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3: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晉榮
研究生(外文):Chin-Jung Hsu
論文名稱:高中職學生生活型態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lifestyle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of students among th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林晉榮林晉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Zin-Ro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與休閒教育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1
中文關鍵詞:健康體適能生活型態
外文關鍵詞:Lifestyle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10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之高中職學生,在生活型態與健康體適能的現況,並分析高中職學生的生活型態與健康體適能兩者之間的差異、關係及預測情形。本研究以95學年度就讀台中市與彰化縣之876名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抽樣,有效回收率為96.26%。研究工具依據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之健康體適能檢測方式進行測驗,以及研究者自編之生活型態量表,並經專家檢核及預試。資料分析以統計軟體SPSS 10.0版進行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分析處理。綜合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 高中職學生的生活型態傾向,依序為電腦網路、流行時尚、熱衷交友、認真學業、熱衷運動、休閒娛樂六個取向;而健康體適能屬「尚可」與「好」的等級,共佔82.4%。
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學生在生活型態方面:學校類別、有無打工、上學交通工具以及零用金等變項有顯著差異;在健康體適能方面:彰化縣高中職學生優於台中市高中職學生;二、三年級高中職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優於一年級。
三、 健康體適能屬於「尚可」的高中職學生,在生活型態上比「好」的高中職學生有較高的認真學業取向;健康體適能屬於「很好」的高中職學生,在生活型態上有較高的流行時尚取向與電腦網路取向。
四、 生活型態的「認真學業取向」要素與健康體適能的「心肺耐力」要素間具有較高負相關,亦即生活型態的「認真學業取向」要素相關值愈高,則健康體適能的「心肺耐力」相關值越為偏低。
五、 在生活型態的「電腦網路取向」與「認真學業取向」要素,對整體健康體適能、身體質量指數、肌耐力與心肺耐力等要素,具有負向預測力,亦即「電腦網路取向」與「認真學業取向」要素的得分愈高,對健康體適能各項要素會產生負分現象。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ifestyle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for student among th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nd further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corre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their lifestyle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he eight hundred and seventy-six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which were registered at 2006 and lived in Changhua county and Taichung cit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 us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response rate was 96.26%. The protocol of this test was referred by teacher’s guide for physical fitness and lifestyle scale were modified by experts and pilot study. All collecting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 way ANOVA, M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found as following:
1. The lifestyle inclination of students between th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t was orderly “surfing computer network”, “the modern fashion” , “make friends” ,” hard-studying”, “exercise passion”, “recreation & amusement”. The levels of “better condition” and “good condition” of health-related fitness had showed up to 82.4%.
2. The aspect of lifestyl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by school types, part-time job, transportation and pocket money variables. The aspect of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he student in Changhua had better physical fitness than Taichung city; Second grade and third grade students had better physical fitness than freshmen students.
3. “better condition” group of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had higher “hard-studying” score than “good condition”. The “excellent condi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had higher “modern fashion” and “surfing computer network”.
4. There was high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hard-studying” and “cardiovascular capacity”. It means that the higher score of “hard-studying” could make “cardiovascular capacity” getting lower.
5. Both of “surfing computer network” and “hard-studying” elements of lifestyle had negative prediction for physical fitness, body mass index, muscle endurance and cardiovascular. In other words, higher score of “surfing computer network” and “hard-studying” might get lower score of physical fitness performa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7
第四節 研究假設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六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生活型態之探討 12
第二節 健康體適能之探討 22
第三節 生活型態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程序 3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54
第四章 結果 55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生活型態及健康體適能之現況分析 5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學生在生活型態及健康體適能的差異分析 58
第三節 高中職學生生活型態與健康體適能的差異分析 74
第四節 高中職學生不同生活型態與健康體適能的相關分析 77
第五節 高中職學生不同生活型態對其健康體適能的預測分析 82


第五章 討論 85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生活型態及健康體適能之現況 8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學生在生活型態及健康體適能的差異情形 87
第三節 高中職學生生活型態與健康體適能的差異情形 93
第四節 高中職學生不同生活型態與健康體適能的相關情形 93
第五節 高中職學生不同生活型態對其健康體適能的預測情形 9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3
附錄一:高中職學生生活型態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預試問卷) 114
附錄二:高中職學生生活型態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正式問卷) 116
附錄三:體適能檢測記錄表 118
附錄四:專家效度問卷(原始問卷) 119
丁志音(1988)。生活方式與健康概念、倫理及政策的探討(上)。公共衛生,15(1),16-26。

