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1 16: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芝菁
研究生(外文):CHIH-CHING CHANG
論文名稱:原住民原生電影之觀察─以「山藸、飛鼠、撒可努」為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age hunter"- a case study of an original aboriginal movie
指導教授:王嵩音王嵩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電訊傳播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3
中文關鍵詞:原住民原生電影戲劇理論「山藸飛鼠撒可努」
外文關鍵詞:dramatismoriginal aboriginal movie"The sage hunt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2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2005年,在一片要求讓原住民說自己的故事、演自己的電影的聲浪出現十年之後,台灣終於有了第一部由原住民著作改編,以真實部落生活為主題的原住民原生電影─《山藸、飛鼠、撒可努》;這部電影雖然仍沒有辦法突破電影的製作高門檻,由原住民執導自己的故事,但原住民終於有了第一部與自己生活相近,從自身觀點出發的電影,不再在台灣電影史上缺席。「山藸、飛鼠、撒可努」如何呈現現在的原住民社會?拍攝過程曾遇到哪些困難?以及不同族群背景的嬝奶H又會對電影產生哪些相異的解讀?這些都是本研究的研究核心。

因此,研究者以《山藸、飛鼠、撒可努》為研究對象,透過柏克的戲劇理論對電影分別作內在和外在五因分析,並佐以焦點團體座談對嬝必釦@更深一層的探討。研究結果發現,不管是戲劇內容或真實生活,在原住民社會中,「目的」都是影響行動者採取行動、選擇行動方法的關鍵因素,縱使行動的過程有釵h意料之外的狀況發生,拍攝結果也不如預期完美,但對撒可努、撒可努的族人及台灣社會來說,跨出這第一步是很寶貴的經驗,也是很有勇氣的嘗試;可惜香港製片公司和台灣發行公司間的合約爭議,影響到電影在國內的發行和後續的宣傳活動,也中止了DVD的製作、販售和租借通路,減少很多國人認識《山藸‧飛鼠‧撒可努》的管道。

另外,針對不同族群背景的嬝必釧珧答熊J點團體座談可以看出,漢人觀眾在觀賞這部電影時,無法拋開原本的思考模式,仍用漢人本位的觀點去評價電影內容,他們一方面察覺到新聞中酒與原住民的不當連結,覺得媒體太過強調原住民議題的問題層面,一方面又認為醉漢或酗酒者才是部落中真實的圖像,電影如果以部落生活為背景,就不該刻意避而不談。顯見要台灣觀眾拋開成見,學習把新聞上看到的原住民歌舞視為部落文化的必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It is the first time for Taiwanese people to have an aboriginal movie that is based on aboriginal tribe''s true life released in 2005 - "The sage hunter". Although it was not directed by aboriginal director but was adapted from a book written by an aboriginal writer. This movie made aboriginal people be seen in Taiwanese film industry.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 how "the sage hunter" describe the life in tribe in eastern Taiwan ? what are the difficulties during filming? and would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f view after watching it?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與原住民的第一次接觸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5
第五節 研究方法 …………………………………………………………… 6
第二章 媒體中的原住民 ………………………………………………….. 7
第一節 台灣原住民族的分布和文化介紹 ………………………………… 7
第二節 原住民與鏡頭的相遇 ……………………………………………… 13
第三節 新聞中的原住民 …………………………………………………… 15
第四節 電視節目中的原住民 ……………………………………………… 22
第五節 電影中的原住民 …………………………………………………… 24
第六節 小結 ………………………………………………………………… 36
第三章 《山藸‧飛鼠‧撒可努》之一 ……………………………….... 38
第一節 柏克以及戲劇理論的重要概念 …………………………………… 41
第二節 「山藸‧飛鼠‧撒可努」內在分析 ……………………………… 49
第三節 小結 ………………………………………………………………… 58
第四章 《山藸‧飛鼠‧撒可努》之二 ……………………………….... 62
第一節 資料來源 …………………………………………………………… 63
第二節 「山藸‧飛鼠‧撒可努」外在分析 ……………………………… 64
第三節 小結 ………………………………………………………………… 80
第五章 嬝必釭漱狨郭w焦點座談 …………………………………….... 8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84
第二節 各組座談分析 ……………………………………………………… 89
第三節 綜合分析 ……………………………………………………….... 101
第六章 研究結論、建議與研究限制 ……………………………….…... 106
第一節 結論 ………………………………………………………………… 106
第二節 建議與限制 ………………………………………………………… 111


