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8: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正博
研究生(外文):Zheng-bo Wu
論文名稱:犯罪矯正機構附設醫療專區成效之研究
指導教授:楊士隆楊士隆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2
中文關鍵詞:犯罪矯正機構醫療專區成效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10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過去矯正機關面對罹患尿毒症,或重症慢性病犯,多以拒絕收監或保外監治方式處理,因此造成此類收容人有恃無恐,亦使矯正機關受到社會輿論批評的聲浪不斷;再者,收容人戒護外醫,每每耗費戒護人力甚鉅,往返奔波之外,尚須顧慮收容人串通脫逃,劫囚之意外,惟對戒護外醫的謹慎小心,往往會造成延誤就醫,甚或發生醫療糾紛等情事;並且犯罪人因觸犯法紀入監服刑,而失去自由,並不意謂各種權利亦應受到剝奪,依聯合國在監人處遇最低標準規則可知,矯正機關對於受刑人在監之各種基本權益亦應予以保障。
職是之故,我國法務部矯正司為改善收容人醫療的障礙、加強矯正機構醫療設施、提昇診治服務品質,遂擴大與台灣各地公私立醫院及私人診所、國軍醫院簽約設立專屬病房以及延聘醫師實施診療,並於91年4月在台中監獄成立中區醫療專區,提供門診、住院、手術等醫療照護,希望藉此使收容人得到較佳的醫療品質,並減少收容人戒護就醫時的風險。其中設置醫療專區,更使得我國矯正醫療實務呈現重大改變。此項政策實施至今己逾4年,研究者認為似可從事成效探討,以進一步提供此項政策未來變革的基礎與參考。
本研究為能完整探討我國矯正機構附設醫療專區之成效,除以成本效益的觀點評估醫療專區外,亦採質化與量化兩種研究方式對收容人與職員(管教人員、醫療人員)蒐集資料,進行分析。量化研究的樣本是以實際從事醫療專區業務之醫療、管教人員為對象,共145名,回收有效問卷為142份;質化研究的參與者為:監獄管教人員10人、醫療專區醫療人員5人、收容人20人。期藉由完整的資料,以深入分析及探討我國矯正機構附設醫療專區之成效。
從成本效益評估結果可知,醫療專區以94年度為例,可節省之人事、藥品、耗材費的有形效益達新臺幣74,100,298元,戒護外醫比率(戒護門診人次/收容人數)從各監平均的.282降至.095,減少約1,062戒護門診次數,無形效益則具有提昇政府施政成效、降低戒護風險、保障收容人健康等成果;量化分析結果則發現,受訪者在三十個子題中,對醫療專區的效益均呈正向,即持肯定支持的態度,並同意醫療專區具有防止劫囚、脫逃等戒護事故的弁遄A再從服務年資與年齡交叉分析亦得知,服務年資愈久或年齡愈長的受訪者對醫療專區的成效愈肯定;根據質化分析的資料則發現,不論是管教人員、醫療人員或收容人均認同醫療專區具有「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適切性、連續性」,並可兼顧戒護安全與發揚教化輔導,尤其此人性化的處遇使收容人對管教人員有正面的感受,而心存感激、改悔向上,使其刑罰發揮明刑弼教、刑期無刑之目的。
根據前揭研究結果謹提出以下建議供未來犯罪矯正機構附設醫療專區建置及改革之參考:一、依地域性分別增設北、南、東各區犯罪矯正機關醫療專區;二、加強與醫療資源合作;三、獄政醫療系統軟體工程之強化;四、規劃長期照護屬性療養房;五、收容房舍專門化;六、收容人納入全民健康保險,回歸使用者付費公平原則;七、提高醫療專區醫事人員之名額編列;八、加強醫療資源利用,訓練專業照護人才;九、增編醫療專區心理、社工暨職能治療人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名詞詮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醫療專區設置之理論基礎 11
第二節 健康與醫療需求 19
第三節 醫療資源利用分析 24
第四節 我國監院所醫療業務概況與檢討 27
第五節 犯罪矯正機構醫療概況 42
第六節 我國醫療專區沿革與現況 50
第七節 相關研究文獻回顧 5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6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6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6
第三節 問卷設計 6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8
第五節 信度與效度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及分析 69
第一節 醫療專區成本效益評估 69
第二節 醫療、管教人員問卷統計分析 82
第三節 管教人員質性訪談 86
第四節 醫療人員質性訪談 100
第五節 收容人質性訪談 11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發展 141
參考書目 143
附錄一:專家學者名單 184
附錄二:質性訪談管教人員受訪者編碼、背景、受訪情境表 185
附錄三:質性訪談醫療人員受訪者編碼、背景、受訪情境表 187
附錄四:質性訪談收容人受訪者編碼、背景、受訪情境表 188
附錄五:管教人員質性訪談網要 192
附錄六:醫療人員質性訪談網要 193
附錄七:收容人質性訪談網要 194
附錄八:醫療專區效益評估研究問卷 195
附錄九:問卷編碼表 199
表次
