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00: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曉君
研究生(外文):LEE,HSIAO-CHUN
論文名稱: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arent-adolescent Interaction - A Cas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nan City
指導教授:戴淑貞戴淑貞引用關係黃琴雅黃琴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AI, Shu-ChenHUANG CHIN-Y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台南女子技術學院
系所名稱: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生活應用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親子互動關係
外文關鍵詞:Using InternetInternet AddictionParent-adolescent Inter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1
  • 點閱點閱:38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3
本研究旨在探討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之關係。以台南市九所國中一至三年級學生,共840名學生做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集資行蒐料。所用的工具為「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問卷」,內容包括有「個人背景資料」、「網路使用行為量表」、「中文網路成癮量表」、「親子互動關係量表」、「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量表」。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χ2考驗、t考驗、One-Way ANOVA、Pearson積差相關、典型相關等統計方式來分析。

經統計分析後,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相當普遍,高達99%,且近72%的國中學生網路使用年資都已超過三年以上,有83%的國中學生最常在家上網,網路設備主要以ADSL為主,51%的國中生沒有網路交友經驗,每週上網主要約為7小時以內。

二、常瀏覽的網站類型為遊戲網站類、搜尋引擎類、生活休閒類、個人網站類(或家族網站類)、聊天交友類。上網目的為玩遊戲、抓取軟體和音樂等、獲得資訊、聊天和交友、增加平日與同學朋友聊天的話題。對網際網路相關議題的認識為網路交友、網路購物、線上學習。

三、國中生電腦網路使用情形因個人背景不同而有差異。

四、國中生的網路成癮現象因年級、性別、家庭型態、家庭社經地位等背景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卻不因出生序而有差異。

五、國中生的網路成癮現象因使用年資、上網時間、上網地點、網路設備、網路交友狀 況、每週上網時數等電腦網路使用情形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之現況,不論是以年級、性別、出生序、家庭型態、家庭社經地位來看,親子互動關係主要是以聚頻心繫的互動方式為主。

七、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因個人電腦網路使用情形不同而有差異。

八、親子互動關係與國中生網路成癮有相關性。

九、國中生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關係因個人電腦網路使用情形不同而有差異。

十、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關係有相關性。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use of internet of Taina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ehavior of using internet,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arent-adolescent, interaction. Questionnaires were circulated and 840 valid subjects were collected. Research tools appli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rnet Use Scale",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Parent-Chil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Scal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on Use Internet Scal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by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Chi Square Test,t-tests, One-Way ANOVA, Pearson r,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Internet is very pervasively used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re were 72% of them have been using internet for over 3 year and, 83% of them usually used internet at home. In addiction, ADSL was the major internet provider, and 51% did not make friends via internet. Generally, there are on average 7 hours of time in using internet per week.

2.The most browsing websites are games, search engine, leisure, personal website (or family website), and marking friends. Purposes of using internet were playing games, downloading software and music, gaining info, talking and making friends, and finding topics for talking with friends and classmates. Making friends, shopping, and learning on line were the most popular internet topics.

3.The conditions of internet usag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background difference.

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sex, family typ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internet addiction,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birth order.

5.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years, time, location, internet equipments, situation of marking friends by internet, and hours spending per week in the phenomen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6.The way of parent-adolescent interactions is mainly focused on “high physical and high psychological, no matter the differences in age, sex, birth order, family typ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7.Parent-adolescent interaction was different depending on the usage of the internet.

8.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parent-adolescent interac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9.Parent-child interaction on use Internet was different depend on the usage of the internet.

10.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parent-adolescent interaction 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term of using.
目錄
碩士論文授權書…Ⅰ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Ⅱ
中文摘要…Ⅲ
英文摘要…Ⅳ
謝誌…Ⅴ
目錄…Ⅵ
表目錄…Ⅷ
圖目錄…Ⅹ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待答問題…4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五節 研究範圍…6
第六節 研究限制…6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7
第一節 電腦網路使用之相關研究…7
第二節 網路成癮之理論及其相關研究…11
第三節 青少年親子互動關係之相關研究…26
第四節 多媒體的使用與親子互動之相關研究…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36
第三節 研究樣本…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41
第五節 實施程序與步驟…59
第六節 資料處理…6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62
第一節 基本資料與網路使用行為之分析…62
第二節 網路成癮現象之分析…85
第三節 親子互動關係之分析…94
第四節 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關係之分析…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2
第一節 發現與結論…122
第二節 建議…129
參考文獻…131
一、中文部份…131
二、英文部分…134
附錄…135

