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4: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雅翕
研究生(外文):Ya-Xi Chang
論文名稱:移民社會網絡及政治參與─以「南洋台灣姊妹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No
指導教授:湯京平湯京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Ping T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社會網絡非營利組織政治參與移民三法外籍配偶新移民女性
外文關鍵詞:non-profit organizationsocial networks.political participationforeign spousesnewly immigrant feminin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7
  • 點閱點閱:463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0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2
移民是政治參與的弱勢者,但是隨著跨國企業與婚姻仲介的興起,遠嫁台灣的新移民女性日益趨增,這些新移民女性在台生活應享有基本的權利義務與受到公平的對待。而目前政府的移民政策卻充斥管制與同化之意味,因此新移民女性如何改變政府的移民政策十分重要。近年來已有諸多非營利組織逐漸關心新移民女性,為其提供服務與爭取福利,其中「南洋台灣姊妹會」係台灣唯一一個由新移民女性自行組成之團體,且積極向外拓展社會網絡,以影響政府之移民政策與帶動社會討論為宗旨。本研究即採取參與觀察與深入訪談之方式,以「南洋台灣姊妹會」為例,探討新移民女性之非營利組織如何以社會網絡參與政治,以影響政府之政策。
研究發現,「南洋台灣姊妹會」與五個移民與移工之非營利組織共同組成了「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簡稱移盟)。移盟自成立後,與政府之互動主要在於《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組織法》、《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正草案》及《國籍法》(簡稱移民三法)。移盟不斷地召開記者會、發動連署、舉辦抗議活動、拜訪與遊說立委,且帶領外籍姊妹們站出來表達自己的心聲,並草擬移盟版本之法案,尋求立委提案,著實影響政府移民政策之擬定。如《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組織法》自九十二年發文至於九十四年十一月才通過,且連帶通過移盟提出之附帶條款;《入出國及移民法修正草案》則因移盟堅持增列有關移民人權之法條,至今仍停留在朝野協商之階段;至於《國籍法》部分,政府取消了申請國籍者需附五百萬財力證明之規定,另外有關申請國籍者需通過之語言檢測,亦在移盟抗議後,出現大轉變,考題重新擬定、題數由四百多提減為二百題、考試方式可選擇口試或筆試,並且延緩實施。此外,針對立法委員發表歧視性之言論,移盟亦採取強烈之反彈,透過外籍姊妹們投書、記者會與抗議之行動,引起社會討論,迫使立委出面道歉,減少新移民女受到不當言論之傷害。
Immigrants are always the most vulnerable and disadvantageous minority groups in one society. Due to the growing cross-border economic and marital activities, more and more foreign women migrate into Taiwan and become members of this society. As new comers, they not only deserve basic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s that acquired by other members of this society, but also need special assistance to integrate into the new environment smoothly and quickly. Yet in reality, they suffer prejudices from the public as well as some policy makers, and thus unfair treatment. Taiwan experienced such surge of immigration in the last decade. Facing tremendous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such trend, this country started to respond by enacting relevant laws and policies. As the major stakeholders of these legislations, how did these immigrants get their interests represented? Did they actually participate into the political process? If so, how did these socially and politically disadvantageous groups work this out? By the methods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TransAsia Sisters Association of Taiwan to illustrate how female immigrants have impacts on the immigration policies via the help of loc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built up thick social networks for political mobilization.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TransAsia Sisters Association of Taiwan ha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representing the interests of female immigrants from South-eastern Asian countries. This association consisted of local scholars, local volunteers, and female immigrants. They started as a self-help organization in which immigrants tried to help each other with daily problems. Very soon the members seek to solve their common problems systematically by pushing specific policy agenda. They successfully organized a coalition on enactment or revision of immigration laws (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 which included divers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for immigrants in general and migrant workers. The main policy targets for the coalition were the Organic Law of the Immigration Bureau, the Immigration Law, and the Naturalization Law. Its major strategies include press conferences, supporting signatures collection, street protests, legislation lobbying, and so forth. To increase the media effects, the coalition put the foreign spouses on the stage to speak up for themselves. The coalition even drafted its own version of immigration related laws for the legislators to adopt. Eventually, the coalition achieved its major goal of getting the interests of immigrants better represent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非營利組織的政治參與及社會網絡 8
第一節 台灣的新移民女性 8
第二節 非營利組織與政治參與 15
第三節 社會網絡之重要性 24
第四節 研究設計 26
第三章 南洋台灣姊妹會及其網絡關係 33
第一節 南洋台灣姊妹會之成立與發展 33
第二節 擴展社會網絡: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 40
第四章 政治參與:策略與影響 48
第一節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組織法 48
第二節 入出國及移民法 55
第三節 國籍法及國籍法施行細則 65
第四節 對政治人物提出的抗議 69
第五章 結論 7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85
參考文獻 87
附錄一 訪談大綱及編碼 93
◎英文部分
Bogdan, R. C. & S. K. Biklen. 1982. Qualit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Allyn & Bacon.
