【網上查詢】http://www.edu.tw/EDU_WEB/Web/E0001/index.htm
方進隆(1997)。提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方進隆(2003)。學校體育的價值與使命。學校體育,76期,1-3。
王宗進(1999)。東海大學大四學生選修體育課動機及對教師教學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43,49-54。
王順正(2001)。建立運動選手選才制度- 以建立青少年體能商常模為例。臺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王建台(1996)。國小體育課程改革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5(4),130-137。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8)。國民體能檢測實務手冊。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1)。國民體適能促進策略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1)。九十年度國民體能檢測專案工作指導手冊。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3)。各年齡層運動健康促進計畫, 運動健康指導手冊。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朱嘉華、曾秀卿、葉秀香、黃瓊慧、葉炳宏(2001)。高雄縣國民小學資源班與普通班學生體格發展與體適能表現之比較研究。體育學報,31期,149-158。
江界山、吳慧君編 (1996)。教育部85年度提升國民體能專案─體能檢測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阮如鈞(1973a)。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男生對體育的態度之研究。師大體育研究所集刊,1輯,45-88。
阮如鈞(1973b)。大學生體育態度量表的編製與研究。教育與文化,403期,30-35。
李明憲(1998)。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以花蓮縣宜昌國民小學、宜昌國民中學二所學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勝雄(1996)。國民小學九至十二歲學童健康體適能個案調查研究。屏東師院學報,9輯,551-584。
李勝雄(2001)。體適能教學-策略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 25輯,139-148。
李文田(1996)。體育課程的設計模式及價值取向。臺灣省學校體育,
6(5),42-48。
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沈建國、黃榮松(2001)。國小學生活動空間大小與健康體適能之探討。體育學報,31期,81-90。
沈莉青、張宏明、李文娟、陳美榕(2000)。學生體適能與運動健康態
度之研究。德明學報,16期,281─293。
沈莉青、陳偉瑀(2001)。德明網球課學生知覺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習滿
意度之相關研究。德明學報,18期,269─281。
卓俊辰(1997)。如何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臺北:
師大體研中心,208─216。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林秋霞(2001)。新式健身操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貴福、盧淑雲(1997)。認識健康體能。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本源(2002)。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錦明(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健身運動及課間活動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仁宇(1998)。家長之態度行為與其就讀臺北市國中子女之健康體能的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炫政、陳志佳(2001)。淺談國民體能測驗制度。南師體育,9期, 114-118。
邱慶瑞(2003)。學業成績好壞與體適能表現比較…以臺北市永春高中為例。北體學報,11卷,173-179。
周宏室、劉照金(2004)。影響臺灣地區學生體育態度之關鍵因素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卷(1),1-15。
姚漢禱(1998)。編製國小六年級男生健康體適能效標參照的組合測驗。體育學報,26 輯,65-72。
姚漢禱(2002a)。體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師大書苑。
姚漢禱(2002b)。體育統計。臺北:師大書苑。
洪嘉文(2003)。學校體育政策回顧與展望。學校體育三十年-教育部體育司成立三十週年特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發展研究中心,3-15。
洪維振(2003)。肥胖學童身體組成與體適能相關之研究。北體學報,11卷,217-223。
翁志成(1999)。學校體育。臺北:師大書苑。
孫美蓮(2001)。我國大學校院體育課程之態度滿意度調查研究。大專
體育,52,49-54。
晏涵文(2002)。學校健康促進計畫。臺灣教育,617,2-12。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東華。
梁衍明、洪文良(2000)。建立我國中小學學生體能常模指數之研究。大專體育,50,25-31。
梁龍鏡(2002)。不同地區國小六年級男童健康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新竹師範學報,15,265-278。
郭明湖(1992)。臺南市國中一般教師體育態度量表之編製及調查研究。大專體育,2卷(3),94-101。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願景。
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6)。教育部85年度提升國民體能專案─體能測驗檢測報告書。教育部,48─90。
教育部(1999)。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劃(三三三計劃) 。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教育部重要體育工作報導。國民體育季刊,28(1),148。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張躍騰(1996)。大專學生對體育課滿意度偏低原因之探討。大專體育,27,126-132。
張家銘、孫美蓮、江長慈(2001)。我國大學校院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態度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中華體育,13卷(4),29-35。
張永豪(2003)。城鄉及偏遠地區之健康體適能的差異-以高雄縣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教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義雄(1995)。正式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時間。學校體育雙月刊,5 (1),4-5。
許義雄(1995)。我國小學體育之回顧與展望學校。1995中日韓國小體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北師院。
許義雄(1998)。落實運動教育學的研究。臺灣省學校體育,8(3),2-3。
許義雄(2003)。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應速重訂。學校體育雙月刊,74,2-5。
陳文詮、龍田種(1995)。都市國小學童與鄉村學童在體適能方面的差異性。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 (1),129-144。