表2-1 Champion提出之五種模式概要 15
表2-2 美國各時期重視之犯罪矯正弁?16
表2-3 矯正機構收容人主要之健康問題 23
表2-4 我國與日本收容人數、醫護人員及全年醫療預算數比較 45
表2-5 醫療專區各部門啟用日期暨設置容量表 52
表2-6 醫療專區開設門診科別及診次表 53
表2-7醫療專區開設科別、診次規畫表 55
表4-1 醫療專區附設培德醫院 六月份 門診表 95/06/05製表 71
表4-2 九十四年度醫療專區每月各科門診人數統計表 72
表4-4 94年監所戒護就醫(外醫)人次與各監收容人數比 73
表4-5 94年度醫療專區節省戒護就醫門診效益表 74
表4-6 94醫療專區年度血液透析室效益計算表 75
表4-7 94年度醫療專區住院部各科人數統計表 77
表4-8 94年度醫療專區培德醫院節省戒護警力計算表 78
表4-9 94年度醫療專區支出總表 79
表4-10 94年度醫療專區培德醫院效益計算表 80
表4-11 醫療專區整體經濟效益計算表 81
表4-12 醫療、管教人員基本資料 82
表4-17 醫療管教人員敘述統計 84
表4-3 臺灣臺中監獄收容人戒護門診名冊(九十四年) 149
表4-13 醫療管教人員問卷分析-年齡 160
表4-14 醫療管教人員問卷分析-教育程度 166
表4-15 醫療管教人員問卷分析-服務年資 172
表4-16 醫療管教人員問卷分析-宗教信仰 178

圖次
圖2-1 矯正機構健康體系中,需要、供給與需求間的相互關係 21
圖2-2 矯正機構收容人健康照護需求的評估過程 22
圖2-3 第四階段醫療利用模式 26
圖3-1 研究流程圖 66
一、中文(依筆劃為序)
丁志音、江東亮(1996)。以健康行為型態分類台灣地區之成年人口群-群聚分析之應用。《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5:175-186。
王毓仁(1996)。我國反毒政策執行過程之探討:因素分析法之應用。《公共政策學報》,第十七期,249-296。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
任正明(2000)。監院所收容人納入全民健康保險可行性之研究。《醫事法學》,7:62-73。
江東亮(1997)。健康與公共衛生的歷史。收錄於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編《公共衛生學》,修訂二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余振華(2003)。對性犯罪之刑罰規定的再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89-102。台北:元照出版社。
吳素霞、林明傑(2001)。從性罪犯紿療理論探討我國社區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之身心治療及輔導教育制度。《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四)》。台北: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
李麗文(2004)。《矯正機關收容人醫療保健照護問題之探討—兼與日本矯正醫療政策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杏語心靈診所(2005)。《認識精神疾病(夢幻與真實之間──初訪精神與心理的世界)》。Website:http://www.reangel.com/knowledge0.2htm,,visited 2005/05/07。
杜聰典(2002)。《台灣地區少年毒品犯戒治處遇成效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究所碩士論文。
周愫嫻、張祥儀(2003)。突圍:論性侵害犯罪人再社會化之可能性。《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149-159。台北:元照出版社。

周輝煌、葉俊宏(2005)。我國監所醫療業務問題之探討。《2005年犯罪矯治國際研討會》,371-380。
林明傑、張晏綾、陳英明、沈勝昂(2003)。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之處遇-較佳方案及三個爭議方案。《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161-185。台北:元照出版社。
林俊吉(1983)。《我國勞保醫療費用支出增加原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秋蘭(2002)。《我國少年矯正政策之研究評估》。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茂榮、楊士隆、黃維賢(1998)。《新編監所法規》。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茂榮、楊士隆(2006)。 《監獄學—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 (修訂新版)。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健陽、黃啟賓(2002)。毒品矯治與成效策略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三九期,1-32。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宮鴆芳弘(2003)。《矯正醫療之歷史》,《矯正醫學》。日本:日本矯正醫學會。