Galaskiewicz, J. 1979. Exchange Network and Community Polit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idron, B., R. M. Kramer and L. M. Salamon. 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Emerging Relationships in Welfare States. New York: Jossey-Bass Publishers.
Goetz, J. P. & M. D. LeCompte. 1984.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Huntington, S. 1976. No Easy Choic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ajam, A. 2000. “The Four-C’s of Third Sector-Government Relations: Cooperation, Confrontation, Complementarity, and Co-optation.”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10 (4): 375-396.
Salamon, L. M. 1987.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s: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 Nonprofit Relations.” In W. W. Powel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Walker, K., A. Macbride & M. Vachon. 1977.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the Crisis of Bereavement.”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11: 35-41.
Weiner, M. 1971.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risis of Political Process.”L. Binder, et al., eds. Crisis and Sequence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中文部份
王君琳,2005,〈性別與國族-從女性主義觀點解讀新移民女性現象〉,《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王宏仁,1999,〈一九五0年代的台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1-43。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話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41:99-127。
王志宏,2003,〈社會網絡對旅行業間策略聯盟績效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增勇,2000,〈誰代表老人發言?台灣老人福利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10(1):33-74。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柔若譯,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揚智文化。(原著:Herzog, Thomas. 1996.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Publisher.)
江明修、梅高文,1999,〈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政策〉,《社區發展季刊》,85:6-12。
江明修、野@雨、劉祥孚,1999,〈環保類非營利組織之策略聯盟〉,《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
江明修、陳定銘,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153-192。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月刊》,75:2-10。
吳俊緯,2004,〈展臂迎新-談外籍新娘教育〉,《師友》,441:17-19。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吳雅玲,2004,〈新臺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契機〉,《師友》,441:13-16。
巫惠貞,2000,〈國小教師社會網絡、工作特性、專業進修與生活滿意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雁樺,2005,〈二度就業婦女之社會網絡初探-以台中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禮孟,2000,〈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規劃〉,《非營利部門 : 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官有垣,2001,〈第三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建構:部門互動的理論探討〉,《台大社會工作學刊》,4:163-201。
林君諭,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和蕙,2003,〈嘉義地區失智症患者照顧網絡與服務體系之互動:由社會網絡觀點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雅莉,1999,〈非營利組織之募款策略〉,《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
邵宗海、唐玉禮,2005,〈台灣地區的族群差異意識與政治參與〉,《展望與探索》,3(10):53-73。
邱琡雯,2000,〈在臺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北縣成教輔導季刊》, 18:8-15。
邱琡雯,2003a,〈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談嘉義縣外籍配偶的識字教育〉,《成人教育月刊》,75:11-19。
邱琡雯,2003b,《性別與移動: 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邱琡雯,2005,《性別與移動: 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增訂一版)》,台北:巨流。
邱瑜瑾,1999,〈台中市非營利組織資源網絡聯結分析-社會網絡取向〉,《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9:117-165。
邱靜慧,2005,〈在地多元文化的實踐-從美濃「外籍新娘」識字班到南洋台灣姊妹會〉,《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紀惠容、鄭怡世,2001,〈非營利組織間的策略聯盟-以社會福利組織為例〉,《非營利組織之發展與運作》研討會,聯合報系、救國團主辦。
夏林清,1993,〈一個自主工會抗爭歷程的案例調查報告-結構性衝突與個人學習〉,《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台灣勞工生活的調查報告》。台北:張老師。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夏曉鵑,2005,〈尋找光明-從「識字班」通往行政院的蜿蜒路〉,《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徐雅玲,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探討影響外籍新娘教育子女的因素及因應之道〉,《北縣教育》,51:45-48。
徐藝華,2004,〈他們不是過客-努力紮根的新臺灣子民〉,《師友》,441:26-33。
張亞中,2004,〈移民與基本權利:移民「政治參與權」的提出〉,《政治科學論叢》,22:67-90。
