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依筆劃順序)
丁樹蘭(2002),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頁32。王琪琨(1997),防制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台北:行政大陸委員會。
成之約(1996),中國大陸盲流人口和偷渡客互動關係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3期。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2002),建立兩岸共同防制海上犯罪聯繫機制實施方案。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2003),大陸女子偷渡來台現況及防處作為,行政院研商解決大陸偷渡犯查緝及收容相關問題會議專題報告。
沈道雲等(2002),現階段兩岸有關偷渡之相關法令、管理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兼論「三通」後兩岸共同防制偷渡之可能性,台北:遠景基金會。
沈道雲、劉進福、張增樑、宋筱元、謝立央B陳進福、王信惠(2001)合著,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可行性研究,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政策研究。
沈學侃,葉虹均(2004),跨境犯罪問題之研究,警學叢刊,第34卷,第4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吳芝儀、李奉儒(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初版三刷。
吳傳安(1999),台灣省漁港走私與偷渡問題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麗芬(2001),援助交際的真相,終止童妓協會雙月刊,第35期。台北:台灣終止童妓協會。
李麗芬、袁志君(2003),人口買賣與性交易,台灣終止童妓協會「人口販賣問題與政策研討會」。
李湧清(2004),警察勤務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金玲(2004),大陸女子來台從事性交易及其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鑫(2002),世界問題報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237-238。
孟維德(2002),兩岸跨境治安問題之研討,警大學報第39期p.227-250。
孟維德(2002),海峽兩岸跨境犯罪之實證研究-以人口走私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跨境犯罪原因論及防制對策之實證研究成果」。
法務部調查局(2001),台海及中國大陸地區偷渡問題調查研究,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印行。
唐秀麗(2003),少女網路援助交際行為與生活經驗相關性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發表會。唐國強(2004),大陸地區人民假結婚來台問題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馬建文(2000),沿海地區偷渡犯罪的特點及對策研究,福建論壇。
高玉泉(2003),國際人口販賣的問題與定義,台灣終止童妓協會「人口販賣問題與政策研討會」。陳國霖著、李艷波譯(1999),偷渡美國,香港:明鏡。
孫中立(2003),兩岸偷渡從事色情活動警政管理之探討,逢甲大學e-Thesys (92學年度)。
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法治-台灣公共行政與理論變遷,台北:元照。
桂裕(1986),海商法新論,台北:中正書局,頁379-380。
席代麟、翁宗堯(2003),金門地區走私偷渡問題之研究,警學叢刊,第34卷,第2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徐瑞明(2004),兩岸偷渡案件偵查與防制策略研究-以國際機場為例,2004年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策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2002),交流基金會交流雜誌,第63期。
張增樑(2001),兩岸人民假結婚問題之研究-以假結婚、真賣淫為中心,兩岸治安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張增樑(2002),現階段大陸地區人民偷渡問題研究,台北,入出境管理局。
張文豪(1992),剖析大陸偷渡客之問題與特殊案例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碩士論文。
陳金鐘(1996),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偷渡問題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玉書(2000),青少年從事特種行業理論模式之實證檢驗,中央警官大學學報,37,253-276。
莊金海(2003),我國國際機場非法偷渡活動及其控制,2003年亞太地區犯罪問題與對策。
游乾賜,黃永璋(2004),兩岸間海上犯罪防制之對策防制之探討,2004年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策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游志誠(2003),當前台灣地區色情行業發展態勢暨執法作為之分析,警政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黃淑玲(1995),特種行業婦女的生活型態與自我概念,思與言,第33卷第3期。黃異(2000),海域入出境管制的法律制度,中正大學法學叢刊,第3期,頁5。
黃富源、林滄崧(2002),不幸少女形成因素與防制對策、警學叢刊,第32卷,第4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葉毓蘭(2001),大陸人士來台非法工作問題-從擄妓勒贖案談起,兩岸治安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楊國樞、葉啟政(1991)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
楊士隆(1995),運用環境設計預防犯罪之探討,警學叢刊,第25卷,第4期,中央警官學校印行。楊士隆(2006),犯罪心理學(修訂新版),台北:五南。
楊士隆、楊裕雲(2003),大陸女子在台從事性交易之研究,亞太地區犯罪問題與對策。
