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01: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素眞
研究生(外文):Shu-Chen Yeh
論文名稱:高雄市民眾在垃圾「全分類、零廢棄」概念現況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sidents’ Attitude toward Complete-Sorting and Zero-Waste Policy in Kaohsiung City
指導教授:盧昭彰盧昭彰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台南女子技術學院
系所名稱: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生活應用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3
中文關鍵詞:全分類零廢棄廚餘堆肥環境行為
外文關鍵詞:complete sortingzero wasterecyclefood wasteenvironment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行政院環保署2005年起逐步推動「垃圾強制分類」計畫,預計於2007年達到垃圾總減量25 % 的「垃圾零廢棄」減量目標。高雄市政府亦自2001年起推動「強制垃圾分類制度政策」及2005年起逐步推動「垃圾強制分類暨廚餘清運回收計畫」。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高雄市民眾在垃圾「全分類、零廢棄」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現況,以不同人口統計變項為「自變數」,探討其與認知、態度及行為等「依變數」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編擬了垃圾「全分類、零廢棄」概念調查問卷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以高雄市家戶民眾,採立意取樣700位研究樣本,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交叉分析及卡方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發現結果歸納如下:1、高雄市民眾居家垃圾資源回收管道,主要「直接交給清潔車」佔72.93 %。2、獲得垃圾資源回收知識最主要來源來自「環保單位宣傳單」佔71.15 %。3、家中所產生廚餘量佔垃圾量20 % (含) 以下者約佔78.26 %;民眾願意使用廚餘有機堆肥者約佔76.33 %。4、認知方面,以男性;年齡在31至40歲;職業為商;教育程度研究所以上,對環境保護的知識認知較高。5、至於在態度方面,以居住新興區;女性;年齡在30歲以下;職業為教職;教育程度研究所以上,民眾對環境保護的工作較具有認同感。6、經差異性分析結果顯示,民眾居住地;年齡與職業在認知、態度與行為,均達顯著差異。不同性別民眾在認知,未達顯著水準,但在態度與行為上達顯著差異。7、對於廚餘堆肥使用意願結果顯示,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及住宅型態等存有顯著性差異,表示民眾對使用廚餘堆肥有相當高的意願。
本研究建議未來零廢棄政策之宣導著重在民眾性別及年齡之差異,同時在廚餘回收方面亦可提供更多管道,以提昇整體回收率。加強民眾教育,源頭減量、珍惜食物資源,減少浪費、運用廚餘堆肥,美化環境,增加廚餘回收再利用通路。
Abstract
Waste treatment has been a major issue in highly populated Taiwan for the past thirty year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initiated a four-in-one recycling program in 1997 and a food leftover recycling system in 2001. The goal of the following zero-waste policy is to cut the garbage down to 75% by 2007 taking 2001 as the baseline year.
Among all the constituents of household waste in Taiwan, leftover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one which shares the weight of 25% in average. It is thu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residents’ attitude toward zero-waste policy, including leftover recycling, as to cope with the final goal.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seven hundred households at all six districts in Kaohsiung City, Taiwan of a population over 1.5 million. Three dependent variables of the residents’ cognition, attitude, and action toward the zero-waste policy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onships to the resid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Description statistics, t-test and ANOVA a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Six hundred and seventy-six effective samples were retrieved with a percentage of 96.6%. The reliability of sample with Cronbach α is 0.91 for the attitude section. More than 72% of the residents submit their recyclable waste directly to the government-owned garbage trucks, which means the policy has gained progress through an eight-year promotion. More than 50% of the residents produce leftover less than 10% in weight of all waste. Only 47% of the residents are willing to make organic composite from their own leftover due to the lack of available space in the crowd city. However, three quarters of the residents show high interest in using organic composite and are willing to pay for it, which means an effective recycling system for leftover run by the government is necessary especially in Kaohsiung City. While there exis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residents in terms of cognition toward the zero-waste polic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th attitude and action, which implies that female residents do most of the housework traditionally. Moreover, all three sections reve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five levels of age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future,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zero-waste policy should be emphasized on gender and age differentiation.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more space inside the public area should be provided by the city government along with the existing recycling system to make the leftover recycling more efficient.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2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3
一、研究範圍 3
二、研究限制 3
第四節、名詞定義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6