尹祚芊(2000)。學校衛生護理。台灣醫學,4(2),215-222。

仇方娟 (1997)。 南區五專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書店。

方進隆(1995)。八十三學年度提昇國民體適能專案-學生體能檢測報告書。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與研究中心。

牛玉珍、李恩傑(2001)。健康體適能與生活型態、身體活動量分析--以交通大學一年級學生為例。學校衛生護理,11(12),36-59。

牛保強(1996)。大學生的價值觀、生活型態與音樂偏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同工學院。

王月伶(2003)。台灣地區青少年住院主要健康問題之長期趨勢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奶j學,台南。

王阿說(2002)。屏東縣一般學童與原住民童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王順正(1998)。運動與健康。台北:浩園文化。

王慈恩(2005)。行動電話造形設計與生活型態之研究-以青(少)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

朱嘉華、方進隆(1998)。國小教師運動習慣對睡眠品質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26,217-224。

江界山(1997)。體適能的檢測與評量。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
,(頁313-323)。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江界山、吳慧君(1997)。教育部八十五年度提昇國民體能專案-檢測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行政院衛生署(2006)。民國九十三年台灣地區主要死亡原因。線上檢索日期:
2006年1月4日。網址: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1)。國民體能檢測報告書。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何瑞麟、何邦立(1991)。多時區飛行、晝夜節律與飛行安全。中華民國航空醫學會會刊,5(1),23-40。

余玉眉、江永盛(1992)。國民保健六年計畫草-規劃緣起與過程。衛生報導,2(7)
,8-12。

別蓮蒂(2000)。生活型態白皮書:2000 年臺灣消費習慣調查報告。台北:商周。

吳亞紘(2005)。技職生離合關係、同儕互動與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吳清池(1992)。吸煙對肺弁鄐庣B動時生理時反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呂香珠(1999)。健康體能理論與實際。教育部八十八年提昇學生體能計畫研討會(頁51-56)。台北:教育部。

李志文(1997)。健康體適能評量。載於教育部體適能指導手冊(頁324-354)。台北:教育部。

李明憲(1998)。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李茂祥(2004)。影響國小學童體適能發展因素之研究: 以屏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
,25,139-148。


卓俊辰(1986)。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卓俊辰(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周桂英(2003)。台北縣高中、高職學生 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季瑋珠、符春美(1992)。社區民眾從事體能活動之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11(4),328-339。

林玉君(2006)。青少年炫耀性消費行為、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私立高中職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林晉榮(2002)。體適能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1(1),52-59。

林建豪(1996)。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運動能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林貴福(1993)。台北市中小學健康體能常模研究報告書。台北市:教育局。

姚漢禱(1993)。大學男子生活形式和健康體適能的關係。體育學報,16,373-
390。

施怡如(2004)。青少年生活型態、參考群體影響與手機使用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

胡銘傳(2001)。人類壽命延長意謂更多人活在慢性病的控制中。航空醫學暨科學期刊,15(1),89-95。

珧磭陛]1998)。國立成奶j學八十七學年度新生健康體能狀況研究。成大體育研究集刊,5,71-109。

張永豪(2003)。城鄉及偏遠地區之健康體適能的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

張春興(1993)。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新取向--目的教育化、對象全人化、方法本土化。教育心裡學報,26,1-21。

張國龍(1987)。消費者人口統計變數與生活型態對產品評估準則與參考群體運
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教育部(1995)。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1999)。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劃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輯)。教育部八十八年度提升學生體能計劃學校行政主管體能教育研習會報告書(頁6-17)。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閉F智(2001)。台北市國小校園休閒運動參與者生活型態及滿意度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

竟嚏]1991)。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郭文慧(1995)。兩岸青少年消費行為之比較研究台北市和上海市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工學院。

郭世傑、楊子孟、洪榮聰(2003)。大專院校學生生活方式與體能狀況調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5,87-94。

郭繼聖(1994)。大學生生活型態與電子字典市場區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

陳文詮、龍田種(1995)。都市國小學童與鄉村國小學童在體適能方面的差異性。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1),129-145。

陳仲義(2001)。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

陳秀卿(2000)。從契合理論來探討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職業倦態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陳坤檸、余筱寧(1995)。規律低強度運動訓練對兒童血脂肪與身體組成之影響。中華民國84-85 年師範院校論文發表會。

陳金海(1999)。長榮管理學院87學年度不同學群一年級學生的體適能比較分析
。1999 年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陳俊忠(1994)。現代生活與健康。體適能指導手冊(頁1-12)。台北: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

陳俊忠(1997)。體適能與疾病預防。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91)。台北:教育部。

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陳政友(2001)。臺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學校衛生護理,38,1-31。

