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
江亮演(2001),〈日本志願服務的現況與特色〉,《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236-244,台北:內政部。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
李鍾元(1999),《我國文化義工制度之評估與展望》,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吳定﹙1999﹚,《公共政策》,台北:空中大學。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編著,(2000),《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209。
林萬億(1992),《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林勝義﹙1996﹚,〈如何塑造服務文化,健全志願服務制度〉,《迎向二十世紀志願服務會議實錄》,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周海娟(2001),〈紐西蘭志願服務的發展與特色〉,《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三期:272-281,台北:內政部。周雅容﹙1996﹚,〈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75-97,台北:巨流。
邱定彬﹙2000﹚,《嘉義的慈濟人-一個宗教慈善組織社區化的過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教裕﹙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129:2-8。徐震﹙2001﹚,《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孫本初(2000),《公共管理》,台北:智勝。
陳武雄(2001),《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武雄(2002),《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台北: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金貴(2002),〈志願服務的內涵〉,內政部與中華民志願服務協會主編,《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台北:內政部。
陳金貴(2002),〈志願服務的內涵〉,《人事月刊》,第卅六卷第五期。陳建松(2003),《志願服務整合模式建立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源協﹙1994﹚,《社會工作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黃應貴﹙1994﹚,〈從田野工作談人類學家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山海文化雙月刊》,6,18-26黃翠蓮(1999),《公務機關志願工作人員參與動機、領導型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志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陸金竹(2003),《安寧療護志願服務人員服務動機及其服務現況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葉肅科(2001),〈澳洲志願服務的發展與特色〉,《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255-271,台北:內政部。曾華源(1986),〈推動社區工作之途徑與社區工作者角色之探討〉,《社區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楊國樞等﹙1997﹚,《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台北:華泰書局。
楊如蒼(2003),《學習型家庭志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其組織氣氛研究-以新竹市中、小學校建立「學習型組織」活化推動計劃為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路君約(1973),《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詹火生﹙1987﹚,《社會政策要論》,台北:巨流出版社。
慈濟文化出版社(2001),《慈濟月刊》第420期,112頁。
慈濟文化出版社(2004),《慈濟月刊》第455期,119頁。
慈濟志業巡禮-慈濟文化出版社
慈濟全球資訊網站http://www.tzuchi.org.tw,取用日期:2005年5月23日
張榮攀(2004),《慈濟語彙》,台北: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全一冊﹚,台北:韋伯文化。
劉明翠(1992),《志願服務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惠美﹙2003﹚,《非營利組織志願工作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嘉義地區志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21-26。蔡漢賢(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蔡美華(2001),〈韓國青少年志願服務之現況與特色〉,《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245-254,台北:內政部。。盧俊澄﹙2001﹚,《非營利組織策略性志工管理模式之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嚴幸文(1993),《醫院志願服務人員人格特質和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嚴祥鸞﹙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即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西文部份
Barclay Report﹙1982﹚.Social Workers-Their Roles and Task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Social Work/ Londonv:Bedford Square Press.
Clark.D. ﹙1987﹚,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Chen.S.J﹙1990﹚Understanding the Buddhist Tzu-Chi Association:A Culture Approach﹙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Hardcastle,D.A, Wenocur,S.& Powers,P.R. ﹙1997﹚.Community :Practice-Theories and Skills for Social Worker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lsley,P.J.(1990),Enhancing the Volunteer Experience:New Insights on Strengthening Volunteer Participation,Learning,and Committment,San Francisco,Califomia:Jossey-Bass Inc.
Kumamoto, A. & Cronin,J.(1987),Volunteers’ Nonprofits’ Special, but not very Different, Personnel dimension. In E. W. Anthes &J. Cornin(eds.. ), Personnel Matters in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pp.313-334).Hampton , Arkansas: Independent Community Consultant.
McClelland , D. C., & Burnham, D. H. (1976). 〝Power is the Great Motivato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54, No.2.
Nisbet,R.A.﹙1953﹚, Community and Power.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pple,K. ﹙1995﹚. Analysing Community Work-Its Theory and Practice. Great Buchinghamv:Open University Press.
Sieder,V.M. & Kirschbaum,D.C.(1977) Volunteers.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Washington,D.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Sheng,Y.K.1989,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Low-income Housing Projects: problemsand prospects.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25(1),56-65
United Nations.1981, Popular Participation as Strategy for Promoting Community Level Ac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Wright, Peter, Kroii, Mark J., & Parnell, John A. ﹙1996﹚,Strategic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Cases. N.J.: Pren-tice-Hall, Ch.l.
Young, Dennis R.,Hollister,Robert M.,& Hodgkinson, Vir-ginia A. ﹙eds.﹚ ﹙1993﹚ Govering, Leading and Manag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