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06: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建東
研究生(外文):Chien-Tung Liu
論文名稱: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快樂國小為例
指導教授:林永豐林永豐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
外文關鍵詞:case study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7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快樂國小(化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內涵、歷程、困境與因應策略,以作為有效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參考。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進行,以研究日誌、參與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進行資料之蒐集和分析,再就所蒐集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歸納。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壹、快樂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內涵:
一、教育目標有四個層面,包括:教師層面、學生層面、學校層面與資源層面。
二、課程特色為:適性化的課程、活潑化的課程、生活化的課程與多元化的課程。
三、課程發展之類型主要是由全校教職員與家長代表共同參與本位課程發展,分別投入短
期、中長期與長期的時間,針對學校的特殊活動與現行課程、進行課程的改編與創
新。
貳、快樂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
一、快樂國小本位課程發展的程序,大致包含分析情境、擬定目標、建構方案、實施方案
等四個歷程。
二、影響快樂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校內因素,包括:校長與行政人員的因素、教師本
身的因素、學校的設備與支援等;校外因素則包含了家長、社區人士的支持程度與社
區支援兩方面。
參、快樂國小實施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遭遇之困境其因應策略
課程發展所遭遇之困境,主要包含教師時間不足、本位課程缺乏連貫、家長配合度低、主題訂定不夠民主、學校部分設備不足和本位課程缺乏評鑑等困境。針對其所面對的困境,其因應策略有:減除教師的行政負擔、排定相關人員共同的課程討論時間、召集學年代表共同規劃本位課程、透過親子講座提升家長的配合度、鼓勵教師獨立決策、尋求社區的資源並陳請教育主管機關補助經費與建構完整的評鑑制度等等。
綜合本研究的發現,研究者於文末提出建議,供研究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ntent, process, difficulty, and measures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Happy Elementary School (anonym) and to provide a recommendations for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this study adopted case study method. academic journals,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collect and analyze research data.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further processed, analyzed, and induced later. The research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I. The content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appy Elementary School
1. The education objective included 4 aspects—teacher, student, school, and resources.
2. The features of the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was adaptive, bouncing, living-oriented, and pluralistic.
3. All the teaching staff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parents wer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They spent short-, mid-, and long-term time to modify and innovate the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special activities and current curricula of the school.
II. The evolution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Happy Elementary School
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Happy Elementary School was mainly based on 4 stages, including context analysis, goal sett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2. Internal (in-campus)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Happy Elementary School included: the factor of the principal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s, the factor of teachers, school facility and support. External (off-campus) factors included: the degree of support from parents and community members and community support.
III. Measures for the difficult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Happy Elementary School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mainly included insufficient time of teachers, insufficient consistency among curricula, low parental cooperation, insufficient democratization in setting topics, insufficient school facility, and lack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Measures for these difficulties included reducing teacher’s administrative burden, arranging discussion time for related staffs, involving students’ representatives in the planning of the curriculum, improving parental cooperation through parent-child workshops, encouraging teacher’s independent decision-making, seeking community resources, requesting the authority concerned for funding, and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t the end of the dissertation for schools,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and future studies.
目 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謝 誌 ………………………………………………………………Ⅴ
圖 次 ………………………………………………………………Ⅵ
表 次 ………………………………………………………………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目標…………………………………8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特色…………………………………9
第三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程序…………………………………13
第四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類型…………………………………18
第五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影響因素……………………………23
第六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困境…………………………………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6
第一節 研究取向……………………………………………………46
第二節 研究現場與研究人員………………………………………51
第三節 研究方法……………………………………………………58
第四節 研究流程……………………………………………………62
第五節 信度與效度…………………………………………………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7
第一節 目標…………………………………………………………71
第二節 特色…………………………………………………………74
第三節 程序…………………………………………………………78
第四節 類型…………………………………………………………97
第五節 影響因素……………………………………………………100
第六節 困境與因應策略……………………………………………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6
第一節 結論…………………………………………………………116
第二節 建議…………………………………………………………119
參考書目 ………………………………………………………………124
中文部分 ………………………………………………………………118
英文部分 ………………………………………………………………127
附件一 行政人員訪談大綱…………………………………………129
附件二 教師訪談大綱………………………………………………131
附件三 學生訪談大綱………………………………………………133
附件四 快樂國小課程發展委員會組織章程………………………134
中文部分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第七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雲五、龍冠海主編(197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社會學。台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
