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01: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權興
研究生(外文):Chuan-Hsing Kuo
論文名稱:品質監控系統應用於偏光板裁斷製程之改善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Improvement of manufacturing parameters for a polarizer cutting process us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指導教授:陳雲岫陳雲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n-Shiow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元智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工業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9
中文關鍵詞:六標準差DMAIC偏光板
外文關鍵詞:Six SigmaDMAICPolariz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6
  • 點閱點閱:5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以六標準差管理手法的流程步驟-DMAIC,進行偏光板代工廠裁斷製程良率的改善。首先找出關鍵品質特性,衡量量測系統及製程能力,歸納出影響製程的關鍵因子,再利用類神經網路分析方法與成本分析,找出最佳的裁斷製程刀模更換時機,。以六標準差專案管理的方式進行改善,使偏光板裁斷製程有明顯改善。不但使品質和製程能力提升,且製程更為穩定,也可使公司獲利提高。
This paper applies the Six Sigma methodology to improve the polarizer cutting process. First, we identify the critica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 variables. Then, the neural network is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significant factors for further verification of the best exchange knife tim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MAIC methology ar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polarizer cutting process.
一、緒論------------------------------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1
1.3 研究架構與流程--------------------2
1.4 論文架構--------------------------3
二、文獻探討--------------------------5
2.1 六標準差實務應用------------------5
2.2 類神經網路分析法在解決問題之應用--7
三、偏光板介紹-----------------------10
3.1 偏光板起源-----------------------10
3.2 偏光板的工作原理-----------------10
3.3 偏光率的計量方法-----------------11
3.4 偏光板的構造---------------------12
3.5 LCD用偏光板的品質特性------------16
3.6 偏光板製程-----------------------16
四、研究方法-------------------------18
4.1 界定-----------------------------20
4.2 衡量-----------------------------20
4.3 分析-----------------------------22
4.4 改善-----------------------------24
4.5 控制-----------------------------24
五、實例驗證-------------------------26
5.1 界定階段-------------------------27
5.2 衡量階段-------------------------27
5.3 分析階段-------------------------32
5.4 改善階段-------------------------33
5.5 控制階段-------------------------38
六、結論與建議-----------------------46
6.1 結論-----------------------------46
6.2 後續研究方向---------------------46
1.丁惠民譯,六標準差管理 立即上手,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台北 (2003)。
2.王志宏,「類神經網路於半導體平坦化製程預測監控功能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系碩士論文,2003。
3.李昌德,「量子類神經網路於電力負載預測之研究」,義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3。
4.李韻舟,「類神經網路於顫振導數之識別與預測」,中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5.林柏勳,「金融預警系統之動態模式-以綜合證券商為實證」,東海大學應用統計學系碩士論文,1995。
6.周薛萍,「武器系統建造品質導入6 Sigma之實証研究—以光華X號計畫自建工程為例」,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後勤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7.凌遠芳,「六標準差系統模式」,品質月刊,92年1月。
8.陳怡碩,「六標準差在降低Color Filter RGB製程側蝕之應用研究」,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3。
9.陳素蓮,「台北銀行顧客查詢與抱怨系統之流程再設計---以六標準差DMAIC手法為步驟」,東海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
10.陳逸昕,「印刷電路板之簡易生命週期評估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博士論文,2003。
11.曾慶毅,「Six Sigma之實務應用方法研究 – 以飛機零組件維修為例」,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
12.張瑞典、鄭豐聰、吳美芳,「光學玻璃產業導入6σ手法之探討—押型製程為例」,中國工業工程學會九十二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03。
13.楊錦洲,「你對GE的6σ-program了解多少?」,品質月刊,2003年1月。
14.遠東杜邦股份有限公司,「尼龍平織布緯向瑕疵之改善」,http://edu.cpc.org.tw/Q2001/com09/f1_p1.htm。
15.遠東杜邦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纖維競爭優勢」,http://proj.moeaidb.gov.tw/nqpp/Q2002/com09/f1_p1.htm。
16.樂為良譯,六標準差-奇異、摩托羅拉等頂尖企業的高績效策略,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台北 (2001)。
17.樂為良譯,六標準差簡單講,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台北 (2002)。
18.樂為良譯,潘迪、紐曼、卡法那夫著,六標準差團隊實戰指南,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台北 (2003)。
19.鄭昔福,「六標準差相關工具應用之心得 (四):量測系統分析 (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品質月刊,2003年1月。
20.鄭春生,Six-Sigma品質管理綠帶 (Green Belt) 培訓班議義,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
21.鄭翔任,「移除訊號雜訊的類神經網路方法」,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2。
22.鍾朝嵩,6 Sigma實踐法—綠帶必備之基本手法,和昌出版社,桃園 (2002)。
23.魏銘宏,「3M問題庫存管理系統之流程再設計--以六標準差DMAIC手法為步驟」,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
24.竇品華,「管制圖在自我相關性製程下之比較」,清華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1997。。
25.Breyfogle, F. W., Implementing six sigma: smarter solutions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2003).
26.Dasgupta, T., “Using the six-sigma metric to measure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a supply chai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14, 3, 355-366 (2003).
27.Goh, T. N., “The role of statistical design of experiments in six sigma: perspectives of a practitioner,” Quality Engineering, 14, 4, 659-671 (2002).
28.Hsu, C. M., “Solving multi-response problems through neural network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 18, 5, 47-54 (2001).
29.Matin T. Hagan, Howard B. Demuth, Mark Beale,「類神經網路設計」,臺北市:湯姆生,民93。
30.Wiklund, E., and P. S. Wiklund, “Widening the six sigma concept: An approach to improv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13, 2, 233-239 (200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