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部份:
Barritt, L., Beekman, T., Bleeker, H., & Mulderij, K. (1984). Analyzing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s. Phenomenology + Pedagogy, 2, 1-17
Bernard, H. R. (1988). Unstructured and Semi structured interviewing: Research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ousand Oaks, CA: Sage.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oyatzis, R.E. (1998). Transforming qulitative information: Thematic analysis and code development. Thousnand Oaks, CA: Sage
Brown, M. M. (1989). What are the qualities of good research? Washington, DC: American Home Economics Association, Teacher Education Section.
Kvale, S.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Lausburgh, T. W. (1979). Child welfare: day care of childre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Washington, D.C.: NASU.
Morse, J. M. (1994). Designing funded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Neuman, W. L.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ies approache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Palmer, E. P. (1969).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Sage.
Seidman, I. E. (1998). Interview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x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中文部份: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頁354-376。104人力銀行,2005年8月17日,國中/小學童課輔狀況大調查,取自:http://www.104.com.tw/cfdocs/2000/pressroom/104news940817_a.htm
中華民國統計月報,2006年4月,教育概況,取自: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3118&CtUnit=1041&BaseDSD=30
中華民國統計月報,2006年6月,人口年齡分配與生育率,取自: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3118&CtUnit=1041&BaseDSD=30
內政部戶政司,2005,臺閩地區現住人口婚姻狀況,取自: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5408&CtNode=3623
內政部兒童局,2003,九十一年台閩地區兒童生活調查報告。
內政部兒童局,2005,民國84年-民國94年托兒所概況。
王淑英、賴幸媛,1997,台灣的托育困境與國家角色,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
王順民,2005,課後照顧服務的一般性考察:現況處境與未來展望,國政研究報告,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4/SS-R-094-011.htm
王順民、張瓊云,2004,青少年兒童福利析論-童顏、年少、主人翁!?,臺北:洪葉。
台中市政府,2000,台中市短期補習班管理規則。
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1994,托兒議題資料,台北:兒童托育促進聯盟。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998,台北市國民小學辦理課後活動實施要點。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1,台北市私立幼稚園附設兒童托育服務中心設立辦法。
台灣省政府,1998,台灣省政府校外課後安親班輔導管理要點。
行政院主計處,1998,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2006,都市化,統計專題分析,取自:www.dgbas.gov.tw/public/Data/662017264471.pdf
何琦瑜 ,2005,家庭生活體檢大調查 台灣父母做得好嗎?,天下雜誌,第335期,120-121。吳正榮,2003,課後托育中心服務於消費者保護法之適用與解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台北:桂冠
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李新民,2003,課後托育機構整合國小課程之初探,幼兒保育學刊,第1期,頁19-38。東森新聞,2005年9月21日,補習班變安親班 3坪教室擠進10人 安全誰把關?取自:http://ettvs.ettoday.com/2005/09/21/545-1847223.htm
邱定雄,2001,國小學生課後安親班服務市場消費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姚美華 ,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孫碧霞,1988,學齡兒童課後照顧及輔導,社區發展,第41期,頁54-57。
徐千文,2005年10月5日,安親班真的能「安心」嗎 ?大紀元時報,取自:http://tw.epochtimes.com/bt/5/10/5/n1075273.htm
袁方,1997,社會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祖琳、陳蓓薇、陳淑華、蘇怡萍、謝惠如,2000,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第2卷,第1期,頁1-11。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6期,頁225-285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2,學童社區課後照顧實施要點。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3,國民小學辦理學童課後社團活動實施要點。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Joseph A. Maxwell原著,台北:心理
教育部,2003,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及人員資格標準。
梁靜于、謝龍田、徐如宜,2005年9月3日,未立案安親班 娃娃車翻覆,聯合報,取自:http://udndata.com/ndapp/Story?no=104&page=11&udndbid=udndata&SearchString=pne%2Fy69aK6TptME%2BPTIwMDQxMjI1K6TptME8PTIwMDUxMjI1K7P4p089wXCmWLP4&sharepage=10&select=1&kind=2&article_date=2005-09-03&news_id=3084709
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第4期,頁224-259。郭勝恩,2006年5月12日,安親班司機 對女童伸鹹豬手, 聯合報,C4版,雲嘉南綜合新聞
陳向明,199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淑琦,1991,托育服務,周震歐主編,兒童福利,台北:巨流出版公司。
陳雅琴,2000,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之探討—以台北市課後照顧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榮祥、吳貞宜,2004,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台北:華騰文化
游家政,1993,詮釋學與教育研究,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學方法論 (67-81頁),台北:五南。
馮燕,2001,台北市托育中心功能定位研究,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黃文卿、林晏州 ,1998,深度訪談之理論與技巧—以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園專車推動為例,國家公園學報,第8卷,第2期,頁166-178。黃怡瑾,2000,台南市國小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情形之初探,台南師院學報,第33期,頁233-262。
黃明秀,2006年3月23日,別讓安親班取代父母,聯合報,E5版,家庭與婦女
黃薈樺,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課後托育服務之看法,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楊深坑,1986,教育學科學性之詮釋學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8期,頁33-73
劉翠華(1990),學童課後托育服務模式之研究-以台北市三個社區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歐用生,1992,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鄭望崢,1988,都市學童課後托育服務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學庸,2005年9月28日,北市安親班八成四不合格,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9/28/n1067299p.htm
鄧淑慧,1993,學校圍牆外的教室──礁溪鄉桂村的「安親班」之教育人類學民族誌報告,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法,護理研究,第4卷,第2 期,頁195-201。謝友文,1991,托育服務法令問題之探討,台北:兒福聯盟文教基金會。
顏千淑,2004,台中市雙生涯家庭國小子女課後托育服務安排與影響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