王瑞輝(2003)。學校本位的生活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雲林縣誠正國小一年級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嘉陵 (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影響因素之評析。教育研究,10期,219-227。
李坤崇、劉文夫、黃順忠(2002)。國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課程計畫之歷程、實例分析
-以台南市後甲國中、安平國中為例。台南:南一書局。
吳百祿(2003)。願景意義的釐清與學校願景的建構之研究。九十二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
學術論文發表會。於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發表。
江連君(2003)。偏遠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大湖國小為例。國立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蔡清田 (1997)。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共同原則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教育學程
中心。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委託專案。
林佩璇 (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研習參考
資料,76-93。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林佩璇(2001)。台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高新建(199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多樣性。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
課程與教學創新,61-79。台北:揚智。
高新建(1999)。營造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有利情境。教師天地,101,25-31。
高新建(2000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發表於「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工作
坊」,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論文,臺北。
高新建(2000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參與人員的準備度。課程與教學通訊,2,13-16。
高新建(2004.5.31)。學校課程發展條件分析─敷衍搪塞或精確釐清。國語日報。第十三
版。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海平(2001)。社會研究法概要。檢索日期:2006.05.11。取自
http:// www.get.com.tw/goldensun/answer/93kp/P03.pdf。
張嘉育(1998)。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中華
民國課程與教育學會。台北:揚智。
張嘉育(1999a)。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
士論文,未出版。
張嘉育(1999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玉霞(1997)。教師的實務知識:一位國小初任教師的個案研究。高雄:復文。
郭生玉(198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店。
釵傍薄]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
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李綢(1995)。個案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業文化。
陳光煌 (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規畫、實施與分享。高雄:高昇出版社。
陳芳儀 (2001)。家長會會務運作研習—家長如何參與學校行政事務。高雄市家
長聯盟促進會。
陳伯璋 (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圖書。
陳伯璋(1999)。「邁向新世紀的課程」--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內涵與評析。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
陳雪玉(1987)。個案法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陳麗莉(2001)。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莉 (2002)。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應用研究--一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成長歷程。台北市
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慧芬(1997)。國民小學組織文化之研究—一所台中市國民小學的個案分析。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台北:漢文出版社。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黃政傑(1995)。學校課程的自主與彈性。師友,342,32-37。
黃政傑(1998)。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臺北:漢文出版社。
黃政傑(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天地,103,6-12。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嘉雄(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國民教育雙月刊,40(1),
29-34。
曾振興 (2002)。走過校本課程的時光隧道-高雄市太平國小課程發展的行動研究。高雄:
復文出版社。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詹見平(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臺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國
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3)。課程改革與學校整體課程發展。研習資訊,20(2),17-25。
蔡清田(2005)。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五南。
鄭呈因 (1994) 。國中理化科實習教師教學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5,42-53
盧美貴、陳勤妹、方慧琴(2000)。卓越.前瞻.團隊-臺北市立師院實小學校本位課程發
展。教育資料與研究,33(3),1-11。
謝譯瑩(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下之統整課程設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良平、甄曉蘭(2001)。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之相關因素分析。教育研究集刊,1(46),
53-80。
顏曉湘(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調查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
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清水(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5),1-8頁。
羅清水(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檢索日期:2006.06.16。取自
http://web.chinganes.mlc.edu.tw/banwei.htm。


英文部分
Brady, L.(1987).Explain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atisfaction: A case
study.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4),375-378.
Gay, 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4th Ed.).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N.Y.
Sabar, N (1991),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ewy, A.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ergamon Press, New York, NY,
pp.367-71.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2. 黃嘉雄(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國民教育雙月刊,40(1),
3. 高新建(1999)。營造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有利情境。教師天地,101,25-31。
4.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
5. 蔡清田(2003)。課程改革與學校整體課程發展。研習資訊,20(2),17-25。
6. 甄曉蘭(2001)。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難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5,42-53
7. 簡良平、甄曉蘭(2001)。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之相關因素分析。教育研究集刊,1(46),
8. 羅清水(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5),1-8頁。
9. 丁志權(1997)。實習教師的求生策略。教師之友,38(5),71-72。
10. 王松溪(1997)。如何成為一位成功而受歡迎之實習教師。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 (4),28-30。
11. 王儷靜、邱淑玫(2002)。成為教師:師院生的專業認同。教育研究月刊,99,58-72。
12. 王嘉陵(2003)。從Giroux的批判教育學觀點反省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角色。教育研究資訊,11(3),3-21。
13. 李奉儒(2003)。P. Freire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9(3),1-30。
14. 何金針(2004)。教育研究的效度問題探討。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2,47-82。
15. 林信榕(2000)。影響新制中等學校實習教師專業發展相關因素。教育學刊,16,7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