參考書目 ……………………………………………………………………… 114

附錄一 深度訪談問題列表 ………………………………………………… 120
附錄二 第一組(漢人組)焦點座談問題列表 ……………………………… 122
附錄三 第二組(原住民組)焦點座談問題列表 …………………………… 123
附錄四 第三組(新香蘭組)焦點座談問題列表 …………………………… 124
附錄五 訪談逐字稿 ………………………………………………………… 125
中文部分

孔文吉(尤稀‧達袞)(1992)。〈重視少數民族的傳播權益〉,《島嶼邊緣雜誌》,2(1)。
孔文吉(尤稀‧達袞)(1993)。《讓我的同胞知道》。台北:晨星。
孔文吉(尤稀‧達袞)(2000)。《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台北:前衛。
王嵩音(1998)。《台灣原住民與新聞媒介:形象與再現》。台北:時英。
王嵩音(2001)。〈族群節目之弁鉬P定位〉,《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大會手冊》(頁E.1-1-E.1-8)。台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編。
台邦‧撒沙勒(1993)。〈廢墟故鄉的重生:從高山青到部落主義〉,《台灣史料研究》,2:28-40。
田玉文整理(1994)。〈深入問題的核心─從《蘭嶼觀點》的眾聲中出發〉,《電影欣賞雜誌》,69,23-35。
田玉文整理(1994)。〈鐘響五十年─從《莎鴦之鐘》談影像中的原住民〉,《電影欣賞雜誌》,69,15-22。
行政院新聞局(2005)。〈2005年電影市場總覽〉,《中華民國95年電影年鑑》。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夷將‧拔路兒(1994)。〈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山海文化雙月刊》,4:22-38。
江冠明(1996)。〈「原住民觀點」與「原住民新聞雜誌」〉,《電影欣賞》,14(1),65-67。
李力劭(1994)。〈《莎鴦之鐘》:影像的記憶與失憶〉,《電影欣賞雜誌》,69,40-43。
李佩英(2005)。《韓劇《大長今》之接收分析研究:男女嬝奶H對「長今」角色的解讀》,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乾朗(1991)。《攝影台灣》。台北:雄獅美術,p8。
李瑛(2000)。〈部落有教室,明天會更好─原住民教育改革的省思〉,《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8:16-24。
李道明(1994)。〈由活動影像看鄒族〉。《電影欣賞雜誌》,69,55-65。
李道明(1999)。〈中國電視紀錄片與民族誌影片近況〉,《電影欣賞雜誌》,97,94-99。
李道明策劃(1998)。〈日治時期台灣紀錄片歷史資料彙編(一)〉,《電影欣賞雜誌》,94,84-96。
亞榮隆‧撒可努(2005a)。《山藸‧飛鼠‧撒可努》(增訂版)。台北:耶魯國際文化。
亞榮隆‧撒可努(2005b)。《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台北:耶魯國際文化。
林家群(2006.08.28.)。〈妒愛狂情 醉漢辣手摧花〉,《中國時報》。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娃丹‧巴色爾(1999)。〈原住民影像的迷思及未來方向〉,《電影欣賞雜誌》,100,60-61。
施懿姍(2002)。《李登輝總統言論之戲劇觀─從柏克戲劇五因語藝觀點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
孫大川、李道明、林建享、張詠捷(1993)。〈攝影機下的原住民〉,《山海文化雙月刊》,1:8-19。
宮本延人(1985[1992])。《台灣的原住民族......以世界觀研究台灣原住民之作》。魏桂邦譯。台中:晨星。
迷走(1993)。〈台港電影中的原住民形象塑造─幾部影片的分析〉,《山海文化雙月刊》,1:20-24。
馬紹‧阿紀(1996)。〈原住民報導『原住民新聞』〉,《原住民傳播權益與新聞報導研討會》,11月8-9日。台北:台灣大學法學院國際會議廳。
張玉佩(1996)。《台灣電影再現的社會規範與價值觀─以戲劇五因分析金馬獎最佳劇情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美慧(2006)。《花蓮縣政策行銷之研究─以「洄瀾2010-創造花蓮永續發展願景規劃案」為例之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台北:正中。
張錦華(2005)。〈台灣原住民族群之廣播服務〉,《2003-2004年廣播年鑑》。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
酗鴐W(1991)。〈弱勢族群問題〉,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
釩T偉(2006.01.16.)。〈原民毒蟲 夜偷雙B車〉,《中國時報》。
郭明正(達吉斯‧巴萬Dakis Pawan)(1994)。〈影片中的虛像與歷史真相─莎鴦(Sayun)之鐘〉,《電影欣賞雜誌》,69,36-39。
陳右果(2004)。《台灣原住民族群的他者影像再現 : 以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雜誌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周(1999)。《變臉中的「印地安」人》。台北:麥田。
陳俊雄(2006.08.29.)。〈威脅輪姦老婆 惡夫判離〉,《中國時報》。
陳建年(2003)。〈南島民族中的臺灣原住民族〉,《「2003南島民族國際會議——南島民族領袖會議」專題演講》。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昭如(1994)。〈原住民新聞與漢人新聞媒體─以三次還我土地運動新聞為例的初步探討〉,《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pp129-145。
陳映真(1993)。〈星火〉,《山海文化雙月刊》,1:35-36。
陳秋錦(2002)。《論李潼少年小說的人物刻畫 : 以<博士.布都與我>,<少年噶瑪蘭>和<我們的秘魔岩>三本作品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陳晏華(2006)。〈年度影片介紹〉,《中華民國95年電影年鑑》。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陳瑞芸(1990)。《族群關係、族群認同對台灣原住民基本政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蓓芝(1991)。《八十年代台灣新電影現象之社會歷史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儒修(1993)。〈電影研究中的後殖民論述〉,《當代》,89,122-133。
陳麗珠(1996)。《台灣電影中原住民形象之研究─論述工業下的它者圖像》,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正誼(2004)。《蘭嶼原住民電台發展之硏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宏民(2004)。《原鄉映像 : 蘭嶼在地影片攝製者及其影像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葳威(1999)。《文化傳播》。台北:正中。
傅仰止(1993)。〈台灣原住民塑像的社會心理背景〉,《山海文化雙月刊》,1:32-34。
游惠貞(1999.06.26.)。〈深沉的電影之心 優美的散文之旅〉,《中國時報》。
雅邁‧苔木(1994)。〈鏡頭背後一廂情願的快門企圖心─重視原住民形象被支配的危機〉,《山海文化雙月刊》,7:60-66。
楊孝榮(1997)。〈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與原住民教育權之維護〉,《原住民教育季刊》,7:1-8。
楊政霖(2005)。《"原住民新聞雜誌"服務品質之硏究 : 以原住民嬝奶H觀點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舞賽‧古拉斯(2006.08.29.)。〈中時新聞再現種族偏見〉,《台灣立報》。
舞賽‧古拉斯、馬躍‧比吼(2006.03.15.)。〈拒絕扮演「他們」原住民!〉,《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原住民小組。
劉映晨(2004)。《台東市地區原住民部落教育之研究─從部落教育看文化復振》,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紹華(1993)。〈原住民文化運動的歷史位置〉,《山海文化雙月刊》,1。
劉智濬、章綺霞(2006)。〈台灣電影中的邊緣他者:漢人導演與原住民影像〉,《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1),271-294。
劉德昌(2004)。《美國總統布希在2003年美伊戰爭前演說之宣傳策略與戲劇五因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念中、陳文浩(2005.07.)。〈原住民廣播節目製播需求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聽眾調查為例〉,《中華傳播學會》。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謝偉姝(1996)。《公共電視原住民記者報導觀點之探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玓(2004.01.13)。〈專屬電視頻道原住民存在關鍵〉,《聯合報》,民意論壇。
蘇雅蓉(2005)。《「矮黑人」事件報導之論述分析》,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玉珍(2004.01.13.)。〈把攝影機還給原住民吧!〉,《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英文部分

