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7358:9a99:61b8:7c0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8: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心怡
研究生(外文):hsin-yi Liu
論文名稱:周法高之中古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Chou Fa-Kao''s Ancient Chinese Sound
指導教授:張慧美張慧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2
中文關鍵詞:周法高中古音系重紐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0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周法高院士是我國享譽國際的語言學巨擘,畢生戮力於學術研究,研究領域寬廣,音韻、語法、文字、訓詁、文學等,無不專精。周法高先生治學嚴謹,著作等身,他的中古音研究是音韻學史上承先啟後的樞紐,他的重紐研究,更為重紐研究史寫下光輝的一頁,周先生具有崇高的學術地位,為後世學者所效法景仰。
周先生同時代的學者,或者後代的學者,在論及中古音的相關問題時,時常引述周先生的研究成果,或者評論周先生的觀點,但尚未有闡明周先生中古音學術理論的專著,本論文特以周先生中古音研究的成就為討論範圍,分為緒論、周法高之中古音系、周法高重紐研究、周法高之中古音相關問題討論、結論等五個篇章,並附錄周法高中古音代表性論著簡介、周法高著作目錄最新版、報章雜誌辭典之相關記錄與後人對周法高先生追憶之文章,以期能盡力架構出周先生中古音研究的體系。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方法....................................1
第二節周法高生平簡介....................................2
一、求學過程............................................4
(一)小學、中學階段......................................4
(二)大學階段............................................5
(三)研究所階段..........................................5
二、研究經歷............................................6
(一)第一階段:1941-1946 年......................................................6
(二)第二階段:1946-1949 年..............................7
(三)第三階段:1949-1962 年..............................7
(四)第四階段:1962-1977 年..............................8
(五)第五階段:1977-1994 年..............................11
第三節周法高之著作目錄與中古音著作概述..................15
一、周法高著作目錄概述..................................15
二、周法高中古音著作概述................................16
(一)第一部分:專著......................................16
(二)第二部分:單篇論文..................................19
第二章周法高之中古音系..................................20
第一節周法高之中古聲母系統..............................20
一、中古聲母的分類......................................21
二、中古聲母的音值......................................22
(一)脣音:幫、滂、並、明................................22
(二)舌頭音:端、透、定、泥,半舌音:來..................22
(三)舌上音:知、徹、澄、娘..............................23
(四)齒頭音:精、清、從、心、邪..........................23
(五)正齒音二等:照莊、穿初、牀崇、審生..................23
(六)正齒三等:照章、穿昌、牀船、審書、禪,半齒音:日....23
(七)牙音:見、溪、羣、疑、曉、匣........................25
(八)喉音:影、喻以、喻云................................25
第二節周法高之中古韻母系統..............................29
一、《切韻》的一等韻和二等韻............................30
(一)一、二等韻的主要元音................................30
(二)一、二等重韻的主要元音..............................31
二、《切韻》的三等韻....................................31
三、《切韻》的純四等韻..................................36
第三節周法高之中古聲調系統..............................48
一、中古聲調的調類......................................48
二、中古聲調的性質......................................48
第三章周法高重紐研究....................................51
第一節重紐研究的源起和發展..............................52
第二節周法高重紐的定義與出現的範圍......................55
一、重紐的定義..........................................55
二、重紐出現的範圍......................................55
第三節周法高重紐A 類、B 類之音值........................57
一、周法高對諸家的評論..................................58
(一)重紐並不代表語音上的區別............................58
(二)確有語音上的差別,但是沒法說出區別何在..............58
(三)區別在介音..........................................58
(四)區別在聲母和介音....................................59
二、周法高重紐音值之構擬................................60
(一)早期-主張以主要元音不同來區別重紐...................60
(二)晚期-主張以聲母顎化與否區別重紐.....................66
第四章周法高之中古音相關問題討論........................68
第一節中古聲母部分......................................68
一、中古聲母的分類......................................68
(一)泥紐和娘紐合併問題..................................69
(二)匣紐和喻云合併問題..................................70
(三)從牀崇紐分出俟紐的問題..............................71
二、中古聲母的音值......................................72
(一)鼻音聲母............................................72
(二)舌上音:知、徹、澄、娘..............................72
(三)正齒音二等:照莊、穿初、牀崇、審生..................74
(四)正齒三等:牀船......................................74
第二節中古韻母部分......................................75
一、中古韻母的音值......................................75
(一)一、二等韻各韻類音值討論............................75
(二)一、二等重韻各韻類音值討論..........................78
(三)三等韻C1、C2 類的音值討論...........................80
(四)純四等韻有無i 介音問題..............................82
第三節中古聲調部分......................................83
第四節《切韻》之性質研究................................84
一、諸家之說法..........................................85
(一)古今方國之音........................................85
