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1 00: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家華
研究生(外文):Chia-Hua Chen
論文名稱:我.活著:過去、現在與未來-受保護處分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I, Alive. The Research on the Purpose in Life for the Probated Juvenile Delinquents: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指導教授:吳芝儀吳芝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yi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中文關鍵詞:保護處分受保護處分少年生命意義
外文關鍵詞:protective measures/probationprobated juvenilepurpose in lif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6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生命為何?生命為何不能正向面對?生命意義又由誰賦予?
昔日對生命意義之研究著重於一般少年之探討,對於犯罪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甚少著墨、甚至付之闕如。為預防落入「今日少年犯、明日成年犯」的迷思,本研究以受保護管束及受感化教育之受保護處分少年為研究對象,以生命意義量表、生命意義來源問卷為研究工具,獲悉受保護處分少年生命意義感差異情形;復進行後續之質性訪談,藉由現象學內容分析方法展開對質性資料分析、歸納以達到了解受保護處分少年生命意義、受保護處分少年生命意義來源及探討受保護處分少年生命意義的關鍵點之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
1.受保護處分少年較缺乏生命意義,但與國內一般少年生命意義感相近。
2.依「生命意義感高低」、「保護處分」及「有無父亡經驗」為分類類型,僅有以「生命意義感高低」為分類類型才可看出不同分類的受訪者在生命意義有其差異性,其差異表現在生命意義之「生活目標」及「未來期待」兩個面向。
3.受保護處分少年前三項的生命意義來源為「關係」、「健康」與「工作」。
4.保護處分的重大事件對受保護處分少年造成正向之生命意義的改變,其改變面向在於「自我成長」、「朋友互動」、「家人關係」三類。
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就家庭、司法及學校三方面提出實務輔導建議並提出後續研究可往建立受保護處分少年生命意義量表常模、深入受不同保護處分少年生命意義表現差異的探究、擴大受保護處分少年生命意義低落因素之研究與增加不同觀護人對受保護管束少年影響的探討之建議。
What is life? Why can’t we stand in the face of life? And by whom the purpose in life is presented?
Most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purpose in life have mainly reinforced the investigations of normal juveniles rather than those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This research, however, trying to prevent the juvenile delinquents from committing further crimes in their adulthood, focuses on the juvenile delinquents on probation or in correctional facilities within the margin of research targets. The scale for purpose in life and the questionnaire for sources of life purpose have been applied for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variation in the purpose in life of the probated juvenile delinquents. And the subsequent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application of phenomenological contents analysis, aim to acquire what the purpose in life of probated juvenile delinquents is, from what sources it has originated, and what turning points it may possess.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implicate that: (1) the probated juveniles have deficient knowledge of the purpose in life, which nonetheless show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rom how normal juveniles behave; (2) distinct from the categories of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paternal death experience, meaning of life is the only category that indicat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ich reveal in the aspects of life goal and future expectation; (3) the foremost three sources of life purpose for probated juveniles are relationship, health, and occupation; (4) prominent events of probation initiate positive modifications in life purpose of the probated juveniles, within the aspects of self-enhancement, peer-interaction, and familial-relationship.