張伍隆(2005)。《矯正機關收容人醫療利用與滿意度調查》。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數娟(2002)。《公共服務委託外包活動特性與控制機制之探討-以監所醫療業務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麗卿(1992)。刑罰理論與精神疾病犯罪人的處遇。《臺大法學論叢》,第二十二卷第一期,頁257-278。台北:臺灣大學。
陳志龍(2003)。性犯罪者排除於假釋之外。《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103-109。台北:元照出版社。
陳書隆(1991)。《全民健康保險對民間醫療保健支出影響之分析》。逢甲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源(2003)。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登記與公告制度與其法律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129-147。台北:元照出版社。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02)。《犯罪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黃毓華、邱啟潤(1997)。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6:24-35。
黃徵男(2004)。《二十一世紀監獄學—理論、實務與對策》。臺北:首席文化出版社。
楊士隆(2006) 《犯罪心理學》(修訂新版),臺北:五南。
楊士隆(2004)。《暴力犯罪》,臺北:五南。
楊士隆,林茂榮(2001)。《戒護事故:原因、預防與處理》,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
楊士隆,林茂榮,黃維賢合著(2002)。《監獄行刑法論》,五南 二版。
楊士隆、鄭添成、陳英明(2003)。性犯罪者之處遇與矯治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111-127。台北:元照出版社。
楊士隆主持(2004)。《性侵害犯罪再犯率及危險因子之研究》,內政部。
楊士隆等編(2000)。《認知行為處遇法在犯罪矯正上的應用》,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初版。
葉秀蓮(2000)。《台灣地區精神病監矯治處遇問題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防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德富(2003)。談矯正機關如何妥慎因應SARS疫情的衝擊。《法務通訊》,第2142期,5-6。台北:法務部。
劉邦繡(2002)。《特定類型性侵害犯罪之研究-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之實體與程序探討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正、林正介、釩n榮、龔佩珍(2005)。《監獄醫療之現況調查及需求評估(第二年)-台中監獄培德醫院設立之成本效益分析》。行政院衛生署九十四年度科技研究計畫,計畫編號:DOH94-TD-M-113-001。

蔡墩銘(1998)。《法律與醫學》。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蔡德輝(1997)。暴力犯之心理特性及防治對策,《政策月刊》,86.12。
蔡德輝(2000)。犯罪矯正新趨勢:社區處遇制度之可行性研究,《法學叢刊》,89.07。
蔡德輝、楊士隆(2000)。解讀社會指標--公共安全領域,《中國統計通訊》,89.12。
蔡德輝(2000)。臺灣地區少年強姦犯、非暴力犯及一般少年犯罪危險因子之比較研究,《犯罪學期刊》,89.06。
蔡德輝、楊士隆(2006)。《犯罪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德輝研究主持(1999)。《獄政政策與管理之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蔡德輝、楊士隆(1998)。《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一)》。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
蕭文彬(2006)。《台中監獄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合作之醫療專區個案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法務部矯正機關:http//www.crt.moj.gov.tw/index.asp,2004。

二、外文(依字母為序)
Andersen, R. M. (1995). Revisiting the behavioral model and access to medical care:Does it matter?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1-9.