Aumont, Jacques and Marie, Michel. (1988[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L’Analyse des Films) (吳窈O, Trans). 台北:遠流.
Burke, Kenneth. (1966). 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urke, Kenneth. (1969). A Grammar of Motiv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oss, Sonja K. , Foss, Karen A. and Trapp, Robert.(1991[1996]).《當代語藝觀點》(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 (林靜伶, Trans). 台北:五南.
Foss, Sonja K.(1989). Rhetorical Criticism:Exploration & Practice. Prospect Heights: Waveland.
Hall, S.(1980). Encoding/Decoding. In Stuart Hall, Dorothy Hobson, Andrew Lowe and Paul Willis(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pp. 128-138). New York: Routledge.
Lapsley, Robert and Westlake, Michael. (1988[1997]).《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 (李天鐸、謝慰雯, Trans). 台北:遠流.
Martindale, Carolyn. (1986). The White Press and Black America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p.106)
Morgan, D. L.,& Spanish, M. T. (1984). Focus Groups: A new tool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Sociology, 7, 253-270.
Rybacki, Karyn & Rybacki Donald.(1991). Communication Criticism: Approach and Genre. Belmont: Wadsworth.
Schaefer, R. T. (1979).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Bs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Stewart, David W. & Shamdasani, Prem N. (1990[2000]).《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Focus groups : theory and practice) (歐素汝, Trans). 台北:弘智文化.
Turner, Graeme.(1993[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Film as Social Practice) (林文淇, Trans). 台北:遠流.



