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6: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嘉玲
研究生(外文):Chia-Ling Hsieh
論文名稱:銀行銷售投資型保險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Legal Study on the Sale of Investment-Oriented Insurance Product through Banks
指導教授:王志誠王志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財法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財務金融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1
中文關鍵詞:說明義務適合性原則投資型保險商品銀行保險
外文關鍵詞:Suitability DoctrineBancassuranceDescription ObligationInvestment-Oriented Insurance Produ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9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投資型保險」乃是以壽險商品為核心,結合證券投資與資產管理,以「三合一」的方式,組合成一種兼具保險、投資、理財等弁鄋犖謢X性保險商品。通常保險規劃與投資理財是不同的二件事情,也分別佔用了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人去商量與接觸,而投資型保險商品乃結合上述二件事情,使消費者只須花一份的時間和相同的一個人接觸,就能把保險的保障與理財規劃的投資一次完成。然投資型保險的推出,不僅代表著金融商品的綜合化,也代表著金融業別間業務區隔已漸模糊,而逐步走向同質化。故金融機構為能夠提供多元化之金融商品及金融服務,紛紛透過策略聯盟、併購或另外投資子公司之方式,形成大型金融集團,以追求最大利潤。在制度選擇上,我國係採取與美國同樣的管制方式,開放金融機構得依法設立金融控股公司,並得以申請之方式跨足各項金融業務,金融百貨化的時代已然來臨。然而在面對現今五花八門的金融商品,處於資訊上弱勢地位之金融消費者,往往無法真正了解這些林林總總的金融商品,因此應如何弭平金融業者與客戶間所存在的資訊不對稱現象,確保一個公平、合理的金融交易環境,自然成為金融商品銷售的核心問題。
而觀諸我國目前金融市場與法制環境,主要面臨有各業別規範密度不一,與投資人保護規範不足等問題。按不同業別之業者所推出之金融商品或服務的種類相似性頗高,但適用現行個別業法的結果,規範標準卻差異頗大;即便是同種類的金融商品,相較於適用其他業法之商品間,亦產生規範內容不一致的情形。此外,在投資人保護之規範上,本文有鑑於投資型保險在銀行通路之熱賣現象,但大多數之購買者卻多未曾真正了解投資型保險之架構與法律關係,甚至有不知其於銀行所購買之投資型保險係他保險公司之保險商品。因此,為了釐清投資型保險之法律關係,以及投資人或消費者與銀行間之權利義務關係,本文試圖先架構出投資型保險之基礎法律關係,再探究銀行銷售投資型保險之地位、應遵守之規範、以及違反規範而產生爭議時之解決方式,並對於金融法規不足之處為檢討,以期能為投資型保險之當事人建構一個公平合理的交易環境。
“Investment-oriented Insurance Products” is an all-round insurance product that is developed from life insurance products. It has the function of insurance, investment, and money management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securities investment and assets management in a triad way. An insurance formulation and an investment are totally different things that take different time and need to discuss with different people to complete it, but Investment-oriented Insurance Products can accomplish the goal of insurance and money management through combining above two things without taking much time on many people. The meaning of investment-oriented insurance products is the integration of derivative instruments, and it also means the gap between professional works become smaller and homogeneity. In order to provide parti-colored financial products, service, and get the maximum profit,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ke up some big financial groups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 M&A, and investing to the subsidiaries. Our country adopts the same way of control a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that is, opening up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establish legal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and apply to every professional work. The age of financial diversification is already coming. However, the disadvantaged financial consumers cannot really underst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multifarious products when they face them. Therefore, how to counterbalance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financial dealers and the customers becomes the main problem of marketing the products.