Belloc, N.B., Breslow L Hochstim JR. (1971). Measurement of physical health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survey. American Journal Epidemiol, 93:328-336.
Brown, R.T. (1993). Health needs of incarcerated youth. Bulletin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 70:208-218.
Chen, CJ, Lee SS, Hsu KH, Tsai SF, You SL, Lin TM (1988). Epidem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malignant neaplasms in Taiwan. Chinese Journal of Pubilc Health, 8:59-71。
Coreil, J, Levin JA (1985). A ctitique of the life style concept in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5:103-114.
Dever, GEA (1976). An epidemiological model for health policy analysi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453-466.
Jeffrey, S.L., Christina MP (1997).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n medicine: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siation., 278:792-794.
Kasl, S.V., Cobb S. (1966). Health behavior illness behavior and sick role behavior.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12:246-266.
Koyama, W. (2000). Lifestyle change improves individual health and lowers healthcare costs. Methods of Information in Medicine, 39:22-232.
Marshall, T,Simpson S,Stevens A. (2001). Health care needs assessment in prisons:a toolkit.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edicine , 23:198-204.
Prentice, W. (1994). Fitness for college and life 4th edition. Mosby company.


Singleton, N., Meltzer H, Gatward R, Coid J, Deasy D. (1998). Psychiatric morbidity among prisoners in England and Wales:the report of a survey carried out in 1997 by the Social Survey Divisino of the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 behalf of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
Suchman, E. (1965). Stages of illness and medical care. Journal of Health and Human Behavior, 6:114-128.
William, J.S., Richard DCS, George AK. (1997). Frequent attendance at religious services and motality over 28year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7:957-96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任正明(2000)。監院所收容人納入全民健康保險可行性之研究。《醫事法學》,7:62-73。
2. 王毓仁(1996)。我國反毒政策執行過程之探討:因素分析法之應用。《公共政策學報》,第十七期,249-296。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
3. 丁志音、江東亮(1996)。以健康行為型態分類台灣地區之成年人口群-群聚分析之應用。《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5:175-186。
4. 24. 戴世玫。2002。「我國社會役政策規劃與實施現況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99期,頁239-249。
5. 22. 曾碧淵。1999。「對我國實施兵役替代役之平議」。勞工之友,第577期,頁6-10。
6. 20. 陳新民。1999。「社會役充分運用人力」。國魂,第643期,頁41-43。
7. 余振華(2003)。對性犯罪之刑罰規定的再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89-102。台北:元照出版社。
8. 周愫嫻、張祥儀(2003)。突圍:論性侵害犯罪人再社會化之可能性。《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149-159。台北:元照出版社。
9. 林明傑、張晏綾、陳英明、沈勝昂(2003)。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之處遇-較佳方案及三個爭議方案。《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161-185。台北:元照出版社。
10. 黃富源(2003)。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登記與公告制度與其法律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129-147。台北:元照出版社。
11. 黃毓華、邱啟潤(1997)。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6:24-35。
12. 楊士隆、鄭添成、陳英明(2003)。性犯罪者之處遇與矯治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111-127。台北:元照出版社。
13. 廖德富(2003)。談矯正機關如何妥慎因應SARS疫情的衝擊。《法務通訊》,第2142期,5-6。台北:法務部。
14. 蔡德輝(1997)。暴力犯之心理特性及防治對策,《政策月刊》,86.12。
15. 蔡德輝、楊士隆(2000)。解讀社會指標--公共安全領域,《中國統計通訊》,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