表目錄
表2-2-1 不同學者對於網路成癮之定義…11
表2-2-2 不同學者針對網路成癮界定標準之主要內容…15
表2-2-3 網路成癮成因的解釋取向說明…16
表2-2-4 網路成癮之相關文獻整理…24
表2-3-1 親子互動關係之相關文獻整理…30
表2-4-1 多媒體的使用與親子互動之相關文獻整理…33
表3-3-1 預式施測有效樣本分布情形…38
表3-3-2 正式施測有效樣本分布情形…39
表3-3-3 根據性別、年級有效樣本分析情形…40
表3-4-1 社經地位等級計算方式…41
表3-4-2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各題與總分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45
表3-4-3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正式量表信度分析…46
表3-4-4 親子互動關係量表各題與總分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48
表3-4-5 父子/女親子互動關係量表─項目分析…49
表3-4-6 母子/女親子互動關係量表─項目分析…50
表3-4-7 親子互動關係量表─父子/女親子互動關係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51
表3-4-8 親子互動關係量表─母子/女親子互動關係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52
表3-4-9 親子互動關係量表正式量表信度分析…52
表3-4-10 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量表各題與總分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54
表3-4-11 父子/女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量表─項目分析…55
表3-4-12 母子/女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量表─項目分析…56
表3-4-13 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量表─父子/女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57
表3-4-15 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量表正式量表信度分析…58
表3-5-1 研究進度甘梯圖…60
表4-1-1 基本資料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一覽表…63
表4-1-2 網路使用人數分配情形…65
表4-1-3 每週網路活動花費情形…68
表4-1-4 網路使用的反應次數及百分比分配表…69
表4-1-5 不同背景變項與網路使用年資之差異性分析…71
表4-1-6 不同背景變項與上網時間之差異性分析…73
表4-1-7 不同背景變項與上網地點之差異性分析…75
表4-1-8 不同背景變項與上網設備之差異性分析…76
表4-1-9 不同背景變項與網路交友狀況之差異性分析…78
表4-1-10 不同背景變項與每週上網時數之差異性分析…80
表4-1-11 國中生電腦網路使用差異情形一覽表…82
表4-2-1 網路成癮量表與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與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86
表4-2-2 一般使用者與網路成癮者高危險群之背景變項分配表…87
表4-2-3 不同背景變項與網路成癮現象之次數、平均數、標準差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8
表4-2-4 男女生在網路成癮現象t考驗分析摘要表…88
表4-2-5 不同網路使用行為與國中生網路成癮現象之次數、平均數、標準差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1
表4-3-1 不同背景變項與父子/女親子互動關係之現況分析…94
表4-3-2 不同背景變項與母子/女親子互動關係之現況分析…95
表4-3-3 不同背景變項與父子/女親子互動關係之次數、平均數、標準差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7
表4-3-4 男女生在父子/女親子互動關係t考驗分析摘要表…97
表4-3-5 不同背景變項與母子/女親子互動關係之次數、平均數、標準差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9
表4-3-6 男女生在母子/女親子互動關係t考驗分析摘要表…99
表4-3-7 不同網路使用行為與父子/女親子互動關係之次數、平均數、標準差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1
表4-3-8 不同網路使用行為與母子/女親子互動關係之次數、平均數、標準差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3
表4-3-9 親子互動關係量表與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與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104
表4-3-10 父子/女互動關係與網路成癮之平均數、標準差與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105
表4-3-11 母子/女互動關係與網路成癮之平均數、標準差與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106
表4-3-12 父母的管教方式與國中生網路成癮之典型相關分析統計摘要表…108
表4-4-1 網路使用行為與父子/女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關係之次數、平均數、標準差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3
表4-4-2 網路使用行為與母子/女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關係之次數、平均數、標準差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5
表4-4-3 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關係量表與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與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116
表4-4-4 父子/女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關係之典型相關分析統計摘要表…118
表4-4-5 母子/女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關係之典型相關分析統計摘要表…120