Several practical counseling suggestions have been offer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for reference of households, judicial systems, and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or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have also been proposed, inclusive of building the norm of probated juveniles’ life purposes, further investigating their variations, sorting the factors for poor recognition of life purposes, and exploring the probable effects of various probation officers on probated juvenil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壹、保護處分 5
貳、受保護處分少年 6
參、生命意義 6
肆、生命意義感 7
伍、生命意義來源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犯罪少年與受保護處分少年 9
壹、犯罪少年現況 9
貳、受保護處分少年相關問題探討 13
參、偏差少年特性與價值觀 18
第二節 生命意義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 20
壹、生命意義面向 20
貳、生命意義的層次性 23
參、存在主義治療法 25
第三節 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相關研究 30
壹、生命意義研究主題與對象 30
貳、生命意義與生命教育之關連 32
參、生命意義來源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步驟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資料處理 49
第五節 可信性檢驗 53
第六節 試探性預試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7
第一節 受保護處分少年生命意義感 57
壹、生命意義感高低的差異分析 57
貳、保護處分類型的差異分析 59
參、「有無父亡經驗」的差異分析 61
第二節 生命意義各面向 63
壹、對生命熱誠 64
貳、生活目標 70
參、自主感 72
肆、個人積極程度 73
伍、未來期待 75
第三節 生命意義來源 78
壹、關係 78
貳、健康 80
參、工作 81
肆、其他 81
第四節 受保護處分少年生命意義的關鍵點 82
壹、自我成長 82
貳、朋友互動 84
參、家人關係 85
第五節 綜合討論 86
壹、受保護處分少年生命意義感之差異情形 86
貳、生命意義來源 88
參、生命意義面向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壹、生命意義感 97
貳、生命意義面向 98
參、生命意義來源 100
第二節 實務輔導建議 10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03
第四節 後續研究 104
參考文獻 107
附錄一:青少年生命意義研究對象之比較 115
附錄二:生命教育課程與生命意義之關連 119
附錄三:訪談同意書 123
附錄四:量表使用授權同意書 125
附錄五:生命意義量表 127
附錄六:生命意義來源問卷 131
附錄七:訪談札記 133
附錄八:資料整理與分析 135
附錄九:各分類類型PIL總得分及各面向得分 155
一、中文部分
毛紀如(2003)。完整家庭國中生與單親家庭國中生生命意義之比較分析。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97-116。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王枝燦(2001)。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司法院司法行政廳(1999)。我國少年觀護制度之研究。台北市:司法院秘書處。
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1997)。個人特質與社區因素影響少年犯罪之研究-以台北市加蚋及大龍峒兩區塊為例。台北市: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
江慧鈺(2001)。國中生生命意義之探討:比較分析與詮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 http://www.nyc.gov.tw/ftp/04th/pdf/youthpolicy.pdf,2006.08.13查鴃C
何紀瑩(1997)。缺乏生命意義感之青年輔導效果之研究。載於林治平主編,信仰與行為矯治論文集。台北市: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
何英奇(1987)。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
何英奇(1990a)。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制:信度與效度之分析。師大學報,35,71-94。
何英奇(1990b)。意義測驗之修訂:信度與效度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7,51-72。
何郁玲(1999)。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感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醞琪、江慧鈺(2004)。國中生的生命意義感及意義來源分析。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3,1-32。
吳曲輝等譯(1992)。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縣:桂冠圖書。Turner, J. H.(1986). The Structure of Sociogical.
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濤石。
吳芝儀(2006)。質的研究法。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上課講義。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8)。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桂冠圖書。Patton, M. Q.(1995).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吳庶深、黃禎貞(2001)。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吳淑華(2006)。青少年生命意義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慧珠(2002)。國民中小學學生生命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吳錦鳳(1981)。一般少年與犯罪少年在心理動力需求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清發(2003)。受保護管束少年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秋蓉(1992)。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宜貞、吳繡美、蔡秀琴、陳麗惠、黃召雨、陳淑儀、周師豪、李權家(2000)。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議題探討。載於高強華主編,理解青少年問題-透視新新人類,189-228。台北市:書大書苑。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市:五南圖書。Catherine Marshall、Gretchen B. Rossman(1999).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ition.
李盈穎、劉承賢、賀先蕙(2006)。溺愛戰爭。載於商業週刊,977,86-94。
李茂興譯(1996)。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207-244。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Corey, G.(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沈亦元(2004)。弗蘭克意義治療理論及其生命教育之蘊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芸、于而彥譯(1996)。生死之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Levine,S.(1982). Who Dies?
岳玉玲(2004)。生命教育對中途之家不幸少女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易之新譯(2005a)。存在心理治療(上)。台北市:張老師文化。Yalom, I.(1980a). Existtntial Psychotherapy: Death.