第一節、全分類、零廢棄 6
一、強制性垃圾分類工作 7
二、台灣地區垃圾清運量及資源回收現況 10
三、高雄市垃圾減量、清運執行情況 11
第二節、廚餘回收再利用 15
一、廚餘定義、性質及組成 15
二、廚餘回收再利用現況 16
三、台灣地區垃圾堆肥處理歷史 17
四、目前台灣地區廚餘回收處理實施現況 19
五、國外廚餘、垃圾有機廢棄物處理狀況 21
六、廚餘回收再利用源資化方式 24
第三節、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行為模式 33
一、傳統環境行為模式 33
二、Hines 的環境行為變項觀點 34
三、影響參與環境行為的變數 35
四、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實證研究 36
第三章、研究設計 40
第一節、研究設計與架構 40
第二節、研究假設 41
第三節、研究對象 44
一、研究對象 44
二、研究樣本 44
第四節、研究工具 46
一、問卷量表內容說明 46
二、問卷效度與信度 52
第五節、研究流程 57
第六節、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60
一、描述性分析 60
二、推論性統計 60
第四章、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2
第一節、各相關變項作描述性統計分析 62
一、施測樣本個人基本資料分析 62
二、施測樣本對廚餘資源化堆肥相關資料分析 67
第二節、民眾在「全分類、零廢棄」概念之現況分析 70
一、民眾在垃圾「全分類、零廢棄」概念認知方面 70
二、民眾在垃圾「全分類、零廢棄」概念態度方面 70
三、民眾在垃圾「全分類、零廢棄」概念行為方面 71
第三節、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各變項上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74
一、民眾在垃圾「全分類、零廢棄」概念認知構面 75
二、民眾在垃圾「全分類、零廢棄」概念態度構面 77
三、民眾在垃圾「全分類、零廢棄」概念行為構面 79
第四節、各研究變項相關分析 81
第五節、人口統計變項在各研究變項上之差異性分析 82
一、人口統計變項在垃圾「全分類、零廢棄」概念認知差異性分析 82
二、人口統計變項在垃圾「全分類、零廢棄」概念態度差異性分析 87
三、人口統計變項在垃圾「全分類、零廢棄」概念行為差異性分析 93
第六節、廚餘資源化堆肥使用意願相關分析 98
一、廚餘資源化堆肥使用意願對人口統計變項之相關分析 98
二、對廚餘資源化堆肥使用意願存有顯著性差異分析 104
第七節、驗證研究假設統計分析結果 106
第五章、結論與後續研究之建議 111
第一節、研究結論 111
一、樣本與各研究變項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111
二、民眾在垃圾「全分類、零廢棄」概念之現況分析 112
三、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各變項上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113
四、各研究變項相關分析 113
五、人口統計變項在各研究變項上之差異性分析 113
六、廚餘資源化堆肥使用意願差異分析 115
第二節、後續研究建議 115
參考文獻 117
附錄一、專家效度名單 122
附錄二、調查問卷初稿 123
附錄三、調查問卷 129
附錄四、調查問卷發放說帖 13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l朱慶誠(2002)。台灣黑毛豬產銷策略聯盟之推動情形。農政與農情,116,28-32。
l李文智(1998)。家庭廚餘堆肥化處理。環境教育季刊,36,4-7。
l李再長等(2000)。工商心理學。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l李汪章(1999)。以事業廢棄物資源化建立企業競爭優勢之研究-以台灣水產業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l林冠嘉、楊皓涵(2005)。廚餘資源化技術(二) 。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
l林明龍(2000)。家庭廚餘與下水污泥共同堆肥之資源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l林晉卿、黃瑞彰、林經偉(2002)。堆肥品質及其應用於介質之調製。台南區農業專訊,40,6-11。
林殿琪(2000)。論台灣家庭廚餘堆肥現況與未來發展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駿、陳立(1994)。廢棄物處理技術(含設計)。台北:鼎茂圖書。
邱家範(2000)。高雄市家戶資源回收行為整合模式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美諺(2003)。由高、北兩市垃圾量變化看垃圾清理政策的影響。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洪嘉謨(2003)。廚餘有效利用。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編印。
洪明龍(2000)。家庭廚餘與下水污泥共同堆肥之資源化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留啓民(2002)。臺灣地區廚餘資源化之經濟效益與可行性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雄市政府環保局(2006)。高雄市垃圾清理狀況月報表。
崔正鋼(2002)。從都會區生活型態探討家庭資源回收設備設計之研究。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哲佑(2002)。台灣地區有機廢棄物處理現況之探討-以麥寮六輕為例。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文卿、陳國帝(2002)。有機廢棄物處理之技術與對策。推動有機資源(廚餘)應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1-24。
陳永仁、黃揮原(2003)。廢棄物回收政策- 台灣經驗。台灣衛誌,22(4)。318-326。
陳志欣(2002)。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陳靜宜(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澕(1999)。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乾全、王懋雯(1998)。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國主教育資料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黃雅玲(2002)。廚餘回收養豬之經濟效益分析-以台中市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英(2001)。臺灣家戶有機廢棄物堆肥化處理之政策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世瑩(2005)。SPSS統計分析實務。台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冠政(1996)。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28,7-20。
楊書銘(2001)。強制垃圾分類政策對民眾資源回收行為之影響評估。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盛行、蔡書憲(2002)。廚餘之處理及再利用。立法院院聞,30(3),38-53。
楊萬發(2002)。台北市廚餘產源調查及廚餘特性分析。台北市環保局委託計畫。
簡道南(2003),堆肥的製作原理。台肥月刊,44(6)。
趙宏邦(1999)。台北市社區民眾資源回收信念與行為意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清村(2003)。環境政策執行評估之研究-以台北市垃圾清運及收費制度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嘉男(2001)。高雄市家戶垃圾清除處理費徵收方式改進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鄭凱尹(2000)。高溫厭氧消化廚餘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錢玉蘭等(1997)。一般廢棄物(垃圾)收費技術研究。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
謝錦松、黃正義(1999)。固體廢棄物處理。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顏如君(2003)。台灣高中職學生在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現況調查─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秀文(1993)。廢棄物清理政策執行之遞延效果實證研究—以環保署『垃圾清理示範區』計畫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鄭健雄、蔡宜峰、張惠真(1998)。農村家庭垃圾堆肥化利用模式。台中區農推專訊,152。
英文部份
Brinton, W. F. (2001), “An International Look at Compost Standards”, Biocycle, April, 74-76.