圖目錄
圖2-3-1 Gongla、Thompson(1987)以身體互動及心理互動雙向度區分親子互動類型…28
圖3-1-1 研究架構圖…35
圖3-3-1 台南市行政區域分布圖…39
圖4-2-1 全體研究樣本在「中文網路成癮量表」得分長條圖以及分佈曲線圖…85
圖4-3-1 父母的管教方式與國中生網路成癮之典型相關結構圖…108
圖4-4-1 父子/女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關係之典型相關結構圖…118
圖4-4-2 母子/女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親子互動關係之典型相關結構圖…120
一、中文部份
94年民眾使用網際網路使用狀況調查(2005年6月版)【資料檔】。台北市:交通部統計處。
天下雜誌(1998年12月)。網路大調查-社會中堅,擁抱網路。天下雜誌,212-218。
王沂釗(2001)。輔導教師如何介入學生之網路沉迷行為。學生輔導,74,58-67。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淑娟(1994)。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之影響。輔仁大學心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卡斯提爾(1998)。網路社會之崛起(夏鑄九等譯)。台北:唐山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多媒體導覽(無日期)。何謂多媒體。民國95年2月21日,取自:http://www.ccut.edu.tw/info/data/html/multimedia.htm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碩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朱瑞玲(1989)。親子關係:子女知覺與解釋及其影響。台灣社會現象分析,25,181-246。
何嘉雯(1998)。台北縣市大學生親子關係,婚姻態度對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倩(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II:網路沈迷現象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9-2511-S009-009-N),未出版。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學刊,2-12。
林以正、王澄華(2001)。性別對網路人際互動與網路成癮之影響與中介效應。輔導季刊,37:4,1-10。
林珊如、蔡今中(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III:中學生網路沈迷現象之深度訪談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9-2511-S009-007-N),未出版。
施香如(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IV: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沈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9-2511-S009-006-N),未出版。
孫曼蘋(1997a)。青少年新電視使用與其家庭人際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54,211-235。
孫曼蘋(1997b)。中美青少年家用電腦使用及家庭生活之比較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99,49-72。
孫曼蘋(1997c)。青少年家用電腦使用之研究─質化研究法初探。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民國94年11月21日,取自: http://www.ios.sinica.edu.tw/SEMINAR/infotec1/pc.htm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馬傳鎮(1982)。少年犯的親子關係、家長社經地位、家庭背景與學校背景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177-224。
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紹勳、林秀娟(1995)。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上冊: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台中市:滄海書局。
張紹勳、林秀娟(1995)。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下冊: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台中市:滄海書局。
許瓊心(1999)。博物館家庭觀眾參觀行為與親子互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怡伶(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自女心理社會幸福感-單親與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冰(1991)。親子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單、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靜、陳再興(2004年7月11)。網路成癮症-威力嚇死人。聯合新聞網。民國94年5月23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dc/forward.jsp?f_ART_ID=570
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9-2511-S002-010-N),未出版。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90-2520-S002-001),未出版。
陳淑惠、翁麗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彭駕騂(1988)。青少年問題探究。台北市:巨流。
游森期(2001)。e世代青少年網路成癮及網路使用之輔導策略。學生輔導,74,34-43。
游森期(2002)。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探討。學生輔導,83,109-118。
黃春枝(1986)。親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83-96。
黃紹烈(2000)。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高中高職學生及其父親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琴雅(1992)。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資策會FIND(2003)。2003年我國家庭資訊通信技術應用概況。民國94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65
資策會FIND (2004)。由「2003年家庭連網應用調查」分析寬頻用戶特性與使用行為(上)。民國94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84
資策會FIND (2004)。2004年我國家庭之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民國95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91
資策會FIND (2006)。2005年我國家庭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民國95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126
廖鳳瑞(1995)。收視行為與親子互動的關係研究報告。文化總會電研會,7-20。
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摘要分析(1999年版)【資料檔】。台北市:內政部。
鄭秋紅(1993)。單親家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浩全(2005)。從網路使用行為探討青少年網路沉迷之形成。兒童福利期刊,8,185-200。
縣市別校數(80~93學年度)【資料檔】。台北市:教育部。
縣市別學生數(80~93學年度)【資料檔】。台北市:教育部。
蕃薯藤(1995)。1995我國Internet使用者調查結果報告。民國94年5月23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oriinews/focus/user85/user85.htm
蕃薯藤(1997)。1997我國Internet應用現況調查。民國94年5月23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oriinews/focus/user98/user98.htm
蕃薯藤(1998)。1998年網際網路應用現況與展望。民國94年5月23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ocus/survey/8705_trend98/trend98.htm
蕃薯藤(1998)。台灣第三次網際網路使用調查。民國94年11月25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98/98result.htm
蕃薯藤(1999)。1999台灣網路使用調查。民國94年11月25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survey1999/result.htm
