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7: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朝龍
研究生(外文):Chao-Lung Hsieh
論文名稱:工業區永續經營與自主管理機制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Sustainable and Self-management in the Industrial Area
指導教授:賀力行賀力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Hsing Ho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永續經營生命週期去任務化責任中心制作業基礎成本制度
外文關鍵詞:sustainable operationlife cyclederegulationresponsibility center systemactivity-based costing(ABC)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0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摘 要
我國工業區的開發在世界各國的工業區開發與產業發展經驗中,堪稱為典範。加工出口區創造了開發中國家藉著廉價勞動力與保稅區的設置,爭取已開發國家之資金與技術,藉以建立自己的產業發展基礎之成功創舉。科學工業園區的發展,創造了開發中國家藉著優惠稅率與優良發展環境,由政府協助結合學術與研發單位共同努力,將產業有效轉型並建立自主技術的典範。而一般工業區的開發,也藉著法令設計與公營事業結合,創造未使用政府預算開發工業區土地,同時協助產業發展的先進BOT方式。這些都是我國各類型工業區開發與管理的寶貴經驗,實值鼓勵。
而一般工業區的開發至今已長達半世紀之久,對創造我國經濟發展之奇蹟,功不可沒,但是由於開發年代已久,部分工業區呈現設施老舊,依照工業區生命週期的變化,亟待政府輔導更新轉型;另在時代之政治及經濟條件快速變遷暨政府對公共管理的思維改變等情況下,導致過去政府依據相關法規經營管理之工業區經營管理模式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再加上國家財政困窘及工業區財務虧損缺口持續擴大之影響,使得工業區要如何永續經營及提昇工業區管理機構財務營運績效成了目前最重要的課題。
Abstract
Of all the industrial zones and industries developed around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industrial zones is well recognized as an excellent example. The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have helped this developing country to successfully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to develop domestic industries through cheap labors and tariff-free zones that attract capital and technology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s have set up a norm of how a developing country is capable of transforming industries effectively and establishing autonomous technologies through preferential rate and excellent developing environment, as well as government’s assistance, to combine the efforts of academic circles with R&D institutes. While general industrial zones have been developed by stipulating laws and combining with state-owned businesses to acquire land for developing industrial zones without using government’s budget, implementing advanced BOT method to assist industrial developments. All these are invaluable experiences of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dustrial zones in Taiwan.
It has been half a century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industrial zones. They have contributed immensely to the miracl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However, as time goes by, part of the facilities in the industrial zones is outdate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zone’s life cycle, they desperately need government’s guidance for reform; also, under the situation of rapid change o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government’s thinking on public management, the management mode that government relies on in the past based on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has faced serious challenge. Besides, with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s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financial loss in the industrial zones, how to ensure sustainable operation in the industrial zones and enhance their financial efficiency in management have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of today.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v