網路資料

〈九十六年第五週內政統計通報(95年底原住民人口結構概況〉,《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統計年報─人口統計分配〉,《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台灣原住民族介紹〉,《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取自:http://www.tacp.gov.tw/INTRO/FMINTRO.HTM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對中國時報「原民毒蟲 夜偷雙B車」報導之聲明〉,《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06.01.19.)》。取自:http://www.mediawatch.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06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對中國時報不當報導之聲明〉,《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06.08.28.)》。取自:http://www.mediawatch.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85
〈台灣電影網〉,《行政院新聞局》。取自:http://tc.gio.gov.tw/ct.asp?xItem=12487&ctNode=39
〈各縣市原住民戶數及人口數統計表〉,《台灣原住民族基本資料庫》。取自:http://www.pts.org.tw/~abori/new_data/data08.htm
〈原住民健康狀況統計〉,《年報》。取自:http://oliverweb.apc.gov.tw/result.asp
〈媒體侵犯人權事件簿2005-2006.08.31.〉,《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06.09.01.)》。取自:http://www.mediawatch.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93
光盛電影公司(2005)。《山藸‧飛鼠‧撒可努》官方網站。取自:http://www.worldlighthouse.com/lighthouse/thesagehunter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生活網)。取自:http://www.apc.gov.tw/life/docDetail/detail_ethnic.jsp?cateID=A000140&linkRoot=8&linkSelf=89 。
汪明輝(2001)。《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取自:http://www.geo.ntnu.edu.tw/faculty/tibu/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發表稿.htm
延延(2005)。《山藸‧飛鼠‧撒可努》。取自:http://btw.typepad.com/blah/2005/11/post_1.html
林木材(2005)。〈一隻山藸,兩個獵人:談《山藸‧飛鼠‧撒可努》〉。載於《台灣電影筆記:專欄影評單一影評》。取自:http://movie.cca.gov.tw/column/column_article.asp?rowid=293
康子仁(2007.01.18.)。〈台灣第十三個原住民族「撒奇萊雅族」〉,《中廣新聞》。
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ExteriorContent/Life/Life-Main/0,4381,news-content+130518+132007011800988,00.html
陳佳鈴、張炯漢(2007.04.14.)。〈父酗酒又毆打 13歲男孩流浪700多天 乞討酒瓶換麵包〉,《東森新聞報》。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414/17/cx3h.html
管中祥(2006.08.28.)。〈對中國時報不當報導之聲明〉,《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取自:http://blog.ohaiya.com/Index.asp?BlogID=FID&wID=11&wSID=1779
趙錫彥(2005)。〈山藸‧飛鼠‧撒可努〉。載於《台灣電影筆記:專欄影評單一影評》。取自:http://movie.cca.gov.tw/COLUMN/column_article.asp?rowid=278&strSearch=
趙錫彥(2005)。〈山藸‧飛鼠‧撒可努〉。載於《台灣電影筆記:專欄影評單一影評》。取自:http://movie.cca.gov.tw/COLUMN/column_article.asp?rowid=278&strSearch=
盧非易(2003)。〈從數字看台灣電影五十年〉。載於《台灣電影資料庫:電影論述廣場趨勢觀察》。取自: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squareinfo.htm?MID=13
賴柔蒨(2005)。〈難道原住民沒有高貴的靈魂可以拍嗎?《山藸‧飛鼠‧撒可努》〉,《破報》,復刊第383期。取自: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currents/2005/10/30/383_383currents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