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94年民眾使用網際網路使用狀況調查(2005年6月版)【資料檔】。台北市:交通部統計處。
天下雜誌(1998年12月)。網路大調查-社會中堅,擁抱網路。天下雜誌,212-218。
王沂釗(2001)。輔導教師如何介入學生之網路沉迷行為。學生輔導,74,58-67。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淑娟(1994)。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之影響。輔仁大學心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卡斯提爾(1998)。網路社會之崛起(夏鑄九等譯)。台北:唐山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多媒體導覽(無日期)。何謂多媒體。民國95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ccut.edu.tw/info/data/html/multimedia.htm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碩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朱瑞玲(1989)。親子關係:子女知覺與解釋及其影響。台灣社會現象分析,25,181-246。
何嘉雯(1998)。台北縣市大學生親子關係,婚姻態度對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倩(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II:網路沈迷現象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9-2511-S009-009-N),未出版。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學刊,2-12。
林以正、王澄華(2001)。性別對網路人際互動與網路成癮之影響與中介效應。輔導季刊,37:4,1-10。林珊如、蔡今中(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III:中學生網路沈迷現象之深度訪談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9-2511-S009-007-N),未出版。
施香如(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IV: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沈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9-2511-S009-006-N),未出版。
孫曼蘋(1997a)。青少年新電視使用與其家庭人際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54,211-235。孫曼蘋(1997b)。中美青少年家用電腦使用及家庭生活之比較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99,49-72。孫曼蘋(1997c)。青少年家用電腦使用之研究─質化研究法初探。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民國94年11月21日,取自: http://www.ios.sinica.edu.tw/SEMINAR/infotec1/pc.htm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馬傳鎮(1982)。少年犯的親子關係、家長社經地位、家庭背景與學校背景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177-224。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紹勳、林秀娟(1995)。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上冊: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台中市:滄海書局。
張紹勳、林秀娟(1995)。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下冊: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台中市:滄海書局。
許瓊心(1999)。博物館家庭觀眾參觀行為與親子互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怡伶(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自女心理社會幸福感-單親與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怡冰(1991)。親子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單、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怡靜、陳再興(2004年7月11)。網路成癮症-威力嚇死人。聯合新聞網。民國94年5月23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dc/forward.jsp?f_ART_ID=570
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9-2511-S002-010-N),未出版。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90-2520-S002-001),未出版。
陳淑惠、翁麗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彭駕騂(1988)。青少年問題探究。台北市:巨流。
游森期(2001)。e世代青少年網路成癮及網路使用之輔導策略。學生輔導,74,34-43。
游森期(2002)。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探討。學生輔導,83,109-118。黃春枝(1986)。親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83-96。黃紹烈(2000)。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高中高職學生及其父親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琴雅(1992)。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資策會FIND(2003)。2003年我國家庭資訊通信技術應用概況。民國94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65
資策會FIND (2004)。由「2003年家庭連網應用調查」分析寬頻用戶特性與使用行為(上)。民國94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84
資策會FIND (2004)。2004年我國家庭之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民國95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91
資策會FIND (2006)。2005年我國家庭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民國95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126
廖鳳瑞(1995)。收視行為與親子互動的關係研究報告。文化總會電研會,7-20。
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摘要分析(1999年版)【資料檔】。台北市:內政部。
鄭秋紅(1993)。單親家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盧浩全(2005)。從網路使用行為探討青少年網路沉迷之形成。兒童福利期刊,8,185-200。
縣市別校數(80~93學年度)【資料檔】。台北市:教育部。
縣市別學生數(80~93學年度)【資料檔】。台北市:教育部。
蕃薯藤(1995)。1995我國Internet使用者調查結果報告。民國94年5月23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oriinews/focus/user85/user85.htm
蕃薯藤(1997)。1997我國Internet應用現況調查。民國94年5月23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oriinews/focus/user98/user98.htm
蕃薯藤(1998)。1998年網際網路應用現況與展望。民國94年5月23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ocus/survey/8705_trend98/trend98.htm
蕃薯藤(1998)。台灣第三次網際網路使用調查。民國94年11月25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98/98result.htm
蕃薯藤(1999)。1999台灣網路使用調查。民國94年11月25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survey1999/result.htm
蕃薯藤(2004)。2003年台灣網路使用調查。民國94年12月15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3/index.html
蕃薯藤(2005)。蕃薯藤2004網路大調查結果。民國94年11月25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4/index.html
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特質之探討。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薛秀(2001)。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蕙蓮、張錦弘(2006年1月4日)。逾兩成五青少年每天上網3小時。聯合新聞網。民國95年2月23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25554
謝龍卿、黃德祥(2005)。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6:7,29-62。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羅芙蓉(1987)。國小資優與普通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羅國英(1996)。青少年前期的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其比較及關聯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5-2413-H031-001),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rmentrout, J. A., & Burger, G. K. (1972). Children’s report of parental child-rearing behavior at five grades level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7(1), 44-48.
Armentrout, J. A., & Gary K. B. (1972). Factor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Recall of Parental Child-Rearing Behaviors.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21, 155-161.
Armstrong, L., Phillips, J. G, & Saling, L L. (2000).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3 537-550.
Baumrind, D. (1978). Parental disciplinary patterns and socialcompetance in children. Youth & Society, 9(3), 176-239.
Becker,W.C.(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s. In M.I.Hoffman & I.W. Hoffman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4), New York: Russel Sage Foundation.
Brenner, V. (1996). An initial report on the online assessment of Internet addiction:The first 3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4, from http// www. ccsnet. com/prep/pap/pap8b/638b012p. txt
Goldberg, I. (1995).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October 1, 2005, from http://www.physics.wisc.edu/~sha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html
Gongla, P. A., & Thompson, E. H. (1987). 1987 Single-parent Families. In M. B. Sussman & S. K. Steinmetz (Eds.),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pp. 397-418). New York:Plenum.
Hollingshead, A. B.(1957). 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York : Yale.
Hughes, R., Ebata, A., & Dollahite, D. (1999). Family lif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amily Relations, 48, 5-6.
Hurlock, E. B. (1978).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New York : Mcgrew-Hill.
Jabs, C. (1996). Fatal Distraction? Learning the Signs of Online Addiction. Home PC, 67-78.
Jennifer, R. F.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Causes, Symptoms,andConsequences. Retrieved October 1, 2004, from http://www. chem.vt..edu/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1997)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16 13-29.
Rheingold, H. (1994). A Slice of Life in My Virtual Community. Retrieved October 1, 2005, from http://www.well.com/user/hlr/vcbook/index.html.
Sue, D., & Sue, S. (1994). Understanding Abnormal Behavior.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Williams, W. C. (1958). The PALS Test:A technique for child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6), 487-495.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1, 1996. Toronto, Canada.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5,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newdisorder.html
Young, K. S. (1998). The center for on-line addiction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Retrieved October 5, 2005,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faqsindex.htm
Young, K. S.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A New Clin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4), 4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