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天下編輯(1998),《贏家的管理智慧》,台北市:天下雜誌。
尹沅 譯(1989),Jean-Daniel Reynaud 原著(1982),《勞工衝突社會觀》(Sociologie
des Conflits du Travail),台北市:遠流出版。
王鍾渝(1997),〈中鋼公司民營化經驗〉,《主計月報》,84(3),49-51。王韻涵(2004),〈派遣員工與正職員工間衝突情形之研究-自派遣員工角度分
析〉,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古永嘉 譯(1996),Donald R. Cooper and C. William Emory 原著(1990),《企業研究方法》,台北市:華泰書局。
台灣勞工陣線(1999),《新國有政策-台灣民營化政策總批判》,台北市:商周出版。
全國產業總工會(2004),《國營事業工會維護事業發展暨確保員工權益研討會論文集》, 9月9日,台北市:中華郵政工會會議室。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5),《國營事業考成(2005)》,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主計處(2005),《中央政府總決算附屬單位決算編制要點(2005)》,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6),《事業單位使用派遣勞工概況(2006)》,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朱柔若(1998),《社會變遷中的勞工問題》,台北市:揚智文化。
成之約(1998),〈淺論『非典型聘僱關係』工作型態的發展與影響〉,《勞工行
政》,139,10-18。
成之約(1998),〈淺論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就業與訓練》,16(6),17-21。
成之約(2000),〈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之意涵與因應〉,《空大行政學報》,10,1-26。成之約(2002),《資訊科技的發展及運用對勞資關係的影響》,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報告,台北市。
成之約(2002),《台灣地區「派遣勞動」的發展及其對勞資關係與勞動政策影響之研究(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市。
成之約(2005),《我國「派遣勞動」發展概況及其對勞資關係和勞動政策的涵意》,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報告,台北市。
汪芸 譯(2005),〈解讀大師,話管理〉,《遠見雜誌》,223,170-174。
何美玉、游育蓁(1999),〈核心專業留下其餘外包〉,《管理雜誌》,298,60-82。
呂建德、邱靖惠、陳昭榮(2003),〈經濟全球化對於台灣勞動體制的衝擊:競爭與保護部門的差異〉,2003台灣社會學年會研討會論文,11月29-30日,台北市:政治大學。
李水河(2005),〈關係品質在服務外包對組織績效的影響效果之研究-以交通
部暨所屬機關為例〉,《台灣管理學刊》,5(1),75-100。
李宗勳(2002),《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智勝文化。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等合 譯(1995),Stephen P.Robbin 原著(1992),《組織行為學》,台北市:華泰書局。
杜雯蓉 譯(2006),Michael F. Corbett 原著(2004),《委外革命:全世界都是你的生產力!》(The outsourcing revoloution:why it makes sense and how to do it right!),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市:復文圖書。
林佳和(2003),〈勞動力「彈性化」的再思考〉,勞動電子報,
http://www.labor.ngo.org.tw/weekly/c230215.htm。
周丁浦生(1990),《衝突管理-傳統與創新。(見楊國樞、曾士強主編,中國人的管理觀)》,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周添城(1998),《台灣民營化的經驗》,台北市:中華徵信所。
邱駿彥、楊通軒、鄭津津、焦興鎧 合著(2000),《勞動派遣法制之研究》,台北縣:台灣勞動法學會。
邱駿彥(1998a),〈日本勞工派遣法之現狀〉,《就業與訓練》,16(6),17-21。邱駿彥(1998b),〈淺談勞動派遣法律問題〉,《萬國法律》,98,11-26。邱駿彥(1999),〈勞工派遣法制之研究-以日本勞工派遣法為例〉,《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1,1-68。
柯志哲(2003),〈左右看勞動力『彈性化』〉,勞動電子報,
http://www.labor.ngo.org.tw/weekly/c230215.htm。
孫思源(2001),〈由社會交換理論探討資訊系統委外合夥關係之影響因素〉,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陳姿伶(2006),《個案研究法》,台北市: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
陳武雄(1996),〈台灣地區工會運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郭永雄(2005),〈對勞動派遣法建議〉,《工業總會服務網》,http://www.cnfi.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phtm/。
彭漣漪(1996),〈『勞務外包』精練企業競爭力?〉,《天下雜誌》:156-160。楊通軒(1998),〈勞動派遣立法必要性之研究〉,《全國律師》,7,34-41。楊通軒(2005),《非典型僱用關係之探討-以勞動派遣為例》,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報告,台北市。
楊朝安(2003),〈派遣和承攬差異在那裡?〉,《人力資源縱橫週刊》,02/24。
張美惠 譯(1995),William Bridges 原著(1994),《新工作潮》(Job Shift),台北市:時報文化。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台北市:五南書局。
張鐵君 譯(2001),RoyJ. Lewicki. David M. Saunders, John W. Minton 原著(1999),《談判學》(Negotiation),台北市:華泰文化。
葉志誠(2001),《職業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詹火生(2001),〈跨世紀勞動市場的變遷與挑戰-李誠〉,《新經濟世紀的勞動政策》,台北市:厚生基金會。
蔡圳唐(1996),《中鋼外包管理》,高雄市:中鋼公司。
鄭津津(2000a),〈美國派遣勞動法制之研究〉,《台灣勞動法學會學報》,1,123-150。
鄭津津(2000b),〈淺談派遣勞動〉,《高市勞工》,40,26-30。
鄭津津(2003),〈從美國勞動派遣法制看我國勞動派遣法草案〉,《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0,37-98。
鄭津津(2004),〈淺談派遣勞動的問題〉,派遣勞動研討會,《勞動者雙月刊》。
鄭津津(2004),〈勞動派遣之世界趨勢與派遣勞工權益之保障〉,《高市勞工57》,勞工網路圖書館。
蔣俊良(1996),〈協力外包管理制度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衛民、傍~峰(1999),《勞資關係與爭議問題》,台北縣:空中大學。
劉士毅(2000),〈醫院組織文化之探討-以一家醫學中心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盧娜 譯(2001),Charles L.Gay & James Essinger原著(2000),《企業外包模式-如何利用外部資源提昇競爭力》(Inside Outsourcing),台北市:商周出版。
鍾倫納(1997),《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簡建忠(1999),〈台灣派遣勞工對派遣工作看法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9,99-124。二、英文部分
Grantham, Charles (2000) The Future of Work: The Promise of the New Digital Worker Society , New York : McGraw-Hill Publishers.
Heery, Edmund & Brian Abbott(2000)” Trade Unions and the Insecure Workforce,” In Edmund Heery and John Salmon, (eds.), The Insecure Workforce(London : Routledge), pp. 158-163.
Katz, Harry C. and Thomas A. Kochan(2004) An introduction to Collective Bargining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 New York : McGraw-Hill Publishers.
Vincent, Mosco (2006) “Knowledge and Media Workers in the Global Economy : Antimonies of Outsourcing ,” Social Identities, 12(6),771-790.
Wang, Eric T.G., Henry H.G. Chen, James J. Jiang, and Gary Klein(2005) “ User-IS Interaction Quality and Conflict: The Impact on Information System Project,”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1(4), 27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