彭鍬穩(2004)。高中男生通學方式、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曾宏定(2001)。高雄縣原住民地區國中生與都會區國中生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黃一昌(2000)。宜蘭縣不同社會階層兒童健康體適能之城鄉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黃士銘(1989)。在學少女生活型態與化粧品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黃尹萱(2005)。N世代生活型態與國內旅遊消費行為。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

黃文俊(1998)。八週間斷性步行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金山鄉中角國小學童為例。體育學報,26,161-168。

黃文俊(1999a)。身體活動對兒童之生理效益。中華體育,12(4),91-97。

黃文俊(1999b)。國小五年級男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在健康適能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黃文俊(1999c)。十六歲高中女生之生式生活型態在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大專體育,44,31-38。

黃文俊(2000)。坐式生活型態在兒童健康體適能之比較分析研究。體育學報,28
,339-348。

黃松元(2000)。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台北:師大師苑。

黃金柱(1992)。體育運動策略性行銷。台北:師大書苑。

黃長發(1999)。中州工商專校學生體適能狀況比較之研究。大專體育,43,134-
141。

黃奕清(1997)。體適能與全人健康。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黃雅文、姜逸群(1991)。健康促進論-健康行為的探討。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雜誌,18,2-12。

楊靜、彭元志、陳鳳雀(1999)。X 世代與Y 世代的運動鞋使用行為與生活型態之研究。科學學刊,8,333-339。

鄒秀惠(1997)。嘉義地區婦女生活型態與參與繼續教育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劉天麟(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與運動產品購買決策之研究以撞球運動與運動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劉立宇(1995)。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數對體適能的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0,433-442。

劉照金(1998)。國小學童性別、年級及生活型態對其體適能之影響。屏東科技大學學報,7(1),81-91。

劉德鈴(2000)。工作壓力所引起的疾病。人事月刊,31(1),38-40。
蔡岱亨、李勝雄、顏明琴(1996)。國小學童身體協調性能力發展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6 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296-318。

蔡婉莉(2002)。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以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為背景。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蔡錦雀、陳麗華、王俊明(1998)。國人身體活動程度及健康體能之比較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6,153-160。

鄭丞伸(2001)。新竹市國民中學學生體適能對休閒行為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鄭昭英(1995)。體適能和健康促進。一九九五年國際體適能研討會報告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鄭淑芬(2004)。桃園地區高中職學生個人因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

鄭順璁(2001)。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鄭榮源、朱明煜、吳仁智(1995)。台中縣國民小學九至十二歲學童體能調查研究。台中縣:台中縣政府。

賴曉蓉(1996)。國小學童健康體育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

謝伸裕譯(2002)。ACSM 體適能手冊。台北:九州圖書文物有限公司。

謝錦城(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體適能教學,27(2),20-26,120。

簡貞玉譯(1996)。 消費者行為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嚴如鈺(2003)。民宿使用者消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

AAHPERD. (1984). Technical Manual: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Washington,
D.C.:Nation Education Association.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2002). Fitness book(2nd edition).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ersen, R. M. (1995). Revisiting the behavioral model and access to medical care: Dose it matter?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1), 1-9.

Blum, R. W., McNeely, C., & Nonnemaker, J. (2002). Vulnerability, risk, and protec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t Health, 31(1S), 28-39.

Bouchard, C., & Shephard, R.J. (1994).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health:the model and key concepts. In r. J. S. In c.Bouchard, & t. Stephens (Ed.),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health-international proceedings and consensus statement (pp. 77-88).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orbin, C. B. (1991).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Kerper, Dubuque: Wm. C. Brown.

Cunnane, S. C. (1993). Childhood origins of lifestyle-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adulthood. Nutrition & Health, 9(2), 107-115.

Dever, G. E. A. (1976). An epidemiological model for health policy analysi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 453-466.

Eisenmann, J. C., Bartee, R. T., & Wang, M. Q. (2002). Physical activity, tv viewing, and weight in U.S. Youth: 1999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 Obesity Research, 10(5), 379-385.

Engel, J. F., Kollat, D. T., & Blackwell, R. D. (1982). Consumer behavior (4th ed.). Hinsdale, IL: Dryden Press.

Engel, J. F., Kollat, D. T., & Blackwell, R. D. (1984). Consumer behavior(4th ed.) the dryden press, a division of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inc.

Folsom-Meek, S. L. (1991). Relationship among attributes, physical fitness, and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3, 379-383.
Gallahue, D. L. (1996).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 (2nd ed.). Monterey: McGraw-Hill Companies.

Gupta, N. K., Mueller, W. H., Chan, W., & Meininger, J. C. (2002). Is obesity associated with poor sleep quality in adolesc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14(6), 762-768.