This text is talking about the customers do not really figure out the structure of investment-oriented insura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law while they are buying the insurance through banks; they even do not know the investment-oriented insurance they bought is the product from another insurance company. In order to clear the investment -oriented insurance’s relationship of law, the relationship of right and obligation between banks and investors or customers up, I try to structure the investment-oriented insurance’s basic relationship of law, and make a thorough inquiry about the position of selling investment-oriented insurance, and then provide “dos and don’ts” solving methods. Finally, we should reflect on the insufficiency of financial law to look forward to provide a fair, reasonable environment for those people who bought the investment -oriented insuranc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3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 4
第四節 論文架構 5
第二章 投資型保險之意義、種類及沿革 7
第一節 投資型保險之意義 7
第一項 投資型保險之定義 7
第二項 投資型保險之性質 10
第三項 投資型保險之特色 13
第二節 投資型保險之種類 16
第一項 變額壽險 16
第二項 變額年金 18
第三項 變額萬能壽險 20
第四項 其他 23
第三節 投資型保險發展之歷史沿革 24
第一項 英國 24
第二項 美國 26
第三項 日本 28
第四項 我國 30
第三章 投資型保險之基礎法律關係 33
第一節 保險利益與道德危險之防止 33
第一項 保險利益 33
第二項 投資型保險與道德危險之防止 40
第二節 投資型保險之內容 45
第一項 投資型保險之保險弁?45
第二項 投資型保險之投資弁?51
第三項 保險費與保險金額 60
第三節 投資型保險之當事人及利害關係人 67
第一項 投資型保險之當事人 67
第二項 投資型保險之利害關係人 69
第四節 投資型保險之監理與法律規範 77
第一項 投資型保險之監理制度 77
第二項 我國投資型保險之法律規範 84
第三項 我國投資型保險現行規範之檢討 90
第四章 銀行銷售投資型保險之相關法律規範 95
第一節 銀行保險之基本法律關係 95
第一項 銀行保險之定義與沿革 95
第二項 銀行經營保險業務之型態 96
第三項 我國銀行保險之行銷體系 104
第四項 銀行銷售投資型保險之地位 106
第二節 銷售投資型保險之法律規範 108
第一項 總說 108
第二項 說明義務與適合性原則 109
第三項 我國投資型保險之資訊揭露制度 116
第四項 我國法之檢討 121
第三節 銷售投資型保險之其他法律規範 125
第一項 招攬廣告之規範 125
第二項 客戶資料使用之規範 127
第三項 共用營業場所、設備及人員之規範 135
第五章 銀行不當行銷之民事責任 141
第一節 美國與日本投資型保險不當行銷之民事救濟 141
第一項 美國 141
第二項 日本 150
第二節 我國銀行不當行銷之民事責任 153
第一項 銀行歸責基礎之探討 153
第二項 相關條文之檢討 155
第三項 金融控股公司之歸責可能 167
第三節 我國現行規範之檢討與建議 170
第一項 現行規範之缺失 171
第二項 金融法規整合之模式 172
第三項 金融業行銷行為規範之修法建議 176
第六章 結論 181
《參考文獻》 185
壹、中文文獻
一、書籍
1.王澤鑑,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債法原理(一),作者自版,2004年10月。
2.王康旼譯述,新變額保險入門,日本保險每日新聞社編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0年7月。
3.方嘉麟,信託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3月。
4.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
5.江朝國,保險法論文集(二),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
6.江朝國,保險法論文集(三),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12月。
7.朱柏松,論公平交易法與消費者保護法之交錯,公平交易法施行十週年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1991年6月。
8.汪信君等合著,金融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9.吳啟銘譯,投資學,五南出版社,2000年5月。
10.林群弼,保險法論,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3年11月增訂二版。
11.林勳發,保險法論著譯作選集,作者自版,1994年3月增訂再版。
12.林勳發等合著,商事法精論,今日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9月。
13.施文森,保險法論文集第一集,作者自版,1998年。
14.財團法人保險事業法展中心,業務員訓練教材-投資型保險商品,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2004年5月。
15.袁宗蔚,保險學概要,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6月修訂五版。
16.陳春山,證券投資信託專論,五南圖書出版社,1997年9月。
17.陳春山,金融改革及存保法制之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2月。
18.陳家明譯,變額保險(Variable Contracts),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2000年3月。
19.陳雲中,人壽保險的理論與實務,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修訂四版。
20.Ezrati Milton著,陳雅雲譯,日本巨變:從日本經濟文化變革到全球勢力的重分配,遠流出版公司,2001年5月。
21.郭麗萍,保險爭議之理論與實踐-以新型態投資型保險為中心,台灣彰化地方法院九十三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2004年11月。
22.梁宇賢,保險法新論,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
23.Nadege Genetay & Philip Molyneux 合著,張文武譯,銀行保險-銀行兼營保險之策略,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2000年11月。
24.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8月。
25.黃茂榮,公平交易法理論與實務,植根法學叢書,1993年10月。
26.黃昱程,現代金融市場(Financial Markets)—新觀念新思維國際視野,華泰出版社,2006年5月。
27.楊雲明,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cs),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月三版。