Barth, J. and B. Kroeger (1998), “Composting Progress in Europe”, Biocycle, April, 65-68.
Eighmy, T. T. and D. S. Kosson (1996), “U.S.A. National Overview on Waste Management”, Waste Management, 16, 361-366.
Faucette, B., K. C. Das and M. Risse (2001), “University Tests In-Vessel Composting of Food Residuals”, Biocycle, January, 68-70.
Farrell, M. (2002), “Oregon Composting Project Serves Multiple Purposes”, Biocycle, January, 37-40.
Gale, C. (1997), “Organics Recycling in Britain”, Biocycle, June, 40-42.
Glenn, J. and D. Block (1999), “MSW Compos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Biocycle, November, 42-48.
Hartlen, J. (1996), “Waste Management in Sweden”, Waste Management, 16, 385-388.
Hjelmar, O. (1996), “Waste Management in Denmark”, Waste Management, 16, 389-394.
Holland, F. and A. Proffitt (1998), “Overview of Composting in The U.K.”, Biocycle, February, 69-71.
Hines, J.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 (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1-8.
黃稀庭(1992)。認知心理學。(譯自Stapp,W.B.,&Polumin,N.(1991). 原著,Glob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wards a way of thinking and acting.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18(1), 13-18. Robert, L. S.)。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Sakai, S., S. E. Sawell, A. J. Chandler, T. T. Eighmy, D. S. Kosson, J. Vehlow, H. A. van der Sloot, J. Hartlen and O. Hjelmar (1996), “World Trends in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Waste Management, 16, 341-350.
Taki, K. (2001), “Supply and Demand of Composted Manure in Japanese Nursery Production”, Biocycle, February, 71-72.
Vining, J., & Ebreo, A. (1990). “What makes a recycler?a comparison of recyclers and non-recycler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2(1), 55-73.
網路資訊
王振諧(2005)。沼氣發電技術。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2005年9月20,取自:http://she.moeaidb.gov.tw/issue/issue9/tec9_3.htm
行政院環保署(2004)。廢棄物-一般廢棄物全分類零廢棄。2004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epa.gov.tw/b/b_print.asp?Ct_Code=03X0000108X0007162
行政院環保署網頁(2005)。廚餘回收再利用計畫目標。2005年7月22日,取自:http://www.epa.gov.tw/b/b0100.asp?Ct_Code=05X0000782X0000832&L=
行政院環保署(2006)。環境資料庫環境統計廢棄物統計。2006年5月12日,取自:http://edb.epa.gov.tw/
苦勞網新聞稿(2001年7月26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2005年8月22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information/pub/2001_07_26_01.html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2005)。各區里戶口數月統計。2005年8月20日,取自:http://cabu.kcg.gov.tw/cabu2/statis61B1.aspx
高雄市政府環保局(2006)。訊息公告-新聞稿。2006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ksepb.gov.tw/ct.asp?xItem=3175&ctNode=56
黃仁晞(2005)。廚餘回收資訊網-資源回收廚餘回收再利用。2005年3月26日,取自:ttp://myweb.hinet.net/home5/e13994516/indexcu-c-5.htm
張聰億、洪堯棟(2005)。園藝漫談:農業鄉鎮廚餘堆肥製作案例分析--國姓鄉種子教師講研習會後記-御花園園藝資訊網,取自:http://www.e-garden.com.tw/day.asp?kind=p3&recno=78&page=1
鄭正勇(2005)。堆肥是什麼。2005年4月30日,取自:http://ecaaser3.ecaa.ntu.edu.tw/weifang/compost/堆肥(鄭).pdf
蕭光玲(2004)。沼氣再利用。工研院環安中心。2004年12月12日,取自:http://www.e-safety.com.tw/1_main/103_learning/1037_news/ENS41/ pdf/E1.pdf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