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參考文獻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4,《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台北:五南,一版二刷。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初版。
王明珂(2003)《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歷史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初版。
方孝鼎,2001,《台灣底層階級研究:以台中市遊民、拾荒者、原住民勞工、外籍勞工為例》。台北: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田士金、江榮吉,1992,<僱用大陸船員相關問題之探討>。《中國水產月刊》473:25-29。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著、陳曉林譯,2004,《西方的沒落》。臺北:遠流,二版五刷。
艾鵬、林逸菁、黃啟賓,2004,<海上犯罪之研究─從大陸漁工挾持漁船偷渡案談起>。《警學叢刊》,34(5):65-95。成之約,2002,<元勝二號─人道不及於大陸漁工?>。《國政評論》。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社會(評)091-145號。
江文,1997,<大陸船員勞務輸出的現狀與前景>。《海運月刊》,頁13-19。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等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台北:濤石,初版一刷。
李光欣,2002,<大陸漁工─海上淘金夢>。《經典》52:24-35。李潤基著、金京善、李貞嬌譯, 2005,《希臘羅馬神話之旅》。台北:遠流。
呂英敏,1999,<海上船屋與船員偷渡>。《警光雜誌》512:10-12。吳天仁,1998,<介紹大陸漁業幹部船員的管理與船員輸出>。《中國水產月刊》545:58-64。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譯,2003,《最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臺北:韋伯文化。
林萬億,2005,<全球化、國際移民與社會正義>。論文發表於「移民政策與台灣會社會未來發展」研討會,臺北: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2005年6月15日。
周成瑜,2002,<大陸漁船船員陸上安置規定(草案)之檢討與評估>。《臺灣海洋法學報》1(1):153-171。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43:153-196。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學富。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初版19刷。
唐維敏譯,1998,《英國文化研究導論》(British Cultural Studies-An Introduction)。台北:亞太圖書。
許景順,1994,<「海上旅館」問題一籮筐>。《警光雜誌》,457:47-49。
陳百祿,1994,<淺談「非法海上船屋」之諸多問題>。《警光雜誌》,459:42-45。
陳向明,2005,《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初版六刷。
陳華民,2003,<大陸船員岸置試辦處所興辦現況>。《農政與農情》128:38-42。陳清春,1994,<我國僱用漁船勞動力及僱用大陸船員問題之探討>。《臺灣銀行季刊》45(4):290-309。莊慶達,1999,<沿近海「大陸漁工僱管」的探討(上)>。《漁友》64:16-19。莊慶達、李新泰,2000,<大陸漁工引進之經濟與福利分析>。《人口學刊》21:101-127。黃瑞祺、何乏筆、陳泓易、石計生等著,2002年,《後學新論:後現代卅後結構卅後殖民》。台北:左岸文化,初版。
黃信瑜,1997,《海上船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仲源,2002,《岸置大陸漁船船員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珍吾譯,2000,<外籍漁工的勞動世界--來自田野的觀察 (上)>。《勞資關係》,19(6):52-55。
張弘毅、周馥瑩,2005,<令人聞之色變的生態殺手-入侵紅火蟻>。《科學發展》389:52-57。
張鴻林、黃明和,2000,<談台灣地區漁船船主僱用大陸船員之管理>。《漁業推廣》171:12-26。
張國治、吳傳安,1998,<蘇澳港區大陸漁工問題之研究>。《警學叢刊》,28(6):167-191。張靜貞,2001,<加入WTO對我國農業之影響-兼論稻米限量進口與關稅化 >。《國政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研)090-037號。
傅柯(Micha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2002,《瘋癲與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台北:桂冠,初版五刷。
傅柯(Micha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2003,《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臺北:桂冠,初版四刷。
傅柯(Michael Foucault),王德威,2001,《知識的考掘》(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台北:麥田,初版七刷。
傅美惠,2003,<大陸漁工岸置處所管理問初探>。《警學叢刊》34(3):275-293。馮建三譯,2002,《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台北:遠流,新版二刷。
劉志儒,2001,《大陸漁工引進對漁港經濟區影響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漁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清鏗,1992,<僱用大陸船員相關問題芻議>。《漁友月刊》15(6):21-25。鄭玉瑞,1995,<從漁船准僱用大陸船員談陸勞的開放>。《勞工行政》87:57。鄭鎮國,2005,《我國對大陸船員安置相關管理制度與策略之探討》。臺北: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鄭芸生,1992,<僱用大陸船員之我見>。《漁友月刊》15(7):41-44。蔡憲卿,1994,<海上旅館與颱風避難>。《警光雜誌》458:22-25。
顏厚廣,2004,《我國僱用大陸漁工申請與管理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戴維.賈里(David Jary)、朱莉婭.賈里(Julia Jary)著、周業謙、周光淦等譯,2005,,《社會學辭典》(Sociology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臺北:貓頭鷹出版社,二版。
顧瑜君譯,2005,《質性研究寫作》(Writing up qualitative research)。臺北:五南,初版六刷。
二、外文書目
Filmer,Paul.M.Phillipson,D.Silverman and D.Walsh,1973,New Direction in Sociological Teory.Cambridge,MA:MIT Press.
Henri Lefebvre,1979,pace : 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 in Freiberg , J.W.(ed), Critical Sociology: European Perspective, pp.285-295. New York : Irvington.
Kenneth J. Gergen , 1991,The Saturated Self: Dilemmas of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van Dijk, T. A. ,1988, News as Discours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三、網站
洪宗善,2005,<劃設安置大陸船員之漁港碼頭區與水域處理原則簡介>。《農政與農情》(157)。http://bulletin.coa.gov.tw/view.php?catid=9181,取用時間:2006年5月21日。
謝逎煌,2003,<開放兩岸三通對國家安全之影響與整備事項評估>,http://www.phpb.gov.tw/cib/word/13.doc,取用時間:2006年1月19日。
羅桂美,2002年,<漁工慌的幕前幕後>。《敬仁雜誌》,第32期。 http://www.coolloud.org.tw/net/Chin_zin/detail.asp?ID=13895。取用時間:200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