張敏華,2005,〈「新台灣之子」的媒體形象:外籍配偶子女之新聞框架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酗h雨,1992,〈非營利組織對公共行政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鳥F,2003,〈我的媽媽是外籍新娘-跨國婚姻的親職協助與輔導〉,《師友》,434:74-78。
郭秋永,1993,《政治參與》,台北:幼獅。
郭秋永,1998,〈政治參與和多元政治〉,《行政學報》,29:1-60。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定銘,1999,〈非營利組織之志工招募與甄選〉,《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
陳怡平,2000,〈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部門互動關係之研究-以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杰譯,1998,《公共關係》,台北:前程企業。(原著: Wragg, D. W. 1992. The Public Relations Handbook.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Limited)
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
陳源湖,2003,〈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外籍新娘教育之實踐〉,《成人教育月刊》,75:20-30。
陳榮德,2003,〈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的形成與影響:社會資本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傅恆德,2000,〈政治參與的類型:誰參與抗議性行動〉,《東海社會科學學報》,20:61-79。
黃木蘭,2004,〈為新弱勢族群-撒播希望的種籽〉,《師友》,441:20-25。
黃德北,2005,〈推薦序二〉,《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黃毅志,1999,《台灣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楊君琦、劉仲矩、徐木蘭,1997,〈非營利組織公關策略之初探〉,《社教雙月刊》, 79:44-48。
楊逸民,2000,〈資訊化組織員工人際關係網絡對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的影響-與科層式組織之比較〉,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信學,1997,〈從法規與財務論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互動關係-以社會福利團體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明德,2002,<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參與型態與困境>,《亞洲研究》,43:117-165。
廖元豪,2005,〈「我們的」法律,「她們的」命運-台灣法律如何歧視外籍與大陸配偶〉,《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廖雅婷,2003,〈以多元文化觀進行外籍新娘識字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外籍新娘識字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瑞梅,1999,〈核心網絡的性別特質:台灣社會的個人網絡〉。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4,〈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85-131。
蔡勇美、郭文雄,1984,《都市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蔡素伶,2005,〈外籍配偶多元文化觀點識字教育學習滿意之研究-以一所識字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讚源,1997,〈既競爭又合作、既依賴又自主:社會福利民營化過程中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之角色與定位〉,《社區發展季刊》,80:79-87。
鄧國勝、趙秀梅譯,2002,《NGO與第三世界的政治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原著:Julie Fisher. 1998. NGO’s an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World. Conneticut: Kumarian Press.)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薛淑今,2003,〈嘉義縣外籍新娘現行使用之識字教材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遠流。
釋見咸,2003,〈社區中的外籍配偶教育〉,《成人教育月刊》,75:31-35。
◎報紙部份
王君琳,2004,〈讓人民參與制定移民法〉,《蘋果日報》,7月15日,A15版。
林倖妃,2004,〈入境面談效應 大陸郎卻步〉,《中國時報》,7月14日,C02版。
黃筱砥A2004,〈學者警告:不包容 只歧視 遲早種族衝突〉,《中國時報》,10月25日,A10版。
廖元豪,2004,〈國別移民配額是歧視台灣不配稱「人權國家」〉,《蘋果日報》,6月23日,A15版。
趙彥寧,2003,〈移民三法考驗台灣文明〉,《中國時報》,12月30日,A15版。
◎其他部分
2003/12「暫停審議政院版移民署組織條例,擴大公共討論移民政策」說帖
2003/12/14移民署等於警備總部復活?!記者會新聞稿
2003/12/31暫停立法,公開討論記者會新聞稿
2004/02/18外國人心酸血瓷A移民法枉顧人權記者會新聞稿
2004/03/05莫讓台灣成為下一個法西斯國家記者會新聞稿
2004/04/01社團抗議內政部粗糙會議(抗議內政部聲明稿)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邱琡雯,2003a,〈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談嘉義縣外籍配偶的識字教育〉,《成人教育月刊》,75:11-19。
2. 邱琡雯,2000,〈在臺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北縣成教輔導季刊》, 18:8-15。
3. 邵宗海、唐玉禮,2005,〈台灣地區的族群差異意識與政治參與〉,《展望與探索》,3(10):53-73。
4.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月刊》,75:2-10。
5. 江明修、梅高文,1999,〈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政策〉,《社區發展季刊》,85:6-12。
6. 史美強、蔡武軒,2000,〈網絡社會與治理概念初討〉,《中國行政評論》,10(1):33-74。
7. 邱瑜瑾,1999,〈台中市非營利組織資源網絡聯結分析-社會網絡取向〉,《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9:117-165。
8.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9. 徐雅玲,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探討影響外籍新娘教育子女的因素及因應之道〉,《北縣教育》,51:45-48。
10. 張亞中,2004,〈移民與基本權利:移民「政治參與權」的提出〉,《政治科學論叢》,22:67-90。
11. 陳源湖,2003,〈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外籍新娘教育之實踐〉,《成人教育月刊》,75:20-30。
12. 傅恆德,2000,〈政治參與的類型:誰參與抗議性行動〉,《東海社會科學學報》,20:61-79。
13. 楊君琦、劉仲矩、徐木蘭,1997,〈非營利組織公關策略之初探〉,《社教雙月刊》, 79:44-48。
14. 葉明德,2002,<馬來西亞華人政治參與型態與困境>,《亞洲研究》,43:117-165。
15. 潘淑滿,2004,〈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8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