Hastad, D. N., & Lacy, A.C. (1998).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Allyn &Bacon.

Huang, Y. C. (1994). Relationship of sociodemographic and physical activity variables to physical fitness of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axas at Austin.

Kaur, H., Choi, W. S., Mayo, M. S., & Harris, K. J. (2003). Duration of television watching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body mass index.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43(4), 506-511.

Kelly, J. R. (1955). Leisure. N J: Prentice-Hall.

Kotler, P., & Armstrong, G. (1994).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yama, W. (2000). Lifestyle change improves individual health and lowers healthcare costs. Methods of Information in Medicine, 39(3), 229-232.

Lalonde, M. (1974).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 a working document. Ottawa: Government of Canada.

Lazer, W. (1963). Life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 s. C. Ed (ed.), (140-151).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Mosher, J. F. (1994). Alcohol advertising and public health:An urgent call for action. America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4(2), 180-181.

Pate, R. R. (1988). The evolving definition of fitness. Quest, 40, 174-179.


Pate, R. R., Dowda, M. & Ross, J.G. (1990).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america children. ADJC, 144(1123-1129).

Plummer, J. T. (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38, 33-37.

Reynolds, F. D., & Darden,W.R. (1974). Constructing life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life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74-87.

Satoko, M., Kanichi, M., Shigeo, F., & Oded, B. (2003). Physical activity, energy expenditure and intake in 11 to 12 years prepubertal obese boys.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Applied Human Science, 22(1), 53-60.

Schmidtm, R. B., & Walkusk, J.A. (1998).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exercise among the elderly. In p. Seraganian. Exercise Psychology, 163, 237-253.

Sekine, M., Yamagami, T., Handa, K., Saito, T., Nanri, S., &, & Kawaminami, K., et al. (2002). A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 sleeping hours and childhood obesity: Results of the toyama birth cohort study.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28 (2), 163-170.

Sharkey, B. J. (1997). Fitness and health(4th ed.)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huitz, C. M. S. (1984). Lifestyle assessment:a tool for practice.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9(2), 271-281.

Sobel, M. E. (1981). Life and social structure: Concepts, definitions and analys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Tanaka, H., Taira. K., Arakawa. M., Masuda, A., Yamamoto, Y., & Komoda, Y.et al. (2002). An examination of sleep health, lifestyle and mental health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56(3), 235-236.

Thomas, R. C., Robert, H. & Patricia, S. (1995). Fitforce coordinator guide. Canda: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Wake, M., Hesketh, K., & Waters, E. (2003). Television, computer use and body mass index in australia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Paediatr Child Health, 39(2), 130-134.

Walker, S. N.,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 (1987).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2), 77-81.

Wells, D. W., & Tigert, D. J. (1971). Activities, interests & opinion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1(4), 27-35.

Wells, W. D. (1974). Life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gac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Wind, J., & Green, P. (1974). Some conceptual, measurement, and analytical problem in lifestyle research, life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In (pp.100-125).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晉榮(2002)。體適能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1(1),52-59。
2. 季瑋珠、符春美(1992)。社區民眾從事體能活動之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11(4),328-339。
3.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
4. 朱嘉華、方進隆(1998)。國小教師運動習慣對睡眠品質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26,217-224。
5. 牛玉珍、李恩傑(2001)。健康體適能與生活型態、身體活動量分析--以交通大學一年級學生為例。學校衛生護理,11(12),36-59。
6. 丁志音(1988)。生活方式與健康概念、倫理及政策的探討(上)。公共衛生,15(1),16-26。
7. [50] 林居南, 高至鈞, 氧化錫添加對低壓氧化鋅變阻器之影響, 粉末冶金會刊第20卷第4期, pp.214-219, 1992年12月
8. 姚漢禱(1993)。大學男子生活形式和健康體適能的關係。體育學報,16,373-
9. 郭世傑、楊子孟、洪榮聰(2003)。大專院校學生生活方式與體能狀況調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5,87-94。
10. 陳文詮、龍田種(1995)。都市國小學童與鄉村國小學童在體適能方面的差異性。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1),129-145。
11. 陳政友(2001)。臺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學校衛生護理,38,1-31。
12. 黃文俊(1998)。八週間斷性步行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金山鄉中角國小學童為例。體育學報,26,161-168。
13. 黃文俊(1999a)。身體活動對兒童之生理效益。中華體育,12(4),91-97。
14. 黃文俊(1999c)。十六歲高中女生之生式生活型態在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大專體育,44,31-38。
15. 黃文俊(2000)。坐式生活型態在兒童健康體適能之比較分析研究。體育學報,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