目 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研究目的 2
1.3研究方法 3
1.3.1文獻回顧與資料分析 3
1.3.2現況調查法 3
1.3.3個案分析法 3
1.3.4專業研判法 3
1.3.5歸納法 4
1.3.6企業經營診斷法 4
1.3.7作業基礎成本法 4
1.4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4
1.5文獻回顧 6
第二章 國外工業區發展狀況 8
2.1生態化工業園區之定義及主要概念 8
2.2國外相關案例文獻回顧 13
2.2.1英國曼徹斯特市的產業發展 13
2.2.2丹麥卡倫堡產業共生典範 14
2.2.3德國魯爾區再發展案例 15
2.2.4美國維吉尼亞州:查爾斯岬港永續科技園區 16
2.2.5美國Rivergate工業園區 17
2.2.6日本工業區開發政策與規劃 21
2.2.7新加坡發展裕廊工業區的經驗與借鏡 23
2.3小結 26
第三章 工業區永續經營機制之研究 27
3.1緣起 27
3.2研究方法 27
3.3工業區永續經營機制與生命週期意涵 27
3.3.1工業區永續經營機制意涵 27
3.3.2工業區生命週期意涵 28
3.3.3工業區永續經營與生命週期之關係 30
3.4工業區改進方式之探討 32
3.5工業區永續經營機制之建立 35
3.6結語 48
第四章 工業區經營管理機制之研究 49
4.1緣起 49
4.2工業區經營管理狀況分析 49
4.2.1工業區經營管理業務說明 50
4.2.2工業區經營管理課題探討 50
4.3工業區自主經營策略評析 56
4.4結語 58
第五章 工業區自主管理財務研究-以北部工業區為例 60
5.1前言 60
5.2工業區自主管理財務問題分析 60
5.2.1服務價格問題 61
5.2.2可收費服務數量問題 61
5.2.3服務成本問題 62
5.2.4小結 62
5.3工業區管理機構自主經營試算 63
5.3.1北部區域工業區勞務收支說明 63
5.3.2以作業基礎成本制度進行歸類 65
5.3.3行政法人業務四化檢討 67
5.3.4行政法人後縮減財務缺口方式 69
5.4結語 7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6
參考文獻 80
附錄一 產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草案) 85
附錄二 產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施行細則(草案) 105


圖目錄
圖1.1 研究內容與流程圖 5
圖1.2 工業區研究相關文獻數量圖 7
圖2.1 新舊工業區可能形成之生態化工業區類型圖 10
圖2.2 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概念模型圖 12
圖3.2 生命週期指標斜率變化圖 29
圖3.3 工業區永續經營機制定義與延伸意涵圖 36
圖4.1 工業區經營管理目標衝突示意圖 52
圖4.2 工業區經營管理收益分析模型圖 55
圖4.3 工業區自主經營策略分析圖 57
圖4.4 公部門營非營利化與私有化之架構圖 59
圖5.6 水質及水量收費圖 70
圖5.7 工業區管理機構核心能力創新性服務項目架構圖 72
圖5.8 工業區管理機構創新性服務收入結構分析圖 73
圖5.9 法人前後政府補助圖 74
圖5.10 法人後第五年管理機構財務改善成效結構圖 74
圖5.11 法人前後政府補助預估盈餘圖 75


表目錄
表2.1 國際建築博覽會(IBA-GmbH) 計畫案表 16
表3.1 工業區永續經營與生命週期之假想關係 31
表3.2 土地管理向度 37
表3.2 土地管理向度(續) 38
表3.3 行政管理向度 39
表3.4 行銷管理向度 40
表3.4 行銷管理向度(續) 41
表3.5 財務管理向度 42
表3.5 財務管理向度(續) 43
表3.6 環境管理向度 44
表3.6 環境管理向度(續) 45
表3.6 環境管理向度(續) 46
表3.7 外部環境管理向度 47
表3.7 外部環境管理向度(續) 48
表4.1 工業區管理機構經營方向綜整表 52
表4.1 工業區管理機構經營方向綜整表(續) 53
表5.1 工業區營運成本統計表 62
表5.2 北區工業區勞務成本彙總表 63
表5.3 北區工業區勞務收入彙總表 65
表5.4 北區工業區法人前後收支比較表 69
表5.5 北部區域工業區污水處理廠提升原有業務收費收益表 71
表5.6 創新服務業務項目效益分析表 72
參考文獻
1.工業區開發管理基金(2001),「中華民國90年度工業區開發管理基金勞務收入與服務成本收支比較表」。
2.工業區開發管理基金(2002),「中華民國91年度工業區開發管理基金勞務收入與服務成本收支比較表」。
3.工業區開發管理基金(2003),「中華民國92年度工業區開發管理基金勞務收入與服務成本收支比較表」。
4.中國職位分類學會(1998) ,「彰濱工業區管理組織及財務研究期末報告」。
5.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2000) ,「台灣工業發展50年」。
6.孔憲法、鍾國輝、游振偉(2002) ,「工業區永續經營機制國際研討會手冊暨論文集」,台灣地區工業區永續經營指標系統。
7.王淑妮(1996) ,「台北市居住環境品質之評估-地理資訊系統(GIS)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8.王樂平(2000) ,「如何加強管理制度,提升工業區污水處理廠營運績效」,工業簡訊,第三十卷第八期,pp30-17。
9.王鑑恆(2002) ,「我國生態化工業區之建立」,環安簡訊。
10.丘昌泰(2000) ,「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元照出版社。
11.司徒達賢(2002) ,「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12.台北市政府(1996) ,「台北市永續發展指標策略研擬之研究」,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13.白仁德(1999) ,「高速公路及工業區對台灣西部走廊製造業空間分布影響模型之建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4.石滋宜(2001) ,「智識經濟概論」,http://www.ebookclub.com.tw/activity/200012/eight.asp。