蕃薯藤(2004)。2003年台灣網路使用調查。民國94年12月15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3/index.html
蕃薯藤(2005)。蕃薯藤2004網路大調查結果。民國94年11月25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4/index.html
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特質之探討。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薛秀(2001)。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蕙蓮、張錦弘(2006年1月4日)。逾兩成五青少年每天上網3小時。聯合新聞網。民國95年2月23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25554
謝龍卿、黃德祥(2005)。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6:7,29-62。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芙蓉(1987)。國小資優與普通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國英(1996)。青少年前期的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其比較及關聯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5-2413-H031-001),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rmentrout, J. A., & Burger, G. K. (1972). Children’s report of parental child-rearing behavior at five grades level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7(1), 44-48.
Armentrout, J. A., & Gary K. B. (1972). Factor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Recall of Parental Child-Rearing Behaviors.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21, 155-161.
Armstrong, L., Phillips, J. G, & Saling, L L. (2000).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3 537-550.
Baumrind, D. (1978). Parental disciplinary patterns and socialcompetance in children. Youth & Society, 9(3), 176-239.
Becker,W.C.(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s. In M.I.Hoffman & I.W. Hoffman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4), New York: Russel Sage Foundation.
Brenner, V. (1996). An initial report on the online assessment of Internet addiction:The first 3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4, from http// www. ccsnet. com/prep/pap/pap8b/638b012p. txt
Goldberg, I. (1995).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October 1, 2005, from http://www.physics.wisc.edu/~sha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html
Gongla, P. A., & Thompson, E. H. (1987). 1987 Single-parent Families. In M. B. Sussman & S. K. Steinmetz (Eds.),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pp. 397-418). New York:Plenum.
Hollingshead, A. B.(1957). 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York : Yale.
Hughes, R., Ebata, A., & Dollahite, D. (1999). Family lif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amily Relations, 48, 5-6.
Hurlock, E. B. (1978).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New York : Mcgrew-Hill.
Jabs, C. (1996). Fatal Distraction? Learning the Signs of Online Addiction. Home PC, 67-78.
Jennifer, R. F.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Causes, Symptoms,andConsequences. Retrieved October 1, 2004, from http://www. chem.vt..edu/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1997)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16 13-29.
Rheingold, H. (1994). A Slice of Life in My Virtual Community. Retrieved October 1, 2005, from http://www.well.com/user/hlr/vcbook/index.html.
Sue, D., & Sue, S. (1994). Understanding Abnormal Behavior.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Williams, W. C. (1958). The PALS Test:A technique for child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6), 487-495.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1, 1996. Toronto, Canada.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5,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newdisorder.html
Young, K. S. (1998). The center for on-line addiction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Retrieved October 5, 2005,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faqsindex.htm
Young, K. S.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A New Clin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4), 402-41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2. 林以正、王澄華(2001)。性別對網路人際互動與網路成癮之影響與中介效應。輔導季刊,37:4,1-10。
3. 孫曼蘋(1997a)。青少年新電視使用與其家庭人際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54,211-235。
4. 孫曼蘋(1997b)。中美青少年家用電腦使用及家庭生活之比較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99,49-72。
5. 馬傳鎮(1982)。少年犯的親子關係、家長社經地位、家庭背景與學校背景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177-224。
6. 許瓊心(1999)。博物館家庭觀眾參觀行為與親子互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7. 陳怡冰(1991)。親子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單、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8. 游森期(2002)。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探討。學生輔導,83,109-118。
9. 黃春枝(1986)。親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83-96。
10. 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特質之探討。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11. 謝龍卿、黃德祥(2005)。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6:7,29-62。
12. 羅芙蓉(1987)。國小資優與普通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