(二)一時一地之音........................................87
三、周法高之觀點........................................89
(一)〈玄應反切考〉(1948 年).............................89
(二)〈三等韻重脣音反切上字研究〉(1952 年)...............93
(三)〈論切韻音〉(1968 年)...............................93
第五節輕脣音之演變條件..................................95
第六節全濁聲母送不送氣問題..............................97
第五章結論..............................................100
第一節周法高中古音學術觀點..............................100
一、聲母部份............................................100
二、韻母部分............................................101
三、聲調部份............................................102
四、重紐部分............................................103
(一)重紐的定義..........................................103
(二)重紐出現的範圍......................................103
(三)重紐A 類、B 類的語音區別............................103
五、《切韻》的性質部份..................................104
第二節周法高中古音的貢獻與成就..........................105
參考資料................................................106
附錄一:周法高中古音代表性論著簡介......................113
第一節〈廣韻重紐的研究〉簡介............................113
第二節〈切韻魚虞之音讀及其流變〉簡介................... 119
第三節〈古音中的三等韻兼論古音的寫法〉簡介..............124
第四節〈三等韻重脣音反切上字研究〉簡介..................128
第五節〈論古代漢語的音位〉簡介..........................131
第六節〈論切韻音〉簡介..................................135
第七節〈論上古音和切韻音〉簡介..........................138
第八節〈隋唐五代宋初重紐反切研究〉簡介..................142
附錄二:【周法高著作目錄最新版】........................149
(一) 專書...............................................149
(二) 單篇論文...........................................151
(三) 序文、詩文、憶舊類文章.............................164
(四) 編輯的書目.........................................166
(五) 國科會研究計劃.....................................166
(六) 生前擬出版著作.....................................167
附錄三:報章雜誌辭典之相關記錄與後人對周法高先生追憶之文章...............169
(一) 辭典類中相關記載...................................169
(二) 報刊雜誌專訪及報導.................................169
(三) 專書專文評論.......................................171
丁邦新
1994 〈縱橫古文海出入聲韻界——享譽國際的中國語言學家周法高先生〉,《中央日報》(長河版)第17 版。
1997 〈重紐介音差異〉,《聲韻論叢》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8 〈說平仄〉,《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
1980 〈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王力文集》第18 卷,頁186,原載《武漢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第3 期。
2004a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2004b 《漢語音韻》,北京:中華書局。
2004c 《漢語語音史》,北京:中華書局。
王天昌
1965 〈周法高先生著作目錄〉,《書和人》,第11 期。
王靜如
1941 〈論開合口〉,《燕京學報》第29 期。
1948 〈論古漢語之腭介音〉,《燕京學報》第35 期。
王顯
1961 〈切韻的命名和切韻的性質〉,《中國語文》4 月號。
史墨卿
1991 〈周法高院士著作目錄〉,《中國國學》,第10 期。
平山久雄
1997 〈重紐問題在日本〉,《聲韻論叢》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余迺永
1993 《新校互註宋本廣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4 〈永懷恩師-周子範法高教授〉,《中國語文通訊》32 期。
吳銘能、顧蕙倩
1990 〈國學與新學的遽變時代—周法高院士走出嶄新的學術生命〉,《中央日報》,第17 版。
李方桂
1998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存智
1995 〈重紐問題試論〉,《聲韻論叢》第五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李榮
1973 《切韻音系》,臺北:鼎文書局。
何大安
1997 〈周法高先生行誼、貢獻〉,《聲韻論叢》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杜其容
1981 〈輕脣音之演變條件〉,《第一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言語文字組。
何九盈
1961 〈切韻音系的性質及其他〉,《中國語文》9 月號。
周法高
1945a 〈廣韻重紐的研究〉,《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初版二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年)。
1945b 〈切韻魚虞之音讀及其流變〉,《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初版二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年)。
1945c 〈說平仄〉,《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初版二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年)。
1948a 〈古音中的三等韻兼論古音的寫法〉,《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初版二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年)。
1948b 〈玄應反切考〉,《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初版二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年)。
1952 〈三等韻重脣音反切上字研究〉,《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初版二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年)。
1954 〈論古代漢語音位〉,《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初版二刷: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年)。
1956 《中國語文研究》,二版,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962 《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篇》,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1964 〈何謂漢學〉,《漢學論集》,臺北:正中書局。
1968 〈論切韻音〉,《中國音韻學論文集》,初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 年)。
1969 〈論上古音〉,《中國音韻學論文集》,初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 年)。