28.詹森林、馮震宇、林明珠合著,認識消費者保護法,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編印,2005年8月。
29.劉春堂譯,日本保險法規,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4年4月。
30.台灣金融研訓院編委會,「信託法制與實務」,台灣金融研訓院,2002年10月增修訂三版。
二、博、碩士論文:
1.王建強,金融集團共同行銷之法律規範,國立成奶j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2.方翊人,個人年金保險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
3.吳月瓏,人壽保險契約受益人權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保險學系碩士論文,1992年10月。
4.於知慶,論客戶資料在金融控股公司於共同行銷時應有之保護,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5.柯佩芬,證券投資信託法制現代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6月。
6.陳人豪,投資型保險不當行銷民事救濟之研究—以保險人責任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1月。
7.陳雅正,論投資型保險之監理,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
8.莊植焜,論我國個人年金保險暨示範條款相關法律問題之評析,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7月。
9.郭佩姍,論我國金融監理之統合—有效發展監理一元化之建議,私立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6月。
10.黃惠真,投資型保險糾紛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7月。
11.廖勇誠,變額年金與共同基金之比較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保險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12.謝曉嵐,銀行銷售共同基金之法律關係研究-以銀行責任及消保法之適用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4月。
三、期刊論文
1.王文宇,從信託法原理論共同基金之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82期,2002年3月,頁65-79。
2.王志誠,論證券投資信託之重新定位,集保月刊第44期,1997年7月,頁14-34。
3.王志誠,金融控股公司之經營規模與監理機制,政大法學評論第64期,2000年12月,頁153-185。
4.王志誠,論商事信託之弁鉬P法制發展,律師雜誌第268期,2002年1月,頁16-36。
5.王志誠,金融商品共同行銷與公平競爭(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8期,2004年5月,頁3-19。
6.王志誠,金融商品共同行銷與公平競爭(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9期,2004年6月,頁17-34。
7.王志誠,美國金融隱私權保護法制之發展,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7輯第1期,2006年3月,頁71-90。
8.王國輝,金融控股集團不只是金融百貨服務,會計研究月刊第199期,2002年6月,頁100-104。
9.朱柏松,論廣告媒體業者之損害賠償責任-兼評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2027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91期,2002年12月,頁8-27。
10.江朝國,受益人故意致被保險人於死亡之法律效果-兼評最高法院87年台上字第253號判決,法令月刊第50卷第12期,1999年12月,頁8-14。
11.江朝國,保險利益—保險契約法之中心概念,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2002年10月,頁34-37。
12.江朝國,數受益人中有故意致被保險人於死後之保險金歸屬與分配,月旦法學教室第26期,2004年12月,頁28-29。
13.杜怡靜,金融業者於金融商品販賣時之說明義務-以日本金融商品販賣法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26期,2005年11月,頁5-18。
14.杜怡靜,論對金融業者行銷行為之法律規範-以日本金融商品販賣法中關於「說明義務」及「適當性原則」為參考素材,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7期,2005年12月,頁269-328。
15.李婉萍、鄭婉瓊,金融服務百貨化與消費者個人資料之保護—法律與經濟分析的觀點,法令月刊第54卷第10期,2003年10月,頁60-76。
16.吳偉臺、簡瑩德,人壽保險業投資型保單稅務問題探討,稅務旬刊第1925期,2005年3月,頁31。
17.呂啟元,論個人資料於共同行銷時之保護—以台新銀行個案為例,國家政策論壇春季刊,2003年1月,頁196-204。
18.林舉仁,淺談美國之變額年金,壽險季刊第117期,2000年9月,頁59-66。
19.胡峰賓、郭麗萍,投資型保險之投資屬性對現行法律規範之衝擊,法令月刊第56卷第7期,2005年7月,頁64-82。
20.郝充仁、李雅婷,銀行保險之歐洲經驗,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1卷第4期,2005年4月,頁23-31。
21.徐敦盈,金融控股公司架構下利益衝突之防制—以信託、共同基金、代客操作及承銷為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6卷第7期,2003年7月,頁74-85。
22.陳沖,金融監理法規探源與改革方向,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2期,2004年9月,頁138-144。
23.陳家明,認識投資型保險商品,中信通訊第226期,2002年4月,頁15-18。
24.陳茵琦,日本金融管理法制改革新趨勢—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簡介與啟發,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4卷第8期,2006年8月,頁44-54。
25.郭大維,英國金融監理機制之探討,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4卷第10期,2006年10月,頁10-18。
26.郭秋榮,主要國家金融監理制度變革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兼論我國規劃的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企銀季刊第25卷第2期,2002年4月,頁9-39。
27.張士傑、郭怡馨,保本型變額壽險計價之評議:理論與應用,風險管理學報第1卷第2期,1999年11月,頁15-40。
28.張正忠,淺論金融機構及其從業人員之保密義務,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28期,2000年9月,頁62-65。
29.張宏賓,金融控股公司共同行銷法令之探討,集保月刊第110期,2003年1月,頁3-16。
30.張晏慈,從金融商品販賣法到金融商品交易法—日本近期金融法制發展介紹,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4卷第10期,2006年10月,頁19-29。
31.潘瑞宏,美國投資型保險商品實證研究與NASD之管理建議,金管法令第6期,2005年1月,頁30-35。
32.劉政明,萬能壽險與傳統壽險經營之比較,保險資訊第157期,1998年9月,頁11-17。
貳、外文文獻
一、書籍
1.Kenneth S. Abraham, Insurance Law and Regulation (Foundation Press, 2005, 4th Ed.).