易之新譯(2005b)。存在心理治療(下)。台北市:張老師文化。Yalom, I. (1980b). Existtntial Psychotherapy: Freedom, Isolation, Meaninglessness.
林佳範(2002)。從不良少年行為到犯罪行為的法令體系—探討親師的法治教育角色。公民訓育學報第十二輯,123-142。
林思伶(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林羿坊(2000)。少年保護管束經驗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霞(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之實驗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法務部(2006)。93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47492&ctNode=7868, 2006.08.08查鴃C
法務部保護司(2006)。94年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台北市:法務部。
邱哲宜(2005)。青少年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自我傷害關係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周朗譯(2000)。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阿魯豐斯.德肯(Alfons Deeken)著,張淑美總校鴃B王珍妮譯(2002)。生與死的教育。台北市:心理。
侯崇文(2003)。青少年犯罪問題與政策現況。載於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六),131-148。台北市:法務部。
施紅朱(2006)。探索教育課程對犯刑青少年生命意義感的影響之探討。國立高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光遠、鄭慧玲譯(1998)。人格心理學。台北縣:桂冠圖書。Pervin, L. A.(1993).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洪有義(1983)。意義治療。載於中國輔導學會主編,中國輔導學會成立二十週年學術論文集-輔導學的回顧與展望,371-380。台北市:幼獅出版社。
康樹華(1999)。犯罪學--歷史.現狀.未來。台北市:五洲出版有限公司。
張秀娟(2004)。生命教育對高職夜校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美(1992)。死亡的意義與其對教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三,121-138。
張淑美(1995)。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張淑美(2006a)。台灣地區生命教育相關碩博士論文之分析-研究現況與發展。載於張淑美著,「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張淑美(2006b)。台灣地區生命學相關碩博士論文之評析-領域建構與展望。載於張淑美著,「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張學善(2003)。從後現代思維談E世代青少年異性交往價值觀的輔導。載於教育部,學生輔導雙月刊,89。台北市:教育部。
張馨文(2004)。國小六年級資優生對生命意義的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釣q源(1983)。用意義治療補充架構對違反校規的專科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釣q霞(2003)。生命教育對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以福智生命教育理念為主軸。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閉K金(2000)。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閉K金、馬傳鎮(1998)。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第二年研究報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閉K金、馬傳鎮(1999)。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總結報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竟皏矷]2005)。台灣地區少年非行狀況與防治策略之探討。載於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8),265-288。
竟皏矷B黃芳銘(2004)。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數與偏差行為之研究。載於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七),193-229。台北市:法務部。
陳敏南(2003)。少年事件處理法之保護處分與刑法保安處分之比較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毓文(2001)。青少年自傷行為分析及其因應對策。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福濱(2000)。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陸娟(2002)。生死教育對綜合高中學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育貞(2002)。刺激尋求動機、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奶j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綉蘭(2005)。生命教育教學對高職特教學生生命意義感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世宏(2006)。生命教育課程對『青年受刑人學生』教學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秋(2002)。「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孝濚(1986)。龍子與浪子。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楊韶剛(2001)。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授權)。
溫愛玲(2004)。生命教育融入音樂課程對高中生師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態度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文香(2003)。生死教育課程對職校護生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雷登貝克等著,葉玄譯(1986)。存在主義與心理分析。台北市:巨流。
熊高生(2006)。MINITAB 14資料統計與分析。台北市:松岡電腦圖書有限公司。
趙可式、沈錦惠合譯(1992)。活出意義來。台北市:光啟出版社。Frankl, V.E.(1959).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趙可式、沈錦惠合譯(2003)。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市:光啟出版社。Frankl, V.E.(1959).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劉仁貴(2005)。雲林縣國中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與憂鬱傾向相關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香妏(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及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真主編(1996)。追尋人生的意義-自我、社會與價值觀。台北市:台灣書店。
劉翔平(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湖北:教育(授權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蔡彩霞(2003)。符合綜合活動理念的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三學生建構生命意義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德輝、楊士隆(2005)。犯罪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蔡麗雪(2006)。國民小學學生內外控傾向、學生能力與外表吸引力對同儕關係之影響-社交技巧的調節效果。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丞彬(2004)。國中階段自傷青少年成長歷程、自我概念、自傷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蓉(2001)。青少年的價值觀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鄭數華(2004)。「自我認識」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佳莉(2005)。嘉義市國中生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聯合報系(2002)。民眾對社會治安的感受。http://udn.com/survey/020819/020819a.shtml,2006.10.12查鴃C
羅桂玉(2005)。生死教育課程對高職護校學生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素蘭(2006)。台灣地區護專學生生命意義感、實習壓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二、外文部分
Crumbaugh, J.C. & Maholic, L. T. (1964).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existentialism: The psychometric approach to Frankl’s concept of noogenic neurosi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 200-207.