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
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縣。
陳克宗(2000)。如何提升小學生體適能。學校體育,10(4),40─47。
陳金龍(2004)。臺北縣國小學生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國立體育學
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 2000)。健康體適能。臺中市:華格那企業。
陳美莉(2000)。臺灣大學學生體育課興趣選項需求之評估研究。臺大體育,37期,1-24。
陳美莉(2001)。國立臺灣大學體育教學因素與教學滿意度─落差理論之驗證。體育學報,30輯,21-31。
陳偉瑀、沈莉青(2001)。體育課學習滿意度量表之編製報告。德明學報,18期,259-268。
陳進祿(2001)。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認同傾向及差異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一昌(2000)。宜蘭縣不同社會階層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城鄕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文俊(1998)。八週間斷步行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以金山鄉中角國小學童為例。體育學報,26輯,161-168。
黃文俊(1998)。淺談國小學童體適能之現況。臺灣省學校體育,8(4),
24─29。
黃文俊(1998)。性別、年級、生活型態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現況。臺灣省學校體育,8(2),24─29。
黃文俊(1999)。新式健康操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8(4),16-21。
黃文俊(2000)。坐式生活型態在兒童健康體適能之比較分析研究。體育學報,28 輯,339-348。
黃嵩豪(2004)。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溫華昇、王進華(2003)。健康體適能教學與課程設計-以康寧護專為例。大專體育雙月刊,65期,1-7。
董榮(1996)。科園實中國小部高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 1 ),169-188。
楊志顯(1996)。輔仁大學體育課程滿意量表研製。大專體育,26期,25-35。
楊志顯、吳惠櫻、陳瓊茶、翁樹平(1997)。體育課實施方式與學生學
習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22輯,153-164。
楊志顯(1999)。樂趣化體育教學內涵認知量表之編製研究。大專體育
學刊,1卷(2),73-85。
楊志顯(1999)。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內涵分析。教學,41期,48-52。
楊裕隆(1998)。臺大學生體育態度之研究。大專體育,36期,11 2 - 118。
楊朝全(2001)。臺北縣國小體育師資人力運用與學校體育經營概況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楊語芸譯(1997)。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葉憲清(1979)。高雄師院興趣選項分組教學體育態度量表編製研究。體育學報,1輯,171-181。
葉憲清(1993)。學校體育專題研究第二號四所城鄉國小體育經營現狀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1),95-123。
葉憲清(1996)。學校體育專題研究第3號四所城鄉國中體育經營現狀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 ( 1 ),1-41。
葉憲清(1998)。體育教學要素與特性(上)。臺灣省學校體育,8(6),4-14。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臺北:正中。
葉憲清、姚漢禱(2001)。編製運動教練評鑑量表。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卷(2),1-15。
廖政訓(2000)。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學生體育態度調查研究。學校體育,55期,33-39。
劉立宇(1995)。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數隊體適能的影響。體育學報,20輯,433-442。
劉先翔(1996)。國小學童的體適能活動。臺灣省學校體育,6(6),20
─26。
劉照金(1997)。體育興趣選項教學對大學生體適能之影響研究。國立
屏東科技大學學報,6卷(3),241-250。
劉照金(1998)。性別年級生活型態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因素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學報,7 ( 1 ),81-91。
劉明川(2002)。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
研究。臺北巿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榮源、朱明煜、吳仁智(1995)。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童體能調查研究。臺中:臺中縣政府。
鄭金昌(1997)。東海大學學生對體育課興趣分組教學滿意度與修課態度調查研究。大專體育,29期,22-32。
鄭志富(1999)。我國運動場地設施現況及發展策略(初稿)。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鄭溫暖(2001)。體院學生對運動心理諮商之認知與態度調查。北體學報,9卷,301-306。
歐陽金樹(1997)。國立聯合工商專校學生對興趣保齡球運動滿意度之
調查。大專體育,31期,35-46。
蔡欣延(1998)。醒吾商專體育課興趣選項分組教學學生滿意度量表編
製之研究。體育學報,25期,51-60。
蔡欣延(1999)。醒吾商專體育課興趣選項學生選項動機與教學滿意度
相關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卷(2),99-109。
蔡長清、王明元、游仁良(2001)。大學生之休閒參與、休閒態度及休
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1卷,237-250。
蕭世原(2004)。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影響。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曉蓉(1995)。國小健康體適能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居福(1998)。「大學體育教學滿意度量表」之編製。大專體育,40
期,31-39。
盧居福(2000)。臺灣大學大一新生知覺體育教學滿意度之研究。體育
學報,28輯,251-260。
謝伸裕譯(2002)。ACSM 體適能手冊。臺北市:九州。


二、英文部分
AAHPER(1980). Health-RelatedPhysical Fitness Test Manua, Roston. Washington, DC: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Bain, L. L. (1997). Sport Pedagogy.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Breckler, S. J. (1984).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affect, behavior, and cognition as distinct components of attitud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 1191-1205.