2.John Birds & Norma J. Hird, Bird’s Modern Insurance Law (Sweet & Maxwell Ltd., 2001,5th Ed.).
3.Ben G. Baldwin, The New Life Insurance Investment Advisor (IRWI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1994).
4.Robert Cooter & Thomas, Ulen, Law and Economics (Addision-Wesley, 2004, 4th Ed.).
5.Nadege Genetay & Philip Molyneux, BANCASSURANCE (Macmillan Press Ltd.,1998).
6.Roberts E. Keeton & Alan I. Widiss, Insurance Law : A Guide to Fundamental Principles, Legal Doctrines, and Commercial Practitioner’s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1988).
7.Jose de Martinez and Thomas A. Rose,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Integrated Financial Sector Supervision(The World Bank, 2003).
8.Olivia S. Mitchell & Sylvester J. Schieber, Living With Defined Contribution Pensions(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8)

二、期刊
1.Alcock Alistair, A Regulatory Monster, 7 J. BUS. L. 371-379(1998).
2.Andrea M. Corcoran & Terry L. Hart, The Regulation of Cross-Border Financial Service in the EU Internal Market, 8 Colum. J. Eur. L. 221-292(2002).
3.Ferran Eilis, Examining the United Kingdom’s Experience in Adopting the Single Financial Regulator Model,28 BROOK J. Int’l L. 257-307(2003).
4.Kathleen C. Engel & Patricia A. McCoy, A Tale of Three Markets: The Law and Economics of Predatory Lending, 80 Tex. L. Rev. 1255-1366(2002).
5.Helen A. Garten, The Consumerization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77 Wash. U. L. Q. 287-318(1999).
6.Andrew M. Pardieck,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ecurities Law in Japan: From the Bubble to the Big Bang, 19 UCLA Pacific Basin L.J. 1-91(2001).
7.Heidi Mandanis Schooner & Michael Taylor, United Kingdom and United States Responses To the Regulatory Challenges of Modern Financial Markets, 38 Tex. Int’l L. J. 317-346(200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6.吳偉臺、簡瑩德,人壽保險業投資型保單稅務問題探討,稅務旬刊第1925期,2005年3月,頁31。
2. 13.杜怡靜,金融業者於金融商品販賣時之說明義務-以日本金融商品販賣法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26期,2005年11月,頁5-18。
3. 12.江朝國,數受益人中有故意致被保險人於死後之保險金歸屬與分配,月旦法學教室第26期,2004年12月,頁28-29。
4. 11.江朝國,保險利益—保險契約法之中心概念,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2002年10月,頁34-37。
5. 10.江朝國,受益人故意致被保險人於死亡之法律效果-兼評最高法院87年台上字第253號判決,法令月刊第50卷第12期,1999年12月,頁8-14。
6. 9.朱柏松,論廣告媒體業者之損害賠償責任-兼評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2027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91期,2002年12月,頁8-27。
7. 8.王國輝,金融控股集團不只是金融百貨服務,會計研究月刊第199期,2002年6月,頁100-104。
8. 3.王志誠,金融控股公司之經營規模與監理機制,政大法學評論第64期,2000年12月,頁153-185。
9. 2.王志誠,論證券投資信託之重新定位,集保月刊第44期,1997年7月,頁14-34。
10. 1.王文宇,從信託法原理論共同基金之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82期,2002年3月,頁65-79。
11. 17.呂啟元,論個人資料於共同行銷時之保護—以台新銀行個案為例,國家政策論壇春季刊,2003年1月,頁196-204。
12. 18.林舉仁,淺談美國之變額年金,壽險季刊第117期,2000年9月,頁59-66。
13. 19.胡峰賓、郭麗萍,投資型保險之投資屬性對現行法律規範之衝擊,法令月刊第56卷第7期,2005年7月,頁64-82。
14. 23.陳家明,認識投資型保險商品,中信通訊第226期,2002年4月,頁15-18。
15. 24.陳茵琦,日本金融管理法制改革新趨勢—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簡介與啟發,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4卷第8期,2006年8月,頁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