Crumbaugh, J.C. (1973). Everything to gain: guide to self-fulfillment through logoanalysis. Chicago :Nelson-Hall Company.
DeVogler, K. L. & Ebersole, P.(1980). Categor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aning of life. Psychological Reports, 46, 387-390.
DeVogler, K. L. & Ebersole, P.(1983). Young adolescents’ meaning in life. Psychological Reports, 52, 427-431.
Elikind, D. (1967). Egocentrism in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38, 1025-1034.
Familetti, M. M.(1975). A Comparison of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in Life of Delinquent and Non-Delinquent High School Boys.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h. D.
Frankl, V.E. (1992).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Boston: Beacon Press.
Frankl, V.E. (2006).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Boston: Beacon Press.
Frankl, V.E.(1959).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Boston: Beacon Press.
Frankl, V.E.(1967). Ps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England: Penguin Books.
Jeffries , L.L.(1995). Adolescence and meaning in life.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Dai-B 56/08, p.4634(Publication No. AAT 9542604).
John D.M.(1997). Readings in Thanatolgy. New York Baywood Publishing.
Namkung, D. (1981). A study of the purpose in life among Korean school seniors.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Dai-A 41/10, p.4326(Publication No. AAT 8108208).
Oconnor, K. & Chamberlain, K.(1996). Dimensions of life meaning: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at mid-lif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87(3), 461-477.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Rude, J.S(1981). Meaning in life as a function of school and nonschool variables in adolescent males.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Dai-B 41/08, p.3163(Publication No. AAT8100722).
Shek, D.T.L.(1986). The purpose in life questionnaire in a Chinese context: Some psychometric and Normative Data.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8, 51-60.
Siegel, L. J.(2006). Criminology(Ninth Edition). Robin C. Hood.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9.林天祐(2000)。提高兒童閱讀興趣的策略-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市的經驗。教育資料與研究,38,12-15。
2. 8.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1-27。
3. 6.吳宗立(2000)。情境學習理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157-164。
4. 5.成虹飛(1999)。報告寫作的困境與可能性:寫給愛好質化研究的朋友。新竹師院學報,12,27-42。
5. 4.朱延平(1999)。多媒體在教育上的應用。資訊與教育,72,15-25。
6. 3.王全世(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36-47。
7. 2.王全世(199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8. 張學善(2003)。從後現代思維談E世代青少年異性交往價值觀的輔導。載於教育部,學生輔導雙月刊,89。台北市:教育部。
9. 張淑美(1992)。死亡的意義與其對教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三,121-138。
10. 林佳範(2002)。從不良少年行為到犯罪行為的法令體系—探討親師的法治教育角色。公民訓育學報第十二輯,123-142。
11. 何英奇(1990b)。意義測驗之修訂:信度與效度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7,51-72。
12. 何英奇(1990a)。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制:信度與效度之分析。師大學報,35,71-94。
13. 何英奇(1987)。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
14. 10.林秋先(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面臨的困境契機。師說,180,4-6。
15. 12.周文忠(1999)。Web 導向教學(Web-Based Instruction)應用之探討。屏師科學教育,9,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