Cheffers, J. T., Mancini, V. H., & Zaichkowsky, L. D. (1976).
The development of an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attitude
scale. The Physical Educator, 33, 30-33.
Edington, C. W. (1968). Development of an attitude scale to measure attitudes of hight school freshman boy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sport exercise, 39, 505-512.
Figley, G. E. (1985). Determinants of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4, 229-240.
Going, S. B., Williams, D. P., & Lohman, T. G. (1992). Setti ngStandars for HealthRelated Youth Fitness Test:Det e rmining Critical Body Fat Level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3, 19-24.
Jones, B. A. (1988). A scale to measure the attitudes of school pupils towards their lessons in phys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14(1), 51-63.
Kraus, H. & Hirschland, R. P. (1954). Minimum Muscular Fitness Testsin School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sport exercise, 25, 178-188.
Luke, M. D., & Sinclair, G. D.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1, 31-46.
Martens, R. L. (1979). A scale for measuring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47, 239-247.
Oppenheim, A. N. (1992). Questionnaire design, interviewing and attitude measurement. New York: St. Martins’s Press.
Pate, R., Dowda, M., & Ross, J. G. (1990). Associ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fitness in American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Disease Children, 144, 1123-1129.
Reddy, S., & LaBarbera, P. (1985). Hierarchical models of attitude.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20, 451-471.
Rice, P. L. (1988). Attitud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teachers, and personal health.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 94-99.
Schutz, R. W., Smoll, F. L., Carre, F. A., & Mosher, R. E. (1985). Inventories and norms for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6, 256-265.
Sharples, D. (1969).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s junior school activiti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9, 72-77.
Silverman, S., & Subramaniam, P. R. (1999). Student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a review of measurement issues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9, 97-125.
Smoll, F. L., & Schutz, R. W. (1980).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 137-147.
Wear, C. L. (1951). The Evaluation of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s an Activity Course. Research Quarterly for sport exercise, 22, 114-126.
Wear, C. L. (1955). Construction of Equivalent froms of an attitude scale. Research Quarterly for sport exercise, 26(1), 113-11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美莉(2001)。國立臺灣大學體育教學因素與教學滿意度─落差理論之驗證。體育學報,30輯,21-31。
2. 陳美莉(2000)。臺灣大學學生體育課興趣選項需求之評估研究。臺大體育,37期,1-24。
3. 陳克宗(2000)。如何提升小學生體適能。學校體育,10(4),40─47。
4. 陳文詮、龍田種(1995)。都市國小學童與鄉村學童在體適能方面的差異性。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 (1),129-144。
5. 張家銘、孫美蓮、江長慈(2001)。我國大學校院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態度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中華體育,13卷(4),29-35。
6. 郭明湖(1992)。臺南市國中一般教師體育態度量表之編製及調查研究。大專體育,2卷(3),94-101。
7. 梁衍明、洪文良(2000)。建立我國中小學學生體能常模指數之研究。大專體育,50,25-31。
8. 晏涵文(2002)。學校健康促進計畫。臺灣教育,617,2-12。
9. 洪維振(2003)。肥胖學童身體組成與體適能相關之研究。北體學報,11卷,217-223。
10. 姚漢禱(1998)。編製國小六年級男生健康體適能效標參照的組合測驗。體育學報,26 輯,65-72。
11. 周宏室、劉照金(2004)。影響臺灣地區學生體育態度之關鍵因素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卷(1),1-15。
12. 邱慶瑞(2003)。學業成績好壞與體適能表現比較…以臺北市永春高中為例。北體學報,11卷,173-179。
13. 沈建國、黃榮松(2001)。國小學生活動空間大小與健康體適能之探討。體育學報,31期,81-90。
14. 李文田(1996)。體育課程的設計模式及價值取向。臺灣省學校體育,
15.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 25輯,13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