楊裕雲(2003),中國及婦女在台從事性交易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
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瑞隆(1997),少女從娼原因與其防治策略之研究,犯罪學期刊,第三期,85-120。鄭瑞隆(1999),從娼少女家庭暴動經驗與防止少女從娼策略之研究,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
劉傳標(2001),沿海偷渡活動的原因探討,福建論壇。
蔡德輝、楊士隆(2006),犯罪學,台北:五南。
蔡生富(2002),兩岸犯罪防制,台北。陸委會法政處印。
簡建章(2002),偷渡國際罪若干基本問題之研究,桃園:國境警察學報。
謝立央B董顯惠(2004),試論兩岸共同打擊海上犯罪及其司法互助之道。2004年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策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邊子光(1994),兩岸偷渡問題之研究。
關振龍(1999),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台灣地區問題之協商與處理研究,淡江大學中國研究所教育組碩士論文,頁1-2。蕭銘慶(1997),台北市少年警察隊在少年犯罪防制工作上角色弁鄐妞膍s,中央警察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報章、雜誌:
林新(1996),艋舺阿公店內部夾擊,時報週刊,第966期。
藍志宏(1996),台北廢娼說大辯論史話篇,獨家報導,第459期。
林巧維(1997),宗教、性教育、電子花車三角習題,獨家報導第
440期。
藍志宏(1997),掃黃越掃越黃,婚友篇,曠男怨女,獨家報導第
485期。
徐南琴(1997),空中交會聲歷其境,時報週刊第100期。
黃淑英(2004/02/10),嫖客的社會成本,台灣女人連線。
婦女救援基金會(2002/06/02),死亡之行,人蛇泯滅人性記者會,
躲著如雷雨般落下的拳頭,她是我們的姐妹,活動
事件報導。
美國之音中文網(2003/09/28),田康麟台北報導,台北非法性交易。
中華電信公益頻道(2006/09/24),人口買賣救援。
中國時報(2004/07/14),林倖妃,打擊人蛇搶救被騙大陸妹。
中國時報(2003/07/13),張企群,偷渡大陸妹兩岸合作典範。
中國時報(2002/09/Q301),張企群,大陸妹來台,偷渡淪為搖錢樹。
自由時報(2002/10/13),邢文孝、林嘉東,兩岸人蛇集團合作典範。
中國人權協會(2006/08/19),林彥均律師、李永然律師,談台灣人權發展的改變與期待—自美國國務院2005年度國際人權報告談起。
大紀元時報(2005/06/15),黃瑞弘,人口販運受害者,社運界建議視為難民安置。
Taiwan Today New, Network(2004/11/30),假結婚太麻煩,淘金女重蹈偷渡路。
綜合新聞(2001/10/01),張道藩,大陸妹來台賣淫未訂專法取締。
國家網路醫院(2006/10/11),菜花。http://hospital.kingnet.com.tw
香草魔花學苑(2006/10/11),想採花小心「菜花」。
http://www.Herbcare.com.tw
三、外文部份(依字母順序)
Alkers Ronald, (1977) Deviant Behavior, a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2ded. Bellmont, Mass. Wads worth.
Chava F.N. and David N. (1995)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thed.
Clarke, Ronald and Ross Homel,“A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situation crime prevention Techniques ”in crime prevention and crossroads, Steven Lab (cincinnati:Anderson, 1997) p.4.
Chin, ko-lin, (1999), Smuggled Chinese. Philadelphia, PA:Ten-ple university press.
Cohen, Lawrence E, and Marcus Felson(1979)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4: 588-608.
Gibbs, J., (1975), Crime, Punishment and Deterrence, New York: Elsevier.
Hindelang, Michael J., Michael R. Gottfredson, and James Garofalo, (1978), victims of personal crime :An Empirical Foundation for a Theory of Personal victimization, Cambridge, Mass :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Jeffery, C.R., (1971), Crime Prevention and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Beverly Hills, CA: soge.
Lemert, Edwin.M.(1975) Secondary Deviance and Role Conceptions, R. A. Farrel and V.L. Swigert, Social Deviance.p.70.
Marjorie, E.B.(1979). Teenage prostitution. Adolescence. 14(56).665-680.
McCaghy, Charles & Timothy Capron, (1994), Deviant Behavior, Third Edition, New York: Macmillan.
Meyerdign, James,J., (1977).Early Sexual Experience and prostitu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34 (12), 1381-1385.
Newman.O., (1972), Defensible spac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 New York: Macmillan.
Siegel,Larry J.(2006) Criminology,9th edition,Thomson Wadsworth.
Suzan.F. Martin.(2001),“Smuggling and Trafficking in Humans a Human Rights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