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18: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欣澤
研究生(外文):Xin-ze Xie
論文名稱:中間財國際分工之均衡分析
指導教授:陳芳岳陳芳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經濟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經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垂直分工國際分工中間財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的目的在於探討國際間垂直分工的均衡分析,在第一部分探討兩國在一最終財競爭而此最終財可以分成多個生產階段組合而成時,兩國廠商如何去選擇其生產模式,並且在生產技術分別具有比較利益時,是否會違背比較利益法則,而當中間財可以藉由貿易獲得時,兩國廠商如何選擇其最適的生產模式,對其利潤、消費者剩餘。
當工資有所差異時,不論是一國開放中間財採購或是兩國皆開放中間財採購,兩國廠商再選擇其最適的生產模式時,不僅僅在利潤會有所以提升,縱使消費者剩餘會有所降低,但是在社會福利會因利潤提升大於消費者剩餘的部分,所以在社會福利會有所提升。
在第二部分探討在兩種最終財的情況下,中間財為寡佔市場,兩種最終財皆為完全競爭市場,去探討其最終財以及中間財的廠商數目如何去影響其生產模式,以及其勞動者及其資本者貿易的利得等等。
摘要 1
第一章:緒論 3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文獻回顧 7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全文架構 10
第二章:國際垂直分工之部分均衡分析 12
第一節:基本模型 12
第二節:生產模式均衡分析 38
第三節:福利分析 57
第四節:小結 63
第三章:國際垂直分工之一般均衡分析 65
第一節:基本模型 65
第二節:對稱性均衡之貿易型態 69
第三節:比較靜態分析 77
第四節:福利分析 80
第四章:結論 83
附錄 86
參考文獻 90
中文部分

呂志宏(1996) 上下游廠商的競爭與分工--一個中間財模型,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映而(2002) 垂直分工、垂直整合和貿易政策,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系碩士論文
陳宏易(2001) 從國際垂直分工的觀點探討台灣貿易的型態及其變動,2001年總體經濟計量模型研討會

英文部分

Arndt, S. (1997),“Globalization and the Open Economy,”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8)1, 71-79.
Deardorff, A. (2001),”Fragmentation in Simple Trade Models,”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Finance 12 121-137.
Feenstra, R. C. (1998),“Inter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r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The Journal of Perspectives, 12, 31-50.
Hummels, D., J. Ishii, and Kei-Mu Yi (2001),“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4(1), 75-96.
Jones, R. W. and H. Kierzkowski (2001),”A Framework for Fragmentation,”in Arndt, S. W. and H. Kierzkowski, eds., Fragmentation: New Production Patterns in the World Economy,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uffin, Roy J. (2002),”Oligopoly and Trade: What, How, and for Who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0:315-35.
Ruffin, Roy J. (2003),”International Trade under Oligopoly Conditio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1(4), 577-587.
Schrader, A. and S. Martin (1998),“Vertical Market Participation,”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8,13.3,321-331
Yi, Kei-Mu.,“Ca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Explain 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February 2003, v. 111,iss. 1, pp. 52-10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江岷欽(2000)。顧客導向的服務理念。人力發展月刊,72,20-31頁。
2. 何雍慶、蘇雲華(1995)。服務行銷領域顧客滿意模式與服務品質模式之比較研究。輔仁管理評論,2,2,37-64頁。
3. 吳武忠(1999)。餐旅服務品質之管理與控制。高雄餐旅學報,2,21-27頁。
4. 呂鴻德(1997)。顧客滿意與為民服務觀念之探討。研考雙月刊,21,6,19-25頁。
5. 李元墩、陳啟光、蔡政和(2000)。高等教育行政服務品質衡量之研究。長榮學報,4,1,15-32頁。
6. 周泰華、黃俊英、郭德賓(1999)。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評量模式之比較研究。輔仁管理評論。6,1,37~68頁。
7. 周泰華、黃俊英、郭德賓(2000)。服務業顧客滿意評量之重新檢測與驗證。中山管理評論,8,1,春季號,153-200頁。
8. 林公孚(2001)。做好顧客滿意度的方法。品質月刊,37,86-88頁。
9. 林能白、丘宏昌(1999)。服務品質之研究-服務人員人格特質之影響分析與應用。管理學報,16,2,175-200頁。
10. 林廣平(2001)。提高顧客滿意及其方法。品質月刊,85-86頁。
11. 狩野紀昭、瀨樂信彥、高橋文夫、新一(1984)。「有魅力的品質與應該有的品質」。品質管制月刊,21,5,33-41頁。譯自日本”品質”雜誌,vol.14,No.2, p.147.
12. 唐麗英、胡安華(1996)。滿意度模式建立與滿意構面確認之研究。交大管理學報,16,1,55- 74頁。
13. 翁崇雄(1999)。評量整體性服務品質之觀念性模式。管理與系統,中華民國企業管理學會與中華民國系統分析學會。6,2,151-176頁。
14. 翁崇雄(2000)。服務品質評量模式之比較研究。中山管理評論,8,1,105-122頁。
15. 陳玄愷(2001)。以TQM顧客服務策略,創造企業競爭優勢的顧客關係管理。CRM-洞悉顧客之心,落實溫暖行動方案。品質管制月刊,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