15.朴米定(1995) ,「中韓工業區開發體系之比較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6.江明修(2001) ,「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智勝文化事業公司。
17.江明修(2002) ,「非營利管理」,智勝文化事業公司。
18.江俊良(1988) ,「多準則評估方法在關渡平原開發型態評選之應用」,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江淑芬(1995) ,「中壢工業區製造業結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20.行政院經建會(1985) ,「台灣地區製造業發展與工業區位政策之研訂」。
21.杜青虹(1991) ,「工業區設置對區域經濟發展之影響-理論模型架構及其初步應用測試」,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林坤龍(2000) ,「工業區生命週期及其效率評估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工業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3.林建元(1999) ,「台灣省工業發展策略及工業區設置區位分佈之研究」,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及研究考核委員會。
24.林建元(2001) ,「政府編定開發工業區自發性環境管理機構建置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計畫,NSC90-2621-Z-002-008。
25.林建元(2002),「工業區更新與現代化」,經濟部工業局2002年工業發展策略研討會。
26.林森田(1996) ,「土地經濟理論與分析」,三民書局。
27.洪一權(1993) ,「產業生命週期與合作策略關聯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8.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1992) ,「南部區域產業發展調查計畫」。
29.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 ,「工業區永續經營機制之建立」,經濟部工業局。
30.張效通譯(1998) ,「敷地計畫第三版」,原著Kevin Lynch & Gary Hack。
31.張璠(2001) ,「台灣地區工業區開發之問題與對策,永續(研)090-014號」。
32.張璠(2002) ,「工業區服務中心之功能強化與管理地方化」,2002年工業園區開發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pp79-105,國立台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廳。
33.許志義(1996) ,「現階段汽電共生系統在工業區內直接售電之可行性探討」,中華經濟研究院(CIER) 。
34.許佳玲(1998) ,「龍山村村民對濱南工業區劃設的集體行動之社會基礎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35.郭百琪(1994) ,「科技產業區域投資環境評估指標建立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36.陳妙姿(1990) ,「工業區開發之社會分析--歷史、利益與區域發展」,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7.陳亮全(1997) ,「都市發展與危機管理報告」,都市危機管理研討會,高雄縣政府。
38.陳建宏(2002) ,「都市計畫工業區自發性環境管理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39.陳麗紅(2002),「英國都市再生政策─工業區土地再開發之經驗」,工業區永續經營機制國際研討會手冊暨論文集。
40.黃汝賢(1988) ,「工業區設立環境影響評估之方法研究」,行政院研考會中部辦公室。
41.黃書偉(1998) ,「區域成長管理監測評估支援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42.黃書禮、許伶蕙(1992) ,「永續發展之生態經濟觀」,永續發展的意義討論會。
43.黃國良(1997) ,「危機管理機制建構與運作之初探」,都市危機管理研討會,高雄縣政府。
44.楊義榮(2004),「本局所轄工業區污水廠組織再造研議」,經濟部工業區環境保護中心簡報。
45.經濟部(2003) ,「經濟作業基金-工業區開發管理基金會計制度」,經濟部主管,經濟部編印。
46.經濟部(2001),「2001年工業園區規劃與開發研討會」。
47.經濟部工業局(2001),「企業永續發展推動政策」﹔經濟部工業局。
48.經濟部工業局(1995) ,「工業區開發環境災害防範作業手冊」。
49.經濟部工業局(2002) ,「工業區開發管理-91年度年報」。
50.經濟部工業局委託研究報告(2002),「加強工業區管理機構績效考評暨服務中心行政人員培訓計畫」,經濟部工業局。
51.經濟部工業局委託研究報告(2003),「加強工業區管理機構績效考評暨服務中心行政人員培訓計畫」,經濟部工業局。
52.董成鵬(1994) ,「從生命週期觀點探討工業園區之發展」,中華工學院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53.鄒克萬、王曦芬(1999) ,「一個都市永續發展監視評估支援系統之發展永應用」,規劃學報。
54.歐嘉瑞(2001) ,「臺灣地區工業園區開發與管理政策之展望」,2001年工業園區規劃與開發研討會。
55.賴宏誌(2003),「工業區管理模式轉型初探-服務型組織之建立與運作」,經濟部工業局2003邁向工業區管理及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56.謝銘智(2000) ,「公共設施計劃空間公平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57.簡吟純(1997) ,「都市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之建立與評估-以台北市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8.邊泰明(2003) ,「土地使用規劃與財產權理論與實務」,詹氏書局。
59.Best, M. H. (2001), “The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Renewal of American Indust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60-89.