1970 〈論上古音和切韻音〉,《中國音韻學論文集》,初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 年)。
1976 〈漢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幼獅學誌》第13 卷第1 期。
1977 〈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中國語言學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83a 〈記昆明北大文科研究所〉(下),《傳記文學》第42 卷第2 期。
1983b “On The Structure Of Rime Tables In The Yün-Ching 韻鏡”(〈論韻鏡中的韻圖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 本1分。
1983c 〈參加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和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的心得〉,《大陸雜誌》第68 卷第6 期。
1984a 〈讀切韻研究〉,《大陸雜誌》69 卷2 期。
1984b 〈玄應反切再論〉,《大陸雜誌》第69 卷第5 期。
1986a Paper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Epigraphy,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6b 〈隋唐五代宋初重紐反切研究〉,《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
1990 〈論晚唐漢藏對音中漢字顎化情形〉,《大陸雜誌》第81 卷第5 期。
1991a 《中國語文論叢》,臺北:正中書局。
1991b 〈讀「韻鏡中韻圖之構成原理」〉,《東海學報》第32 卷。
周世箴
1998 〈周法高先生的學術與人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新學術之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周祖謨
1981 〈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竺家寧
1990 〈向周法高教授請益問學〉,《國文天地》6 卷5 期。
1995 〈論中古韻母〉,《音韻探索》,臺北:學生書局。
1997 〈重紐為古音殘留說〉,《聲韻論叢》第六輯,臺北:學生書局。
2002 《聲韻學》,台北:五南書局。
邵榮芬
1961 〈切韻音系的性質和它在漢語語音史上的地位〉,《中國語文》4 月號。
1982 《切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
1990 《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炯陽
1997 〈序〉,《聲韻論叢》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徐通鏘
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高本漢
2003 《中國音韻學研究》,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 年9 月第1 版,1994 年8 月縮印第1 版,2003 年6月第2 次印刷。
高明
1979 〈中古聲類娘泥不當併士俟不當分明〉,《木鐸》第3 期。
盛炎
1988 〈周法高先生傳略〉,《晉陽學刊》第5 期(總第50 期)。
陸志韋
1985 《古音說略》,《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一),北京:中華書局,1947年初版。
2003 〈古反切是怎樣構造的〉,《陸志韋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志清
1996 《切韻聲母韻母及其音值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寅恪
1997 〈從史實論切韻〉,《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北:九思叢書。
陳新雄
1984a 〈廣韻聲類諸說述評〉,《鍥不舍齋論學集》,臺北:學生書局。
1984b 〈切韻性質的再檢討〉,《鍥不舍齋論學集》,臺灣:學生書局。
1980c 〈廣韻四十一聲紐聲值的擬測〉,《鍥不舍齋論學集》,臺北:學生書局。
1994 〈《廣韻》二百零六韻擬音之我見〉,《語言研究》第2 期(總第27 期)。
馮蒸
1997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日昇
1994 〈紀念周法高老師〉,《中國語文通訊》32 期。
張渭毅
1999 〈二十世紀的漢語中古音研究〉,發表於韓國全南大學召開的第18回中國人文學會學術發表大會上。
張慧美
2005 〈周法高先生音韻學研究之成果〉,『緬懷與傳承-東海中文系五十年學術傳承研討會』。
黃笑山
1995 《切韻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統》,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6 《切韻》三等韻的分類問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第四期。
1999 〈漢語中古語音研究述評〉,《古漢語研究》第3 期。
黃淬伯
1928 〈討論切韻的的韻部與聲紐〉,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第61 期。
1962 〈關於切韻音系基礎的問題〉,《中國語文》2 月號。
黃彰健
1998 〈中央研究院院士東海大學講座教授周法高先生行述〉,《中國國學》第26 期。
程章燦
2003 〈讀書台畔兩耆儒—從王伯沆周法高紀念館說起〉,《中大南大校友通訊》總第21 期夏季號。
趙芳藝
1987 〈語言學巨擘周法高教授〉,《國文天地》第3 卷第1 期。
趙振鐸
1962 〈從切韻序論切韻〉,《中國語文》10 月號。
楊承祖
1994 〈敬悼周法高教授-兼記他在東海校園的最後生活〉,《中國語文通訊》32 期。
楊劍橋
1998 《漢語現代音韻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董同龢
1967 《上古音韻表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74a 〈廣韻重紐試釋〉,丁邦新編:《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食貨出版社。
1974b 〈全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的反切下字〉,丁邦新編:《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食貨出版社。
1998 《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年10 月,頁145。
劉漢德
1975 〈中華民國文史界學人著作目錄:周法高、施之勉〉,《書目季刊》第8 卷第4 期。
劉鑑
2004 《經史正音切韻指南》,《等韻五種》,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薛鳳生
1997 〈試論《切韻》音系的元音音位與「重紐、重韻」等現象〉,《聲韻論叢》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關國煊
2002 〈民國人物小傳〉,《傳記文學》第81 卷第4 期。
謝雲飛
1997 《語言學大綱》,臺北:學生書局。
謝鶯興
2005 〈周法高先生著作目錄〉,《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44 期。
龍宇純
2002a 〈支脂諸韻重紐餘論〉,《中上古漢語音韻論文集》,臺北:五四書店有限公司。
2002b 〈論重紐等韻及其相關問題〉,《中上古漢語音韻論文集》,臺北:五四書店有限公司。
羅常培
1928 〈切韻探賾〉,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第三集第25、26、27 期合刊(切韻專號)。
2004a 〈梵文顎音五母之藏漢對音研究〉,《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b 〈知徹澄娘音值考〉,《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c 〈《切韻》魚虞的音值及其所據方音考—高本漢《切韻》音讀商榷之一〉,《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d 〈論龍果夫的《八思巴字和古官話》〉,《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漢學研究通訊》編輯部
1982 〈學人專訪:周法高院士〉,《漢學研究通訊》第1 卷第3 期(總第3)。
《國文天地》編輯部
1991 〈學人鏡銓:『周法高教授』〉,《國文天地》第7 卷第1 期。
2001 《等韻五種》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