60.Braat L. (1991), “The predictive meaning of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 In: In Search of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p. 57-70, edited by Kuik and H. Verbrugge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oston.
61.Craik, K., and Zube, E. (1976), “The development of perceived enviromental quality indices”, In K. Craik, and E.Zube (Ed.), Perceiv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Plenum Press. , pp.3-20.
62.Greiner Larry. (1972),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pp. 37-46.
63.Griffith, D. A. and Layne, L. J. (1999), “A Casebook for Spatial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64.Hill, E. W. and Brennan, J. F. (2000), “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Feb2000, Vol. 14, Issue (1), p65, 32p, 2 diagrams.
65.IUCN, UNEP and WWF (1991), “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IUCN, UNEP and WWF, Gland, Switzerland, and Earthscan, London.
66.Land, K.C. (1971), “On 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Indicators”, American Socialogist, pp.3 22-325.
67.Liverman, D.M., M. Hanson, B. Brown and R. Merideth (1988), “Global Sustainability: Toward Measuremen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12 No.2, pp.133-143.
68.Miller, D. and P. H. Friesen (1984),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Corporate Life Cycle”, Management Science, pp.1161-1183.
69.Ollers, F. J (1986),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he Burnout of Pioneer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pp.5-18.
70.Opschoor, H. & Reijnders, L. (1991),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earch of O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ited by O. Kuik and H. Verbruggen,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p.7-27.
71.O'Rand A. M. and Krecher M. L. (1990), “Concept of the Life Cycle: Their History, Meanings, and Uses in rje Social Scienc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pp. 241-262.
72.Po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 The Free Press, N.Y.
73.Quinn, R.E. and K. Cameron, (1983), “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s and shifting criteria of effectiveness,” Management Science, Vol.29, No.1, pp.33-51.
74.Raymond Vernon. (1966), “THE PRODUCT LIFE CYCLE”, http://db.lib.uidaho.edu/ereserve/courses/b/business/380_01/03_Vernon_Life_Cycle.pdf.
75.Rolando Polli and Victor J. Cook, Jr. (1969), “Validity of the Product Life Cycle,” Journal of Business, 42 October, pp. 385-400.
76.Ronald W. Hilton. (2002), Managerial Accointing, McGraw-Hill Education.
77.Shove, C, (1996), “Globally Competit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Framework,”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Vol.14, No.2, pp.10-13.
78.“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 on line”, (1997), U.K., http://www/detr.gov.uk/doe/envir/espim/indics/index.html.
79.Tisdell, C. A., (1991), “Economics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Economics for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 New York: Elsevier.
80.Tushman M.L. & W.L. Moore (1982), "Reading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Pitman Publishing Inc., Boston.
81.Urban Land Institute (1988 & 2001),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Handbook, Washington, D. C.: Urban Land Institutev.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倩佩 (1999),台灣傳統工藝之分類調查及其研究方向初探,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15,55-66。
2. 黃志農 (2003),從文化創意產業看台灣工藝產業發展,典藏今藝術,131,78-81。
3. 黃世輝、李宜欣 (2005),台灣生活工藝運動計畫:工業時代的反動.生活工藝的先驅─從莫里斯與顏水龍談生活工藝的振興,藝術家,358,172-179。
4. 陸定邦 (2003),構想發展與企業發展—事業導向之設計程序,設計學報,8 (1),17-32。
5. 陸定邦 (1996),產品設計策略決策系統及其應用 (上),設計雜誌,71,36-41。
6. 陸定邦 (1993),設計策略過濾系統芻議,成功大學學報,28科技、醫學篇,75-90。
7. 陳禎惠 (2003),文化v.s.創意v.s.產業的組合與互動,能力雜誌,573,26-32。
8. 顏水龍 (1997),臺灣區造型文化,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歷史文物),7 (9),44-51。
9. 謝宗榮 (2002),台灣傳統工藝體系初探,研究與動態,6,117-127。
10. 謝其濬 (2003),推動文化產業-陳郁秀 腳步邁得飛快,遠見雜誌,202。184-187。
11. 賴作明 (2001),台灣工藝美術發展史,大墩文化,16,22-29。
12. 鄧成連 (2001),企業體內設計活動之設計策略研究,設計學報,6 (2),101-113。
13. 劉維公 (2003),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128,42-49。
14. 劉新圓 (2005),政府應積極振興文化產業,國家政策論壇,1 (3),121-122。
15. 漢寶德 (2002),城市文化的產業化,國家政策論壇,2 (5),111-115。